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秋意渐浓,太极殿内却暖意融融。唐太宗手里捏着李恪送来的东瀛治理奏折,指腹反复摩挲着纸页上 “开仓赈粮三千石,学堂招纳童生两百人” 的字句,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抬头对身旁的房玄龄叹道:“你看这折子写得多实在 —— 银矿那边改良了冶炼法子,月产银量比之前多了三成;就连东瀛百姓之前怕生,如今也敢主动来衙门递诉状了。李恪这孩子,做事从不含糊,总能把根扎到实处去。”
房玄龄凑近看了眼奏折,笑着点头:“陛下眼光准。吴王殿下做事向来稳当,不贪功不冒进,既能镇住场面,又能摸清百姓的心思。就说他在东瀛推行的‘双语教学’,既教汉字,也暂留东瀛本地文字,百姓们接受起来快,怨言也少,这份心思,可不是一般武将能有的。”
唐太宗闻言,愈发欣慰,随手将奏折放在案上,指尖轻轻敲着案角:“朕原本还担心他只懂行军打仗,治理地方会吃力,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这样的人,得给些实职,让他能更放开手脚做事才是。”
他正与房玄龄琢磨着该给李恪添些什么差事,殿外突然传来内侍轻细的脚步声,紧接着便是恭敬的通报:“陛下,吴王殿下已在殿外候旨。”
唐太宗眼睛一亮,连忙放下手中的茶盏,起身道:“快宣他进来!正好,朕也有话要当面跟他说。”
李恪身着一身深蓝色朝服,腰束玉带,步态沉稳地走进殿内。朝服的料子是去年陛下赏赐的蜀锦,边角绣着暗纹,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他走到殿中,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声音清朗:“儿臣李恪,参见陛下。”
“免礼免礼!” 唐太宗快步上前,伸手扶起他,拉着他的手腕走到案前,指着桌上的奏折说,“你这东瀛治理的折子,朕看了三遍,每一遍都觉得踏实。朕琢磨着,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往后朝中议事,你也来听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 你在外头跑得多,看问题的角度,说不定比我们这些常年待在京里的人更清楚。”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兼职,却意味着能踏入大唐的核心议事圈,相当于半个宰相的权限。李恪愣了愣,随即连忙躬身谢恩,声音带着几分郑重:“臣谢陛下信任!只是儿臣怕自己对朝中礼法、政务流程还不熟悉,万一说错话做错事,反倒给陛下添麻烦。”
“怕什么?” 唐太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笑意,“谁还没个初学的时候?有不懂的,问房玄龄,问长孙无忌,他们都能帮你。再说,朕要的就是你这份‘在外头跑出来’的实在,别学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酸儒,说半天没一句落到实处。”
说着,他又朝殿外喊了声:“来人,把朕上次留的那匹汗血宝马牵来!” 不多时,两名侍卫牵着一匹通体赤红的宝马走进殿内,马鬃打理得油亮,马蹄上还裹着精致的银蹄铁,一看便知是难得的良驹。
“这马是西域进贡的,性子烈,之前换了三个驯马师都没驯服,你常年征战,肯定能驾驭它。” 唐太宗指着宝马,眼神里满是期许,“往后你去各地巡查,有匹好马,也能少受些奔波之苦。”
李恪看着那匹宝马,又看了看唐太宗满是信任的眼神,心中一暖,再次躬身谢恩:“儿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无论是朝中议事,还是日后巡查,都定当尽心竭力,不辱使命!”
