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之殇”带来的切肤之痛,让林见鹿彻底明白,在核心技术的长征中,没有任何环节可以假手于人,没有任何侥幸可以期待。杜子腾带着团队在全球四处碰壁,求爷爷告奶奶也只能弄到些杯水车薪的次级货,还常常面临坐地起价和临时变卦。赵昊那边,市场预警已经发出,渠道商和用户的不满开始像暗流一样涌动。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用最坚决的态度、最集中的资源,杀出一条血路!
林见鹿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核心成员都感到震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他没有将“薪火”项目简单地交给某个现有的研发部门,而是决定**亲自挂帅**,组建一个全新的、高度独立的、拥有最高优先级的机构——**先进材料创新实验室**。
在实验室的第一次内部筹备会上,林见鹿看着下面坐着的一群从公司内部抽调的精干以及几位刚刚通过猎头挖来的、脸上还带着几分犹疑的材料专家,说出了那句后来在公司内部广为流传、甚至带点戏谑色彩,却又无比沉重的话:
“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就是‘拜材料教’的第一批信徒!”
他站在前面,眼神扫过每一张面孔,没有PPT,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和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心里在打鼓。觉得我林见鹿一个搞软件和生态的,跑来搞材料,是外行指导内行,是病急乱投医。”他自嘲地笑了笑,但眼神锐利如刀,“没错,在材料科学面前,我就是个门外汉!但是,我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被人掐住脖子,会死!**”
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我们设计的‘烛龙’芯片,性能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对手!我们的‘灵犀OS’,体验流畅智能!我们的生态,充满活力!可那又怎么样?!就因为那么几瓶**高纯度的气体**,几罐**特定配方的光刻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我们可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丢失,团队涣散,梦想搁浅!这他妈谁能忍?!”
他的话语粗粝,却带着一种真实到令人心悸的力量,让台下那些原本还有些疏离感的材料专家们,眼神开始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们这个‘教派’,不信神,不信佛,只信一个东西——**我们必须自己掌握这些材料的命运!**”林见鹿指着白板上写着的“高纯度氖气/氪气/氙气”、“ArF/ KrF光刻胶”、“CMP抛光液”等一个个陌生的名词,“这些,就是我们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要日夜供奉、拼命攻克的‘神’!我们的‘教义’只有一个:**不攻克,不罢休!**”
他给这个实验室定下了极其苛刻,却也极具诱惑力的“教规”:
* **无限预算支持**:实验室拥有独立的、上不封顶的预算审批权,需要什么设备、什么试剂、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论证合理,一律绿灯!
* **最高决策权限**:实验室的研发方向、技术路径、人员调配,由实验室核心团队自主决定,林见鹿只负责协调资源和清除障碍,绝不干涉具体技术决策。
* **跨学科绝对协同**:实验室并非孤岛。沈渊的数据团队必须无条件提供所有相关的材料数据库、模拟计算支持;硬件团队必须开放所有芯片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应用场景和问题反馈;甚至“蓝色弹弓”那些搞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的怪才,也要被拉来一起“会诊”,从不同维度寻找突破的可能。
* **失败豁免权**:材料研发,九死一生。在这里,允许失败,鼓励试错。只要方向正确,过程努力,即使项目最终没有达到预期,团队也不会受到任何追责,反而会获得“勇于探索”的奖励。
* **成果重奖**:一旦在任何一个材料项目上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替代并达到量产标准,核心团队将获得**极其丰厚**的股权激励和奖金,足以实现财务自由!
这番“教主宣言”和“教规”一出,整个会议室的气氛彻底被点燃了!那些原本还带着几分打工心态的材料专家们,眼睛瞬间亮了!这种程度的支持、自由和激励,是他们之前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或企业都从未遇到过的!这是一种巨大的信任,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一位刚从国外某顶尖化工企业被挖回来的、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激动得手指都在发抖,他扶了扶眼镜,声音哽咽:“林总……我搞了一辈子特种气体纯化,在国外,永远只能是庞大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核心配方和工艺根本接触不到……您……您真的愿意投入这么多,让我们去碰这些硬骨头?”
林见鹿走到他面前,郑重地握住他的手:“王老,不是我去碰,是**我们**一起去碰!在这里,没有老板和员工,只有朝着同一个目标冲锋的‘教徒’!我们需要您的经验和智慧,更需要您带领我们,找到那条通往‘神坛’的路!”
