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六年春,长安的柳絮来得比往年更盛些。朱雀大街两侧的柳树抽出新绿,柔枝轻摆间,漫天飞絮如白雪般飘落,粘在行人的发间、肩头,也落在巍峨的朱雀门城楼檐角。从清晨起,这条贯穿京城的主干道便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百姓们扶老携幼,踮足翘首望向城门方向,连街边酒肆的伙计都忘了招呼客人,扒着门框伸长了脖子——今日,是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归国的日子。
街侧的官驿廊下,李恪与武若南并肩而立。李恪身着月白锦袍,腰间系着那枚迦楼罗玉佩,玉佩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袍角不经意间沾了两片柳絮,倒添了几分清雅。武若南则是一身淡紫宫装,外罩素色披风,发间别着一朵风干的赤素馨花,那是去年从金邻湾带回的,虽失了鲜活,却仍留着一丝南洋的清香。两人身后,陈武率领着几名护卫静静侍立,目光警惕地扫视着人群,毕竟前不久金邻港刚平定郑回余党,长安虽安,却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没想到法师归来,竟有如此盛况。”武若南轻声感叹,目光掠过攒动的人头,落在城门处飘扬的大唐旗帜上。她想起在金邻港时,曾见过南洋商人供奉的玄奘译经抄本,那些用梵文与汉文对照书写的经文,被装裱在精致的檀木匣中,供在商铺最显眼的位置。彼时她便好奇,这位从未谋面的高僧,究竟有何魅力,能让远隔重洋的异族人如此尊崇。
李恪闻言轻笑,抬手拂去肩头的柳絮:“法师西行十七载,历经百余国,渡流沙、越雪山,仅凭一己之力取回梵经六百五十七部,这般壮举,纵观古今也寥寥无几。当年我编纂《西南夷志》,曾托高昌的商队向滞留当地的法师问询西域地理,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一月后竟收到法师亲笔回函。那封信足足写了三页,从龟兹的石窟壁画到于阗的玉石产地,再到南洋诸国的商贸往来,无一不详尽,字迹虽娟秀却透着筋骨,想来是在油灯下一笔一划写就的。”
话音刚落,人群中忽然响起一阵骚动,有人高声喊道:“来了!来了!驼铃声!”众人纷纷循声望去,只见远处的官道尽头,一队骆驼缓缓出现,驼铃声清脆悠扬,穿透了嘈杂的人声,带着西域戈壁的风沙气息,渐渐近了。驼队前方,几名僧人身着僧袍,手持锡杖,缓步前行,为首的那名僧人虽身着褪色的僧袍,身形略显清瘦,却脊背挺直,眉眼间满是历经万水千山的沉静,正是玄奘。
玄奘的脚步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众人的心尖上。他手中握着一根斑驳的锡杖,杖头的铜环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僧袍下摆沾满了尘土,却难掩其风骨。当他走到城门下时,抬头望向长安城的城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眷恋,有欣慰,还有一丝恍如隔世的茫然。十七年光阴,足够让少年白头,让城池易容,可长安的轮廓,终究还是刻在心底最深处。
入宫面圣的仪式繁琐而庄重。李世民在太极殿亲自接见了玄奘,君臣相对,李世民看着眼前这位鬓角染霜的高僧,不禁感叹道:“法师西行之时,不过而立之年,如今归来,已近半百。朕虽久闻法师盛名,今日得见,才知何为‘舍身求法’。”玄奘合十躬身:“贫僧所求,不过是为苍生译经解惑,让佛法在中原生根发芽。此次归来,携回梵经六百五十七部,愿能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祈福。”
殿内百官皆为玄奘的气度所折服,纷纷上前道贺。光禄卿更是当场奏请,要在光禄寺设盛宴为法师接风洗尘。不料玄奘却婉言谢绝:“多谢陛下与诸位大人美意,只是贫僧带回的经卷尚在城外,其中不少经卷因长途跋涉已略有破损,贫僧心急如焚,只想尽快前往大慈恩寺安置经卷,待经卷整理妥当,再领受陛下与诸位的厚待。”李世民见他意决,便不再强求,当即命李恪亲自护送玄奘前往大慈恩寺,并调拨百名工匠协助整理经卷。