这一切,都被躲在殿外回廊柱后的李承乾看在眼里。他攥着廊柱的手青筋凸起,指甲几乎要嵌进木头里。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李恪身上,仿佛给他镀了层光 —— 那是父亲从未给过他的、毫不掩饰的欣赏。他是大唐的太子,是父皇的嫡长子,可近来,父皇的目光总绕着李恪转:朝堂上提李恪的次数比提他多,私下里召李恪入宫议事的次数也比召他多,连赏赐都如此丰厚,那匹汗血宝马,他之前求了父皇好几次,父皇都以 “你脚疾未愈,骑马不便” 为由拒绝了。
“不过是个靠打仗爬上来的武将,凭什么?” 李承乾咬着牙,低声嘀咕,眼神里淬着阴鸷的光,“再这么下去,父皇眼里怕是连我这个太子都没有了,说不定哪天,真会把我的位置给了他!”
他不敢再看殿内的场景,转身悄无声息地离开回廊,快步回了东宫。一进书房,他就把桌上的笔墨纸砚全扫落在地,青瓷笔洗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片,墨汁溅得满地都是。
东宫侍卫长侯君集听到动静,连忙推门进来,见李承乾脸色铁青地站在原地,连忙躬身问道:“太子殿下,您这是怎么了?可是谁惹您生气了?”
侯君集曾因兵败被贬,后来靠捧着李承乾、替他办些私密事才重新得势,是东宫最得信任的人。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走到窗边,背对着他咬牙道:“君集,你说李恪是不是太过分了?父皇给他兵权还不够,如今还要让他参与朝政,这不是明摆着要把他往高位上推吗?”
侯君集心中一动,悄悄走上前,声音压得极低:“殿下,李恪如今权势日盛,确实是个隐患。不过殿下您是嫡长子,太子之位名正言顺,只要您不犯错,他再怎么受宠,也抢不走您的位置。”
“不犯错?” 李承乾猛地转过身,眼神里满是自嘲,“我脚疾成这样,走路都要靠人扶,父皇早就对我不满了!你没看见方才殿里的样子 —— 父皇拉着他的手,跟拉着亲儿子似的!要是李恪再立些功劳,父皇说不定真会废了我,改立别人!”
侯君集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凑近李承乾,声音带着蛊惑:“殿下,与其坐等着被人抢了位置,不如咱们主动些。李恪虽厉害,却也有弱点 —— 他常年在外,朝中没多少根基;而且他手握兵权,这本身就是个‘雷’。咱们要是能设计,让陛下觉得他有二心,哪怕只是疑心,陛下也定会削了他的兵权。没了兵权,他再怎么受宠,也成不了气候。”
李承乾瞳孔微缩,声音有些发颤:“设计?怎么设计?这要是被父皇发现了……”
“殿下放心!” 侯君集拍着胸脯保证,“臣有法子。咱们伪造一封他与突厥的密信,就说他想借突厥的兵,逼陛下退位,自己掌权。再找两个曾在突厥待过的官员,让他们出面作证,说见过他的人跟突厥使者接触。到时候证据摆在眼前,陛下即便心里信他,也得顾及朝堂议论,至少会先把他的兵权收了。只要兵权没了,殿下您的位置,就稳了!”
李承乾盯着侯君集,沉默了许久。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吹得窗棂 “吱呀” 作响,像极了他此刻乱成一团的心。嫉妒与恐惧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最终,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神已经变得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一定要做得干净,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侯君集躬身领命:“臣遵旨,定不辜负殿下的信任!”
