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刚在越州织业的后续奏报上批复,内侍小禄子便引着一位满身煤灰的汉子匆匆进来。汉子是并州 “晋兴铁坊” 的坊主秦铁山,身着沾满锈迹的短褐,手里拎着一块断裂的犁铧,脸色焦灼得如同炉中烧红的铁块。
“殿下,求您救救并州的冶铁业!” 秦铁山 “扑通” 跪倒在地,将断裂的犁铧举到李恪面前,“近来铁坊炼出的铁又脆又易断,农户的犁铧用不了半月就裂,铁匠铺的刀具也卖不出去,再这样下去,不仅铁坊要倒闭,连春耕的农具都要断供了!”
李恪扶起秦铁山,接过犁铧仔细查看 —— 断面处布满细密的裂纹,边缘还带着未融尽的矿渣。“秦坊主,炼铁的矿石、燃料与炉具,近来可有变动?”
“矿石还是从晋南山里采的,燃料用的是无烟煤,唯有炉具,上月为省料改小了炉膛,还换了新的鼓风皮囊,可炼出的铁却越来越差。” 秦铁山叹了口气,“我们试过改回旧炉具,可旧炉膛早已开裂,工匠们也没辙。”
李恪当即决定实地调研:“王忠,备车,随我去并州铁坊。”
抵达晋兴铁坊时,熊熊炉火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却围着冷却的铁锭唉声叹气。李恪走到炼铁炉前,伸手摸了摸炉壁 —— 炉壁薄厚不均,靠近风口处已被烧得发黑;再看鼓风皮囊,皮囊漏气,鼓入的风量时大时小。
“问题就出在炉具与鼓风上。” 李恪指着炉膛道,“炉膛改小后,矿石受热不均,燃料无法充分燃烧,才会留下矿渣;鼓风皮囊漏气,风量不足,铁水无法彻底融化,自然又脆又易断。”
秦铁山恍然大悟,又急道:“可我们没有好铁匠修补炉膛,鼓风皮囊也找不到好皮匠制作,这可如何是好?”
“我即刻请工部调派资深炉匠与皮匠前来指导。” 李恪说道,“另外,组织铁坊工匠与周边农户合作,收集废弃铁器回炉重炼,既节省矿石,又能提高铁的纯度。王府再拨一笔款项,改良炉膛结构,加厚炉壁,更换耐用的牛皮鼓风囊。”
不出十日,改良后的炼铁炉投入使用。新炉膛加大了容积,炉壁用耐火黏土加固,牛皮鼓风囊鼓入的风量稳定均匀。工匠们用回炉的废铁与新矿石混合冶炼,炼出的铁锭泛着银白色的光泽,敲打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秦铁山捧着新铸的犁铧,激动地对李恪说:“殿下,您看!这犁铧又坚又韧,农户们抢着订,连长安的军械坊都来下单了!”
李恪又提议:“可将部分铁器运往驿站的‘市集角’售卖,再与农具铺合作,为农户提供‘以旧换新’服务,既方便百姓,又能回收废铁。”
一个月后,并州铁器通过驿站销往各地,农户的犁铧、铁匠铺的刀具供不应求,铁坊工匠的工钱涨了三成,连周边收集废铁的农户都多了一笔收入。解决完冶铁业的难题,李恪刚返回王府,海州刺史便派人送来急报 —— 海州盐场近来产盐量骤降,盐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盐,连渔户腌制咸鱼都成了难题。
李恪当即带着王忠前往海州。抵达盐场时,只见盐工们围着干涸的盐池发愁,池底只结着一层薄薄的盐霜。盐场管事张老栓叹道:“殿下,今年雨水多,盐池里的卤水被稀释,晒了十日都结不出厚盐,再这样下去,盐场就要停产了。”
李恪走到盐池边,蹲下身子掬起一捧卤水,尝了尝 —— 味道清淡,确实浓度不足。“张管事,卤水是如何收集的?可有储存卤水的池子?”
“卤水都是从海边的盐井里抽取,直接引入盐池晾晒,没有储存的地方。” 张老栓说道,“一遇雨天,盐池里的卤水就被冲淡,只能重新抽卤。”
李恪环顾四周,指着盐场旁的低洼地说:“可在此处挖掘蓄水池,收集雨水与多余卤水;再在盐池旁搭建棚屋,雨天时覆盖盐池,避免卤水稀释。另外,可将卤水引入陶缸中蒸煮,加快结晶速度,弥补晒盐的不足。”
张老栓面露难色:“可挖掘蓄水池与搭建棚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盐场实在负担不起啊。”
“王府可拨一笔款项,再协调周边农户前来帮忙,完工后盐场可优先向参与的农户供应平价盐。” 李恪说道,“另外,请工部派制盐匠人前来,指导盐工改进晒盐工艺,在盐池底部铺设细沙,加快卤水渗透,提高盐的纯度。”
盐工们听后纷纷响应,农户们也主动前来帮忙。不出半月,蓄水池与棚屋完工,陶缸蒸煮法也投入使用。盐池里的卤水浓度恢复正常,晒出的盐颗粒饱满、味道醇厚,蒸煮出的盐更是雪白细腻,远超往日。
张老栓捧着新产的盐,对李恪说:“殿下,现在盐场的产盐量比以前还多了两成!我们按您的吩咐,向百姓供应平价盐,渔户们也能腌制咸鱼了!”