“好!好!好!”王老连说三个好字,老泪纵横,“我这把老骨头,就卖给‘拜材料教’了!”
很快,“拜材料教”这个带着些许自嘲和极大决心的代号,就在见鹿科技内部传开了。没有人觉得好笑,反而充满了敬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群被逼到绝境的勇士,在向科技领域最坚固的堡垒之一,发起的悲壮冲锋。
林见鹿说到做到。他几乎将一半的办公时间都泡在了这个新成立的实验室里。他不懂那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分子结构,但他会像一个最虔诚的学生,安静地坐在后面,听专家们激烈地争论技术路径;他会穿着不合身的防静电服,小心翼翼地走进洁净间,看着那些昂贵的设备如何运转;他甚至会拿着小本子,记录下一个个陌生的专业术语,回去熬夜查资料理解。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最强的信号——公司最高领导者,将材料的突破,视为与公司存亡同等重要的事情。
实验室所在的区域,成了见鹿科技总部大楼里最神秘、也最充满“味道”的地方。有时会飘出淡淡的化学试剂气味,有时会传来设备低频运行的嗡鸣,有时又会爆发出因为一个微小实验进展而引发的欢呼。
沈渊调集了强大的算力,开始构建材料性质的预测模型;周薇则着手在全球范围内,搜寻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或者对现状不满的材料学顶尖华裔学者,一封封充满诚意的“求贤信”跨越重洋;赵昊甚至开玩笑说,要不要把实验室的logo设计成一个烧瓶加上一颗被红色斜线划掉的心脏,寓意“攻克材料,不再被卡脖子”,被林见鹿笑骂着否决了,但那个意象却深入人心。
“拜材料教”的香火,就在这种混合着焦虑、决心、汗水和偶尔灵光一现的兴奋中,艰难而又坚定地燃烧起来。他们知道,前方的路漫长而黑暗,可能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耗费数年光阴,也未必能见到曙光。
但那又怎样?
正如林见鹿在实验室墙壁上亲笔写下的一句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勇;虽千万人,吾往矣!**”
四海燎原的火焰,必须从最基础、也最艰难的“材料”这块燧石上,亲手点燃。这场关乎生存根基的“朝圣”之路,已然启程。
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用最坚决的态度、最集中的资源,杀出一条血路!
林见鹿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核心成员都感到震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他没有将“薪火”项目简单地交给某个现有的研发部门,而是决定**亲自挂帅**,组建一个全新的、高度独立的、拥有最高优先级的机构——**先进材料创新实验室**。
在实验室的第一次内部筹备会上,林见鹿看着下面坐着的一群从公司内部抽调的精干以及几位刚刚通过猎头挖来的、脸上还带着几分犹疑的材料专家,说出了那句后来在公司内部广为流传、甚至带点戏谑色彩,却又无比沉重的话:
“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就是‘拜材料教’的第一批信徒!”
他站在前面,眼神扫过每一张面孔,没有PPT,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和不容置疑的坚定。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心里在打鼓。觉得我林见鹿一个搞软件和生态的,跑来搞材料,是外行指导内行,是病急乱投医。”他自嘲地笑了笑,但眼神锐利如刀,“没错,在材料科学面前,我就是个门外汉!但是,我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被人掐住脖子,会死!**”
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我们设计的‘烛龙’芯片,性能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对手!我们的‘灵犀OS’,体验流畅智能!我们的生态,充满活力!可那又怎么样?!就因为那么几瓶**高纯度的气体**,几罐**特定配方的光刻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我们可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丢失,团队涣散,梦想搁浅!这他妈谁能忍?!”
他的话语粗粝,却带着一种真实到令人心悸的力量,让台下那些原本还有些疏离感的材料专家们,眼神开始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们这个‘教派’,不信神,不信佛,只信一个东西——**我们必须自己掌握这些材料的命运!**”林见鹿指着白板上写着的“高纯度氖气/氪气/氙气”、“ArF/ KrF光刻胶”、“CMP抛光液”等一个个陌生的名词,“这些,就是我们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要日夜供奉、拼命攻克的‘神’!我们的‘教义’只有一个:**不攻克,不罢休!**”
他给这个实验室定下了极其苛刻,却也极具诱惑力的“教规”:
* **无限预算支持**:实验室拥有独立的、上不封顶的预算审批权,需要什么设备、什么试剂、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论证合理,一律绿灯!
