第58章 启程-《重生明末?结党!必须结党!》

  九月下旬。

  联名上疏之事商议妥当,众举人不再耽搁时间,各自返回家乡,略做准备后,便开始启程进京赶考。

  由于近来济南府各地,叛民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邪教妖人,趁乱聚集灾民,冲击官府。

  山东巡抚钱士完在与总理河道大臣赵世禄商议之后,特地从自己的标营抽出两百兵马,又命济南兵备道,从各地征调了三百民兵,负责保卫众举人安全进京。

  五百名官兵、三百余名举人,加上众举人身边的随从,总计一千二百多人,前后分三批出发。

  “哼,不过是个烟瘴之地来的福建子,有些厚颜无耻的东西,上赶着去谄媚人家,山东人的脸都被他们丢尽了。”

  “就是,咱们齐鲁之地,孔孟之邦的好汉子,岂能对那些说鸟语的南人卑躬屈膝?”

  程光阳是第一批出发的,与他同行的还有九十多名山东举人,一百五十名官兵。

  这帮山东举人中,有不少人读过程光阳的小说,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每天都到船上争相拜访,想与他结识。

  但与此同时,却也有许多举人,心里对程光阳非常膈应,认为他作为一个福建子,没资格带领山东举人联名上疏,一路上没少暗中对他指指点点。

  “老爷,外面那些山东的举人老爷,好像在议论咱们。”

  客光先愤愤不平道:“老爷做了那么多,还不是为了救山东百姓,这帮人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不必理会。”程光阳摇了摇头。

  对他而言,无论如何,联名上疏之事,自己一定是要做的。

  首先是为了山东各地的灾民,其次是为了自己,至于那些敌视自己的人,狗屁不是。

  …

  十月,众人离开济南府城,沿大清河向西,进入运河,接着沿河向北,依次经过东昌府城、临清州、德州。

  这日傍晚,众人行至达德州良店驿暂歇。

  良店驿位于德州城西北七十里。是山东和北直隶的交界处,过了这驿站,再往北走,就是北直隶景州。

  驿站内有驿卒三百余名,负责接待众人入住——

  按照大明的规矩,所有进京赶考的举人,沿途进入官方驿站,吃住全都免费。

  “怎么来这么多人,晦气……”

  “就是,咱们驿站哪有那么多吃的?”

  对于众人的到来,良店驿内的驿丞、驿卒们,明面上不敢多言,暗地里却非常不高兴。

  这些年朝廷经常拖欠驿站工钱,可每天往来的官绅,却是有增无减。这帮人到了驿站,个个白吃白喝,所有的开支,都得各个驿站自己解决。

  特别是今年,还遇上了这么重的旱灾,不少驿站都因此解散了。

  进入驿站后,众举人各自分配到了住房,接着有驿卒进来给他们准备吃的——饭菜非常粗劣。

  程光阳吃了几口,感觉实在难以下咽,不得已,只能让客光先把先前送饭的驿卒喊来,开口问对方道: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饭菜了?”

  “这位老爷,外边多少人连这点吃的都没有,我看您还是将就些吧。”那驿卒没好气道。

  程光阳见状,从袖中摸出五钱银子,笑着道:“那现在呢?”

  “好说,好说……”

  那驿卒见状,连忙收下银子,将桌上的饭菜端走,很快给程光阳重新端来一份。

  这回的饭菜要比刚才丰盛得多,有鱼有肉,还有茶水点心。

  “还是公子有办法。”妙染笑着道。

  程光阳点头道:“有钱行遍天下,这句话从来没错。”

  …

  吃过晚饭,程光阳闲来无事,领着妙染,客光先、侯国兴三人,出了住房,来到驿站城头登高望远。

  古代的驿站,基本都修有城墙,大一点的驿站能容纳上千人,小一点也能容纳几百人——

  说白了,就是一个个小型堡垒。

  “最近到处都有叛民出没,烧杀抢掠,你们夜里轮流放哨,都打起点精神来,别给俺胡而马约的,知道没有?”

  驿站城墙的甬道上,负责统领官兵的巡抚标营把总赵登高,身穿甲胄,腰挎长刀,正在对一群不久前新招募的士兵训话。

  晚明时代,由于卫所制度废弛,很多卫所里都有额无兵,无法维持治安,各地的镇戍官和州县官,不得不开始对外招募营兵和民兵,补充兵额。

  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搁在寻常太平时节,老百姓当然没几个愿意当兵。

  不过今年由于旱灾和瘟疫,出现了大量饥民,为了活命,很多人迫不得已,只能投身军营,混口饭吃。

  此番负责护送众举人北上的官兵中,有三分之一是新招募的民兵。

  “将军,程某有礼……”

  程光阳走到赵登高面前,主动作了一揖。

  赵登高出身军籍,是世袭的肥城百户,地位比程光阳这种有功名的举人低得多。

  见程光阳主动对自己行礼,赵登高受宠若惊,忙拱手道:

  “老爷莫不就是泉州来的那位程孝廉?某家姓赵,程老爷叫我赵把总便是,‘将军’二字,赵某是万万当不起的。”

  看得出赵登高虽是将门后裔,但文化程度也不算低,说起话来,颇有几分文邹邹的感觉。

  “哪里,哪里……我看赵将军虎背熊腰,气宇轩昂,将来肯定是要受朝廷重用的。”

  程光阳对晚明基层的军队状况,颇为感兴趣,趁此机会,开始和赵登高慢慢闲谈起来,从军队的编制、兵源构成,聊到基层士兵的生活待遇。

  “赵将军,我听人说,如今各地卫所,已快无兵可用,朝廷每年要大把银子,从民间重新募兵,此事确否?”

  “没错,此事也算人尽皆知了。”

  赵登高点头道:“遥想太祖爷初设都司卫所时,每处卫所都是有配额军田的,如此不用费国家一分一厘,便能养雄兵百万。”

  “后来军田渐渐为各地官绅侵夺,卫所兵无以维生,纷纷逋逃,朝廷只好派人来清军,清完再到原籍根捉勾补,要么勾不来,要么勾来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这些人遇敌只会逃命,打得了什么仗。”

  程光阳接着问道:“那招募来的新兵,能打仗吗?”

  “这就不一定了,像当年戚少保招来的兵,训练得法,令行禁止,自然是能打仗的。”

  赵登高叹了口气道:“不过要养一支能战,敢战之军,每年要花的银子可不轻松,像戚少保的兵,每人每月一两五钱的军饷,一般的总兵参将,谁能养得出来。”

  一两五钱其实不多,一年下来也就十八两银子,以程光阳的经济状况,有时候他给妙染做几身好看的衣裳都不止这点钱。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士兵而言,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高薪了。

  没办法,世道就是如此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