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站在 “破浪号” 船头,正想摆出 “乘风破浪会有时” 的帅气姿势,一阵海风突然灌进他的铠甲领口,冻得他打了个响亮的喷嚏。身后传来一阵憋笑的 “噗嗤” 声,他回头一看,只见几个负责了望的士兵正捂着嘴,肩膀一抽一抽的 —— 这也难怪,自从船队驶出登州港,海上的糗事就没断过。
先是负责粮草的王三郎,出发前拍着胸脯说自己 “坐船比走路还稳”,结果船刚离开港口半个时辰,他就抱着船舷吐得昏天黑地,连昨天吃的葱花饼都吐出来了。几个年轻士兵想帮他,却被他一把推开:“别…… 别碰我,我还能再吐三斤!” 最后还是炊事班的老张,给他塞了个用醋泡过的姜片,才算让他止住了吐意,只是从此王三郎见了船舷就绕着走,连吃饭都得蹲在船舱角落。
更热闹的是操练环节。李恪本想让士兵们在甲板上练习长枪刺杀,结果战船一摇晃,士兵们别说刺杀了,能站稳就不错了。有个叫李小二的士兵,握着长枪往前一刺,没成想船身猛地一颠,他直接扑到了旁边士兵的怀里,两人抱着滚成一团,长枪 “哐当” 一声掉进海里,溅起的水花还浇了了望塔上的士兵一头。李恪看得额头直冒黑线,只能临时改练 “静坐抗晕功”—— 让士兵们坐在甲板上,闭着眼睛深呼吸,可没一会儿,就有一半人坐着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
最让李恪哭笑不得的是 “抓鱼事件”。有天傍晚,水手们发现船边跟着一群金枪鱼,眼尖的士兵大喊:“有鱼!能加餐了!” 一群人顿时兴奋起来,有的拿长枪戳,有的用头盔当网捞,混乱中,不知是谁把头盔甩得太用力,直接砸到了隔壁 “乘风号” 的船帆上,吓得 “乘风号” 的船长以为遭了袭击,差点下令开炮。最后鱼没抓到几条,倒是把李恪的头盔砸出了个小坑,他看着坑坑洼洼的头盔,只能无奈地叹道:“这趟东征,还没见着敌人,先被自己人坑了。”
经过十几天的颠簸,船队终于看到了东瀛的海岸线。李恪站在船头,正想下令 “准备登陆”,突然发现岸边有一群穿着 “奇装异服” 的人,手里举着五颜六色的东西,朝着船队大喊大叫。
“不好!有埋伏!” 负责警戒的副将大喊一声,立刻拔刀出鞘。士兵们也瞬间紧张起来,纷纷拿起兵器,准备战斗。可等船再靠近些,李恪才看清楚 —— 那些人根本不是士兵,而是东瀛的渔民,手里举的也不是武器,而是刚捕上来的鱼,嘴里喊的是 “鱼!卖鱼!”
原来这些渔民以为来了商船,想趁机卖些海货,结果差点被当成 “敌人”。有个渔民见船队停下,还兴冲冲地划着小船过来,举着一条大章鱼喊道:“大大滴好!便宜卖!” 李小二凑到李恪身边,小声说:“将军,这东瀛人说话怪好玩的,跟学舌的鹦鹉似的。”
登陆过程更是乌龙不断。负责搭跳板的士兵,因为紧张,把跳板搭歪了,第一个跳上岸的士兵直接摔了个 “狗啃泥”,手里的长枪也飞了出去,正好插在旁边的稻田里。稻田里的东瀛农夫吓得拔腿就跑,边跑边喊:“妖怪!长杆子妖怪!”
