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率领甘州一路大军离开长安的第三日,夕阳将甘州城外的戈壁染成一片金红。风卷着细碎的沙石,在旷野上呼啸而过,打在士兵们的玄铁铠甲上,发出 “沙沙” 的轻响,像是某种不祥的预兆。队伍抵达驿站时,天色已近黄昏,士兵们卸下沉重的行囊,开始搭建营帐 —— 黑色的帐篷在戈壁上连成一片,与远处起伏的沙丘形成鲜明对比。工兵则扛着铁锹,在驿站周围勘测水源,铁铲插入沙土的 “咚咚” 声,在寂静的戈壁中格外清晰。
李恪站在驿站旁的土坡上,手中展开一幅羊皮舆图。舆图上用墨线清晰标注着 “甘州至柴达木盆地” 的路线,沿途的驿站、水源、沙丘都做了细致标记。他指尖沿着墨线缓缓划过,指甲在 “黑风口” 三个字上微微停顿 —— 按照计划,大军需在五日内穿越三百里戈壁,而黑风口是必经之路,也是最凶险的一段。“将军,风大,小心着凉。” 亲兵捧着一件素色披风上前,轻声提醒。李恪接过披风,随意搭在肩上,目光仍落在舆图上:“让探马再去前方侦查,确认黑风口附近的吐谷浑动向,务必在明日出发前回报。”
“是!” 亲兵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就在这时,另一名亲兵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一封折叠整齐的书信,神色带着几分急促:“将军,驿站驿丞派人送来消息,说前方五十里的黑风口,近日有吐谷浑游骑出没,让咱们多加防备。”
李恪接过书信,指尖触到粗糙的麻纸,上面还沾着些许沙土。展开一看,信上的字迹潦草歪斜,墨色深浅不一,显然是仓促写就,内容只有寥寥数语:“黑风口有游骑扰民,无大规模兵力,大军可谨慎通行。” 落款是 “甘州驿站驿丞王生”。
他眉头微蹙,指腹反复摩挲着信上的字迹 —— 出发前,他曾与甘州刺史当面约定,沿途驿站需每日传递详细军情,不仅要说明敌军动向,还要标注地形变化、水源是否可用,可这封信却简略得近乎敷衍。更让他起疑的是,驿丞王生他曾见过一面,那人写得一手规整的楷书,绝不可能写出如此潦草的字迹。“去请驿丞王生来见我,就说我有军务要与他商议。” 李恪将书信折好,递给身边的亲兵,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亲兵领命而去,半个时辰后却独自返回,神色凝重:“将军,驿丞府的人说,王驿丞昨日染了风寒,高烧不退,卧病在床,实在无法前来。还说若将军有疑问,可让他派来的向导解答 —— 那向导是本地牧民,常年在黑风口附近放牧,对地形极为熟悉,能为大军引路。”
“哦?倒是巧了。” 李恪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的疑虑更甚。他挥了挥手:“把那向导带过来,我倒要听听他怎么说。”
不多时,一名身着粗布短衫、皮肤黝黑的汉子被带到土坡前。汉子约莫四十岁上下,身材瘦小,双手粗糙得布满老茧,指缝里还沾着新鲜的沙土。他见到李恪,连忙躬身行礼,操着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话:“小人老栓,见过将军。”
李恪上下打量着他,目光落在他腰间 —— 那里鼓鼓囊囊的,像是藏着什么东西,老栓说话时,左手总是下意识地按在腰间,动作僵硬而刻意。“你常年在黑风口放牧?” 李恪开口问道,声音平静无波。
“是!” 老栓连忙点头,脸上堆起憨厚的笑容,“小人打小就在这戈壁上放牧,黑风口那地方,闭着眼睛都能走。将军放心,那地方就是风大了点,石头多了点,吐谷浑的游骑也就偶尔来晃悠一圈,抢点牛羊就走,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说着,眼神却不自觉地瞟向远处的粮草队伍 —— 那里堆放着大军的粮食与水囊,是行军的命脉。“咱们明日一早出发,趁着天凉快赶路,正午就能穿过黑风口,傍晚就能到下一个补给点,那里有现成的水井,还能歇个安稳觉。”
李恪看着他刻意讨好的模样,心中的警惕更浓。常年戍边的经验告诉他,真正在边境放牧的牧民,面对军队时会带着几分敬畏与疏离,绝不会如此自来熟;更何况,提及吐谷浑游骑时,老栓的语气过于轻松,像是在背诵早已准备好的台词,完全没有经历过战乱的人该有的忌惮。
“你既常去黑风口,可知那里有几处可用的水源?” 李恪突然问道,目光紧紧盯着老栓的脸。
老栓愣了一下,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了憨厚的笑容:“有…… 有两处!一处在风口东边的土坡下,一处在西边的峡谷里。那水甜得很,小人每次放牧经过,都要喝上几瓢。”
“东边土坡下的水源,是淡水还是咸水?” 李恪追问,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
这一次,老栓的脸色瞬间变了。他眼神慌乱地避开李恪的目光,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声音也变得有些结巴:“是…… 是淡水啊!甜得很,俺们放牧的都喝那的水,错不了!”
