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霁,宫檐垂下的冰棱折射着冷光,像一排悬而未落的刀。
参政司内,烛火通明,炭盆烧得极旺,却压不住那份自权力更迭而生的寒意。
苏识坐在案前,指尖轻叩黄麻纸卷,目光沉静如古井。
案上摊开的,是刚由白砚连夜呈递的《御用开支录》——整整十二册,横跨七载,字字如钉,句句带血。
柳绿捧着热茶进来,手微微发抖:“姑姑,六尚那边……尚膳、尚衣、尚寝三局已暗中串联,连尚功局都动摇了。她们说‘祖制不可违’,说参政司越权干涉内务,怕是要联名上书。”
苏识吹了吹茶面,轻啜一口,嗓音如雪下流水:“祖制?哪一朝的祖制不是人定的?她们怕的,从来不是合账,是账清。”
她将茶盏放下,目光落在开支录上那一行被朱笔圈出的数字——尚膳局·特供菌菇·年耗银八千三百两。
八千三百两,足以养活北境三千边军一整月口粮。
而所谓“特供菌菇”,不过是产自南岭深山的松茸、羊肚菌,宫中御膳日用不过十斤。
其余呢?
早被换上户部特制封条,经由宫外私道,流入权贵私库,转手翻价十倍,成了达官显贵席上的“贡品”。
户部尚书之女,现任尚膳局主事崔婉柔,正是这条链子的中枢。
苏识眸光微闪。
揭发?
太早。
贸然动手,只会激起六尚抱团反扑,反倒让幕后之人从容退避。
她要的,不是一击毙命,而是借刀杀人。
她提笔,铺开素笺,开始誊写一份全新的《六尚用度对比表》。
笔锋冷静,条目清晰:尚膳、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工,六局并列,每年采买、修缮、织造、炭薪、药材等项一一对照。
唯独“菌菇”一项,她用朱砂笔重重标红,旁注三字:“年耗逾万斤,供不应求。”
她没写来源,没写经纪人,甚至没在表上留下任何署名。
写完,她将纸折好,放入素色信封,唤来一名老太监——冯保旧部,曾因苏识一言免罪,如今死忠不二。
“明日清晨,送去皇太妃宫中偏殿,交给她的贴身嬷嬷,就说——”苏识顿了顿,唇角微扬,“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宫人’,感念皇太妃当年整肃内廷之志,不忍见祖制蒙尘。”
老太监低头领命,身影隐入夜色。
柳绿看着那封信消失在宫道尽头,忍不住问:“姑姑,皇太妃……真会管这事?她虽贵为太妃,但先帝驾崩后,一向闭门不出,连皇后寿宴都称病未至。”
“正因为她闭门不出,才最怕被人说‘名不副实’。”苏识指尖轻点案上茶渍,眸光如刃,“赵明凰是谁?战功赫赫的将门之女,靠一柄长枪打下‘清廉贵妃’的名声。先帝曾亲赐匾额——‘宫闱砥柱’。可她母族呢?当年因‘账目不清’被贬,满门流放,她能活下来,还是靠战功换的命。”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她不怕贪,不怕乱,她怕的是——有人拿她的过去做文章。怕别人说,她今日的清名,不过是踩着家族污点爬上去的。”
而这份匿名账表,就像一把插进旧伤疤的刀。不深,但足够疼。
更妙的是,表中数据确凿,来源无可指摘,偏偏不指名道姓。
赵明凰若置之不理,等于默许内廷腐败;若出手干预,矛头自然指向户部尚书一家——那可是联合六尚抵制并账制的幕后推手。
一石二鸟,不,是借势成局。
三更天,白砚无声现身,黑衣如墨,单膝点地:“贵妃宫中,昨夜召见两名旧仆,皆为母族旧人。她问了三遍‘当年账册因何而失’。”
苏识笑了。
她等的就是这个。
赵明凰不是不动,是在等一个名正言顺出手的理由。
而现在,她不仅有了理由,还被推到了道德制高点——不是她要插手六尚事务,是“有良知的宫人”请她主持公道。
天未亮,风雪再起。
参政司外,柳绿望着宫道尽头那座幽深的宫苑,喃喃:“姑姑……您真敢赌。万一皇太妃不信这表,或反查匿名之人……”
“她不会查。”苏识立于窗前,看风雪扑打琉璃,“一个被过去钉在耻辱柱上的人,最怕的不是真相,是别人替她揭开真相的方式。匿名,给了她台阶;标红,给了她愤怒;而那份‘为宫廷着想’的语气——”她轻笑,“等于把刀递到她手里,还说:‘这是为了您’。”
她转身,指尖抚过案上那份已被焚毁的密笺残痕——萧玦那一行字犹在心头。
“参政司有权稽核六尚事务”,不过是第一步。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窗外风雪狂舞,宫墙深处,一道赤狐大氅的身影立于廊下,手中紧握一份未署名的对比表,指尖发白,眸光如冰。
她盯着那行朱红标注,一字一顿,声音低得几不可闻:
“……菌菇?八千三百两?”
