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阳光正好,金灿灿地洒满庭院,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驱散了夏日最后一丝料峭。
周振华细心地为高红梅裹上厚实的围巾,戴上宽檐的帽子,只露出一双因期待而亮晶晶的眼睛。
他扶着她,一步一步,走得极慢极稳,如同捧着易碎的珍宝,慢慢走出了月子中心那栋清幽雅致的大楼。
当双脚真正踏在县城喧闹街道的柏油路面上时,高红梅深深吸了一口气。那不再是月子中心里混合着香薰和奶香的温润空气,而是充满了尘土、人声、车铃声、还有街边小吃摊飘来的、混合着油香和酱料气息的、活生生的、滚烫的人间烟火气!
这熟悉又陌生的气息,让她因久卧而有些迟钝的感官瞬间苏醒,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感像小鹿般撞着她的心口。
“当心脚下。”
周振华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手臂稳稳地托着她的肘弯,力量感透过布料传递过来,是无声的支撑。
高红梅侧头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虽然被围巾遮住了大半张脸,但那弯弯的眉眼盛满了光:
“嗯!我没事!老公,你看!好多人!好热闹啊!”
她的目光像第一次飞出笼子的小鸟,贪婪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
街道 比村里宽阔得多的柏油路,被两旁的自行车流、偶尔驶过的拖拉机、以及穿着各色棉袄匆匆行走的人群塞得满满当当。
自行车铃“叮铃铃”的声音此起彼伏,汇成一首独特的城市交响。
店铺临街的铺面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国营百货商店”、“红星供销社”、“大众理发店”、“新华书店”……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她只在画报上见过的商品:
花花绿绿的布料、锃亮的搪瓷脸盆、印着大红牡丹的暖水瓶、还有穿着漂亮裙子的塑料模特!
小贩的吆喝声洪亮而富有韵律:
“新出锅的肉包子嘞——!”“磨剪子嘞——戗菜刀——!”“冰——糖——葫芦——!”还有店铺里收音机飘出的、咿咿呀呀的戏曲声。
刚出炉的烧饼芝麻香、油炸果子的油香、烤红薯的甜香、还有空气中淡淡的煤烟味和尘土气息……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县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味道”。
售货员(供销社柜台后):
穿着深蓝色或白色的确良工作服,胸前别着亮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她们有的在埋头打算盘,噼里啪啦响;有的倚在柜台上嗑瓜子聊天;有的则用一种略带审视和优越感的目光扫视着进店的顾客,特别是像高红梅这样明显带着“乡气”的新面孔。
当顾客询问时,她们的语气往往带着点不耐烦:“没有票?没有票买不了!”“这个?三块五,要布票!”
赶集的农民
穿着臃肿的棉袄棉裤,背着沉重的竹篓或挑着担子,黝黑的脸上刻着风霜。
他们挤在人群里,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的农产品,眼神里带着对新环境的局促和对交易的期待。
偶尔有城里人嫌弃地避开他们沾着泥巴的箩筐。
穿着时髦的城里姑娘
烫着卷发,穿着颜色鲜艳的毛衣和呢子外套(虽然可能洗得有点发白),脚踩着小皮鞋。
她们三两成群,挽着手臂说说笑笑地走过,目光偶尔瞥向供销社橱窗里的新布料或雪花膏,谈论着最新的电影。
她们的存在,仿佛给灰扑扑的街道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高红梅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围巾下土气的麻花辫。
