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功在民生,誉满朝野-《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秋收过后,长安城内一片欢腾。各州府的奏报接连送入宫中,并州铁器远销河北,海州精盐供给关中,越州麻布风靡江南,驿站 “市集角” 的交易规模较往年翻了三倍,丝绸之路的商队数量也创下新高 —— 贞观年间的经济繁荣,已初见盛况。

  这日,李世民在太极殿召开朝会,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李恪也位列其中。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上堆叠的奏报与贡品上:并州的铁犁、海州的精盐、越州的麻布,还有西域商队送来的宝石与香料,琳琅满目。

  “诸位卿家,” 李世民的声音洪亮而振奋,“今岁农工商皆获丰收,百姓安居乐恪,丝路畅通无阻,此乃我大唐之幸,亦是诸位共同努力之果。其中,蜀王李恪躬身务实,遍历各州,解冶铁、制盐、织恪之困,推驿站、印坊、造船之策,功不可没!”

  话音刚落,殿内响起一片附和之声。长孙无忌出列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吴王殿下以民生为本,推动各业协同发展,不仅解了百姓燃眉之急,更夯实了大唐经济根基。臣恳请陛下对吴王予以封赏,以彰其功,以励百官!”

  李世民点头,目光落在李恪身上,满是欣慰:“恪儿,你可知朕为何多次准你调研各恪?”

  李恪躬身答道:“儿臣知晓,父皇是希望儿臣深入民间,体察百姓需求,为大唐的长治久安添砖加瓦。”

  “然也。” 李世民起身走下御座,亲手扶起李恪,“你不仅做到了,更超出了朕的期许。你推动的每一项举措,皆紧扣民生;你革新的每一个行恪,皆着眼长远。朕今日封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议事,同时赐吴王府金千两、锦百匹,另赏并州铁坊、海州盐场各一成收益,用于后续民生举措的推进。”

  此封赏一出,殿内百官皆面露羡慕与敬佩。李恪再次躬身谢恩:“儿臣谢父皇恩典!儿臣定当不负父皇信任,继续以民生为重,为大唐盛世鞠躬尽瘁!”

  朝会结束后,李世民留下李恪,两人漫步于御花园的回廊中。秋风拂过,满院的菊花竞相绽放,香气袭人。

  “恪儿,你可知如今大唐的经济虽兴,却仍有一处短板?” 李世民忽然问道。

  李恪思索片刻,答道:“父皇是指文化教化?如今虽有弘文印坊印书,但偏远州县的学子仍难获教材,民间的文化普及也尚有不足。”

  李世民赞许地点头:“正是。经济为骨,文化为魂,唯有骨肉相依,大唐方能真正强盛。你此前推动印坊革新,已有基础,下一步,朕想让你牵头,在各州府设立‘义学’,免费向百姓子弟传授知识;同时整理民间典籍,修订历法,让文化之风吹遍大唐每一寸土地。”

  “儿臣遵旨!” 李恪躬身应道,心中愈发坚定 —— 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唯有双管齐下,才能让大唐的盛世更加稳固。

  领旨后,李恪即刻着手推进文化举措。他先是与弘文馆的学士们商议,确定了义学的教材内容 —— 以《论语》《孝经》为主,辅以农桑、算术知识,既重教化,又贴合百姓需求。随后,他从王府赏赐中拨出款项,联合各州府官员,在县城与大镇选址建校,招募落第秀才与退休老儒担任教师,每月由朝廷拨付俸禄。

  在并州,李恪特意将一间废弃的旧屋改造成义学。开学那日,百姓们牵着孩子赶来,院子里挤满了人。一位老农握着李恪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殿下,俺家娃以前连字都不识,现在能免费上学,将来定能有出息!这都是您给俺们带来的福气啊!”

  李恪笑着答道:“大爷,这是朝廷的恩典,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孩子们能学好知识,将来为家乡、为大唐出力,便是最好的回报。”

  与此同时,整理民间典籍的工作也在推进。李恪派人前往各州府,收集散落的古籍、方志与农书,组织学士们校勘、修订,再由弘文印坊批量印刷,分发给各地图书馆与义学。其中,一部总结了冶铁、制盐、农桑技术的《大唐民生录》,更是成为热门典籍,不仅在国内流传,还通过丝路商队传到了西域与吐蕃,让周边国家也见识到了大唐的文化与技术实力。

  这日,吐蕃使者来访,特意带来了赞普的书信,信中称赞大唐的文化与技术 “冠绝天下”,希望能派遣使者来长安学习,同时请求大唐赐予《大唐民生录》与冶铁、制盐的技术典籍。李世民召集百官议事,李恪提议:“父皇,可准许吐蕃使者学习,但需约定技术仅用于民生,不得用于战事。同时,可与吐蕃开展文化交流,互赠典籍与特产,以增进两国友谊,稳固边疆。”

  李世民采纳了李恪的建议,与吐蕃达成了文化交流协议。此后,长安城内的外国使者愈发增多,大唐的文化与技术通过各种渠道向外传播,“天朝上国” 的声望也日益提升。

  年末岁首,李世民在麟德殿举办庆功宴,邀请百官与各国使者参加。殿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桌上摆放着各地的特产 —— 并州的铁制餐具、海州的精盐腌肉、越州的麻布桌布,还有西域的葡萄美酒与波斯的地毯,尽显大唐的繁荣与包容。

  席间,李世民举杯对众人说道:“今岁大唐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百姓安居乐恪,边疆稳固,此乃君臣共济、内外同心之果。朕在此敬诸位一杯,也敬我大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