“谁给的胆子——”
她缓缓抬眸,望向参政司方向,寒声如刃:
“动我的清名?”风雪止于黎明,宫道上积雪盈尺,扫雪太监的竹帚划过青石板,发出沙沙轻响,仿佛为昨夜风暴后的寂静添上一道低语。
参政司的门在辰时初刻被猛地推开,寒风裹着雪沫卷入屋内,烛火剧烈摇曳。
赵明凰大步而入,赤狐大氅上犹带霜痕,靴底踏地,声如战鼓。
她身后跟着六尚主官,个个脸色惨白,低首垂目,像被押解的罪臣。
“都给我站好了!”她声如裂帛,将那本《六尚用度对比表》狠狠摔在案上,纸页翻飞,那行朱红“年耗逾万斤,供不应求”赫然刺目。
“本宫当年在先帝面前立誓,要清肃内廷,还宫闱一个朗朗乾坤!可你们呢?一口菌菇,吃出八千三百两的窟窿?吃的是银子,还是我大靖的根基!”
崔婉柔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嘴唇颤抖:“太妃明鉴,此事……此事或有误会,采买皆依例报备,绝无虚报……”
“虚报?”赵明凰冷笑,从袖中抽出一张商号票据,甩在她脸上,“南岭‘丰源行’,每月三批松茸,走户部驿道,签收人是你尚膳局副使李嬷嬷!每批百斤,宫中日耗不过三五斤,剩下九十余斤,是飞了,还是化了?”
满殿死寂。
苏识立于侧案之后,指尖轻抚茶盏边缘,不动声色。
她早知赵明凰不会只查不办——这女人骨子里是远坂凛的魂,骄傲、强势,容不得半点污名玷污她的“清廉”二字。
更关键的是,她需要一场胜利,来洗刷母族覆灭的耻辱,来证明她不是靠苟活下来的贵妃。
“柳绿!”赵明凰目光如刀,扫向人群,“本宫命你暂代尚膳局采买三日,查清所有出入账目,一纸一笔,不得遗漏!若有包庇,同罪论处!”
柳绿颤声应是,眼中却闪过一丝决然。
她知道,这是苏识为她争来的机会,也是参政司向六尚亮剑的第一步。
三日如箭离弦。
柳绿日夜不休,翻查库档、比对签收、暗访宫外商贩,甚至亲自潜入户部驿道账房偷录转运记录。
她不是一个人在查——白砚的暗卫在夜色中穿梭,将一份份被刻意销毁的副账悄然送至参政司。
苏识则坐镇中枢,将碎片信息拼成铁链,环环相扣,直指崔婉柔与户部尚书的隐秘勾连。
第三日黄昏,柳绿捧着厚厚一叠证据步入太妃宫,双膝跪地,声音清亮:“启禀太妃,尚膳局近三年‘特供菌菇’共采买三千二百斤,宫中实耗不足三百斤。其余两千九百余斤,经由‘丰源行’转售京城七大权贵府邸,累计获利白银九万七千余两。账册、票据、人证,俱在!”
赵明凰翻阅证据,指尖微微发抖。
不是愤怒,是痛快。
她等这一刻太久了——不是为了正义,是为了证明自己还配得上那个“清”字。
“来人!”她起身,声震殿宇,“查封尚膳局库房,锁拿崔氏及相关人等,交内务府严审!另,即日起,六尚采买账目,须三日一报参政司备案!”
圣旨未下,太妃已代天行令。
夜深人静,参政室的灯再度亮起。
门开,风未入,人先至。
赵明凰独自前来,手中提着一只乌木匣,匣角染血,锁扣断裂。
她将匣子重重放在苏识案前,声音低沉:“户部尚书昨夜派人烧账,这是从火场抢出来的最后一册——上面有他亲笔批注的分成比例。”
她抬眼,目光如刀:“你没动手,可火是我替你点的。”
苏识起身,凝视她片刻,而后郑重一礼,衣袖垂地,声音沉稳如钟:“娘娘要的不是对手,是信得过的人。臣,不敢负。”
烛光摇曳,映在两人眸中,一明一暗,却同燃着野心的火。
赵明凰转身欲走,忽又停步,回头看了她一眼:“记住,这把火,只能烧别人。若有一天,它烧向我赵家——”她冷笑,“我不需要第二份账册,一把火就够了。”
门合,风止。
苏识立于灯下,指尖缓缓抚过那染血的匣子,眸光幽深。
窗外,月隐云后,宫墙深处,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窥视。
而参政司的案上,一份崭新的《财政并账制》草案,已悄然铺开第一行字。
参政司内,烛火通明,炭盆烧得极旺,却压不住那份自权力更迭而生的寒意。
苏识坐在案前,指尖轻叩黄麻纸卷,目光沉静如古井。
案上摊开的,是刚由白砚连夜呈递的《御用开支录》——整整十二册,横跨七载,字字如钉,句句带血。
柳绿捧着热茶进来,手微微发抖:“姑姑,六尚那边……尚膳、尚衣、尚寝三局已暗中串联,连尚功局都动摇了。她们说‘祖制不可违’,说参政司越权干涉内务,怕是要联名上书。”
苏识吹了吹茶面,轻啜一口,嗓音如雪下流水:“祖制?哪一朝的祖制不是人定的?她们怕的,从来不是合账,是账清。”
她将茶盏放下,目光落在开支录上那一行被朱笔圈出的数字——尚膳局·特供菌菇·年耗银八千三百两。
八千三百两,足以养活北境三千边军一整月口粮。
而所谓“特供菌菇”,不过是产自南岭深山的松茸、羊肚菌,宫中御膳日用不过十斤。
其余呢?
