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争夺证据,联络大臣-《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其余俘虏,分批次押往后方驿站,派人严加看管,不许虐待;工兵营留下清理战场,修补陷阱,避免后续补给队伍遭遇危险。” 李恪的指令清晰有力,将领们齐声领命,各自散去部署。

  戈壁的风渐渐平息,夕阳重新将峡谷染成金红,只是空气中多了几分浓重的血腥味。李恪站在峡谷中央,看着士兵们有条不紊地清理尸体、收缴武器,心中却没有丝毫轻松 —— 李泰的阴谋虽被粉碎,可吐谷浑主力仍在青海湖畔集结,西征的硬仗还在后面;更重要的是,李泰勾结外敌的证据必须尽快送往长安,若晚一步,恐会被他销毁证据、混淆视听。

  “将军,这是从吐谷浑部落首领身上搜出的信物,还有老栓的供词,都已整理妥当。” 亲兵捧着一个木盒走来,里面放着魏王府谋士张谨的书信、“魏” 字令牌,以及老栓亲笔写下的供词,“只是从这里到长安路途遥远,普通驿卒传递恐有风险,万一被李泰的人截获,后果不堪设想。”

  李恪接过木盒,指尖摩挲着冰凉的令牌,眼神坚定:“此事确实凶险,不能用寻常驿路。你去挑选十名精锐亲兵,都是咱们戍边时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忠心可靠,让他们换上平民服饰,分三批出发,一批走官道,吸引注意力;另外两批走小路,从甘州经凉州,绕开长安外围的魏王府眼线,直接将证据交给长孙无忌大人,让他转呈陛下。”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他们,若途中遇到拦截,优先保证证据安全,可弃车保帅,只要能将证据送到长孙大人手中,就算牺牲也值得。另外,让他们带上我的亲笔信,信中详细说明黑风口伏击的经过,以及李泰勾结吐谷浑的证据,让长孙大人务必尽快呈给陛下,不可延误。”

  亲兵躬身领命,转身匆匆离去。李恪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稍稍安定 —— 长孙无忌身为辅政大臣,向来以大唐稳定为重,且与李泰无利益纠葛,由他转交证据,最为稳妥。

  次日清晨,大军再次拔营。经过昨日的伏击,士兵们虽有疲惫,却士气高涨 —— 一场凶险的阴谋被粉碎,还俘虏了三千吐谷浑骑兵,极大地提振了军心。李恪骑着战马,走在队伍前方,目光扫过两侧的戈壁 —— 远处的沙丘连绵起伏,偶尔能看到几只孤狼的身影,在荒原上徘徊。

  “将军,前方探马来报,距离柴达木盆地还有一百里,沿途发现少量吐谷浑游骑的踪迹,似乎在侦查我军动向。” 一名将领前来禀报,语气带着警惕。

  李恪勒住马,思索片刻道:“吐谷浑主力在青海湖畔,这些游骑只是用来侦查的,不必与他们纠缠。传我命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尽量在日落前抵达柴达木盆地边缘的绿洲,那里有水源,可休整一晚,明日再穿越盆地。另外,派一队骑兵殿后,若遇到游骑,只需驱赶,不必追击,避免暴露我军真实行军速度。”

  将领领命而去,大军的速度明显加快。沿途的戈壁越来越荒凉,脚下的沙土从淡黄色变成深褐色,偶尔能看到枯死的胡杨木,歪歪斜斜地立在荒原上,像是无声的路标。

  傍晚时分,大军终于抵达绿洲。绿洲不大,中央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周围长着低矮的灌木与青草。士兵们纷纷卸下装备,涌到泉边饮水、洗漱,工兵营则迅速搭建营帐,安排哨位。李恪走到泉边,俯身掬起一捧泉水,清凉的泉水驱散了些许疲惫。他抬头望向青海湖的方向,心中清楚,过了柴达木盆地,便是吐谷浑的腹地,一场更大的战斗即将来临。

  而此时的长安,魏王府内一片死寂。李泰坐在书房里,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桌上的茶杯早已凉透,他却一口未动。张谨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 —— 黑风口伏击的消息已经传来,五千吐谷浑骑兵全军覆没,老栓与部落首领被俘,阴谋彻底败露。

  “废物!都是废物!” 李泰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瓷器碎裂的声音在书房里格外刺耳,“五千人!还设了陷阱!竟然连李恪都杀不了!还让他抓了活口!你们是想害死孤吗?”