离开太极殿后,李恪命人备好马车,亲自扶玄奘上车。马车缓缓驶过大明宫,沿途的宫娥太监纷纷驻足行礼,目光中满是崇敬。玄奘掀开车帘,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宫墙,轻声问道:“殿下腰间的迦楼罗佩,似乎并非中原样式?贫僧在骠国弘法时,曾见过当地部族的护法图腾,与这玉佩纹样极为相似。”
李恪闻言,抬手抚过腰间的玉佩,眼中泛起笑意:“法师好眼力。此佩乃是武郡主所赠,当年我们在金邻湾建港,全凭这枚玉佩号令南诏旧部。说来也巧,若非法师当年在信中提及南洋诸国的商贸脉络,我们也不敢贸然在那蛮荒之地开港。”他顿了顿,又道,“法师还记得当年信中提及的金邻湾吗?如今那里已成为大唐最大的南洋通商口岸,商船云集,蜀锦、瓷器从那里运往南洋诸国,换回象牙、香料与宝石,府库因此充盈了不少。”
玄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欣慰:“贫僧当年途经骠国时,曾听闻金邻湾风浪险恶,蛮夷杂居,舟楫罕至,没想到短短数年,竟能有如此巨变。看来郡主与殿下皆是有为之士,大唐有你们,实乃苍生之福。”说话间,马车已驶出皇城,来到大慈恩寺外。
大慈恩寺的僧人早已在寺门等候,见到玄奘归来,纷纷上前跪拜,眼中满是激动的泪水。玄奘快步走上前,一一扶起众僧,温声道:“诸位师弟,别来无恙。”寺门内,百名工匠已备好案几,等候整理经卷。玄奘正要入寺,却见李恪站在寺外的千年古槐下,目光温和地望着他。
“殿下还有事叮嘱贫僧?”玄奘转身问道。李恪走上前,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递到玄奘手中:“这是当年法师写给我的回信抄本,我一直珍藏着。此次法师归来,我想请法师看看,这《西南夷志》中关于西域诸国的记载,是否有不妥之处,也好加以修正。”
玄奘接过册子,翻开一看,只见里面除了他当年的回信,还有李恪亲手绘制的西域地图,山川河流、城邦位置标注得极为详尽。他轻抚着泛黄的纸页,眼中泛起暖意:“殿下用心了。贫僧此次归来,带回了不少天竺与西域的典籍,其中便有不少地理志书,日后我们可共同修订,让《西南夷志》成为一部详尽的万国志。”
就在这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武若南提着食盒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笑意:“法师,殿下,我听闻法师不喜荤腥,特意从御膳房取了些素斋点心,用的是西域胡麻与中原莲子,法师尝尝看合不合口味。”她将食盒递到玄奘面前,打开一看,里面整齐地摆放着胡麻酥、莲子糕与杏仁羹,香气扑鼻。
玄奘合十致谢,拿起一块胡麻酥放入口中,酥香醇厚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眼中泛起一丝怀念:“这味道,与贫僧在天竺那烂陀寺时,一位中原僧人做的点心颇为相似。那位僧人思乡心切,常做些中原点心分给师兄弟,没想到今日竟能在长安再次尝到。”他顿了顿,看向武若南,“郡主在金邻港的治理之功,贫僧返程时已有所耳闻。那港口的律法详尽周全,既保护大唐商户的利益,又尊重番商的习俗,这般胸襟,实属难得。”
武若南闻言,脸颊微微泛红,轻声道:“法师过誉了。当年建港时,我们也曾遇到不少难题。当地工匠不知如何烧制耐潮的城砖,中原工匠带来的窑具又不适应南洋的气候,烧制出的砖块一遇雨水便酥化。后来我想起吴王殿下曾提及岭南筑城用珊瑚石耐潮,便命人取来海边的珊瑚石与黏土混合,再加入棕榈汁拌匀,制成的砖石果然坚硬如铁,浸入水中三日仍完好无损。”
“棕榈汁?”玄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贫僧在雪山遇劫时,曾昏迷在雪地中,是一位南洋商人用棕榈汁为贫僧续命。那棕榈汁性温,不仅能驱寒,还能止血,没想到竟还能用于筑城。看来万物皆有其用,只是在于是否能发现罢了。”