李恪心中的疑虑瞬间化为确定 —— 他曾在出发前,亲自随探马勘察过黑风口。东边土坡下的水源因戈壁盐碱渗透,水质苦涩咸涩,根本无法饮用,探马还特意在舆图上标注了 “咸水,不可用”;而老栓却一口咬定是淡水,显然是在说谎。
“把他拿下!” 李恪厉声下令,声音在戈壁上回荡。身旁的两名亲兵立刻上前,一把抓住老栓的胳膊,将他按在地上。老栓挣扎着想要起身,口中大喊:“将军!小人没说谎!小人真的是牧民!”
“搜他的身!” 李恪冷冷道。一名亲兵伸手摸向老栓的腰间,很快从他藏在衣襟里的布袋中搜出两样东西 —— 一把锋利的短刀,还有一枚巴掌大的青铜令牌。令牌正面刻着一个清晰的 “魏” 字,边缘还雕着精致的缠枝纹,正是魏王府专属的令牌!
老栓见令牌被搜出,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挣扎的力气也小了许多。李恪走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神锐利如刀:“说!你是谁派来的?目的是什么?”
老栓死死咬着牙,不肯开口。亲兵见状,将短刀出鞘,冰冷的刀刃贴在他的脖子上。老栓浑身一颤,终于崩溃,哭喊道:“将军饶命!小人是魏王府的人!是魏王殿下让小人来的!他说…… 他说让小人给将军引路,把大军引到黑风口西边的峡谷里,那里有吐谷浑的伏兵!只要能把大军引进峡谷,吐谷浑就给小人一百两黄金,让小人远走高飞!”
“吐谷浑有多少伏兵?在峡谷里设了什么陷阱?” 李恪追问,语气没有丝毫放松。
“小人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只听魏王的谋士说,有五千吐谷浑骑兵!还在峡谷里埋了火药和绊马索!” 老栓哆哆嗦嗦地说,眼泪混着沙土流下来,“小人也是被逼的!魏王的人抓了小人的妻儿,说要是不照做,就杀了他们!小人没办法啊!”
李恪心中一沉 —— 他没想到李泰竟会狠到这种地步,为了除掉他,不惜勾结外敌,置一万大唐将士的性命于不顾!他立刻召集麾下的五名将领,将老栓的供词与搜出的令牌摆在众人面前。
“将军,李泰这是疯了!竟敢勾结外敌害您!” 将领周武猛地一拍桌子,怒声道,“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不如现在就回长安,把证据摆在陛下面前,揭发他的阴谋!”
