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长安气象,万方来朝-《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秋分时节的长安,正舒展着一幅浸透了太平气息的长卷。这场盛事由西征大捷拉开序幕,经李泰伏法涤荡朝堂,终在丝路驼铃与市井喧嚣中,铺展成贞观年间最动人的模样。

  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被往来行人磨得发亮,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西市的 “金市” 牌坊下已挤满了人。这里是丝路商客的第一站,吐谷浑的皮毛商刚卸下捆扎整齐的狐裘,雪白的狐毛上还沾着青海湖畔的霜气,引得绸缎庄的掌柜上前询价:“这批货成色不错,按去年的价,十匹蜀锦换一张狐裘,如何?” 皮毛商笑着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卷羊皮账册,上面用汉、吐谷浑两种文字记录着交易明细 —— 这是西征后新有的景象,各族商客往来,语言不通便以文字交流,互市的热闹远超往年。

  不远处,波斯商人掀开骆驼背上的锦缎包裹,露出缀着红宝石的织金挂毯,阳光洒在宝石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围观者发出阵阵惊叹,一名身着圆领袍的官员驻足观看,波斯商人立刻上前,用生硬的汉话介绍:“这是波斯王室专用的织金工艺,上面绣的是太阳神,能保平安。” 官员笑着买下挂毯,转头便吩咐随从:“送到蜀王府,给蜀王殿下做贺礼。”

  酒肆的幌子在风中摇曳,“胡姬酒肆” 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店内,胡姬正随着琵琶声跳起胡旋舞,旋转的裙摆扫过案几,将葡萄酒的醇香洒向人群。角落里,几名西征归来的士兵正举杯畅饮,其中一人举起酒杯,对着同伴笑道:“还记得在青海湖畔,咱们只能喝掺了水的青稞酒,如今回到长安,这波斯葡萄酒才够味!” 同伴们纷纷大笑,酒液洒在桌上,映出他们脸上的畅快。

  隔壁的绢行里,掌柜正给来自凉州的客商展示新到的蜀锦。那匹 “黄地对饮锦” 上,两个罗马服饰的人物相对举杯,衣褶间绣着葡萄藤与石榴花,正是东西方交融的鲜活见证。“这是今年新出的花样,波斯商客看了都想要,您要是多订几匹,我给您打个八折。” 掌柜的话刚说完,客商便爽快地答应:“先订二十匹,送回凉州,给我那几个丝路商队的朋友分分。”

  东市的景象则多了几分雅韵。笔行的伙计正擦拭着狼毫笔,笔尖的羊毛柔软顺滑,是用江南的紫毫制成。隔壁药行飘出当归与甘草的混合香气,坐堂的老中医正给一位吐谷浑妇人诊脉,手中的脉枕上绣着缠枝莲纹,是长安药行的招牌样式。“你这是风寒入体,我给你开一副药,每日煎服两次,三日后便会好转。” 老中医说着,用毛笔在纸上写下药方,还特意让伙计用吐谷浑文字标注用法。

  不远处的乐器行里,工匠在调试新制的琵琶,弦音清越,与街对面棋社的落子声相映成趣。棋社内,两名老者正对弈,周围围满了看棋的人。“将军!” 执黑棋的老者落下一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执白棋的老者却不慌不忙,思索片刻后,巧妙地化解了危机。围观者中,一名来自高昌的使者看得入迷,低声对身旁的随从说:“大唐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连一盘棋都如此有讲究。”

  午后的坊间更显热闹。捏糖人的老匠手腕轻转,很快转出一匹与昭陵六骏神似的糖马,金黄的糖丝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引得孩童们拍手叫好。“爷爷,我要一匹糖马!” 一个穿着虎头鞋的孩童拽着母亲的衣角,指着糖马喊道。母亲笑着掏出铜钱,老匠接过钱,将糖马递给孩童,还额外捏了一只小糖人,笑着说:“拿着玩吧,如今日子好了,给孩子多添点欢喜。”

  穿胡服的女子骑着马从巷口经过,翻檐胡帽上的梅花纹在阳光下流转,腰间的蹀躞带上挂着银刀与香囊,尽显自由洒脱的风气。她勒住马,在一家脂粉铺前停下,掌柜立刻迎出来:“姑娘,新到的波斯香粉,您要不要试试?” 女子接过香粉,轻轻涂抹在手上,香气清雅,她满意地点点头:“包两盒,再给我拿一盒口脂。”

  暮色降临时,家家户户点亮灯笼,西市的夜市才刚刚开场。烤肉的滋滋声、商贩的吆喝声、远方传来的驼铃声,交织成长安最动听的夜曲。卖胡饼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掌柜的手忙脚乱,却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夜市这么热闹,早知道多准备点面了!” 排队的人纷纷说道:“没关系,我们等着,你慢慢做!”

  百姓的脸上都带着安稳的笑意。卖炊饼的王老汉如今每日能多赚两文钱,他总念叨:“多亏李将军平定了吐谷浑,商队多了,买饼的人也多了!” 他的摊位前,常能看到吐谷浑商客的身影,语言不通,便用手势比划,一来二去,竟也成了熟人。城郊的农户赶着马车进城售卖新收的粟米,车辕上插着的 “太平” 小旗随风招展。农户笑着对守城的士兵说:“今年收成好,多收了两石粟米,进城卖了换点布,给家里人做新衣裳。”

  就连宗人府外的街巷,也不复往日的凝重。行人路过时虽会低声议论几句圈禁的李泰,语气里却满是对律法清明的赞许。“陛下真是英明,既严惩了罪犯,又没株连无辜,这样的君王,咱们才能安心过日子。” 一名老者对身旁的人说道,身旁的人连连点头:“是啊,如今朝堂清净,官员们都尽心办事,咱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