还有几个士兵上岸后,看到路边的柿子树,以为是能吃的水果,摘了几个就往嘴里塞。结果柿子还没熟,又涩又苦,几人吐得龇牙咧嘴,其中一个士兵还含糊不清地说:“这…… 这东瀛的果子,比王三郎的呕吐物还难吃!” 正好被路过的东瀛村民听到,虽然听不懂中文,却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出了 “难吃”,还以为他们是在夸柿子 “味道独特”,热情地又摘了一大筐塞给他们,吓得几人抱着筐子撒腿就跑。
李恪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深吸一口气,心想:“这登陆战,怎么比海上还热闹?再这么闹下去,不用打仗,自己人先笑趴下了。”
好不容易稳住阵脚,李恪带着士兵们朝着萨摩银矿进发。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东瀛村民,这些村民看到大唐士兵的铠甲和武器,既害怕又好奇,有的躲在门后偷看,有的则远远地跟着,还时不时指指点点。
到了银矿附近,李恪才发现,东瀛人开采银矿的方式简直 “原始得可笑”。他们既没有挖矿的工具,也没有运输的车辆,全靠手工用石头砸,砸下来的银矿石就堆在矿洞口,像小山一样。几个负责看守银矿的东瀛武士,看到大唐军队来了,吓得拔出佩刀,却因为紧张,手一抖,佩刀掉在了地上,还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李恪让人把被俘的东瀛武士带过来,问他们为什么不把银矿石提炼成银子。武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个胆子大些的武士结结巴巴地说:“银…… 银子?矿石里有银子?我们…… 我们以为这是好看的石头,用来压咸菜缸的!”
这话一出口,大唐士兵们顿时笑成一团。李小二笑得直拍大腿:“压咸菜缸?我的天!这么多银子,能压满整个东瀛的咸菜缸了!” 李恪强忍着笑,让工匠们拿出冶炼工具,演示如何从银矿石中提炼银子。
工匠们生起火,将银矿石放进坩埚里加热,没一会儿,银白色的银水就流了出来。东瀛武士和村民们看得目瞪口呆,有的甚至跪下来,对着坩埚磕头,嘴里还念叨着 “神物!神物!”。有个村民偷偷摸了摸刚凝固的银块,烫得他赶紧缩回手,却还是舍不得放下,嘴里嘀咕着:“这石头变出来的东西,又亮又沉,比我们的铜勺子好多了!”
更搞笑的是,当天晚上,有几个东瀛村民偷偷溜进大唐军队的营地,想偷一块 “会变银子的石头”。结果他们没找到矿石,反而把工匠们用来装炭的竹筐偷走了。第二天早上,工匠们发现竹筐不见了,到处寻找,最后在附近的树林里找到了 —— 几个村民正围着竹筐,眼巴巴地等着它 “变银子” 呢。
李恪看着眼前的场景,心想:“这东征东瀛,倒像是一场热闹的交流大会,看来平定东瀛,比想象中容易多了。”
先是负责粮草的王三郎,出发前拍着胸脯说自己 “坐船比走路还稳”,结果船刚离开港口半个时辰,他就抱着船舷吐得昏天黑地,连昨天吃的葱花饼都吐出来了。几个年轻士兵想帮他,却被他一把推开:“别…… 别碰我,我还能再吐三斤!” 最后还是炊事班的老张,给他塞了个用醋泡过的姜片,才算让他止住了吐意,只是从此王三郎见了船舷就绕着走,连吃饭都得蹲在船舱角落。
更热闹的是操练环节。李恪本想让士兵们在甲板上练习长枪刺杀,结果战船一摇晃,士兵们别说刺杀了,能站稳就不错了。有个叫李小二的士兵,握着长枪往前一刺,没成想船身猛地一颠,他直接扑到了旁边士兵的怀里,两人抱着滚成一团,长枪 “哐当” 一声掉进海里,溅起的水花还浇了了望塔上的士兵一头。李恪看得额头直冒黑线,只能临时改练 “静坐抗晕功”—— 让士兵们坐在甲板上,闭着眼睛深呼吸,可没一会儿,就有一半人坐着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
最让李恪哭笑不得的是 “抓鱼事件”。有天傍晚,水手们发现船边跟着一群金枪鱼,眼尖的士兵大喊:“有鱼!能加餐了!” 一群人顿时兴奋起来,有的拿长枪戳,有的用头盔当网捞,混乱中,不知是谁把头盔甩得太用力,直接砸到了隔壁 “乘风号” 的船帆上,吓得 “乘风号” 的船长以为遭了袭击,差点下令开炮。最后鱼没抓到几条,倒是把李恪的头盔砸出了个小坑,他看着坑坑洼洼的头盔,只能无奈地叹道:“这趟东征,还没见着敌人,先被自己人坑了。”
经过十几天的颠簸,船队终于看到了东瀛的海岸线。李恪站在船头,正想下令 “准备登陆”,突然发现岸边有一群穿着 “奇装异服” 的人,手里举着五颜六色的东西,朝着船队大喊大叫。
“不好!有埋伏!” 负责警戒的副将大喊一声,立刻拔刀出鞘。士兵们也瞬间紧张起来,纷纷拿起兵器,准备战斗。可等船再靠近些,李恪才看清楚 —— 那些人根本不是士兵,而是东瀛的渔民,手里举的也不是武器,而是刚捕上来的鱼,嘴里喊的是 “鱼!卖鱼!”