三人移步至寺内的禅房,禅房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案几、两把木椅与一张禅床。武若南将食盒放在案几上,铺开一卷舆图,指着中南半岛最南端的位置道:“法师您看,这便是金邻港。如今从这里出发,商船可直达天竺的摩揭陀国,沿途经过真腊、骠国等十余国,每月都有上百艘商船往来。我们还在港口设立了货栈、驿站与堡垒,既保护商贾安全,又驻兵防守,西南边境因此安定了不少。”
玄奘俯身看着舆图,指尖划过金邻湾至天竺的海路,眼中满是感慨:“贫僧当年西行,走的是陆路,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天竺。如今有了这海路,不仅通商便利,日后僧人往来弘法,也能少受些苦楚。贫僧在天竺时,曾与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谈及大唐,戒贤法师对大唐的文化极为向往,若能开通这条弘法之路,想必会有更多天竺僧人前来大唐交流。”
李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色:“法师所言极是。我们正打算在金邻港设立译馆,让中原学子与番商子弟互学语言文字,若是能有天竺僧人前来授课,那再好不过。此外,我们还想在港口设立医馆,毕竟海上航行风险极高,常有商人患病,只是苦于缺乏精通西域医术的人才。”
“此事贫僧可助一臂之力。”玄奘当即说道,“贫僧在天竺研学期间,曾向当地的名医学习医术,对西域的疫病防治也略有研究。此次归来,贫僧带来了不少天竺的医书,还收了几名精通医术的弟子。日后贫僧可选派弟子前往金邻港,协助设立医馆,既为商人诊治,也传授防疫之法。”
武若南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起身行礼:“若能得法师相助,金邻港的百姓与商贾便有福了。去年南洋爆发疫病,不少商船因此滞留港口,若当时有精通西域医术的人在,也不会造成那般损失。”
玄奘连忙扶起她,温声道:“郡主不必多礼。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能为苍生解忧,乃是贫僧的本分。只是贫僧有一事想提醒二位,此次返程途经金邻港时,贫僧见有商户售卖一种西域迷迭香,声称能提神醒脑。贫僧细查之下,发现其中混有罽宾国的毒芹籽,少量服用虽能致兴奋,久则成瘾,损伤心脉。贫僧在天竺时,曾见戒日王颁布法令禁止此物流通,还望二位能多加留意。”
李恪心中一凛,脸色凝重起来:“法师不提,我倒忘了。回长安前,陈武曾密报,金邻湾有不少富商沉迷一种‘提神香’,服用后日渐萎靡,甚至有家破人亡者。当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香料,没想到竟混有毒物。看来此事刻不容缓,待明日我便奏请陛下,在所有通商口岸设立药材检疫司,由医官与僧人共同查验外来货物,绝不能让此物流入长安。”
武若南也点头附和:“此事还需彻查货源。金邻港的番商众多,其中不乏吐蕃与大食的商人,难保不是有人故意为之,想借此扰乱我大唐的通商秩序。陈武还在金邻港驻守,我今日便写一封密信,命他暗中调查此事,务必查出毒芹籽的来源。”
玄奘见二人如此果决,心中稍安,又道:“贫僧这里有一份毒芹籽的图谱,是当年在天竺绘制的,可让医官以此为依据查验。此外,贫僧还知晓一种解瘾的方子,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能缓解成瘾者的痛苦,明日贫僧抄录一份给二位。”
暮色渐浓,禅房外的古槐影子拉得很长,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武若南起身告辞,留下李恪与玄奘闲话旧情。李恪说起当年在长公主府与武若南相识的情景,说起建港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说起金邻港百姓夹道相送的盛况;玄奘则谈及西行途中的奇遇,说起在那烂陀寺与外道论辩的惊险,说起天竺的风土人情。两人时而朗声大笑,时而低声慨叹,那些跨越山海的记忆,在长安的春夜里渐渐交织成一幅盛世画卷。
