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长安的雾气还未散尽,太极殿内已聚集了满朝文武。唐太宗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中官员,开口道:“今日召诸位前来,一是商议东瀛银矿的赋税调配,二是听听李恪关于明年高句丽巡查的计划。”
话音刚落,李恪便出列躬身,刚要开口禀报,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 侯君集手持一卷羊皮纸,神色凝重地冲进殿内,“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急切:“陛下!臣有要事启奏!事关大唐安危,恳请陛下容臣直言!”
唐太宗眉头微蹙,示意他起身:“侯君集,你乃东宫侍卫长,不在东宫值守,跑到这里来凑什么热闹?有话便说,无需故作姿态。”
侯君集站起身,双手高举羊皮纸,声音陡然拔高:“陛下!臣近日偶然得到一封密信,乃是李恪将军与突厥颉利可汗的往来书信!信中言明,李恪愿与突厥勾结,待明年巡查高句丽时,趁机率领部众谋反,推翻陛下统治,自立为帝!突厥则承诺出兵相助,事后共分大唐疆土!”
这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殿内炸开。满朝文武瞬间哗然,官员们纷纷交头接耳,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李恪,有震惊,有疑惑,也有不少人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神色。
李恪脸色一沉,上前一步,厉声喝道:“侯君集!你休要血口喷人!我与突厥素有嫌隙,何来勾结之说?你这分明是伪造证据,故意陷害!”
“陷害?” 侯君集冷笑一声,将羊皮纸递给内侍,“陛下可亲自查看!这密信是用突厥特有的粗羊皮纸所写,上面的字迹,与李恪将军平日奏折上的笔迹一模一样!臣若说谎,甘受凌迟之刑!”
内侍将羊皮纸呈给唐太宗,唐太宗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的字迹确实与李恪的笔迹有几分相似,内容更是字字惊心 —— 不仅写了谋反的计划,还标注了约定的时间与地点,末尾甚至还有一个模仿李恪印章的印记。
唐太宗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抬头看向李恪,眼神里满是复杂:“李恪,这封信…… 你作何解释?”
“陛下!此信绝非儿臣所写!” 李恪急忙躬身,声音带着急切,“臣对大唐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平定东瀛、镇守边疆,臣从未有过半点二心!侯君集伪造密信,定是受人指使,还请陛下明察!”
“受人指使?” 侯君集立刻反驳,“李恪,你休要狡辩!若你无谋反之心,为何不敢让陛下查验笔迹?为何不敢对质证人?”
“证人?” 唐太宗看向侯君集,“你所谓的证人何在?”
侯君集朝着殿外喊道:“传证人进殿!”
很快,两名官员走进殿内,他们分别是前突厥出使大唐的翻译官和一名曾在漠南任职的校尉。两人跪倒在地,齐声说道:“臣等见过陛下!”
“你们有何证据证明李恪与突厥勾结?” 唐太宗问道。
前翻译官颤颤巍巍地开口:“陛下,去年冬天,臣在长安城外的驿站,曾见过李恪将军的亲信与突厥使者密谈,两人神色慌张,还交换了一个羊皮纸卷,想来便是这封密信!”
校尉也跟着附和:“陛下,臣在漠南驻守时,曾听闻突厥士兵议论,说有大唐将领愿与他们合作谋反,当时臣还不信,如今看到这封密信,才知所言非虚!那将领的描述,与李恪将军一模一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有模有样,仿佛真的亲眼所见一般。殿内的议论声更大了,不少官员开始附和侯君集,要求唐太宗严惩李恪。
“陛下!李恪手握兵权,又与突厥勾结,若不早日处置,恐生大祸!”
“是啊陛下!谋反乃是滔天大罪,即便李恪之前有功,也不能姑息!”
李承乾站在文官队列中,低着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看着李恪陷入困境,心中满是得意 —— 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只要陛下相信了这封密信,李恪就再也翻不了身。
李恪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又急又怒。他知道,侯君集和这两个证人早已串通好,此刻无论他如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抬头看向唐太宗,眼神里满是恳切:“父皇!您难道还不了解儿臣的为人吗?这些人所言皆是谎言,还请陛下给臣一个机会,查明真相!”
唐太宗沉默了许久,殿内的气氛紧张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看着李恪,又看了看手中的密信,心中满是纠结 —— 他不愿相信李恪会谋反,可眼前的 “证据” 和 “证人”,又让他不得不产生怀疑。
就在这时,房玄龄站了出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言。吴王殿下常年在外征战,对大唐忠心耿耿,此事恐有蹊跷。不如先将李恪将军软禁在府中,派专人调查此事,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处置也不迟。若贸然定罪,恐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也让周边诸国笑话我大唐不辨忠奸。”
长孙无忌也跟着附和:“陛下,房玄龄所言极是。谋反乃是大事,需谨慎处理。臣愿亲自负责调查此事,定能查明真相,还李恪将军一个清白。”
唐太宗点了点头,他也不愿轻易处置李恪,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建议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他对着李恪道:“李恪,朕念在你往日有功,暂不将你定罪。但为了查明真相,你需即刻交出兵权,软禁在府中,不得与外界接触。待调查清楚后,若你确是被冤枉,朕定会还你公道。”
李恪心中一凉,他知道,交出兵权意味着什么。可事到如今,他也只能服从。他躬身道:“臣遵旨。但臣恳请陛下,务必查明真相,揪出幕后黑手,还大唐一个太平!”