玩耍的孩子:
在街角追逐打闹,踢着用破布条缠成的“足球”,脸蛋冻得通红,鼻涕吸溜吸溜的,却笑得无比开心。
他们的喧闹声是街道最鲜活的背景音。
周振华的目标很明确,他小心地护着妻子,穿过喧闹的人群,径直走进了县城最大的“红星供销社”。
里面的人更多,货柜挤挤挨挨,空气有些闷浊,但商品琳琅满目,看得高红梅眼花缭乱。
“红梅,你看那边。”
周振华指着卖布料的柜台,“给你扯几尺好布,做身新衣裳。”
高红梅的眼睛立刻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吸引了。
有厚实的灯芯绒,有柔软光滑的的确良,还有印着各种花朵、格子的棉布。她看得挪不动脚,眼神在几种花色间流连,带着点怯生生的向往。
“同志,麻烦把那块红底白碎花的棉布拿给我看看。”
周振华指着其中一块,对柜台后的售货员说道。
他的语气沉稳,不卑不亢。
售货员是个四十来岁的妇女,抬眼看了看他们,特别是高红梅那明显是坐月子打扮的样子,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慢吞吞地走过来:
“这个?要布票的。一尺布票加六毛钱。”
高红梅一听价格,下意识地拉了拉周振华的袖子,小声说:
“振华,太贵了……我……我有衣服穿……”
周振华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没理会她的犹豫,直接对售货员说:“扯六尺。”
他利落地从怀里掏出钱和布票数好递过去。
那厚厚一沓钱和毫不拖泥带水的动作,让售货员愣了一下,接过钱票的动作也麻利了不少。
“再拿两罐麦乳精,要那个铁罐的。”
周振华又指着食品柜台,
“还有,那盒雪花膏,百雀羚的,也来一盒。”
“振华!”
高红梅看着丈夫点出的东西,都是顶好顶贵的,急得又拉他,
“麦乳精多金贵啊!雪花膏……我不用……”
“要补身子。雪花膏擦脸,冬天不皴。”
周振华言简意赅,语气不容反驳。他付钱的动作依旧干脆利落。
售货员看着周振华掏钱时露出的那一卷票子厚度,眼神都变了,态度也热情了些:
“同志,还要点啥?我们这新到了上海产的毛线,给嫂子织件毛衣正合适!”
高红梅看着丈夫为她买这买那,心里又是甜蜜又是心疼。
当周振华真的拿起一团柔软的枣红色毛线问她“这个颜色
周振华细心地为高红梅裹上厚实的围巾,戴上宽檐的帽子,只露出一双因期待而亮晶晶的眼睛。
他扶着她,一步一步,走得极慢极稳,如同捧着易碎的珍宝,慢慢走出了月子中心那栋清幽雅致的大楼。
当双脚真正踏在县城喧闹街道的柏油路面上时,高红梅深深吸了一口气。那不再是月子中心里混合着香薰和奶香的温润空气,而是充满了尘土、人声、车铃声、还有街边小吃摊飘来的、混合着油香和酱料气息的、活生生的、滚烫的人间烟火气!
这熟悉又陌生的气息,让她因久卧而有些迟钝的感官瞬间苏醒,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感像小鹿般撞着她的心口。
“当心脚下。”
周振华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手臂稳稳地托着她的肘弯,力量感透过布料传递过来,是无声的支撑。
高红梅侧头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虽然被围巾遮住了大半张脸,但那弯弯的眉眼盛满了光:
“嗯!我没事!老公,你看!好多人!好热闹啊!”
她的目光像第一次飞出笼子的小鸟,贪婪地扫视着眼前的一切:
街道 比村里宽阔得多的柏油路,被两旁的自行车流、偶尔驶过的拖拉机、以及穿着各色棉袄匆匆行走的人群塞得满满当当。
自行车铃“叮铃铃”的声音此起彼伏,汇成一首独特的城市交响。
店铺临街的铺面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国营百货商店”、“红星供销社”、“大众理发店”、“新华书店”……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她只在画报上见过的商品:
花花绿绿的布料、锃亮的搪瓷脸盆、印着大红牡丹的暖水瓶、还有穿着漂亮裙子的塑料模特!
