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由几个热心家长私下牵头,凑了点鸡蛋、粮票之类的“心意”,又通过一些拐弯抹角的关系,真的请动了一位厂办中学教数学的王老师,答应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在工会空闲的一间小活动室里,给几个基础好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开小灶”,讲点奥数思维和更深入的解题方法。
消息在小范围内传开,能加入这个“学习小组”成了孩子们的一种荣誉,也是对家长能力的某种认可。石小海自然是其中之一。
效果很显着。
石小海的成绩稳步提升,在年级里越来越拔尖,那几个一起上课的孩子也都进步明显。
子弟小学的老师对此乐见其成,甚至私下对江德华说:“江组长,你们这家长互助学习小组搞得好啊!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江德华连忙谦虚:“是老师们教得好,孩子们自己争气。俺们就是帮着创造点条件。”
时间就在这学习、工作、默默经营中平稳流逝。冬去春来,当积雪消融,黑土地重新露出面貌时,江德华收到了哥哥的又一封来信。
信里除了照例的问候和关心,还提到了一个消息:嫂子安杰,怀孕了。
信纸上的字迹能看出哥哥的激动和喜悦:“……你嫂子身体反应有点大,但总体还好。医生说预产期大概在年底。德华,你要当姑姑了……”
姑姑? 江德华拿着信纸,怔了片刻。一种奇异的、混合着欣喜和一丝莫名责任感的情愫悄然滋生。
开春后,天气转暖,道路上的积雪化成了泥泞的溪流。
江德华(宁婉)开始着手给嫂子安杰和未出世的小侄子(或小侄女)准备东西。
她首先想到的是吃的。东北别的不说,山货是一绝。
她托相熟的、常跑山里的工友,买来了品相最好的椴木小黑木耳和一包晒得干透的猴头菇,又自己抽空去附近的供销社,称了两斤颗粒饱满的松子。
这些东西营养价值高,吃起来也方便,适合孕妇。
穿的用的更是她的强项。厂里最近进了一批极其柔软的浅色棉绒布,是准备做婴儿内衣的。
她凭着小组长的面子,又搭上一点自己攒的工业券,好不容易才截下一小块料子。
她没舍得做大件,而是比着夜校教材里婴儿服的尺寸,精心裁剪,做了一套贴身穿的小和尚服和两个小巧的围兜。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边角都处理得圆润光滑,绝不会硌着孩子娇嫩的皮肤。
她还用零碎的软布头,拼拼凑凑,缝了几个颜色鲜亮、里面填充了荞麦壳的小圆垫,可以给孩子当枕头或者垫着玩。
至于给嫂子安杰的,她斟酌再三。
安杰是文化人,估计不喜欢太花哨的东西。她最终选了一块素雅干净的浅蓝色细棉布,做了一条宽松舒适的孕妇裙,款式简单,但在领口和袖口处用同色线绣了极精致的云纹边,既不扎眼,又显出了心意和手艺。
东西一样样准备好,她找来一个结实的纸箱,里面先垫上厚厚的旧报纸防震。木耳、蘑菇用牛皮纸包好,松子装进布袋。
小衣服、小垫子叠得整整齐齐,用软布裹好。那件孕妇裙则小心地抚平褶皱,放在最上面。
封箱前,她想了想,又塞进去一小包自家腌的、酸甜适口的山楂干——或许能缓解一下嫂子的孕吐。
然后,她开始写信。
信里没多提准备这些东西的周折,只简单写道: “哥,嫂子:见信好。知道嫂子有喜了,俺和小海都特别高兴。
东北这边没啥好东西,寄点山货给嫂子补补身体,另做了几件小孩贴身穿的小衣服和小玩意儿,布料软和,嫂子放心用。