“不行。” 李恪摇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如今大军已深入甘州三百里,若中途返回,不仅会延误西征的战机,还可能让吐谷浑察觉我军动向,调整主力部署;更重要的是,仅凭老栓的供词和一枚令牌,未必能彻底扳倒李泰 —— 他只需推说令牌被盗,老栓是被吐谷浑收买诬陷,就能脱罪。”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眼神变得坚定:“既然李泰想让我们进峡谷,那我们就将计就计。传我命令:明日一早,让老栓继续引路,大军装作不知有诈,正常向峡谷进发;周武,你率领三千骑兵,今夜就出发,绕到黑风口峡谷后方,在两侧山坡埋伏,多带弓箭和火油,待吐谷浑伏兵发动,立刻从侧翼杀出;王参军,你带工兵营,携带铁锹和炸药,明日随大军进入峡谷,一旦发现陷阱,立刻拆除填补,同时准备用炸药反击;其余将领,各自统领本部士兵,保持阵型,待伏兵出现,听我号令反击!”
“是!” 将领们齐声领命,眼神中满是振奋 —— 他们原本还担心陷入埋伏,如今有了应对之策,反而多了几分必胜的信心。
李恪看着舆图上标记的黑风口峡谷,手指紧紧攥着那枚 “魏” 字令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想起平日里李泰温文尔雅的模样,再对比如今的狠辣算计,心中不禁发冷 —— 权力竟能让一个人变得如此面目全非。这一次,他不仅要粉碎这场伏杀阴谋,还要抓住确凿证据,让李泰的罪行暴露在阳光下,绝不能让他再危害大唐。
而此时的魏王府内,烛火通明。李泰身着一身月白色锦袍,焦躁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脚下的地毯被踩得皱起。他时不时看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是某种诡异的图案。
“殿下,消息来了!” 谋士张谨匆匆走进书房,躬身道,“老栓已按计划将李恪的大军引向黑风口峡谷,吐谷浑的五千骑兵也已到位,埋伏在峡谷两侧的山坡上,就等李恪入瓮了!”
“好!好!” 李泰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疯狂的兴奋,他一把抓住张谨的胳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只要李恪死在峡谷里,就算父皇怀疑,也找不到证据!到时候,就说是吐谷浑设伏杀了他,谁也不会想到是朕做的!”
张谨却有些担忧,他小心翼翼地抽回胳膊,低声道:“殿下,老栓毕竟是我府中人,随身携带的令牌也是府里的物件。若是老栓被李恪抓住,招出实情,恐怕会……”
“抓住又如何?” 李泰冷笑一声,语气带着不屑,“老栓只是个出身低微的牧民,没人知道他是我府中人。就算他招供,没有其他证据,父皇也不会相信一个‘奸细’的话。再说,吐谷浑的伏兵有五千人,李恪的大军只有一万,峡谷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他插翅难飞!”
他走到案前,拿起一枚玉扳指,慢悠悠地套在拇指上,冰凉的玉质触感让他稍稍平复了些激动的心情:“等李恪一死,西征大军群龙无首,父皇定会让朕负责后续军务。只要朕掌控了兵权,再拉拢几个朝中大臣,太子之位,便是囊中之物!”
张谨看着他眼中的疯狂,心中虽有不安,却也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退下。书房内,李泰独自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嘴角勾起一抹狠厉的笑容 —— 他已经等这一天太久了,为了太子之位,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大军便拔营出发。戈壁的风比昨日更烈,卷起的沙石打在脸上,生疼。老栓被两名亲兵 “护送” 在队伍前方,他脸色苍白,眼神躲闪,却不敢有丝毫异动。李恪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走在队伍中间,目光不时扫过两侧的沙丘 —— 周武率领的三千骑兵已在昨夜出发,按照计划,此刻应该已埋伏在峡谷后方的山坡上。