临行前,玄奘从袖中取出一枚菩提子,递到李恪手中。那菩提子色泽暗红,表面刻着细小的梵文,入手温润,显然是经过多年摩挲。“此子在恒河水中浸泡三载,又在贫僧手中摩挲了五载,乃是贫僧的心爱之物。”玄奘轻声道,“上面刻的是梵文‘山河永宁’,愿殿下持此,不忘开拓疆土之心,更念护佑生民之责。”
李恪接过菩提子,紧紧握在手中,只觉一股暖意从掌心传来。他低头看向菩提子上的梵文,又想起当年写给武若南的信末那句“山河永宁,盼君早归”,眼中泛起一丝泪光。“法师放心,恪定不负所托。”他郑重说道,“他日金邻港译馆建成,还望法师能亲临讲学,让大唐与天竺的文化在此交融。”
走出大慈恩寺时,柳絮已停,天边挂着一轮新月,清冷的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泛着淡淡的银光。武若南正候在寺门口,手中握着一封密信,见到李恪出来,连忙上前道:“殿下,陈武从金邻港传来急报,已查获私制毒物的商户,竟是当年郑回的残余党羽。他们将毒芹籽混在迷迭香中售卖,不仅是为了牟利,更是想借此削弱我大唐富商的实力,扰乱通商秩序。”
李恪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将菩提子收入怀中:“果然是他们。看来郑回虽被俘,其党羽仍在暗中作祟。明日我便与你一同入宫,将此事奏明陛下,同时下令彻查所有通商口岸,绝不能让这些乱臣贼子得逞。”他顿了顿,看向武若南,目光温柔下来,“今夜月色正好,不如我们步行回府,也好看看这长安的夜景。”
武若南点头应允,两人并肩走在石板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将身影拉得很长,腰间的迦楼罗佩与牡丹佩轻轻相触,发出细碎的声响,一如金邻湾夜晚的海浪声。远处的朱雀大街早已恢复了平静,只有零星的行人提着灯笼走过,灯笼的光晕在石板路上晃动,与天边的新月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长安夜景。
“长安的柳絮,果然如我当年所想那般好看。”武若南轻声说道,抬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柳絮。李恪侧头看她,月光映在她的脸上,美得不可方物。“待金邻港的事了结,我们再一同去金邻湾看看。”李恪轻声道,“那里的赤素馨花,开得比长安的柳絮还要繁盛。”
街侧的官驿廊下,李恪与武若南并肩而立。李恪身着月白锦袍,腰间系着那枚迦楼罗玉佩,玉佩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袍角不经意间沾了两片柳絮,倒添了几分清雅。武若南则是一身淡紫宫装,外罩素色披风,发间别着一朵风干的赤素馨花,那是去年从金邻湾带回的,虽失了鲜活,却仍留着一丝南洋的清香。两人身后,陈武率领着几名护卫静静侍立,目光警惕地扫视着人群,毕竟前不久金邻港刚平定郑回余党,长安虽安,却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没想到法师归来,竟有如此盛况。”武若南轻声感叹,目光掠过攒动的人头,落在城门处飘扬的大唐旗帜上。她想起在金邻港时,曾见过南洋商人供奉的玄奘译经抄本,那些用梵文与汉文对照书写的经文,被装裱在精致的檀木匣中,供在商铺最显眼的位置。彼时她便好奇,这位从未谋面的高僧,究竟有何魅力,能让远隔重洋的异族人如此尊崇。
李恪闻言轻笑,抬手拂去肩头的柳絮:“法师西行十七载,历经百余国,渡流沙、越雪山,仅凭一己之力取回梵经六百五十七部,这般壮举,纵观古今也寥寥无几。当年我编纂《西南夷志》,曾托高昌的商队向滞留当地的法师问询西域地理,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一月后竟收到法师亲笔回函。那封信足足写了三页,从龟兹的石窟壁画到于阗的玉石产地,再到南洋诸国的商贸往来,无一不详尽,字迹虽娟秀却透着筋骨,想来是在油灯下一笔一划写就的。”