* **最高决策权限**:实验室的研发方向、技术路径、人员调配,由实验室核心团队自主决定,林见鹿只负责协调资源和清除障碍,绝不干涉具体技术决策。
* **跨学科绝对协同**:实验室并非孤岛。沈渊的数据团队必须无条件提供所有相关的材料数据库、模拟计算支持;硬件团队必须开放所有芯片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应用场景和问题反馈;甚至“蓝色弹弓”那些搞量子计算、神经网络的怪才,也要被拉来一起“会诊”,从不同维度寻找突破的可能。
* **失败豁免权**:材料研发,九死一生。在这里,允许失败,鼓励试错。只要方向正确,过程努力,即使项目最终没有达到预期,团队也不会受到任何追责,反而会获得“勇于探索”的奖励。
* **成果重奖**:一旦在任何一个材料项目上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替代并达到量产标准,核心团队将获得**极其丰厚**的股权激励和奖金,足以实现财务自由!
这番“教主宣言”和“教规”一出,整个会议室的气氛彻底被点燃了!那些原本还带着几分打工心态的材料专家们,眼睛瞬间亮了!这种程度的支持、自由和激励,是他们之前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或企业都从未遇到过的!这是一种巨大的信任,更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一位刚从国外某顶尖化工企业被挖回来的、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激动得手指都在发抖,他扶了扶眼镜,声音哽咽:“林总……我搞了一辈子特种气体纯化,在国外,永远只能是庞大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核心配方和工艺根本接触不到……您……您真的愿意投入这么多,让我们去碰这些硬骨头?”
林见鹿走到他面前,郑重地握住他的手:“王老,不是我去碰,是**我们**一起去碰!在这里,没有老板和员工,只有朝着同一个目标冲锋的‘教徒’!我们需要您的经验和智慧,更需要您带领我们,找到那条通往‘神坛’的路!”
“好!好!好!”王老连说三个好字,老泪纵横,“我这把老骨头,就卖给‘拜材料教’了!”
很快,“拜材料教”这个带着些许自嘲和极大决心的代号,就在见鹿科技内部传开了。没有人觉得好笑,反而充满了敬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群被逼到绝境的勇士,在向科技领域最坚固的堡垒之一,发起的悲壮冲锋。
林见鹿说到做到。他几乎将一半的办公时间都泡在了这个新成立的实验室里。他不懂那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分子结构,但他会像一个最虔诚的学生,安静地坐在后面,听专家们激烈地争论技术路径;他会穿着不合身的防静电服,小心翼翼地走进洁净间,看着那些昂贵的设备如何运转;他甚至会拿着小本子,记录下一个个陌生的专业术语,回去熬夜查资料理解。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最强的信号——公司最高领导者,将材料的突破,视为与公司存亡同等重要的事情。
实验室所在的区域,成了见鹿科技总部大楼里最神秘、也最充满“味道”的地方。有时会飘出淡淡的化学试剂气味,有时会传来设备低频运行的嗡鸣,有时又会爆发出因为一个微小实验进展而引发的欢呼。
沈渊调集了强大的算力,开始构建材料性质的预测模型;周薇则着手在全球范围内,搜寻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或者对现状不满的材料学顶尖华裔学者,一封封充满诚意的“求贤信”跨越重洋;赵昊甚至开玩笑说,要不要把实验室的logo设计成一个烧瓶加上一颗被红色斜线划掉的心脏,寓意“攻克材料,不再被卡脖子”,被林见鹿笑骂着否决了,但那个意象却深入人心。
“拜材料教”的香火,就在这种混合着焦虑、决心、汗水和偶尔灵光一现的兴奋中,艰难而又坚定地燃烧起来。他们知道,前方的路漫长而黑暗,可能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耗费数年光阴,也未必能见到曙光。
但那又怎样?
正如林见鹿在实验室墙壁上亲笔写下的一句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为勇;虽千万人,吾往矣!**”
四海燎原的火焰,必须从最基础、也最艰难的“材料”这块燧石上,亲手点燃。这场关乎生存根基的“朝圣”之路,已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