接下来的几日,侯君集像只偷食的老鼠,昼伏夜出。他悄悄联络了几个对李恪不满的官员 —— 有个户部侍郎,之前想让亲戚去东瀛管银矿,被李恪以 “任人唯亲” 驳回;还有个礼部郎中,觉得李恪 “武将出身,不配参与朝政”,早就心怀不满。他们在东宫的偏殿秘密会面,烛火从傍晚烧到深夜,侯君集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模仿李恪的笔迹,怎么编造 “与突厥接触” 的细节,连证人该在什么时机开口、该说哪些话,都反复演练了好几遍。
李承乾则装得跟没事人一样,每日按时上朝,甚至在唐太宗提起李恪时,还会顺着说几句 “李将军办事稳妥,儿臣佩服”,可私下里,他每天都要召侯君集来东宫,问进展如何,生怕出半点差错。他知道,这是一场赌 —— 赢了,他能保住太子之位;输了,他就会从云端跌入泥沼,再无翻身之日。
而李恪对此一无所知。他依旧忙着处理东瀛的琐事,一会儿是学堂的课本不够了,要从长安调运;一会儿是银矿的工匠家里闹饥荒,要安排救济。偶尔入宫议事,他也只专注于手头的事,从未留意到朝堂上有些官员看他的眼神 —— 那眼神里藏着嫉妒,藏着敌意,还有些他看不懂的算计,像暗处的刀子,正悄悄对准他。
一日傍晚,唐太宗留李恪在宫中用膳。小太监端上热腾腾的羊肉汤,唐太宗还特意给李恪夹了块肥瘦相间的羊肉,笑着说:“你在东瀛怕是吃不上这么地道的羊肉,多吃点。明年开春去高句丽,那边冷,得先把身子养壮实了。”
李恪连忙道谢,低头喝汤时,眼角余光瞥见殿外回廊上有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 —— 是李承乾的侍卫。他没多想,只当是太子路过,继续陪着唐太宗说话。
可他不知道,那身影正是李承乾派来的。李承乾就躲在回廊的拐角处,听着殿内传来的笑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渗出血丝都没察觉。“李恪……” 他低声嘶吼,声音里满是疯狂,“这场戏,该开场了。你欠我的,我会一点一点,都拿回来!”
侯君集那边,伪造的密信已经准备好了。用的是突厥特有的粗羊皮纸,上面的字模仿得跟李恪的笔迹有八分像,还特意用茶水浸过,做出 “陈旧” 的样子;两个 “证人” 也已经备好,就等着在下次朝会上,给李恪致命一击。
而李恪,还在灯下整理着高句丽的巡查计划,笔尖划过纸页,写下 “安抚流民、核查土地” 的字样。他以为自己走在为大唐效力的坦途上,却没料到,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已经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正悄然向他罩来 —— 这张网,不仅会威胁到他的性命,还会牵动整个大唐的安危,将长安的平静,搅得翻天覆地。
房玄龄凑近看了眼奏折,笑着点头:“陛下眼光准。吴王殿下做事向来稳当,不贪功不冒进,既能镇住场面,又能摸清百姓的心思。就说他在东瀛推行的‘双语教学’,既教汉字,也暂留东瀛本地文字,百姓们接受起来快,怨言也少,这份心思,可不是一般武将能有的。”
唐太宗闻言,愈发欣慰,随手将奏折放在案上,指尖轻轻敲着案角:“朕原本还担心他只懂行军打仗,治理地方会吃力,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这样的人,得给些实职,让他能更放开手脚做事才是。”
他正与房玄龄琢磨着该给李恪添些什么差事,殿外突然传来内侍轻细的脚步声,紧接着便是恭敬的通报:“陛下,吴王殿下已在殿外候旨。”
唐太宗眼睛一亮,连忙放下手中的茶盏,起身道:“快宣他进来!正好,朕也有话要当面跟他说。”
李恪身着一身深蓝色朝服,腰束玉带,步态沉稳地走进殿内。朝服的料子是去年陛下赏赐的蜀锦,边角绣着暗纹,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他走到殿中,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声音清朗:“儿臣李恪,参见陛下。”
