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大军抵达长安城外时,正值清晨。朱雀大街早已被百姓挤满,从城门到太极殿,两侧的人群像两道连绵的高墙,手中挥舞着彩色绸缎与鲜花,欢呼声此起彼伏,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悦的气息。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投向远方。只见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走来,最前方是两面绣着 “唐” 与 “李” 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随后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李靖与李恪,李靖银白的须发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李恪身披亮银铠甲,腰间佩着 “定边剑”,铠甲上虽还残留着些许战痕,却更显英武。两人身后,是手持兵器的士兵,他们步伐整齐,眼神坚定,即便经过长途跋涉,依旧气势昂扬;再往后,是归降的吐谷浑部落首领们,达延身着大唐赐予的锦袍,骑着马,脸上带着敬畏与感激。
队伍缓缓进入城门,百姓们再次欢呼起来,纷纷将手中的鲜花与酒浆递向士兵。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李恪马前,双手捧着一碗酒:“将军,你们辛苦了!多谢你们守住大唐,让我们能安稳过日子!”
李恪翻身下马,双手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声音温和:“老人家客气了,守护大唐,是我们的本分。”
队伍继续前行,沿途的店铺都挂出了红灯笼,伙计们站在门口,朝着大军拱手致意。孩子们则跟在队伍后面,唱着新编的歌谣:“西征将士归,边境永安宁;大唐万年盛,百姓享太平。”
抵达太极殿前,唐太宗早已率领文武百官等候在那里。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看到大军到来,快步上前,先是握住李靖的手,感慨道:“药师(李靖字),辛苦你了!你为大唐征战半生,此次又平定吐谷浑,真是朕的左膀右臂!”
随后,他又看向李恪,目光中满是欣赏:“恪儿,你此次不仅善战,更善安抚民心,招降达延,诛杀伏允,功劳不小!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李恪躬身行礼,将伏允的头颅呈上:“父皇,吐谷浑之乱已平,伏允伏诛,丝绸之路已恢复畅通,请陛下放心!”
唐太宗看着伏允的头颅,又看向身后归降的吐谷浑部落首领,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传朕旨意,今日在太极殿举行庆功宴,犒劳西征将士!另外,将伏允的头颅悬挂于城门之上,警示西域诸国,若敢犯我大唐,必遭严惩!”
“臣遵旨!” 百官齐声领命。
庆功宴过后,唐太宗在御书房召见李恪与长孙无忌,商议处置李泰之事。“李泰勾结吐谷浑,谋害皇子与大军,罪大恶极,必须严惩!”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语气带着决绝,“无忌,李泰的罪证是否都已核实?”
长孙无忌躬身道:“陛下,所有罪证都已核实。魏王府谋士张谨已招供,承认是受李泰指使,联络吐谷浑设伏;老栓与吐谷浑部落首领也已指证李泰;还有张谨写给吐谷浑的书信、魏王府的令牌,都是确凿证据,无可辩驳。”
李恪补充道:“父皇,儿臣在青海湖畔时,也从伏允的亲信口中得知,李泰曾承诺,若吐谷浑能杀了臣,便助他们夺取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还会向陛下求情,承认他们对黑风口的控制权。”
唐太宗听后,气得一拍桌案,龙袍的下摆都在晃动:“逆子!朕真是瞎了眼,竟养出这样的儿子!为了太子之位,竟敢勾结外敌,置大唐安危于不顾!若不严惩,何以服众?何以对得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
长孙无忌犹豫了一下,轻声道:“陛下,李泰虽罪大恶极,但终究是皇子。若处死他,恐会被天下人议论陛下无情;若从轻处置,又难以服众。不如将他废黜魏王之位,贬为庶民,终身圈禁于宗人府,既彰显律法威严,又留他一命,全了父子之情。”
唐太宗沉默片刻,叹了口气:“也罢,就按你说的办。传朕旨意,废黜李泰魏王之位,贬为庶民,终身圈禁于宗人府,不得与外界接触;魏王府的党羽,张谨等人,全部斩首示众;其余参与此事的官员,一律贬为庶民,流放岭南,永不录用!”
“臣遵旨!” 长孙无忌躬身领命,转身去传达旨意。
李恪看着唐太宗疲惫的模样,心中有些不忍,轻声道:“父皇,此事虽让您伤心,但也清除了朝堂的隐患。日后有臣在,定不会让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定会守护好大唐的江山社稷。”
唐太宗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恪儿,朕相信你。你文武双全,忠心耿耿,比泰儿他们强多了。日后大唐的安危,还要多靠你。”
旨意传出后,长安朝野震动。百姓们得知李泰的罪行后,纷纷称赞唐太宗处置得当,既维护了律法威严,又体现了仁君之心。魏王府的党羽被处决那日,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看着那些勾结外敌、谋害忠良的奸臣伏法,心中大快。
宗人府内,李泰穿着庶民的粗布衣裳,坐在狭小的房间里。他看着窗外的天空,眼神空洞 —— 他曾以为自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却没想到,最终落得如此下场。想起自己当初的野心与阴谋,想起被自己害死的将士,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却也为时已晚。
而李恪则忙着处理西征后的收尾事宜 —— 安抚归降的吐谷浑部落,协助李靖整顿边境防务,协调丝绸之路的商队通行。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在其中 。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投向远方。只见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走来,最前方是两面绣着 “唐” 与 “李” 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随后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李靖与李恪,李靖银白的须发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李恪身披亮银铠甲,腰间佩着 “定边剑”,铠甲上虽还残留着些许战痕,却更显英武。两人身后,是手持兵器的士兵,他们步伐整齐,眼神坚定,即便经过长途跋涉,依旧气势昂扬;再往后,是归降的吐谷浑部落首领们,达延身着大唐赐予的锦袍,骑着马,脸上带着敬畏与感激。
队伍缓缓进入城门,百姓们再次欢呼起来,纷纷将手中的鲜花与酒浆递向士兵。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李恪马前,双手捧着一碗酒:“将军,你们辛苦了!多谢你们守住大唐,让我们能安稳过日子!”