话音刚落,人群中忽然响起一阵骚动,有人高声喊道:“来了!来了!驼铃声!”众人纷纷循声望去,只见远处的官道尽头,一队骆驼缓缓出现,驼铃声清脆悠扬,穿透了嘈杂的人声,带着西域戈壁的风沙气息,渐渐近了。驼队前方,几名僧人身着僧袍,手持锡杖,缓步前行,为首的那名僧人虽身着褪色的僧袍,身形略显清瘦,却脊背挺直,眉眼间满是历经万水千山的沉静,正是玄奘。
玄奘的脚步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众人的心尖上。他手中握着一根斑驳的锡杖,杖头的铜环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僧袍下摆沾满了尘土,却难掩其风骨。当他走到城门下时,抬头望向长安城的城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眷恋,有欣慰,还有一丝恍如隔世的茫然。十七年光阴,足够让少年白头,让城池易容,可长安的轮廓,终究还是刻在心底最深处。
入宫面圣的仪式繁琐而庄重。李世民在太极殿亲自接见了玄奘,君臣相对,李世民看着眼前这位鬓角染霜的高僧,不禁感叹道:“法师西行之时,不过而立之年,如今归来,已近半百。朕虽久闻法师盛名,今日得见,才知何为‘舍身求法’。”玄奘合十躬身:“贫僧所求,不过是为苍生译经解惑,让佛法在中原生根发芽。此次归来,携回梵经六百五十七部,愿能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祈福。”
殿内百官皆为玄奘的气度所折服,纷纷上前道贺。光禄卿更是当场奏请,要在光禄寺设盛宴为法师接风洗尘。不料玄奘却婉言谢绝:“多谢陛下与诸位大人美意,只是贫僧带回的经卷尚在城外,其中不少经卷因长途跋涉已略有破损,贫僧心急如焚,只想尽快前往大慈恩寺安置经卷,待经卷整理妥当,再领受陛下与诸位的厚待。”李世民见他意决,便不再强求,当即命李恪亲自护送玄奘前往大慈恩寺,并调拨百名工匠协助整理经卷。
离开太极殿后,李恪命人备好马车,亲自扶玄奘上车。马车缓缓驶过大明宫,沿途的宫娥太监纷纷驻足行礼,目光中满是崇敬。玄奘掀开车帘,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宫墙,轻声问道:“殿下腰间的迦楼罗佩,似乎并非中原样式?贫僧在骠国弘法时,曾见过当地部族的护法图腾,与这玉佩纹样极为相似。”
李恪闻言,抬手抚过腰间的玉佩,眼中泛起笑意:“法师好眼力。此佩乃是武郡主所赠,当年我们在金邻湾建港,全凭这枚玉佩号令南诏旧部。说来也巧,若非法师当年在信中提及南洋诸国的商贸脉络,我们也不敢贸然在那蛮荒之地开港。”他顿了顿,又道,“法师还记得当年信中提及的金邻湾吗?如今那里已成为大唐最大的南洋通商口岸,商船云集,蜀锦、瓷器从那里运往南洋诸国,换回象牙、香料与宝石,府库因此充盈了不少。”
玄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欣慰:“贫僧当年途经骠国时,曾听闻金邻湾风浪险恶,蛮夷杂居,舟楫罕至,没想到短短数年,竟能有如此巨变。看来郡主与殿下皆是有为之士,大唐有你们,实乃苍生之福。”说话间,马车已驶出皇城,来到大慈恩寺外。
大慈恩寺的僧人早已在寺门等候,见到玄奘归来,纷纷上前跪拜,眼中满是激动的泪水。玄奘快步走上前,一一扶起众僧,温声道:“诸位师弟,别来无恙。”寺门内,百名工匠已备好案几,等候整理经卷。玄奘正要入寺,却见李恪站在寺外的千年古槐下,目光温和地望着他。
“殿下还有事叮嘱贫僧?”玄奘转身问道。李恪走上前,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递到玄奘手中:“这是当年法师写给我的回信抄本,我一直珍藏着。此次法师归来,我想请法师看看,这《西南夷志》中关于西域诸国的记载,是否有不妥之处,也好加以修正。”
玄奘接过册子,翻开一看,只见里面除了他当年的回信,还有李恪亲手绘制的西域地图,山川河流、城邦位置标注得极为详尽。他轻抚着泛黄的纸页,眼中泛起暖意:“殿下用心了。贫僧此次归来,带回了不少天竺与西域的典籍,其中便有不少地理志书,日后我们可共同修订,让《西南夷志》成为一部详尽的万国志。”