早被换上户部特制封条,经由宫外私道,流入权贵私库,转手翻价十倍,成了达官显贵席上的“贡品”。
户部尚书之女,现任尚膳局主事崔婉柔,正是这条链子的中枢。
苏识眸光微闪。
揭发?
太早。
贸然动手,只会激起六尚抱团反扑,反倒让幕后之人从容退避。
她要的,不是一击毙命,而是借刀杀人。
她提笔,铺开素笺,开始誊写一份全新的《六尚用度对比表》。
笔锋冷静,条目清晰:尚膳、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工,六局并列,每年采买、修缮、织造、炭薪、药材等项一一对照。
唯独“菌菇”一项,她用朱砂笔重重标红,旁注三字:“年耗逾万斤,供不应求。”
她没写来源,没写经纪人,甚至没在表上留下任何署名。
写完,她将纸折好,放入素色信封,唤来一名老太监——冯保旧部,曾因苏识一言免罪,如今死忠不二。
“明日清晨,送去皇太妃宫中偏殿,交给她的贴身嬷嬷,就说——”苏识顿了顿,唇角微扬,“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宫人’,感念皇太妃当年整肃内廷之志,不忍见祖制蒙尘。”
老太监低头领命,身影隐入夜色。
柳绿看着那封信消失在宫道尽头,忍不住问:“姑姑,皇太妃……真会管这事?她虽贵为太妃,但先帝驾崩后,一向闭门不出,连皇后寿宴都称病未至。”
“正因为她闭门不出,才最怕被人说‘名不副实’。”苏识指尖轻点案上茶渍,眸光如刃,“赵明凰是谁?战功赫赫的将门之女,靠一柄长枪打下‘清廉贵妃’的名声。先帝曾亲赐匾额——‘宫闱砥柱’。可她母族呢?当年因‘账目不清’被贬,满门流放,她能活下来,还是靠战功换的命。”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她不怕贪,不怕乱,她怕的是——有人拿她的过去做文章。怕别人说,她今日的清名,不过是踩着家族污点爬上去的。”
而这份匿名账表,就像一把插进旧伤疤的刀。不深,但足够疼。
更妙的是,表中数据确凿,来源无可指摘,偏偏不指名道姓。
赵明凰若置之不理,等于默许内廷腐败;若出手干预,矛头自然指向户部尚书一家——那可是联合六尚抵制并账制的幕后推手。
一石二鸟,不,是借势成局。
三更天,白砚无声现身,黑衣如墨,单膝点地:“贵妃宫中,昨夜召见两名旧仆,皆为母族旧人。她问了三遍‘当年账册因何而失’。”
苏识笑了。
她等的就是这个。
赵明凰不是不动,是在等一个名正言顺出手的理由。
而现在,她不仅有了理由,还被推到了道德制高点——不是她要插手六尚事务,是“有良知的宫人”请她主持公道。
天未亮,风雪再起。
参政司外,柳绿望着宫道尽头那座幽深的宫苑,喃喃:“姑姑……您真敢赌。万一皇太妃不信这表,或反查匿名之人……”
“她不会查。”苏识立于窗前,看风雪扑打琉璃,“一个被过去钉在耻辱柱上的人,最怕的不是真相,是别人替她揭开真相的方式。匿名,给了她台阶;标红,给了她愤怒;而那份‘为宫廷着想’的语气——”她轻笑,“等于把刀递到她手里,还说:‘这是为了您’。”
她转身,指尖抚过案上那份已被焚毁的密笺残痕——萧玦那一行字犹在心头。
“参政司有权稽核六尚事务”,不过是第一步。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窗外风雪狂舞,宫墙深处,一道赤狐大氅的身影立于廊下,手中紧握一份未署名的对比表,指尖发白,眸光如冰。
她盯着那行朱红标注,一字一顿,声音低得几不可闻:
“……菌菇?八千三百两?”