李恪翻身下马,双手接过酒碗,一饮而尽,声音温和:“老人家客气了,守护大唐,是我们的本分。”
队伍继续前行,沿途的店铺都挂出了红灯笼,伙计们站在门口,朝着大军拱手致意。孩子们则跟在队伍后面,唱着新编的歌谣:“西征将士归,边境永安宁;大唐万年盛,百姓享太平。”
抵达太极殿前,唐太宗早已率领文武百官等候在那里。他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看到大军到来,快步上前,先是握住李靖的手,感慨道:“药师(李靖字),辛苦你了!你为大唐征战半生,此次又平定吐谷浑,真是朕的左膀右臂!”
随后,他又看向李恪,目光中满是欣赏:“恪儿,你此次不仅善战,更善安抚民心,招降达延,诛杀伏允,功劳不小!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李恪躬身行礼,将伏允的头颅呈上:“父皇,吐谷浑之乱已平,伏允伏诛,丝绸之路已恢复畅通,请陛下放心!”
唐太宗看着伏允的头颅,又看向身后归降的吐谷浑部落首领,满意地点了点头:“好!传朕旨意,今日在太极殿举行庆功宴,犒劳西征将士!另外,将伏允的头颅悬挂于城门之上,警示西域诸国,若敢犯我大唐,必遭严惩!”
“臣遵旨!” 百官齐声领命。
庆功宴过后,唐太宗在御书房召见李恪与长孙无忌,商议处置李泰之事。“李泰勾结吐谷浑,谋害皇子与大军,罪大恶极,必须严惩!”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语气带着决绝,“无忌,李泰的罪证是否都已核实?”
长孙无忌躬身道:“陛下,所有罪证都已核实。魏王府谋士张谨已招供,承认是受李泰指使,联络吐谷浑设伏;老栓与吐谷浑部落首领也已指证李泰;还有张谨写给吐谷浑的书信、魏王府的令牌,都是确凿证据,无可辩驳。”
李恪补充道:“父皇,儿臣在青海湖畔时,也从伏允的亲信口中得知,李泰曾承诺,若吐谷浑能杀了臣,便助他们夺取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还会向陛下求情,承认他们对黑风口的控制权。”
唐太宗听后,气得一拍桌案,龙袍的下摆都在晃动:“逆子!朕真是瞎了眼,竟养出这样的儿子!为了太子之位,竟敢勾结外敌,置大唐安危于不顾!若不严惩,何以服众?何以对得起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
长孙无忌犹豫了一下,轻声道:“陛下,李泰虽罪大恶极,但终究是皇子。若处死他,恐会被天下人议论陛下无情;若从轻处置,又难以服众。不如将他废黜魏王之位,贬为庶民,终身圈禁于宗人府,既彰显律法威严,又留他一命,全了父子之情。”
唐太宗沉默片刻,叹了口气:“也罢,就按你说的办。传朕旨意,废黜李泰魏王之位,贬为庶民,终身圈禁于宗人府,不得与外界接触;魏王府的党羽,张谨等人,全部斩首示众;其余参与此事的官员,一律贬为庶民,流放岭南,永不录用!”
“臣遵旨!” 长孙无忌躬身领命,转身去传达旨意。
李恪看着唐太宗疲惫的模样,心中有些不忍,轻声道:“父皇,此事虽让您伤心,但也清除了朝堂的隐患。日后有臣在,定不会让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定会守护好大唐的江山社稷。”
唐太宗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恪儿,朕相信你。你文武双全,忠心耿耿,比泰儿他们强多了。日后大唐的安危,还要多靠你。”
旨意传出后,长安朝野震动。百姓们得知李泰的罪行后,纷纷称赞唐太宗处置得当,既维护了律法威严,又体现了仁君之心。魏王府的党羽被处决那日,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看着那些勾结外敌、谋害忠良的奸臣伏法,心中大快。
宗人府内,李泰穿着庶民的粗布衣裳,坐在狭小的房间里。他看着窗外的天空,眼神空洞 —— 他曾以为自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却没想到,最终落得如此下场。想起自己当初的野心与阴谋,想起被自己害死的将士,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却也为时已晚。
而李恪则忙着处理西征后的收尾事宜 —— 安抚归降的吐谷浑部落,协助李靖整顿边境防务,协调丝绸之路的商队通行。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