手艺粗陋,别嫌弃。嫂子保重身体,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妹:德华”
她去邮局寄包裹时,花了不小一笔邮费,但看着那个沉甸甸的箱子被工作人员搬进去…都是钱呀。
寄完东西,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天气暖和了,夜校的课程进入了实践阶段,开始学习简单服装款式的独立打版和制作。
车间里的生产任务也换了季,厚实的工装逐渐被轻薄的春夏工作服取代。
江德华更加忙碌。
她不仅要完成小组的生产管理,还要消化夜校的新知识,常常下了课还在车间里对着人台和布料比划。
石小海的学习小组也坚持了下去,那位于老师似乎教出了兴致,偶尔还会多讲一会儿。
宿舍区里,家家户户开始清理冬储菜留下的痕迹,腌菜缸被刷洗干净收了起来。窗台下的空地上,有人开始琢磨着种点小葱或者生菜。
江德华也学着邻居的样子,弄来几个破旧的瓦盆,填上土,撒了一把小青菜籽和几颗南瓜籽——这还是赵大姐给的,说东北的南瓜又面又甜。
每天下班回来,浇点水,看着那一点点怯生生的绿芽从土里钻出来,在夕阳下舒展,心里便觉得格外宁静和充满希望。
日子就像盆里渐渐长高的菜苗,平凡、琐碎,却扎扎实实,充满了烟火气的温暖和向前生长的力量。
日子像车间里运转有序的缝纫机,嗒嗒嗒地向前走着,规律而充实。
东北的春天短暂,仿佛一眨眼,路边的杨树叶子就从嫩绿变成了浓荫,天气也彻底暖和起来。
宿舍区的傍晚变得热闹。吃过了晚饭,家家户户搬出小板凳,坐在门口纳凉、唠嗑。
女人们手里通常都不闲着,不是打着毛线,就是缝着补丁,或者摘着明天要吃的菜。孩子们在空地上追跑打闹,笑声能传出老远。
江德华也常常加入这唠嗑的队伍。她端个小马扎,坐在赵大姐和王大嫂中间,手里或许拿着给石小海补的裤子,或者只是捧着一把刚摘下来的、嫩生生的小青菜慢慢择着。
她话不多,但总是那个最好的倾听者,适时地点头、应和,或者递上一句恰到好处的关心。大家也都愿意跟她唠,觉得她嘴严、心眼正。
于是,各种各样的家长里短、厂区八卦便顺着晚风飘进她耳朵里。
消息在小范围内传开,能加入这个“学习小组”成了孩子们的一种荣誉,也是对家长能力的某种认可。石小海自然是其中之一。
效果很显着。
石小海的成绩稳步提升,在年级里越来越拔尖,那几个一起上课的孩子也都进步明显。
子弟小学的老师对此乐见其成,甚至私下对江德华说:“江组长,你们这家长互助学习小组搞得好啊!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江德华连忙谦虚:“是老师们教得好,孩子们自己争气。俺们就是帮着创造点条件。”
时间就在这学习、工作、默默经营中平稳流逝。冬去春来,当积雪消融,黑土地重新露出面貌时,江德华收到了哥哥的又一封来信。
信里除了照例的问候和关心,还提到了一个消息:嫂子安杰,怀孕了。
信纸上的字迹能看出哥哥的激动和喜悦:“……你嫂子身体反应有点大,但总体还好。医生说预产期大概在年底。德华,你要当姑姑了……”
姑姑? 江德华拿着信纸,怔了片刻。一种奇异的、混合着欣喜和一丝莫名责任感的情愫悄然滋生。
开春后,天气转暖,道路上的积雪化成了泥泞的溪流。
江德华(宁婉)开始着手给嫂子安杰和未出世的小侄子(或小侄女)准备东西。
她首先想到的是吃的。东北别的不说,山货是一绝。
她托相熟的、常跑山里的工友,买来了品相最好的椴木小黑木耳和一包晒得干透的猴头菇,又自己抽空去附近的供销社,称了两斤颗粒饱满的松子。
这些东西营养价值高,吃起来也方便,适合孕妇。
穿的用的更是她的强项。厂里最近进了一批极其柔软的浅色棉绒布,是准备做婴儿内衣的。