“免礼免礼!” 唐太宗快步上前,伸手扶起他,拉着他的手腕走到案前,指着桌上的奏折说,“你这东瀛治理的折子,朕看了三遍,每一遍都觉得踏实。朕琢磨着,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往后朝中议事,你也来听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 你在外头跑得多,看问题的角度,说不定比我们这些常年待在京里的人更清楚。”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兼职,却意味着能踏入大唐的核心议事圈,相当于半个宰相的权限。李恪愣了愣,随即连忙躬身谢恩,声音带着几分郑重:“臣谢陛下信任!只是儿臣怕自己对朝中礼法、政务流程还不熟悉,万一说错话做错事,反倒给陛下添麻烦。”
“怕什么?” 唐太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笑意,“谁还没个初学的时候?有不懂的,问房玄龄,问长孙无忌,他们都能帮你。再说,朕要的就是你这份‘在外头跑出来’的实在,别学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酸儒,说半天没一句落到实处。”
说着,他又朝殿外喊了声:“来人,把朕上次留的那匹汗血宝马牵来!” 不多时,两名侍卫牵着一匹通体赤红的宝马走进殿内,马鬃打理得油亮,马蹄上还裹着精致的银蹄铁,一看便知是难得的良驹。
“这马是西域进贡的,性子烈,之前换了三个驯马师都没驯服,你常年征战,肯定能驾驭它。” 唐太宗指着宝马,眼神里满是期许,“往后你去各地巡查,有匹好马,也能少受些奔波之苦。”
李恪看着那匹宝马,又看了看唐太宗满是信任的眼神,心中一暖,再次躬身谢恩:“儿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无论是朝中议事,还是日后巡查,都定当尽心竭力,不辱使命!”
这一切,都被躲在殿外回廊柱后的李承乾看在眼里。他攥着廊柱的手青筋凸起,指甲几乎要嵌进木头里。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李恪身上,仿佛给他镀了层光 —— 那是父亲从未给过他的、毫不掩饰的欣赏。他是大唐的太子,是父皇的嫡长子,可近来,父皇的目光总绕着李恪转:朝堂上提李恪的次数比提他多,私下里召李恪入宫议事的次数也比召他多,连赏赐都如此丰厚,那匹汗血宝马,他之前求了父皇好几次,父皇都以 “你脚疾未愈,骑马不便” 为由拒绝了。
“不过是个靠打仗爬上来的武将,凭什么?” 李承乾咬着牙,低声嘀咕,眼神里淬着阴鸷的光,“再这么下去,父皇眼里怕是连我这个太子都没有了,说不定哪天,真会把我的位置给了他!”
他不敢再看殿内的场景,转身悄无声息地离开回廊,快步回了东宫。一进书房,他就把桌上的笔墨纸砚全扫落在地,青瓷笔洗摔在地上,碎成了好几片,墨汁溅得满地都是。
东宫侍卫长侯君集听到动静,连忙推门进来,见李承乾脸色铁青地站在原地,连忙躬身问道:“太子殿下,您这是怎么了?可是谁惹您生气了?”
侯君集曾因兵败被贬,后来靠捧着李承乾、替他办些私密事才重新得势,是东宫最得信任的人。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走到窗边,背对着他咬牙道:“君集,你说李恪是不是太过分了?父皇给他兵权还不够,如今还要让他参与朝政,这不是明摆着要把他往高位上推吗?”
侯君集心中一动,悄悄走上前,声音压得极低:“殿下,李恪如今权势日盛,确实是个隐患。不过殿下您是嫡长子,太子之位名正言顺,只要您不犯错,他再怎么受宠,也抢不走您的位置。”
“不犯错?” 李承乾猛地转过身,眼神里满是自嘲,“我脚疾成这样,走路都要靠人扶,父皇早就对我不满了!你没看见方才殿里的样子 —— 父皇拉着他的手,跟拉着亲儿子似的!要是李恪再立些功劳,父皇说不定真会废了我,改立别人!”