队伍行至黑风口峡谷入口时,太阳已升至半空。峡谷两侧是陡峭的土坡,高达数十丈,坡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谷底狭窄,仅能容纳两队士兵并行,风从谷口灌进来,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是鬼哭。老栓停下脚步,指着峡谷内说:“将军,穿过这峡谷,再走二十里,就是补给点了。”
李恪勒住马,目光扫过峡谷两侧的山坡 —— 灌木丛中隐约有金属反光,显然是吐谷浑骑兵的铠甲。他不动声色地对身边的亲兵使了个眼色,亲兵立刻悄悄退到队伍后方,从怀中掏出一面红色的信号旗,朝着峡谷后方挥了三下。
“全军进入峡谷,保持阵型,盾牌手在前,长矛手在后!” 李恪高声下令,声音在峡谷中回荡。士兵们立刻排好阵型,手持盾牌的士兵在前,将盾牌连成一片,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长矛手则在盾牌后待命,长矛斜指天空。
大军缓缓走进峡谷,刚行至谷底中央,突然听到山坡上响起一阵尖锐的号角声 ——“呜 —— 呜 ——” 号角声未落,两侧山坡上便涌出大量吐谷浑骑兵!他们身着皮甲,手持弯刀,口中喊着听不懂的口号,朝着谷底的大唐士兵冲来。
“轰隆!” 谷底的地面突然塌陷,几名走在最前面的士兵猝不及防,掉进陷阱 —— 陷阱深约丈余,底部插满了尖锐的木刺,士兵们的铠甲被刺穿,鲜血瞬间染红了陷阱底部。紧接着,更多的爆炸声响起,吐谷浑事先埋在谷底的火药被引爆,黑色的烟雾冲天而起,将大唐士兵的阵型炸得有些混乱。
“杀!” 吐谷浑骑兵嘶吼着冲下山坡,弯刀劈在盾牌上,发出 “铛” 的巨响。老栓见状,突然挣脱亲兵的束缚,朝着峡谷外跑去,口中大喊:“将军饶命!小人也是被逼的!”
“拦住他!” 李恪厉声下令,一名亲兵立刻策马追上,手中的长枪轻轻一挑,便将老栓挑翻在地,随后上前将他重新绑住。
就在这时,峡谷后方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 周武率领的三千骑兵从两侧山坡杀出!他们手持长枪,朝着吐谷浑骑兵的侧翼冲去,长枪刺入皮甲的 “噗嗤” 声不绝于耳。工兵营也立刻行动,手持铁锹的士兵迅速填补陷阱,携带炸药的士兵则朝着山坡上的吐谷浑骑兵投掷炸药,爆炸声此起彼伏。
吐谷浑骑兵没想到会有埋伏,顿时慌了阵脚。他们本就是被重金收买的部落兵,战斗意志本就薄弱,此刻腹背受敌,更是乱作一团。李恪手持唐太宗亲赐的 “定边剑”,率领亲兵冲入敌阵,剑光闪过,一名吐谷浑骑兵的弯刀被劈断,头颅滚落地面。“投降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李恪的声音在峡谷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吐谷浑骑兵见状,纷纷扔下武器,跪在地上投降。不到一个时辰,战斗便结束了 —— 五千吐谷浑骑兵,死伤一千余人,其余三千余人全部投降;大唐士兵仅伤亡三百余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被陷阱和火药所伤,算是一场大获全胜。
李恪勒住马,目光扫过满地的尸体与武器,眉头微微皱起 —— 吐谷浑骑兵的装备简陋,战斗力也远不如正规军,显然不是吐谷浑的主力,更像是临时拼凑的部落兵。他翻身下马,走到被俘的吐谷浑部落首领面前 —— 那首领约莫五十岁上下,满脸胡须,身上的皮甲已被鲜血染红。
“是谁让你们来设伏的?给了你们什么好处?” 李恪问道,语气冰冷。
部落首领吓得浑身发抖,连忙跪地求饶:“将军饶命!是…… 是大唐魏王府的谋士让我们来的!他说只要我们杀了将军,就给我们一万匹丝绸,还让大唐皇帝承认我们部落对黑风口的控制权!我们也是被逼的啊!”
“可有证据?” 李恪追问,眼神锐利。
部落首领连忙从怀中掏出一封折叠整齐的书信,双手奉上:“这是魏王府谋士写给我们首领的信,上面有他的印章!将军您看!”
李恪接过书信,展开一看 —— 信上的字迹与老栓供词中提及的 “魏王府谋士” 一致,内容详细写了伏击的时间、地点,以及承诺的好处,末尾还盖着一枚红色的印章,印章上刻着 “张谨” 二字 —— 正是李泰心腹谋士的名字!
