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风裹着桂花香,从丹房半开的窗棂钻进来,案上那串新摘的茱萸被吹得轻轻晃,红得像一串小火苗,把旁边的青瓷药碗都映出了点暖色。玄元坐在蒲团上,入定刚过一个时辰,黄庭里忽然传来一阵异样的动静——不是先前阳神呼吸般的起伏,是“伸了伸胳膊”似的,有团光往左边探了探,又往右边挪了挪,黄庭里的气都跟着晃了晃,像水被搅了。
他赶紧凝神观瞧,这一看,心猛地跳了跳——那团气渐渐有了轮廓。不再是混沌的一团,隐约能看出头的圆、身的直、四肢的舒展,像谁用晨雾捏了个小人,悬在黄庭中央。眉眼处还蒙着层淡淡的白,像蒙了层细纱,看不清具体模样,却已能感觉到它的“神”——那是与自己一般无二的清明,正透过气团“看”着他,像两个久别重逢的人,隔着层水相视而笑。
“逆化成形了。”尹喜不知何时坐在对面的蒲团上,手里转着颗核桃,核桃的纹路被磨得发亮,露出里面的浅黄,像块老玉。他说话时,核桃还在指缝间转,“女人怀胎十月,胎儿从一团血肉长成婴孩,先有心跳,再有手脚;你这阳神,从一团气长成仙体,也得经这层层蜕变。”
他把核桃放在案上,指腹敲了敲壳:“你看这核桃,刚结果时壳是软的,仁是水的,得经风经雨,壳才硬得能砸开,仁才香得能出油。阳神的形也得慢慢凝,急了就散,像捏泥人,泥没和匀就想成形,风一吹就塌了。”
玄元望着阳神,试着让它动一动。刚动念,那团气的“胳膊”就抬了抬,气团边缘的光随之漾开,像投石入湖的水纹,一圈圈漫到气脉里。他忽然想起谷雨那天初见阳神的模样,那时只是团澄澈的气,映着丹房的梁柱;如今竟有了人的形,连“手指”动时,玄元自己的指尖都跟着发麻,像有根看不见的线连着。
丹房的墙角堆着新收的桂花,是尹喜清晨从院外那棵老桂树上摘的,金黄金黄的,堆在竹篮里,香得能醉人。阳神似乎也闻着了香,“头”往墙角的方向偏了偏,光晕里竟透出点淡淡的金,像沾了桂花的粉。
“它通了五感了。”尹喜捻起朵桂花,凑到鼻尖闻了闻,“能闻香,能辨味,再过些时日,就能听声,能视物,像个真孩子了。”他把桂花撒在案上的青瓷盘里,“昨日我熬了桂花蜜,你试试让它‘尝’尝?”
玄元依言凝神,想着桂花蜜的甜。阳神的光晕忽然颤了颤,“嘴”的位置往里凹了凹,像在咂嘴,光晕里的金更亮了,连带着玄元自己的舌尖都泛起了甜,像真的喝了口蜜。
“妙吧?”尹喜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它与你同根同源,你尝着甜,它也觉出甜;你受了寒,它也会缩一缩。养它,就像养另一个自己,却比养自己更要用心——自己受点委屈能忍,对它却半分将就不得。”
夜里静坐时,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似的影。阳神忽然动了,不再满足于在黄庭里舒展,竟顺着气脉往外钻,像要熟悉这具皮囊的每个角落。它飘过夹脊关时,玄元觉出那里微微发痒,像有羽毛在骨缝里扫——那是他当年闯夹脊关时最疼的地方,气脉淤堵得厉害,尹喜用艾灸了半月才通,此刻被阳神的光一照,淤堵的气像冰雪遇着春阳,“滋滋”地化了,顺着气脉往下淌,在丹田处积成小小的暖。
阳神又往玉枕关飘,玄元的后脑忽然有些发麻,像有细针在轻轻扎。那里的气脉曾像被堵住的水管,光流过去时总带着滞涩,此刻阳神的光裹着祖气钻进去,淤堵处竟慢慢松开了,像生锈的门轴被滴了油,光流过去时顺畅得很,连带着玄元的头都清透了,先前偶尔发作的昏沉竟没了影。