她凭着小组长的面子,又搭上一点自己攒的工业券,好不容易才截下一小块料子。
她没舍得做大件,而是比着夜校教材里婴儿服的尺寸,精心裁剪,做了一套贴身穿的小和尚服和两个小巧的围兜。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边角都处理得圆润光滑,绝不会硌着孩子娇嫩的皮肤。
她还用零碎的软布头,拼拼凑凑,缝了几个颜色鲜亮、里面填充了荞麦壳的小圆垫,可以给孩子当枕头或者垫着玩。
至于给嫂子安杰的,她斟酌再三。
安杰是文化人,估计不喜欢太花哨的东西。她最终选了一块素雅干净的浅蓝色细棉布,做了一条宽松舒适的孕妇裙,款式简单,但在领口和袖口处用同色线绣了极精致的云纹边,既不扎眼,又显出了心意和手艺。
东西一样样准备好,她找来一个结实的纸箱,里面先垫上厚厚的旧报纸防震。木耳、蘑菇用牛皮纸包好,松子装进布袋。
小衣服、小垫子叠得整整齐齐,用软布裹好。那件孕妇裙则小心地抚平褶皱,放在最上面。
封箱前,她想了想,又塞进去一小包自家腌的、酸甜适口的山楂干——或许能缓解一下嫂子的孕吐。
然后,她开始写信。
信里没多提准备这些东西的周折,只简单写道: “哥,嫂子:见信好。知道嫂子有喜了,俺和小海都特别高兴。
东北这边没啥好东西,寄点山货给嫂子补补身体,另做了几件小孩贴身穿的小衣服和小玩意儿,布料软和,嫂子放心用。
手艺粗陋,别嫌弃。嫂子保重身体,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妹:德华”
她去邮局寄包裹时,花了不小一笔邮费,但看着那个沉甸甸的箱子被工作人员搬进去…都是钱呀。
寄完东西,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天气暖和了,夜校的课程进入了实践阶段,开始学习简单服装款式的独立打版和制作。
车间里的生产任务也换了季,厚实的工装逐渐被轻薄的春夏工作服取代。
江德华更加忙碌。
她不仅要完成小组的生产管理,还要消化夜校的新知识,常常下了课还在车间里对着人台和布料比划。
石小海的学习小组也坚持了下去,那位于老师似乎教出了兴致,偶尔还会多讲一会儿。
宿舍区里,家家户户开始清理冬储菜留下的痕迹,腌菜缸被刷洗干净收了起来。窗台下的空地上,有人开始琢磨着种点小葱或者生菜。
江德华也学着邻居的样子,弄来几个破旧的瓦盆,填上土,撒了一把小青菜籽和几颗南瓜籽——这还是赵大姐给的,说东北的南瓜又面又甜。
每天下班回来,浇点水,看着那一点点怯生生的绿芽从土里钻出来,在夕阳下舒展,心里便觉得格外宁静和充满希望。
日子就像盆里渐渐长高的菜苗,平凡、琐碎,却扎扎实实,充满了烟火气的温暖和向前生长的力量。
日子像车间里运转有序的缝纫机,嗒嗒嗒地向前走着,规律而充实。
东北的春天短暂,仿佛一眨眼,路边的杨树叶子就从嫩绿变成了浓荫,天气也彻底暖和起来。
宿舍区的傍晚变得热闹。吃过了晚饭,家家户户搬出小板凳,坐在门口纳凉、唠嗑。
女人们手里通常都不闲着,不是打着毛线,就是缝着补丁,或者摘着明天要吃的菜。孩子们在空地上追跑打闹,笑声能传出老远。
江德华也常常加入这唠嗑的队伍。她端个小马扎,坐在赵大姐和王大嫂中间,手里或许拿着给石小海补的裤子,或者只是捧着一把刚摘下来的、嫩生生的小青菜慢慢择着。
她话不多,但总是那个最好的倾听者,适时地点头、应和,或者递上一句恰到好处的关心。大家也都愿意跟她唠,觉得她嘴严、心眼正。
于是,各种各样的家长里短、厂区八卦便顺着晚风飘进她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