他将书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中,心中松了口气 —— 终于有了李泰勾结吐谷浑的确凿证据!“将老栓和部落首领押起来,关进囚车,派专人看管,待西征结束后,带回长安交由陛下处置!” 李恪下令,“其余俘虏,分批次押往后方驿站,派人严加看管,不许虐待;
李恪站在驿站旁的土坡上,手中展开一幅羊皮舆图。舆图上用墨线清晰标注着 “甘州至柴达木盆地” 的路线,沿途的驿站、水源、沙丘都做了细致标记。他指尖沿着墨线缓缓划过,指甲在 “黑风口” 三个字上微微停顿 —— 按照计划,大军需在五日内穿越三百里戈壁,而黑风口是必经之路,也是最凶险的一段。“将军,风大,小心着凉。” 亲兵捧着一件素色披风上前,轻声提醒。李恪接过披风,随意搭在肩上,目光仍落在舆图上:“让探马再去前方侦查,确认黑风口附近的吐谷浑动向,务必在明日出发前回报。”
“是!” 亲兵躬身领命,转身快步离去。
就在这时,另一名亲兵匆匆赶来,手中捧着一封折叠整齐的书信,神色带着几分急促:“将军,驿站驿丞派人送来消息,说前方五十里的黑风口,近日有吐谷浑游骑出没,让咱们多加防备。”
李恪接过书信,指尖触到粗糙的麻纸,上面还沾着些许沙土。展开一看,信上的字迹潦草歪斜,墨色深浅不一,显然是仓促写就,内容只有寥寥数语:“黑风口有游骑扰民,无大规模兵力,大军可谨慎通行。” 落款是 “甘州驿站驿丞王生”。
他眉头微蹙,指腹反复摩挲着信上的字迹 —— 出发前,他曾与甘州刺史当面约定,沿途驿站需每日传递详细军情,不仅要说明敌军动向,还要标注地形变化、水源是否可用,可这封信却简略得近乎敷衍。更让他起疑的是,驿丞王生他曾见过一面,那人写得一手规整的楷书,绝不可能写出如此潦草的字迹。“去请驿丞王生来见我,就说我有军务要与他商议。” 李恪将书信折好,递给身边的亲兵,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亲兵领命而去,半个时辰后却独自返回,神色凝重:“将军,驿丞府的人说,王驿丞昨日染了风寒,高烧不退,卧病在床,实在无法前来。还说若将军有疑问,可让他派来的向导解答 —— 那向导是本地牧民,常年在黑风口附近放牧,对地形极为熟悉,能为大军引路。”
“哦?倒是巧了。” 李恪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的疑虑更甚。他挥了挥手:“把那向导带过来,我倒要听听他怎么说。”
不多时,一名身着粗布短衫、皮肤黝黑的汉子被带到土坡前。汉子约莫四十岁上下,身材瘦小,双手粗糙得布满老茧,指缝里还沾着新鲜的沙土。他见到李恪,连忙躬身行礼,操着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话:“小人老栓,见过将军。”
李恪上下打量着他,目光落在他腰间 —— 那里鼓鼓囊囊的,像是藏着什么东西,老栓说话时,左手总是下意识地按在腰间,动作僵硬而刻意。“你常年在黑风口放牧?” 李恪开口问道,声音平静无波。
“是!” 老栓连忙点头,脸上堆起憨厚的笑容,“小人打小就在这戈壁上放牧,黑风口那地方,闭着眼睛都能走。将军放心,那地方就是风大了点,石头多了点,吐谷浑的游骑也就偶尔来晃悠一圈,抢点牛羊就走,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说着,眼神却不自觉地瞟向远处的粮草队伍 —— 那里堆放着大军的粮食与水囊,是行军的命脉。“咱们明日一早出发,趁着天凉快赶路,正午就能穿过黑风口,傍晚就能到下一个补给点,那里有现成的水井,还能歇个安稳觉。”
李恪看着他刻意讨好的模样,心中的警惕更浓。常年戍边的经验告诉他,真正在边境放牧的牧民,面对军队时会带着几分敬畏与疏离,绝不会如此自来熟;更何况,提及吐谷浑游骑时,老栓的语气过于轻松,像是在背诵早已准备好的台词,完全没有经历过战乱的人该有的忌惮。
“你既常去黑风口,可知那里有几处可用的水源?” 李恪突然问道,目光紧紧盯着老栓的脸。
老栓愣了一下,眼神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恢复了憨厚的笑容:“有…… 有两处!一处在风口东边的土坡下,一处在西边的峡谷里。那水甜得很,小人每次放牧经过,都要喝上几瓢。”
“东边土坡下的水源,是淡水还是咸水?” 李恪追问,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
这一次,老栓的脸色瞬间变了。他眼神慌乱地避开李恪的目光,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声音也变得有些结巴:“是…… 是淡水啊!甜得很,俺们放牧的都喝那的水,错不了!”