  张谨吓得跪倒在地,声音带着颤抖:“殿下息怒!是吐谷浑的部落兵太过无能,没想到李恪竟会设下反埋伏…… 如今当务之急是想办法销毁证据,阻止老栓和部落首领开口,否则……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销毁证据?怎么销毁?” 李泰冷笑一声,眼神里满是绝望,“老栓在我府中待过,认识我的人;部落首领手里有你的书信和印章,铁证如山!现在就算杀了他们,证据也已经在李恪手里了,他肯定会派人送往长安!”

  他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手指无意识地攥紧,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不行!孤不能坐以待毙!张谨,你立刻派人去拦截李恪派往长安的信使,无论如何,都要把证据抢回来!另外,你去联络朝中几个支持我的大臣,让他们在父皇面前吹风,就说李恪为了邀功,故意诬陷我,说他伪造证据,想借此打压皇子,夺取兵权!”

  张谨连忙点头,起身匆匆离去。书房内,李泰看着窗外的夜色,眼中满是疯狂 ——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放手一搏,若是证据被送到父皇手中,他不仅会失去争夺太子之位的机会,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而此时,李恪派往长安的三批信使已分别出发。走官道的第一批信使,身着驿卒服饰,骑着快马,沿着官道疾驰;走小路的两批信使,则身着平民服饰,牵着骆驼,沿着戈壁边缘的小路前行,避开了主要的关卡与驿站。

  走小路的信使中有一名叫赵虎的亲兵,曾是李恪戍边时的护卫,身手矫健,忠心耿耿。他牵着骆驼,走在崎岖的小路上,骆驼背上的货物里,藏着装有证据的木盒。沿途的戈壁夜晚格外寒冷,他却不敢生火取暖,只能裹紧身上的粗布衣裳,借着月光赶路。

  “谁?” 走到一处山谷时,赵虎突然停下脚步,手按在腰间的短刀上 —— 山谷两侧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显然有人埋伏。

  “识相的就把身上的东西交出来,饶你一命!” 几名蒙面人从山谷两侧走出,手持弯刀,眼神凶狠。

  赵虎心中一紧,知道这些人是李泰派来拦截的。他没有丝毫犹豫,猛地拔出短刀,朝着蒙面人冲去:“想要证据,先过了我这关!”

  双方立刻厮杀起来。赵虎身手矫健,短刀在他手中舞得虎虎生风,几名蒙面人虽人多,却一时难以靠近。打斗中,赵虎的手臂被弯刀划伤,鲜血直流,可他却丝毫没有退缩 —— 他知道,木盒里的证据关系到将军的安危,关系到大唐的稳定,绝不能落入坏人手中。

  最终,赵虎凭借着过人的身手,杀退了蒙面人,自己也因失血过多,倒在地上。他挣扎着爬起来,检查了一下骆驼背上的木盒,确认完好无损后,才松了口气。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牵着骆驼,继续朝着长安的方向前行 —— 他必须尽快把证据送到长孙大人手中,不能辜负将军的信任。

  与此同时,李恪率领大军已穿越柴达木盆地,抵达青海湖畔。远处的青海湖波光粼粼,湖边的草原上,吐谷浑的主力营帐连绵不绝,旗帜飘扬。李恪站在山坡上,看着吐谷浑的营帐,眼神坚定 —— 决战的时刻到了。他转身对身边的将领道:“派人去联络李靖老将军,告知他我军已抵达预定位置,请求明日一早展开总攻!”

  将领领命而去。李恪望着青海湖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 —— 希望信使能顺利将证据送到长安,希望父皇能早日看清李泰的真面目,也希望这场西征能早日结束,让大唐的边境恢复安稳。

  而长安的唐太宗,此刻正收到李靖送来的军情,得知李恪已抵达青海湖畔,即将展开总攻,心中满是欣慰。他还不知道,李泰勾结吐谷浑的阴谋已败露,更不知道,一场关乎朝堂稳定的风暴,即将来临。

  夜色渐深,青海湖畔的风带着凉意,吹在李恪的铠甲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一场决定吐谷浑命运的总攻,即将在青海湖畔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