就在这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武若南提着食盒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笑意:“法师,殿下,我听闻法师不喜荤腥,特意从御膳房取了些素斋点心,用的是西域胡麻与中原莲子,法师尝尝看合不合口味。”她将食盒递到玄奘面前,打开一看,里面整齐地摆放着胡麻酥、莲子糕与杏仁羹,香气扑鼻。
玄奘合十致谢,拿起一块胡麻酥放入口中,酥香醇厚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眼中泛起一丝怀念:“这味道,与贫僧在天竺那烂陀寺时,一位中原僧人做的点心颇为相似。那位僧人思乡心切,常做些中原点心分给师兄弟,没想到今日竟能在长安再次尝到。”他顿了顿,看向武若南,“郡主在金邻港的治理之功,贫僧返程时已有所耳闻。那港口的律法详尽周全,既保护大唐商户的利益,又尊重番商的习俗,这般胸襟,实属难得。”
武若南闻言,脸颊微微泛红,轻声道:“法师过誉了。当年建港时,我们也曾遇到不少难题。当地工匠不知如何烧制耐潮的城砖,中原工匠带来的窑具又不适应南洋的气候,烧制出的砖块一遇雨水便酥化。后来我想起吴王殿下曾提及岭南筑城用珊瑚石耐潮,便命人取来海边的珊瑚石与黏土混合,再加入棕榈汁拌匀,制成的砖石果然坚硬如铁,浸入水中三日仍完好无损。”
“棕榈汁?”玄奘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贫僧在雪山遇劫时,曾昏迷在雪地中,是一位南洋商人用棕榈汁为贫僧续命。那棕榈汁性温,不仅能驱寒,还能止血,没想到竟还能用于筑城。看来万物皆有其用,只是在于是否能发现罢了。”
三人移步至寺内的禅房,禅房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案几、两把木椅与一张禅床。武若南将食盒放在案几上,铺开一卷舆图,指着中南半岛最南端的位置道:“法师您看,这便是金邻港。如今从这里出发,商船可直达天竺的摩揭陀国,沿途经过真腊、骠国等十余国,每月都有上百艘商船往来。我们还在港口设立了货栈、驿站与堡垒,既保护商贾安全,又驻兵防守,西南边境因此安定了不少。”
玄奘俯身看着舆图,指尖划过金邻湾至天竺的海路,眼中满是感慨:“贫僧当年西行,走的是陆路,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天竺。如今有了这海路,不仅通商便利,日后僧人往来弘法,也能少受些苦楚。贫僧在天竺时,曾与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谈及大唐,戒贤法师对大唐的文化极为向往,若能开通这条弘法之路,想必会有更多天竺僧人前来大唐交流。”
李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色:“法师所言极是。我们正打算在金邻港设立译馆,让中原学子与番商子弟互学语言文字,若是能有天竺僧人前来授课,那再好不过。此外,我们还想在港口设立医馆,毕竟海上航行风险极高,常有商人患病,只是苦于缺乏精通西域医术的人才。”
“此事贫僧可助一臂之力。”玄奘当即说道,“贫僧在天竺研学期间,曾向当地的名医学习医术,对西域的疫病防治也略有研究。此次归来,贫僧带来了不少天竺的医书,还收了几名精通医术的弟子。日后贫僧可选派弟子前往金邻港,协助设立医馆,既为商人诊治,也传授防疫之法。”
武若南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起身行礼:“若能得法师相助,金邻港的百姓与商贾便有福了。去年南洋爆发疫病,不少商船因此滞留港口,若当时有精通西域医术的人在,也不会造成那般损失。”
玄奘连忙扶起她,温声道:“郡主不必多礼。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能为苍生解忧,乃是贫僧的本分。只是贫僧有一事想提醒二位,此次返程途经金邻港时,贫僧见有商户售卖一种西域迷迭香,声称能提神醒脑。贫僧细查之下,发现其中混有罽宾国的毒芹籽,少量服用虽能致兴奋,久则成瘾,损伤心脉。贫僧在天竺时,曾见戒日王颁布法令禁止此物流通,还望二位能多加留意。”