李恪心中的疑虑瞬间化为确定 —— 他曾在出发前,亲自随探马勘察过黑风口。东边土坡下的水源因戈壁盐碱渗透,水质苦涩咸涩,根本无法饮用,探马还特意在舆图上标注了 “咸水,不可用”;而老栓却一口咬定是淡水,显然是在说谎。
“把他拿下!” 李恪厉声下令,声音在戈壁上回荡。身旁的两名亲兵立刻上前,一把抓住老栓的胳膊,将他按在地上。老栓挣扎着想要起身,口中大喊:“将军!小人没说谎!小人真的是牧民!”
“搜他的身!” 李恪冷冷道。一名亲兵伸手摸向老栓的腰间,很快从他藏在衣襟里的布袋中搜出两样东西 —— 一把锋利的短刀,还有一枚巴掌大的青铜令牌。令牌正面刻着一个清晰的 “魏” 字,边缘还雕着精致的缠枝纹,正是魏王府专属的令牌!
老栓见令牌被搜出,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挣扎的力气也小了许多。李恪走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神锐利如刀:“说!你是谁派来的?目的是什么?”
老栓死死咬着牙,不肯开口。亲兵见状,将短刀出鞘,冰冷的刀刃贴在他的脖子上。老栓浑身一颤,终于崩溃,哭喊道:“将军饶命!小人是魏王府的人!是魏王殿下让小人来的!他说…… 他说让小人给将军引路,把大军引到黑风口西边的峡谷里,那里有吐谷浑的伏兵!只要能把大军引进峡谷,吐谷浑就给小人一百两黄金,让小人远走高飞!”
“吐谷浑有多少伏兵?在峡谷里设了什么陷阱?” 李恪追问,语气没有丝毫放松。
“小人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人!只听魏王的谋士说,有五千吐谷浑骑兵!还在峡谷里埋了火药和绊马索!” 老栓哆哆嗦嗦地说,眼泪混着沙土流下来,“小人也是被逼的!魏王的人抓了小人的妻儿,说要是不照做,就杀了他们!小人没办法啊!”
李恪心中一沉 —— 他没想到李泰竟会狠到这种地步,为了除掉他,不惜勾结外敌,置一万大唐将士的性命于不顾!他立刻召集麾下的五名将领,将老栓的供词与搜出的令牌摆在众人面前。
“将军,李泰这是疯了!竟敢勾结外敌害您!” 将领周武猛地一拍桌子,怒声道,“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不如现在就回长安,把证据摆在陛下面前,揭发他的阴谋!”
“不行。” 李恪摇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如今大军已深入甘州三百里,若中途返回,不仅会延误西征的战机,还可能让吐谷浑察觉我军动向,调整主力部署;更重要的是,仅凭老栓的供词和一枚令牌,未必能彻底扳倒李泰 —— 他只需推说令牌被盗,老栓是被吐谷浑收买诬陷,就能脱罪。”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眼神变得坚定:“既然李泰想让我们进峡谷,那我们就将计就计。传我命令:明日一早,让老栓继续引路,大军装作不知有诈,正常向峡谷进发;周武,你率领三千骑兵,今夜就出发,绕到黑风口峡谷后方,在两侧山坡埋伏,多带弓箭和火油,待吐谷浑伏兵发动,立刻从侧翼杀出;王参军,你带工兵营,携带铁锹和炸药,明日随大军进入峡谷,一旦发现陷阱,立刻拆除填补,同时准备用炸药反击;其余将领,各自统领本部士兵,保持阵型,待伏兵出现,听我号令反击!”