李恪又提议:“可将部分精盐运往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售卖,再与驿站合作,确保盐路畅通,避免盐商囤积居奇。”
此后,海州盐场的盐通过驿站销往各地,盐价稳定,百姓再也不用为买盐发愁,渔户的咸鱼也通过丝路销往西域,多了一笔收入。
“殿下,求您救救并州的冶铁业!” 秦铁山 “扑通” 跪倒在地,将断裂的犁铧举到李恪面前,“近来铁坊炼出的铁又脆又易断,农户的犁铧用不了半月就裂,铁匠铺的刀具也卖不出去,再这样下去,不仅铁坊要倒闭,连春耕的农具都要断供了!”
李恪扶起秦铁山,接过犁铧仔细查看 —— 断面处布满细密的裂纹,边缘还带着未融尽的矿渣。“秦坊主,炼铁的矿石、燃料与炉具,近来可有变动?”
“矿石还是从晋南山里采的,燃料用的是无烟煤,唯有炉具,上月为省料改小了炉膛,还换了新的鼓风皮囊,可炼出的铁却越来越差。” 秦铁山叹了口气,“我们试过改回旧炉具,可旧炉膛早已开裂,工匠们也没辙。”
李恪当即决定实地调研:“王忠,备车,随我去并州铁坊。”
抵达晋兴铁坊时,熊熊炉火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却围着冷却的铁锭唉声叹气。李恪走到炼铁炉前,伸手摸了摸炉壁 —— 炉壁薄厚不均,靠近风口处已被烧得发黑;再看鼓风皮囊,皮囊漏气,鼓入的风量时大时小。
“问题就出在炉具与鼓风上。” 李恪指着炉膛道,“炉膛改小后,矿石受热不均,燃料无法充分燃烧,才会留下矿渣;鼓风皮囊漏气,风量不足,铁水无法彻底融化,自然又脆又易断。”
秦铁山恍然大悟,又急道:“可我们没有好铁匠修补炉膛,鼓风皮囊也找不到好皮匠制作,这可如何是好?”
“我即刻请工部调派资深炉匠与皮匠前来指导。” 李恪说道,“另外,组织铁坊工匠与周边农户合作,收集废弃铁器回炉重炼,既节省矿石,又能提高铁的纯度。王府再拨一笔款项,改良炉膛结构,加厚炉壁,更换耐用的牛皮鼓风囊。”
不出十日,改良后的炼铁炉投入使用。新炉膛加大了容积,炉壁用耐火黏土加固,牛皮鼓风囊鼓入的风量稳定均匀。工匠们用回炉的废铁与新矿石混合冶炼,炼出的铁锭泛着银白色的光泽,敲打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秦铁山捧着新铸的犁铧,激动地对李恪说:“殿下,您看!这犁铧又坚又韧,农户们抢着订,连长安的军械坊都来下单了!”
李恪又提议:“可将部分铁器运往驿站的‘市集角’售卖,再与农具铺合作,为农户提供‘以旧换新’服务,既方便百姓,又能回收废铁。”
一个月后,并州铁器通过驿站销往各地,农户的犁铧、铁匠铺的刀具供不应求,铁坊工匠的工钱涨了三成,连周边收集废铁的农户都多了一笔收入。解决完冶铁业的难题,李恪刚返回王府,海州刺史便派人送来急报 —— 海州盐场近来产盐量骤降,盐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盐,连渔户腌制咸鱼都成了难题。
李恪当即带着王忠前往海州。抵达盐场时,只见盐工们围着干涸的盐池发愁,池底只结着一层薄薄的盐霜。盐场管事张老栓叹道:“殿下,今年雨水多,盐池里的卤水被稀释,晒了十日都结不出厚盐,再这样下去,盐场就要停产了。”
李恪走到盐池边,蹲下身子掬起一捧卤水,尝了尝 —— 味道清淡,确实浓度不足。“张管事,卤水是如何收集的?可有储存卤水的池子?”
“卤水都是从海边的盐井里抽取,直接引入盐池晾晒,没有储存的地方。” 张老栓说道,“一遇雨天,盐池里的卤水就被冲淡,只能重新抽卤。”
李恪环顾四周,指着盐场旁的低洼地说:“可在此处挖掘蓄水池,收集雨水与多余卤水;再在盐池旁搭建棚屋,雨天时覆盖盐池,避免卤水稀释。另外,可将卤水引入陶缸中蒸煮,加快结晶速度,弥补晒盐的不足。”
张老栓面露难色:“可挖掘蓄水池与搭建棚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盐场实在负担不起啊。”
“王府可拨一笔款项,再协调周边农户前来帮忙,完工后盐场可优先向参与的农户供应平价盐。” 李恪说道,“另外,请工部派制盐匠人前来,指导盐工改进晒盐工艺,在盐池底部铺设细沙,加快卤水渗透,提高盐的纯度。”
盐工们听后纷纷响应,农户们也主动前来帮忙。不出半月,蓄水池与棚屋完工,陶缸蒸煮法也投入使用。盐池里的卤水浓度恢复正常,晒出的盐颗粒饱满、味道醇厚,蒸煮出的盐更是雪白细腻,远超往日。
张老栓捧着新产的盐,对李恪说:“殿下,现在盐场的产盐量比以前还多了两成!我们按您的吩咐,向百姓供应平价盐,渔户们也能腌制咸鱼了!”
李恪又提议:“可将部分精盐运往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售卖,再与驿站合作,确保盐路畅通,避免盐商囤积居奇。”
此后,海州盐场的盐通过驿站销往各地,盐价稳定,百姓再也不用为买盐发愁,渔户的咸鱼也通过丝路销往西域,多了一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