侯君集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凑近李承乾,声音带着蛊惑:“殿下,与其坐等着被人抢了位置,不如咱们主动些。李恪虽厉害,却也有弱点 —— 他常年在外,朝中没多少根基;而且他手握兵权,这本身就是个‘雷’。咱们要是能设计,让陛下觉得他有二心,哪怕只是疑心,陛下也定会削了他的兵权。没了兵权,他再怎么受宠,也成不了气候。”
李承乾瞳孔微缩,声音有些发颤:“设计?怎么设计?这要是被父皇发现了……”
“殿下放心!” 侯君集拍着胸脯保证,“臣有法子。咱们伪造一封他与突厥的密信,就说他想借突厥的兵,逼陛下退位,自己掌权。再找两个曾在突厥待过的官员,让他们出面作证,说见过他的人跟突厥使者接触。到时候证据摆在眼前,陛下即便心里信他,也得顾及朝堂议论,至少会先把他的兵权收了。只要兵权没了,殿下您的位置,就稳了!”
李承乾盯着侯君集,沉默了许久。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吹得窗棂 “吱呀” 作响,像极了他此刻乱成一团的心。嫉妒与恐惧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最终,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神已经变得坚定:“好!就按你说的办!一定要做得干净,不能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侯君集躬身领命:“臣遵旨,定不辜负殿下的信任!”
接下来的几日,侯君集像只偷食的老鼠,昼伏夜出。他悄悄联络了几个对李恪不满的官员 —— 有个户部侍郎,之前想让亲戚去东瀛管银矿,被李恪以 “任人唯亲” 驳回;还有个礼部郎中,觉得李恪 “武将出身,不配参与朝政”,早就心怀不满。他们在东宫的偏殿秘密会面,烛火从傍晚烧到深夜,侯君集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模仿李恪的笔迹,怎么编造 “与突厥接触” 的细节,连证人该在什么时机开口、该说哪些话,都反复演练了好几遍。
李承乾则装得跟没事人一样,每日按时上朝,甚至在唐太宗提起李恪时,还会顺着说几句 “李将军办事稳妥,儿臣佩服”,可私下里,他每天都要召侯君集来东宫,问进展如何,生怕出半点差错。他知道,这是一场赌 —— 赢了,他能保住太子之位;输了,他就会从云端跌入泥沼,再无翻身之日。
而李恪对此一无所知。他依旧忙着处理东瀛的琐事,一会儿是学堂的课本不够了,要从长安调运;一会儿是银矿的工匠家里闹饥荒,要安排救济。偶尔入宫议事,他也只专注于手头的事,从未留意到朝堂上有些官员看他的眼神 —— 那眼神里藏着嫉妒,藏着敌意,还有些他看不懂的算计,像暗处的刀子,正悄悄对准他。
一日傍晚,唐太宗留李恪在宫中用膳。小太监端上热腾腾的羊肉汤,唐太宗还特意给李恪夹了块肥瘦相间的羊肉,笑着说:“你在东瀛怕是吃不上这么地道的羊肉,多吃点。明年开春去高句丽,那边冷,得先把身子养壮实了。”
李恪连忙道谢,低头喝汤时,眼角余光瞥见殿外回廊上有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 —— 是李承乾的侍卫。他没多想,只当是太子路过,继续陪着唐太宗说话。
可他不知道,那身影正是李承乾派来的。李承乾就躲在回廊的拐角处,听着殿内传来的笑声,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渗出血丝都没察觉。“李恪……” 他低声嘶吼,声音里满是疯狂,“这场戏,该开场了。你欠我的,我会一点一点,都拿回来!”
侯君集那边,伪造的密信已经准备好了。用的是突厥特有的粗羊皮纸,上面的字模仿得跟李恪的笔迹有八分像,还特意用茶水浸过,做出 “陈旧” 的样子;两个 “证人” 也已经备好,就等着在下次朝会上,给李恪致命一击。
而李恪,还在灯下整理着高句丽的巡查计划,笔尖划过纸页,写下 “安抚流民、核查土地” 的字样。他以为自己走在为大唐效力的坦途上,却没料到,一场针对他的阴谋,已经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正悄然向他罩来 —— 这张网,不仅会威胁到他的性命,还会牵动整个大唐的安危,将长安的平静,搅得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