唐太宗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李恪带下去。看着李恪离去的背影,他心中满是沉重 —— 他隐隐觉得,此事并非表面那么简单,背后定有更大的阴谋。
侯君集见李恪被软禁,心中暗喜,却装作忧心忡忡的样子:“陛下,虽将李恪软禁,但他的亲信仍在军中,恐会生变,不如派人接管他的兵权,以绝后患。”
唐太宗瞥了他一眼,冷冷道:“此事无需你操心,朕自有安排。退下吧!”
侯君集碰了一鼻子灰,只能躬身退下。李承乾看着这一切,心中有些不安 —— 他没想到唐太宗会如此谨慎,没有立刻定罪李恪。但转念一想,李恪已被软禁,兵权也被收回,短时间内无法对他构成威胁,只要他再暗中做些手脚,让调查无法查明真相,李恪就永远翻不了身。
退朝后,李承乾回到东宫,立刻召来侯君集。“事情办得不错,但陛下没有立刻定罪李恪,还派长孙无忌调查,这可如何是好?”
侯君集笑道:“殿下放心。长孙无忌虽精明,但臣早已在调查的关键环节埋下了伏笔。那两个证人,臣已安排他们远走高飞,待风头过后再回来;密信上的印记,臣也模仿得毫无破绽。长孙无忌即便想查,也查不出什么头绪。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以为李恪确实谋反,到时候,殿下的位置就稳了。”
李承乾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好!做得好!只要李恪倒了,孤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被软禁在府中的李恪,正站在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他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而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太子李承乾。他必须尽快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不仅会身败名裂,还会让大唐陷入动荡。
夜色渐深,李恪的府邸外,侍卫们严密把守,禁止任何人出入。可谁也没有注意到,一道黑影从府邸的后院翻墙而出,朝着长孙无忌的府邸方向跑去 —— 那是李恪的心腹侍卫,他带着李恪的密信,要去求长孙无忌查明真相。
一场关乎大唐安危的调查,就此展开。而李承乾和侯君集,也在暗中加紧了手脚,试图掩盖真相。长安的平静,彻底被打破,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话音刚落,李恪便出列躬身,刚要开口禀报,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 侯君集手持一卷羊皮纸,神色凝重地冲进殿内,“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刻意营造的急切:“陛下!臣有要事启奏!事关大唐安危,恳请陛下容臣直言!”
唐太宗眉头微蹙,示意他起身:“侯君集,你乃东宫侍卫长,不在东宫值守,跑到这里来凑什么热闹?有话便说,无需故作姿态。”
侯君集站起身,双手高举羊皮纸,声音陡然拔高:“陛下!臣近日偶然得到一封密信,乃是李恪将军与突厥颉利可汗的往来书信!信中言明,李恪愿与突厥勾结,待明年巡查高句丽时,趁机率领部众谋反,推翻陛下统治,自立为帝!突厥则承诺出兵相助,事后共分大唐疆土!”
这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殿内炸开。满朝文武瞬间哗然,官员们纷纷交头接耳,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李恪,有震惊,有疑惑,也有不少人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神色。
李恪脸色一沉,上前一步,厉声喝道:“侯君集!你休要血口喷人!我与突厥素有嫌隙,何来勾结之说?你这分明是伪造证据,故意陷害!”
“陷害?” 侯君集冷笑一声,将羊皮纸递给内侍,“陛下可亲自查看!这密信是用突厥特有的粗羊皮纸所写,上面的字迹,与李恪将军平日奏折上的笔迹一模一样!臣若说谎,甘受凌迟之刑!”
内侍将羊皮纸呈给唐太宗,唐太宗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的字迹确实与李恪的笔迹有几分相似,内容更是字字惊心 —— 不仅写了谋反的计划,还标注了约定的时间与地点,末尾甚至还有一个模仿李恪印章的印记。
唐太宗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抬头看向李恪,眼神里满是复杂:“李恪,这封信…… 你作何解释?”
“陛下!此信绝非儿臣所写!” 李恪急忙躬身,声音带着急切,“臣对大唐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平定东瀛、镇守边疆,臣从未有过半点二心!侯君集伪造密信,定是受人指使,还请陛下明察!”
“受人指使?” 侯君集立刻反驳,“李恪,你休要狡辩!若你无谋反之心,为何不敢让陛下查验笔迹?为何不敢对质证人?”
“证人?” 唐太宗看向侯君集,“你所谓的证人何在?”
侯君集朝着殿外喊道:“传证人进殿!”