“是!” 将领们齐声领命,眼神中满是振奋 —— 他们原本还担心陷入埋伏,如今有了应对之策,反而多了几分必胜的信心。
李恪看着舆图上标记的黑风口峡谷,手指紧紧攥着那枚 “魏” 字令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想起平日里李泰温文尔雅的模样,再对比如今的狠辣算计,心中不禁发冷 —— 权力竟能让一个人变得如此面目全非。这一次,他不仅要粉碎这场伏杀阴谋,还要抓住确凿证据,让李泰的罪行暴露在阳光下,绝不能让他再危害大唐。
而此时的魏王府内,烛火通明。李泰身着一身月白色锦袍,焦躁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脚下的地毯被踩得皱起。他时不时看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是某种诡异的图案。
“殿下,消息来了!” 谋士张谨匆匆走进书房,躬身道,“老栓已按计划将李恪的大军引向黑风口峡谷,吐谷浑的五千骑兵也已到位,埋伏在峡谷两侧的山坡上,就等李恪入瓮了!”
“好!好!” 李泰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疯狂的兴奋,他一把抓住张谨的胳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只要李恪死在峡谷里,就算父皇怀疑,也找不到证据!到时候,就说是吐谷浑设伏杀了他,谁也不会想到是朕做的!”
张谨却有些担忧,他小心翼翼地抽回胳膊,低声道:“殿下,老栓毕竟是我府中人,随身携带的令牌也是府里的物件。若是老栓被李恪抓住,招出实情,恐怕会……”
“抓住又如何?” 李泰冷笑一声,语气带着不屑,“老栓只是个出身低微的牧民,没人知道他是我府中人。就算他招供,没有其他证据,父皇也不会相信一个‘奸细’的话。再说,吐谷浑的伏兵有五千人,李恪的大军只有一万,峡谷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他插翅难飞!”
他走到案前,拿起一枚玉扳指,慢悠悠地套在拇指上,冰凉的玉质触感让他稍稍平复了些激动的心情:“等李恪一死,西征大军群龙无首,父皇定会让朕负责后续军务。只要朕掌控了兵权,再拉拢几个朝中大臣,太子之位,便是囊中之物!”
张谨看着他眼中的疯狂,心中虽有不安,却也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退下。书房内,李泰独自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月光,嘴角勾起一抹狠厉的笑容 —— 他已经等这一天太久了,为了太子之位,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大军便拔营出发。戈壁的风比昨日更烈,卷起的沙石打在脸上,生疼。老栓被两名亲兵 “护送” 在队伍前方,他脸色苍白,眼神躲闪,却不敢有丝毫异动。李恪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走在队伍中间,目光不时扫过两侧的沙丘 —— 周武率领的三千骑兵已在昨夜出发,按照计划,此刻应该已埋伏在峡谷后方的山坡上。
队伍行至黑风口峡谷入口时,太阳已升至半空。峡谷两侧是陡峭的土坡,高达数十丈,坡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谷底狭窄,仅能容纳两队士兵并行,风从谷口灌进来,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是鬼哭。老栓停下脚步,指着峡谷内说:“将军,穿过这峡谷,再走二十里,就是补给点了。”
李恪勒住马,目光扫过峡谷两侧的山坡 —— 灌木丛中隐约有金属反光,显然是吐谷浑骑兵的铠甲。他不动声色地对身边的亲兵使了个眼色,亲兵立刻悄悄退到队伍后方,从怀中掏出一面红色的信号旗,朝着峡谷后方挥了三下。
“全军进入峡谷,保持阵型,盾牌手在前,长矛手在后!” 李恪高声下令,声音在峡谷中回荡。士兵们立刻排好阵型,手持盾牌的士兵在前,将盾牌连成一片,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长矛手则在盾牌后待命,长矛斜指天空。
大军缓缓走进峡谷,刚行至谷底中央,突然听到山坡上响起一阵尖锐的号角声 ——“呜 —— 呜 ——” 号角声未落,两侧山坡上便涌出大量吐谷浑骑兵!他们身着皮甲,手持弯刀,口中喊着听不懂的口号,朝着谷底的大唐士兵冲来。
“轰隆!” 谷底的地面突然塌陷,几名走在最前面的士兵猝不及防,掉进陷阱 —— 陷阱深约丈余,底部插满了尖锐的木刺,士兵们的铠甲被刺穿,鲜血瞬间染红了陷阱底部。紧接着,更多的爆炸声响起,吐谷浑事先埋在谷底的火药被引爆,黑色的烟雾冲天而起,将大唐士兵的阵型炸得有些混乱。
“杀!” 吐谷浑骑兵嘶吼着冲下山坡,弯刀劈在盾牌上,发出 “铛” 的巨响。老栓见状,突然挣脱亲兵的束缚,朝着峡谷外跑去,口中大喊:“将军饶命!小人也是被逼的!”
