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南洋潮生-《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贞观二十五年秋,武若南抵达拓东城时,澜沧江的汛期刚过,江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入海,在河口冲积出大片平坦滩涂。她勒马立于城头,望着江面上来往的商船——既有载着蜀锦的中原货船,也有飘着俚族图腾的独木舟,更有几艘船头雕刻着鹰首的异域船只,正笨拙地躲避着礁石。

  “郡主,那是真腊国的商船,每月都会来此交易象牙与香料。”张俭手持舆图上前,指尖点在澜沧江入海口的位置,“只是此处暗礁密布,去年便有三艘船触礁沉没,商户们多有怨言。”

  武若南接过舆图,指尖抚过标注着“骠国”“真腊”“林邑”的区域,目光最终落在中南半岛最南端的海湾处——那里被标注为“金邻湾”,江面开阔,水深浪平,旁边用小字注着“蛮夷杂居,舟楫罕至”。这是李恪在《西南夷志》中补充的批注,墨迹比正文略浅,显然是近年才添上的。

  “张都护,”武若南抬眸,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郑回在吐蕃边境煽风点火,却始终不敢贸然南下,为何?”不等张俭回答,她已自顾自续道,“只因他无后勤根基,无商路支撑。若我们能在金邻湾建一座港口,连通中原与南洋商路,一则可充盈府库,二则可笼络南洋诸国,断了吐蕃借道南洋的可能,郑回便成无根之萍。”

  张俭闻言一惊,俯身查看舆图:“郡主之意是要跨海拓疆?可金邻湾距拓东城千里之遥,沿途皆是未服部族,粮草转运更是难题。”

  “非是拓疆,乃是通商。”武若南取出李恪赠予的迦楼罗玉佩,玉佩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此佩可号令南诏旧部暗线,其中便有当年阁罗凤派往金邻湾的商贾。据他们传回的消息,当地部族首领雍纥素有归附之意,只是畏于吐蕃威胁,不敢表露。我们以建港通商为引,许以盐铁、丝绸之利,他必愿相助。”

  三日后,武若南亲率五百轻骑、两百工匠及三十名商贾,沿澜沧江南下。陈武率领的精锐护卫在前开路,沿途部族见迦楼罗玉佩,皆望风归附,不仅提供粮草补给,更有年轻子弟主动加入队伍,欲随郡主开疆辟土。行至半月,抵达金邻湾时,原本五百人的队伍已扩充至千余人。

  金邻湾果然如舆图所注,湾内风平浪静,岸边是大片细腻的白沙,远处青山如黛,瘴气远轻于内陆。部族首领雍纥率族人执礼相迎,见到武若南腰间的定南剑与迦楼罗玉佩,当即跪地宣誓效忠:“愿随郡主建港通商,永奉大唐天威!”

  建港工程即刻启动。武若南参照长安城外港的规制,又因地制宜做了调整:以巨石垒砌码头,深挖航道以容大船;在岸边修建货栈、驿站与堡垒,既护商贾安全,又驻兵防守;更划出专门区域供南洋诸国商人居住,允许他们保留本族习俗,只需遵守大唐律法。

  开工第三日,便遇难题。当地工匠不知如何烧制坚固的城砖,中原工匠带来的窑具又不适应南洋潮湿的气候,烧制出的砖块一遇雨水便酥化。雍纥急得满头大汗,武若南却镇定自若,命人取来海边的珊瑚石与黏土混合,再加入棕榈汁拌匀,制成的砖石经日晒后坚硬如铁,浸入水中三日仍完好无损。

  “郡主如何知晓此法?”陈武不解。武若南轻抚腰间的牡丹佩,轻声道:“当年在长公主府,吴王曾与我谈及岭南筑城之法,说珊瑚石耐潮耐腐,是海边建城的良材。”话音刚落,便见一名斥候策马奔来,呈上一封密信——竟是李恪从长安寄来的,信中详细附了岭南工匠烧制海砖的秘方,末尾依旧是那行熟悉的字迹:“山河永宁,盼君早归。”

  冬去春来,金邻港已初具规模。第一艘满载蜀锦与瓷器的大唐商船从这里出发,驶向真腊国,归来时带回了满船的象牙、香料与宝石。消息传开,南洋诸国商贾纷至沓来,金邻湾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府库因关税充盈,不仅足以支撑云南都护府的开支,更有余力赈济灾民,西南民心愈发安定。

  这日,武若南正在港口巡查,忽见一艘熟悉的官船驶入港湾,船头立着的月白身影,纵使隔着风浪,她也一眼认出。船刚靠岸,李恪便快步走下跳板,一身锦袍沾着海风的湿气,发间还别着一朵南洋特有的赤素馨花。

  “殿下怎会在此?”武若南迎上前,耳尖不自觉泛红。

  李恪举起手中的舆图,眼中满是笑意:“陛下见云南奏报,金邻港通商半年便利国利民,特命孤前来嘉奖。更要封此港为‘大唐南洋都护港’,命郡主兼领港督。”他顿了顿,将一朵赤素馨花别在她发间,“孤听闻此处花开不败,特意寻来,配郡主正合适。”

  武若南低头,瞥见他腰间的迦楼罗佩与自己的牡丹佩轻轻相触,发出细碎的声响。海风卷起两人的衣袂,远处商船的号角声与码头上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盛世欢歌。

  当晚,两人并肩立于港口灯塔下。灯塔顶端的灯火照亮了整片海湾,往来船只皆以之为标。李恪指着海面上的点点帆影:“孤来时途经拓东城,见百姓安居乐业,市集上中原与南洋的货物琳琅满目,这都是你的功劳。”

  “若无殿下相助,臣亦难成此事。”武若南轻声道,“只是郑回仍在吐蕃边境,终究是隐患。”

  李恪取出一封密信,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孤已查明,郑回欲借吐蕃兵袭扰金邻港,雍纥的侄子已被他收买。今夜便是他们约定动手之时。”他看向武若南,语气郑重,“孤知你早有防备。”

  武若南微微一笑,抬手示意。灯塔下的堡垒中,骤然响起鼓声,早已埋伏好的唐军与部族勇士迅速出动,将正在点燃火药的叛贼一网打尽。郑回亲自率领的吐蕃轻骑刚抵达港口外,便被等候多时的水师拦截,激战半夜后,郑回被俘,吐蕃兵溃败而逃。

  捷报传回长安时,李世民龙颜大悦,下旨召武若南与李恪回朝。启程那日,金邻港的百姓夹道相送,商贾们纷纷献上最珍贵的特产。武若南翻身上马,李恪策马与她并行。

  “长安的柳絮,该又飘满城了。”武若南望着北方,眼中满是憧憬。

  李恪侧头看她,目光温柔:“是啊。孤已命人在郡主府的庭院中种满了柳树,待回去时,定是柳絮纷飞,一如你离京那日。”

  两人相视一笑,策马前行。身后金邻港的灯火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