很快,两名官员走进殿内,他们分别是前突厥出使大唐的翻译官和一名曾在漠南任职的校尉。两人跪倒在地,齐声说道:“臣等见过陛下!”
“你们有何证据证明李恪与突厥勾结?” 唐太宗问道。
前翻译官颤颤巍巍地开口:“陛下,去年冬天,臣在长安城外的驿站,曾见过李恪将军的亲信与突厥使者密谈,两人神色慌张,还交换了一个羊皮纸卷,想来便是这封密信!”
校尉也跟着附和:“陛下,臣在漠南驻守时,曾听闻突厥士兵议论,说有大唐将领愿与他们合作谋反,当时臣还不信,如今看到这封密信,才知所言非虚!那将领的描述,与李恪将军一模一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有模有样,仿佛真的亲眼所见一般。殿内的议论声更大了,不少官员开始附和侯君集,要求唐太宗严惩李恪。
“陛下!李恪手握兵权,又与突厥勾结,若不早日处置,恐生大祸!”
“是啊陛下!谋反乃是滔天大罪,即便李恪之前有功,也不能姑息!”
李承乾站在文官队列中,低着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看着李恪陷入困境,心中满是得意 —— 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只要陛下相信了这封密信,李恪就再也翻不了身。
李恪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又急又怒。他知道,侯君集和这两个证人早已串通好,此刻无论他如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他抬头看向唐太宗,眼神里满是恳切:“父皇!您难道还不了解儿臣的为人吗?这些人所言皆是谎言,还请陛下给臣一个机会,查明真相!”
唐太宗沉默了许久,殿内的气氛紧张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看着李恪,又看了看手中的密信,心中满是纠结 —— 他不愿相信李恪会谋反,可眼前的 “证据” 和 “证人”,又让他不得不产生怀疑。
就在这时,房玄龄站了出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言。吴王殿下常年在外征战,对大唐忠心耿耿,此事恐有蹊跷。不如先将李恪将军软禁在府中,派专人调查此事,待查明真相后,再做处置也不迟。若贸然定罪,恐会寒了将士们的心,也让周边诸国笑话我大唐不辨忠奸。”
长孙无忌也跟着附和:“陛下,房玄龄所言极是。谋反乃是大事,需谨慎处理。臣愿亲自负责调查此事,定能查明真相,还李恪将军一个清白。”
唐太宗点了点头,他也不愿轻易处置李恪,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建议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他对着李恪道:“李恪,朕念在你往日有功,暂不将你定罪。但为了查明真相,你需即刻交出兵权,软禁在府中,不得与外界接触。待调查清楚后,若你确是被冤枉,朕定会还你公道。”
李恪心中一凉,他知道,交出兵权意味着什么。可事到如今,他也只能服从。他躬身道:“臣遵旨。但臣恳请陛下,务必查明真相,揪出幕后黑手,还大唐一个太平!”
唐太宗挥了挥手,示意侍卫将李恪带下去。看着李恪离去的背影,他心中满是沉重 —— 他隐隐觉得,此事并非表面那么简单,背后定有更大的阴谋。
侯君集见李恪被软禁,心中暗喜,却装作忧心忡忡的样子:“陛下,虽将李恪软禁,但他的亲信仍在军中,恐会生变,不如派人接管他的兵权,以绝后患。”
唐太宗瞥了他一眼,冷冷道:“此事无需你操心,朕自有安排。退下吧!”
侯君集碰了一鼻子灰,只能躬身退下。李承乾看着这一切,心中有些不安 —— 他没想到唐太宗会如此谨慎,没有立刻定罪李恪。但转念一想,李恪已被软禁,兵权也被收回,短时间内无法对他构成威胁,只要他再暗中做些手脚,让调查无法查明真相,李恪就永远翻不了身。
退朝后,李承乾回到东宫,立刻召来侯君集。“事情办得不错,但陛下没有立刻定罪李恪,还派长孙无忌调查,这可如何是好?”
侯君集笑道:“殿下放心。长孙无忌虽精明,但臣早已在调查的关键环节埋下了伏笔。那两个证人,臣已安排他们远走高飞,待风头过后再回来;密信上的印记,臣也模仿得毫无破绽。长孙无忌即便想查,也查不出什么头绪。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以为李恪确实谋反,到时候,殿下的位置就稳了。”
李承乾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好!做得好!只要李恪倒了,孤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被软禁在府中的李恪,正站在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他知道,自己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而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太子李承乾。他必须尽快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不仅会身败名裂,还会让大唐陷入动荡。
夜色渐深,李恪的府邸外,侍卫们严密把守,禁止任何人出入。可谁也没有注意到,一道黑影从府邸的后院翻墙而出,朝着长孙无忌的府邸方向跑去 —— 那是李恪的心腹侍卫,他带着李恪的密信,要去求长孙无忌查明真相。
一场关乎大唐安危的调查,就此展开。而李承乾和侯君集,也在暗中加紧了手脚,试图掩盖真相。长安的平静,彻底被打破,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