李恪心中一凛,脸色凝重起来:“法师不提,我倒忘了。回长安前,陈武曾密报,金邻湾有不少富商沉迷一种‘提神香’,服用后日渐萎靡,甚至有家破人亡者。当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香料,没想到竟混有毒物。看来此事刻不容缓,待明日我便奏请陛下,在所有通商口岸设立药材检疫司,由医官与僧人共同查验外来货物,绝不能让此物流入长安。”
武若南也点头附和:“此事还需彻查货源。金邻港的番商众多,其中不乏吐蕃与大食的商人,难保不是有人故意为之,想借此扰乱我大唐的通商秩序。陈武还在金邻港驻守,我今日便写一封密信,命他暗中调查此事,务必查出毒芹籽的来源。”
玄奘见二人如此果决,心中稍安,又道:“贫僧这里有一份毒芹籽的图谱,是当年在天竺绘制的,可让医官以此为依据查验。此外,贫僧还知晓一种解瘾的方子,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能缓解成瘾者的痛苦,明日贫僧抄录一份给二位。”
暮色渐浓,禅房外的古槐影子拉得很长,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武若南起身告辞,留下李恪与玄奘闲话旧情。李恪说起当年在长公主府与武若南相识的情景,说起建港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说起金邻港百姓夹道相送的盛况;玄奘则谈及西行途中的奇遇,说起在那烂陀寺与外道论辩的惊险,说起天竺的风土人情。两人时而朗声大笑,时而低声慨叹,那些跨越山海的记忆,在长安的春夜里渐渐交织成一幅盛世画卷。
临行前,玄奘从袖中取出一枚菩提子,递到李恪手中。那菩提子色泽暗红,表面刻着细小的梵文,入手温润,显然是经过多年摩挲。“此子在恒河水中浸泡三载,又在贫僧手中摩挲了五载,乃是贫僧的心爱之物。”玄奘轻声道,“上面刻的是梵文‘山河永宁’,愿殿下持此,不忘开拓疆土之心,更念护佑生民之责。”
李恪接过菩提子,紧紧握在手中,只觉一股暖意从掌心传来。他低头看向菩提子上的梵文,又想起当年写给武若南的信末那句“山河永宁,盼君早归”,眼中泛起一丝泪光。“法师放心,恪定不负所托。”他郑重说道,“他日金邻港译馆建成,还望法师能亲临讲学,让大唐与天竺的文化在此交融。”
走出大慈恩寺时,柳絮已停,天边挂着一轮新月,清冷的月光洒在石板路上,泛着淡淡的银光。武若南正候在寺门口,手中握着一封密信,见到李恪出来,连忙上前道:“殿下,陈武从金邻港传来急报,已查获私制毒物的商户,竟是当年郑回的残余党羽。他们将毒芹籽混在迷迭香中售卖,不仅是为了牟利,更是想借此削弱我大唐富商的实力,扰乱通商秩序。”
李恪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将菩提子收入怀中:“果然是他们。看来郑回虽被俘,其党羽仍在暗中作祟。明日我便与你一同入宫,将此事奏明陛下,同时下令彻查所有通商口岸,绝不能让这些乱臣贼子得逞。”他顿了顿,看向武若南,目光温柔下来,“今夜月色正好,不如我们步行回府,也好看看这长安的夜景。”
武若南点头应允,两人并肩走在石板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将身影拉得很长,腰间的迦楼罗佩与牡丹佩轻轻相触,发出细碎的声响,一如金邻湾夜晚的海浪声。远处的朱雀大街早已恢复了平静,只有零星的行人提着灯笼走过,灯笼的光晕在石板路上晃动,与天边的新月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长安夜景。
“长安的柳絮,果然如我当年所想那般好看。”武若南轻声说道,抬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柳絮。李恪侧头看她,月光映在她的脸上,美得不可方物。“待金邻港的事了结,我们再一同去金邻湾看看。”李恪轻声道,“那里的赤素馨花,开得比长安的柳絮还要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