“谁给的胆子——”
她缓缓抬眸,望向参政司方向,寒声如刃:
“动我的清名?”风雪止于黎明,宫道上积雪盈尺,扫雪太监的竹帚划过青石板,发出沙沙轻响,仿佛为昨夜风暴后的寂静添上一道低语。
参政司的门在辰时初刻被猛地推开,寒风裹着雪沫卷入屋内,烛火剧烈摇曳。
赵明凰大步而入,赤狐大氅上犹带霜痕,靴底踏地,声如战鼓。
她身后跟着六尚主官,个个脸色惨白,低首垂目,像被押解的罪臣。
“都给我站好了!”她声如裂帛,将那本《六尚用度对比表》狠狠摔在案上,纸页翻飞,那行朱红“年耗逾万斤,供不应求”赫然刺目。
“本宫当年在先帝面前立誓,要清肃内廷,还宫闱一个朗朗乾坤!可你们呢?一口菌菇,吃出八千三百两的窟窿?吃的是银子,还是我大靖的根基!”
崔婉柔双膝一软,跪倒在地,嘴唇颤抖:“太妃明鉴,此事……此事或有误会,采买皆依例报备,绝无虚报……”
“虚报?”赵明凰冷笑,从袖中抽出一张商号票据,甩在她脸上,“南岭‘丰源行’,每月三批松茸,走户部驿道,签收人是你尚膳局副使李嬷嬷!每批百斤,宫中日耗不过三五斤,剩下九十余斤,是飞了,还是化了?”
满殿死寂。
苏识立于侧案之后,指尖轻抚茶盏边缘,不动声色。
她早知赵明凰不会只查不办——这女人骨子里是远坂凛的魂,骄傲、强势,容不得半点污名玷污她的“清廉”二字。
更关键的是,她需要一场胜利,来洗刷母族覆灭的耻辱,来证明她不是靠苟活下来的贵妃。
“柳绿!”赵明凰目光如刀,扫向人群,“本宫命你暂代尚膳局采买三日,查清所有出入账目,一纸一笔,不得遗漏!若有包庇,同罪论处!”
柳绿颤声应是,眼中却闪过一丝决然。
她知道,这是苏识为她争来的机会,也是参政司向六尚亮剑的第一步。
三日如箭离弦。
柳绿日夜不休,翻查库档、比对签收、暗访宫外商贩,甚至亲自潜入户部驿道账房偷录转运记录。
她不是一个人在查——白砚的暗卫在夜色中穿梭,将一份份被刻意销毁的副账悄然送至参政司。
苏识则坐镇中枢,将碎片信息拼成铁链,环环相扣,直指崔婉柔与户部尚书的隐秘勾连。
第三日黄昏,柳绿捧着厚厚一叠证据步入太妃宫,双膝跪地,声音清亮:“启禀太妃,尚膳局近三年‘特供菌菇’共采买三千二百斤,宫中实耗不足三百斤。其余两千九百余斤,经由‘丰源行’转售京城七大权贵府邸,累计获利白银九万七千余两。账册、票据、人证,俱在!”
赵明凰翻阅证据,指尖微微发抖。
不是愤怒,是痛快。
她等这一刻太久了——不是为了正义,是为了证明自己还配得上那个“清”字。
“来人!”她起身,声震殿宇,“查封尚膳局库房,锁拿崔氏及相关人等,交内务府严审!另,即日起,六尚采买账目,须三日一报参政司备案!”
圣旨未下,太妃已代天行令。
夜深人静,参政室的灯再度亮起。
门开,风未入,人先至。
赵明凰独自前来,手中提着一只乌木匣,匣角染血,锁扣断裂。
她将匣子重重放在苏识案前,声音低沉:“户部尚书昨夜派人烧账,这是从火场抢出来的最后一册——上面有他亲笔批注的分成比例。”
她抬眼,目光如刀:“你没动手,可火是我替你点的。”
苏识起身,凝视她片刻,而后郑重一礼,衣袖垂地,声音沉稳如钟:“娘娘要的不是对手,是信得过的人。臣,不敢负。”
烛光摇曳,映在两人眸中,一明一暗,却同燃着野心的火。
赵明凰转身欲走,忽又停步,回头看了她一眼:“记住,这把火,只能烧别人。若有一天,它烧向我赵家——”她冷笑,“我不需要第二份账册,一把火就够了。”
门合,风止。
苏识立于灯下,指尖缓缓抚过那染血的匣子,眸光幽深。
窗外,月隐云后,宫墙深处,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窥视。
而参政司的案上,一份崭新的《财政并账制》草案,已悄然铺开第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