原来这些渔民以为来了商船,想趁机卖些海货,结果差点被当成 “敌人”。有个渔民见船队停下,还兴冲冲地划着小船过来,举着一条大章鱼喊道:“大大滴好!便宜卖!” 李小二凑到李恪身边,小声说:“将军,这东瀛人说话怪好玩的,跟学舌的鹦鹉似的。”
登陆过程更是乌龙不断。负责搭跳板的士兵,因为紧张,把跳板搭歪了,第一个跳上岸的士兵直接摔了个 “狗啃泥”,手里的长枪也飞了出去,正好插在旁边的稻田里。稻田里的东瀛农夫吓得拔腿就跑,边跑边喊:“妖怪!长杆子妖怪!”
还有几个士兵上岸后,看到路边的柿子树,以为是能吃的水果,摘了几个就往嘴里塞。结果柿子还没熟,又涩又苦,几人吐得龇牙咧嘴,其中一个士兵还含糊不清地说:“这…… 这东瀛的果子,比王三郎的呕吐物还难吃!” 正好被路过的东瀛村民听到,虽然听不懂中文,却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出了 “难吃”,还以为他们是在夸柿子 “味道独特”,热情地又摘了一大筐塞给他们,吓得几人抱着筐子撒腿就跑。
李恪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深吸一口气,心想:“这登陆战,怎么比海上还热闹?再这么闹下去,不用打仗,自己人先笑趴下了。”
好不容易稳住阵脚,李恪带着士兵们朝着萨摩银矿进发。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东瀛村民,这些村民看到大唐士兵的铠甲和武器,既害怕又好奇,有的躲在门后偷看,有的则远远地跟着,还时不时指指点点。
到了银矿附近,李恪才发现,东瀛人开采银矿的方式简直 “原始得可笑”。他们既没有挖矿的工具,也没有运输的车辆,全靠手工用石头砸,砸下来的银矿石就堆在矿洞口,像小山一样。几个负责看守银矿的东瀛武士,看到大唐军队来了,吓得拔出佩刀,却因为紧张,手一抖,佩刀掉在了地上,还差点砸到自己的脚。
李恪让人把被俘的东瀛武士带过来,问他们为什么不把银矿石提炼成银子。武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个胆子大些的武士结结巴巴地说:“银…… 银子?矿石里有银子?我们…… 我们以为这是好看的石头,用来压咸菜缸的!”
这话一出口,大唐士兵们顿时笑成一团。李小二笑得直拍大腿:“压咸菜缸?我的天!这么多银子,能压满整个东瀛的咸菜缸了!” 李恪强忍着笑,让工匠们拿出冶炼工具,演示如何从银矿石中提炼银子。
工匠们生起火,将银矿石放进坩埚里加热,没一会儿,银白色的银水就流了出来。东瀛武士和村民们看得目瞪口呆,有的甚至跪下来,对着坩埚磕头,嘴里还念叨着 “神物!神物!”。有个村民偷偷摸了摸刚凝固的银块,烫得他赶紧缩回手,却还是舍不得放下,嘴里嘀咕着:“这石头变出来的东西,又亮又沉,比我们的铜勺子好多了!”
更搞笑的是,当天晚上,有几个东瀛村民偷偷溜进大唐军队的营地,想偷一块 “会变银子的石头”。结果他们没找到矿石,反而把工匠们用来装炭的竹筐偷走了。第二天早上,工匠们发现竹筐不见了,到处寻找,最后在附近的树林里找到了 —— 几个村民正围着竹筐,眼巴巴地等着它 “变银子” 呢。
李恪看着眼前的场景,心想:“这东征东瀛,倒像是一场热闹的交流大会,看来平定东瀛,比想象中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