“它在认家呢。”尹喜的声音从对面床上传来,带着刚醒的沙哑,却藏着笑意,“就像雏鸟破壳前,总得在蛋里转几圈,用嘴啄啄这里,用脚蹬蹬那里,摸清了壳的薄处,破壳时才不会费力气。”他翻了个身,床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你这皮囊,就是它的蛋壳,它得把每个关窍都探遍了,知道哪里能藏,哪里能出,出壳时才不会慌。”
玄元“看”着阳神在气脉里游走,像个好奇的孩子,见了旧伤处就多待片刻,用光裹着揉一揉;见了通畅的气脉就加快速度,像在上面跑跳。它飘过手腕时,玄元忽然想起被毒蛇咬伤的那天,尹喜背着他往丹房跑,山路颠簸,师父的后背却稳得像块石头;阳神在那道旧疤处转了圈,光竟亮了亮,像在安慰当年受怕的自己。
案上的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火苗在阳神的光晕里明明灭灭,把气团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晃动的小人。玄元忽然明白,这逆化的形,不是要造出个新的“我”,是让原本散在气脉里的“真”——那些疼、那些暖、那些咬牙坚持的韧、那些被师父护着的软——重新聚成个模样,像把撒在地上的珠子,一颗颗捡回来,串成串,再也丢不了。
天快亮时,阳神游遍了全身的气脉,慢慢回到黄庭,像玩累了的孩子回到摇篮。它的轮廓比夜里更清晰了,“眉眼”处的白纱淡了些,能看出眼窝的形状,竟与玄元自己有七分像。玄元伸手摸了摸自己的眉骨,那里的皮肤光滑得很,再不是当年带着戾气的模样——是阳神把那些戾气都化了,像用光扫过的地,干净得露着本色。
“醒了?”尹喜已在案前熬药,药香混着桂花的甜,漫得满丹房都是。他端着个陶碗过来,里面盛着些米白色的糊,“这是山药和莲子磨的,你尝尝,看阳神喜不
他赶紧凝神观瞧,这一看,心猛地跳了跳——那团气渐渐有了轮廓。不再是混沌的一团,隐约能看出头的圆、身的直、四肢的舒展,像谁用晨雾捏了个小人,悬在黄庭中央。眉眼处还蒙着层淡淡的白,像蒙了层细纱,看不清具体模样,却已能感觉到它的“神”——那是与自己一般无二的清明,正透过气团“看”着他,像两个久别重逢的人,隔着层水相视而笑。
“逆化成形了。”尹喜不知何时坐在对面的蒲团上,手里转着颗核桃,核桃的纹路被磨得发亮,露出里面的浅黄,像块老玉。他说话时,核桃还在指缝间转,“女人怀胎十月,胎儿从一团血肉长成婴孩,先有心跳,再有手脚;你这阳神,从一团气长成仙体,也得经这层层蜕变。”
他把核桃放在案上,指腹敲了敲壳:“你看这核桃,刚结果时壳是软的,仁是水的,得经风经雨,壳才硬得能砸开,仁才香得能出油。阳神的形也得慢慢凝,急了就散,像捏泥人,泥没和匀就想成形,风一吹就塌了。”
玄元望着阳神,试着让它动一动。刚动念,那团气的“胳膊”就抬了抬,气团边缘的光随之漾开,像投石入湖的水纹,一圈圈漫到气脉里。他忽然想起谷雨那天初见阳神的模样,那时只是团澄澈的气,映着丹房的梁柱;如今竟有了人的形,连“手指”动时,玄元自己的指尖都跟着发麻,像有根看不见的线连着。
丹房的墙角堆着新收的桂花,是尹喜清晨从院外那棵老桂树上摘的,金黄金黄的,堆在竹篮里,香得能醉人。阳神似乎也闻着了香,“头”往墙角的方向偏了偏,光晕里竟透出点淡淡的金,像沾了桂花的粉。
“它通了五感了。”尹喜捻起朵桂花,凑到鼻尖闻了闻,“能闻香,能辨味,再过些时日,就能听声,能视物,像个真孩子了。”他把桂花撒在案上的青瓷盘里,“昨日我熬了桂花蜜,你试试让它‘尝’尝?”