“拦住他!” 李恪厉声下令,一名亲兵立刻策马追上,手中的长枪轻轻一挑,便将老栓挑翻在地,随后上前将他重新绑住。
就在这时,峡谷后方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 周武率领的三千骑兵从两侧山坡杀出!他们手持长枪,朝着吐谷浑骑兵的侧翼冲去,长枪刺入皮甲的 “噗嗤” 声不绝于耳。工兵营也立刻行动,手持铁锹的士兵迅速填补陷阱,携带炸药的士兵则朝着山坡上的吐谷浑骑兵投掷炸药,爆炸声此起彼伏。
吐谷浑骑兵没想到会有埋伏,顿时慌了阵脚。他们本就是被重金收买的部落兵,战斗意志本就薄弱,此刻腹背受敌,更是乱作一团。李恪手持唐太宗亲赐的 “定边剑”,率领亲兵冲入敌阵,剑光闪过,一名吐谷浑骑兵的弯刀被劈断,头颅滚落地面。“投降者免死!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李恪的声音在峡谷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吐谷浑骑兵见状,纷纷扔下武器,跪在地上投降。不到一个时辰,战斗便结束了 —— 五千吐谷浑骑兵,死伤一千余人,其余三千余人全部投降;大唐士兵仅伤亡三百余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被陷阱和火药所伤,算是一场大获全胜。
李恪勒住马,目光扫过满地的尸体与武器,眉头微微皱起 —— 吐谷浑骑兵的装备简陋,战斗力也远不如正规军,显然不是吐谷浑的主力,更像是临时拼凑的部落兵。他翻身下马,走到被俘的吐谷浑部落首领面前 —— 那首领约莫五十岁上下,满脸胡须,身上的皮甲已被鲜血染红。
“是谁让你们来设伏的?给了你们什么好处?” 李恪问道,语气冰冷。
部落首领吓得浑身发抖,连忙跪地求饶:“将军饶命!是…… 是大唐魏王府的谋士让我们来的!他说只要我们杀了将军,就给我们一万匹丝绸,还让大唐皇帝承认我们部落对黑风口的控制权!我们也是被逼的啊!”
“可有证据?” 李恪追问,眼神锐利。
部落首领连忙从怀中掏出一封折叠整齐的书信,双手奉上:“这是魏王府谋士写给我们首领的信,上面有他的印章!将军您看!”
李恪接过书信,展开一看 —— 信上的字迹与老栓供词中提及的 “魏王府谋士” 一致,内容详细写了伏击的时间、地点,以及承诺的好处,末尾还盖着一枚红色的印章,印章上刻着 “张谨” 二字 —— 正是李泰心腹谋士的名字!
他将书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中,心中松了口气 —— 终于有了李泰勾结吐谷浑的确凿证据!“将老栓和部落首领押起来,关进囚车,派专人看管,待西征结束后,带回长安交由陛下处置!” 李恪下令,“其余俘虏,分批次押往后方驿站,派人严加看管,不许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