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父母爱情之江德华13-《今天也在影视剧里打工》

  几天下来,高主任注意到这个新来的南方女工不仅手脚麻利,出的活计几乎挑不出毛病。

  而且人很“稳当”,不娇气,不抱怨。心里便对她有了几分好感。

  这天下午,高主任拿着一份通知走到车间前方,拍了拍手让大家安静:“同志们,停一下!厂里刚下的任务,要给兄弟单位赶制一批特殊规格的垫肩和劳保手套,要求高,时间紧!需要抽调几个人组成临时突击小组,谁愿意来?”

  车间里安静了一下。

  江德华几乎没有犹豫,举起了手:“主任,俺愿意试试。”

  高主任看了她一眼,点点头:“好!江德华算一个!还有谁?”

  或许是被她带动,又有两三个技术好的老工人也报了名。

  突击小组的工作确实繁重,细节要求极高,江德华忙得连喝水都顾不上。

  休息间隙,一个同样在突击组、姓赵的东北大姐凑过来,递给她半个烤土豆:“妹子,歇会儿,吃点东西。你这手艺可以啊,以前在南方厂里就是骨干?”

  江德华接过土豆,道了谢,笑了笑:“不是,俺原来在县里小厂,是临时工。就是喜欢琢磨这个。”

  赵大姐啧啧两声:“以前是临时工?真没看出来!你这水平,比咱这儿好多老工人都强!好好干,咱这儿就看重技术好的!”

  突击任务提前半天完成,质量全部达标。

  高主任在车间大会上表扬了突击小组,特别点了江德华的名:“新来的江德华同志,技术过硬,不怕吃苦,大家要向她学习!”

  这一次的表扬,纯粹基于她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态度。这让她在车间里真正站稳了脚跟,也赢得了工友们实实在在的尊重。

  晚上,她拖着略微疲惫却满足的身体回到小屋。石小海已经打好了饭菜在等她,屋里烧得暖烘烘的。

  “大姐,今天累不?”

  “不累。”

  江德华洗了手,拿起馒头咬了一口,脸上是舒展的笑容,“活儿干得顺心,就不觉得累。”

  日子在缝纫机的嗒嗒声和东北特有的漫长冬季里平稳流逝。

  江德华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她技术好,肯吃苦,为人又和气,在车间里人缘很好,甚至有几个东北大姐觉得她一个南方姑娘独自带着弟弟不容易,时常叫她一起去食堂吃饭,或者给她塞点自家腌的酸菜、晒的干菇。

  石小海也渐渐放开了。

  他年纪小,学东西快,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溜,在宿舍区附近和几个同样随迁来的孩子成了玩伴。

  江德华托关系,给他也在新区刚办起来的职工子弟小学报上了名,虽然比同龄孩子晚入学,但他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学习很用力。

  生活似乎正朝着安稳、向上的方向发展。然而,时代的浪潮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拍打到个人身上。

  这天下午,车间里的广播喇叭没有像往常一样播放音乐或生产进度,而是传出了一个格外严肃、带着浓重口音的通知:

  “全体职工请注意!全体职工请注意!下班后六点半,准时到大礼堂参加重要会议!所有人员必须参加,不得缺席!重复一遍……”

  工人们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

  “啥重要会议啊这么急?”

  “不知道啊,从来没这么通知过。”

  高主任皱着眉从办公室出来,吆喝了一声:“都别瞎猜了!干好手里的活!到时候去了就知道了!”

  下班后,食堂里吃饭的人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江德华匆匆扒完饭,安顿好石小海,便跟着人流走向厂区那座能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

  礼堂里黑压压坐满了人,各个车间的都有,台上坐着厂里所有的主要领导,表情都异常严肃。

  主席台中央,还坐着一位陌生的、穿着中山装、气质威严的中年干部。

  会议开始,厂长先简单说了几句,然后请那位陌生干部讲话。

  干部站起身,目光扫视全场,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礼堂的每个角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同志们!今天召集大家开这个紧急会议,是要传达上级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在我们兴北工业新区,立刻开展一场深刻的‘增产节约运动’!”

  “增产节约?”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安静!”干部提高了声音。

  “当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更多的钢铁、更多的煤炭、更多的布匹来支援全国的建设!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办?”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更加锐利:“就是要靠我们工人阶级的双手和智慧!既要增加生产,提高产量!又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一寸布、每一度电、每一颗螺丝钉,都要用在刀刃上!”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运动的要求:各车间、各班组要立刻制定增产计划,挖掘生产潜力;

  同时,要彻底检查并杜绝一切浪费现象,从原材料的使用到水电的消耗,甚至办公用纸,都要严格节约……

  会场的气氛变得凝重而亢奋,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和高昂的情绪。

  回到车间,高主任立刻召集所有班组长开会。

  很快,新的生产指标和节约条例就贴在了墙上。

  缝纫机的速度似乎无形中又加快了几分,下脚料的管理变得前所未有的严格,甚至车间里的灯,不到实在看不见都不让全开。

  江德华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集体性紧张和动员力量。

  她开始琢磨,如何更好地利用那些过去可能被丢弃的细小布头。

  然而,运动的浪潮并不总是温和的。

  几天后,厂区的宣传栏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后勤科,批评他们在采购劳保用品时“存在浪费现象,缺乏精打细算的革命精神”。

  紧接着,各种大字报开始陆续出现,有的批评某个车间废品率偏高,有的表扬某个班组节约创新建议提得好。

  舆论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这天中午在食堂,和江德华同桌吃饭的赵大姐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她,压低声音说:

  “德华,你听说没?木材厂那边,有个技术员因为设计了个啥东西,多用了几张图纸,被人贴大字报说‘脱离实际,浪费国家财产’,开会挨批评了!”

  江德华点点头,没多说什么,但心里提高了警惕。

  她给自己下了任务:谨言慎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冒进,但也不能落后。

  晚上,她给石小海检查作业时,格外叮嘱他:“小海,在学校里,除了学习,也要多听多看,少说话。不是咱们该管的事,别多问,知道吗?”

  石小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嗯,大姐,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