玄元依言凝神,想着桂花蜜的甜。阳神的光晕忽然颤了颤,“嘴”的位置往里凹了凹,像在咂嘴,光晕里的金更亮了,连带着玄元自己的舌尖都泛起了甜,像真的喝了口蜜。
“妙吧?”尹喜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它与你同根同源,你尝着甜,它也觉出甜;你受了寒,它也会缩一缩。养它,就像养另一个自己,却比养自己更要用心——自己受点委屈能忍,对它却半分将就不得。”
夜里静坐时,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似的影。阳神忽然动了,不再满足于在黄庭里舒展,竟顺着气脉往外钻,像要熟悉这具皮囊的每个角落。它飘过夹脊关时,玄元觉出那里微微发痒,像有羽毛在骨缝里扫——那是他当年闯夹脊关时最疼的地方,气脉淤堵得厉害,尹喜用艾灸了半月才通,此刻被阳神的光一照,淤堵的气像冰雪遇着春阳,“滋滋”地化了,顺着气脉往下淌,在丹田处积成小小的暖。
阳神又往玉枕关飘,玄元的后脑忽然有些发麻,像有细针在轻轻扎。那里的气脉曾像被堵住的水管,光流过去时总带着滞涩,此刻阳神的光裹着祖气钻进去,淤堵处竟慢慢松开了,像生锈的门轴被滴了油,光流过去时顺畅得很,连带着玄元的头都清透了,先前偶尔发作的昏沉竟没了影。
“它在认家呢。”尹喜的声音从对面床上传来,带着刚醒的沙哑,却藏着笑意,“就像雏鸟破壳前,总得在蛋里转几圈,用嘴啄啄这里,用脚蹬蹬那里,摸清了壳的薄处,破壳时才不会费力气。”他翻了个身,床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你这皮囊,就是它的蛋壳,它得把每个关窍都探遍了,知道哪里能藏,哪里能出,出壳时才不会慌。”
玄元“看”着阳神在气脉里游走,像个好奇的孩子,见了旧伤处就多待片刻,用光裹着揉一揉;见了通畅的气脉就加快速度,像在上面跑跳。它飘过手腕时,玄元忽然想起被毒蛇咬伤的那天,尹喜背着他往丹房跑,山路颠簸,师父的后背却稳得像块石头;阳神在那道旧疤处转了圈,光竟亮了亮,像在安慰当年受怕的自己。
案上的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火苗在阳神的光晕里明明灭灭,把气团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个晃动的小人。玄元忽然明白,这逆化的形,不是要造出个新的“我”,是让原本散在气脉里的“真”——那些疼、那些暖、那些咬牙坚持的韧、那些被师父护着的软——重新聚成个模样,像把撒在地上的珠子,一颗颗捡回来,串成串,再也丢不了。
天快亮时,阳神游遍了全身的气脉,慢慢回到黄庭,像玩累了的孩子回到摇篮。它的轮廓比夜里更清晰了,“眉眼”处的白纱淡了些,能看出眼窝的形状,竟与玄元自己有七分像。玄元伸手摸了摸自己的眉骨,那里的皮肤光滑得很,再不是当年带着戾气的模样——是阳神把那些戾气都化了,像用光扫过的地,干净得露着本色。
“醒了?”尹喜已在案前熬药,药香混着桂花的甜,漫得满丹房都是。他端着个陶碗过来,里面盛着些米白色的糊,“这是山药和莲子磨的,你尝尝,看阳神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