小贩的吆喝声洪亮而富有韵律:
“新出锅的肉包子嘞——!”“磨剪子嘞——戗菜刀——!”“冰——糖——葫芦——!”还有店铺里收音机飘出的、咿咿呀呀的戏曲声。
刚出炉的烧饼芝麻香、油炸果子的油香、烤红薯的甜香、还有空气中淡淡的煤烟味和尘土气息……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县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味道”。
售货员(供销社柜台后):
穿着深蓝色或白色的确良工作服,胸前别着亮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她们有的在埋头打算盘,噼里啪啦响;有的倚在柜台上嗑瓜子聊天;有的则用一种略带审视和优越感的目光扫视着进店的顾客,特别是像高红梅这样明显带着“乡气”的新面孔。
当顾客询问时,她们的语气往往带着点不耐烦:“没有票?没有票买不了!”“这个?三块五,要布票!”
赶集的农民
穿着臃肿的棉袄棉裤,背着沉重的竹篓或挑着担子,黝黑的脸上刻着风霜。
他们挤在人群里,小心翼翼地护着自己的农产品,眼神里带着对新环境的局促和对交易的期待。
偶尔有城里人嫌弃地避开他们沾着泥巴的箩筐。
穿着时髦的城里姑娘
烫着卷发,穿着颜色鲜艳的毛衣和呢子外套(虽然可能洗得有点发白),脚踩着小皮鞋。
她们三两成群,挽着手臂说说笑笑地走过,目光偶尔瞥向供销社橱窗里的新布料或雪花膏,谈论着最新的电影。
她们的存在,仿佛给灰扑扑的街道增添了一抹亮色,也让高红梅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围巾下土气的麻花辫。
玩耍的孩子:
在街角追逐打闹,踢着用破布条缠成的“足球”,脸蛋冻得通红,鼻涕吸溜吸溜的,却笑得无比开心。
他们的喧闹声是街道最鲜活的背景音。
周振华的目标很明确,他小心地护着妻子,穿过喧闹的人群,径直走进了县城最大的“红星供销社”。
里面的人更多,货柜挤挤挨挨,空气有些闷浊,但商品琳琅满目,看得高红梅眼花缭乱。
“红梅,你看那边。”
周振华指着卖布料的柜台,“给你扯几尺好布,做身新衣裳。”
高红梅的眼睛立刻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布料吸引了。
有厚实的灯芯绒,有柔软光滑的的确良,还有印着各种花朵、格子的棉布。她看得挪不动脚,眼神在几种花色间流连,带着点怯生生的向往。
“同志,麻烦把那块红底白碎花的棉布拿给我看看。”
周振华指着其中一块,对柜台后的售货员说道。
他的语气沉稳,不卑不亢。
售货员是个四十来岁的妇女,抬眼看了看他们,特别是高红梅那明显是坐月子打扮的样子,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慢吞吞地走过来:
“这个?要布票的。一尺布票加六毛钱。”
高红梅一听价格,下意识地拉了拉周振华的袖子,小声说:
“振华,太贵了……我……我有衣服穿……”
周振华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没理会她的犹豫,直接对售货员说:“扯六尺。”
他利落地从怀里掏出钱和布票数好递过去。
那厚厚一沓钱和毫不拖泥带水的动作,让售货员愣了一下,接过钱票的动作也麻利了不少。
“再拿两罐麦乳精,要那个铁罐的。”
周振华又指着食品柜台,
“还有,那盒雪花膏,百雀羚的,也来一盒。”
“振华!”
高红梅看着丈夫点出的东西,都是顶好顶贵的,急得又拉他,
“麦乳精多金贵啊!雪花膏……我不用……”
“要补身子。雪花膏擦脸,冬天不皴。”
周振华言简意赅,语气不容反驳。他付钱的动作依旧干脆利落。
售货员看着周振华掏钱时露出的那一卷票子厚度,眼神都变了,态度也热情了些:
“同志,还要点啥?我们这新到了上海产的毛线,给嫂子织件毛衣正合适!”
高红梅看着丈夫为她买这买那,心里又是甜蜜又是心疼。
当周振华真的拿起一团柔软的枣红色毛线问她“这个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