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特级纸张的终极审判-《签到渔村,我靠系统逆袭成海王》

  陈岸站在法庭第一排,双手轻放在桌面上。他没有坐下,也没有移动分毫。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和低语,他并未回头。

  法官轻轻敲了下法槌。

  “继续质证。”

  陈岸从包里取出一个透明密封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纸页。他将袋子交给法警,法警转交书记员,书记员再呈递给法官。

  “这是对方提交的‘合作协议’原件。”陈岸声音平稳,“我申请当庭鉴定该文件用纸的来源。”

  法官翻阅材料,抬眼望向技术区:“请鉴定人出庭。”

  门被推开,技术员提着设备箱走进来。他将箱子置于桌上,打开电源,连接投影仪。屏幕亮起,画面一分为二:左侧是协议的高清放大图像,右侧显示多组扫描数据。

  “我们进行了纤维结构分析。”技术员说道,“显微镜下的纹理特征,与1983年陈天豪私人造纸厂生产的特供纸完全一致。”

  画面切换,出现一张旋转的三维模型,清晰展示纸张内部的纤维丝与微粒分布。

  “这种纸当时仅用于机密文书。”技术员指向一处细节,“具备防潮、耐盐、抗压特性,普通印刷厂无法仿制。全球仅有东港保税区三号车间的一台专用设备能够生产。”

  法官问:“是否有官方备案记录?”

  “有。”技术员调出一份文件,“这是海关存档的技术参数表,加盖公章,编号083-TECH-7。比对结果显示匹配度为百分之九十九点六。”

  旁听席上响起细碎议论。

  被告席上的张建国嘴角仍挂着笑意。他突然提高声音:“你们查得再细也没用!陈天豪不会认账,他连法院都不来!”

  无人回应。

  陈岸微微侧目,看向第二排的陈小满。她膝上放着算盘,指尖轻轻触碰珠子。

  他点头。

  陈小满拨动算盘,三声清脆的“啪、啪、啪”响起。

  全场骤然安静。

  技术员继续陈述:“这批纸的生产时间为1983年8月16日凌晨两点十七分,共三百张,全部登记入库,无任何流出记录。而协议落款日期为8月15日下午三点——换言之,这份文件签署的时间,比纸张诞生还早了一天。”

  法官皱眉:“时间存在矛盾?”

  “不仅如此。”陈岸从内袋取出一台小型声呐仪,轻轻放在桌上。

  “还有声音证据。”

  他按下播放键。

  录音响起,是父亲的声音,低沉却清晰:

  “……他们用了老纸,就是那种带防潮层的。我知道,只有陈天豪那边才有这东西。他们想让我背锅,让张建国顶罪。我不怕死,但我不能让他们把谎话说成真。”

  录音结束。

  法庭陷入沉默。

  张建国脸色骤变,猛地站起,椅子撞向墙壁。

  “胡说八道!这录音哪来的?海底捞出来的鬼话也敢当证据?”

  法官敲槌:“被告,请控制情绪。”

  “我没情绪!”张建国吼道,“你们以为这点破纸就能定我罪?我告诉你们,上面有人!今天你们整我,明天就整你们!”

  话音未落,侧门被猛然踹开。

  门板撞击墙面,发出巨响。

  周大海立在门口,浑身湿透,雨水顺着鞋沿滴落。他肩扛鱼叉,另一只手握着卫星电话。

  “黑匣子解码完成了。”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法庭。

  他迈步上前,将电话搁在原告席前。

  “公海沉船上的记录仪,第三段音频。你们自己听。”

  电话自动播放。

  先是杂音,随后传出两个男声。

  男声一:“纸要用老批次的,不能用新墨,会留下痕迹。”

  男声二:“明白,F-83调过比例,写完马上烘干,指纹也能盖住。”

  男声一:“签完你就装失忆。反正没人信你。”

  男声二:“行,让他背一辈子。”

  录音终止。

  众人怔然。

  张建国僵立原地,脸涨得通红,嘴唇颤抖,却发不出声音。

  法官低头查看材料,又抬头审视屏幕,静默数秒后开口:“辩护方是否还有补充?”

  辩护律师垂首不语。

  法官转向书记员:“将显微镜报告、生产日志及全部录音归入案卷,列为关键证据。”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现有证据完整,足以证明文件系伪造,驳回被告关于‘正常签署’的主张。”

  张建国突然冲上前,伸手抓向那份协议。

  “这不是真的!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两名法警迅速上前,牢牢控制住他的双臂。

  他挣扎着,脖颈青筋暴起:“你们懂什么!他们根本不给我活路!我只是个签字的!我只是个办事的!”

  “办事?”陈岸直视着他,“那你知不知道,我爸那晚在船上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张建国停下动作。

  “他说,‘希望签字的人,夜里能睡着。’”

  张建国嘴唇微颤。

  法警将他押向门外。经过陈岸时,他猛然扭头,双眼赤红。

  “你以为你赢了?陈天豪的人还在外面!你这辈子都别想安生!”

  门重重关上。

  法庭恢复寂静。

  法官宣布:“主要证据已出示完毕,休庭十五分钟,准备宣判。”

  书记员整理卷宗,旁听者起身活动。有人朝陈岸点头示意。

  陈小满走到他身旁,递出算盘。

  “还你。”

  陈岸摇头:“你留着吧。”

  “不用了。”她轻声道,“这事快结束了。”

  周大海走来,靠墙而立,鱼叉拄地。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喘了口气。

  “总算把黑匣子打开了。”他说,“那东西卡在船舱深处,差点被珊瑚彻底掩埋。”

  “多亏你。”陈岸说。

  “谢我干嘛。”周大海笑了笑,“要谢就谢你那破仪器,半夜嗡嗡响个不停,吵得睡不着,结果发现它在自动同步信号。”

  技术员收好设备,拉上箱子。

  临走前看了陈岸一眼:“数据已备份三份——一份交法院,一份存气象局,一份由你保管。”

  “辛苦了。”

  “应该的。”技术员淡淡一笑,“真相不该沉在海底。”

  窗外忽然喧闹起来。

  有人高喊:

  “五十万斤!今天打了五十万斤鱼!”

  “横幅挂起来了!‘渔民英雄’!”

  彩带随风飘进,一张贴上玻璃,缓缓滑落。

  法官敲槌维持秩序,但外面的欢呼压不住。

  陈小满望着窗外,笑了。

  “哥,咱们村要出名了。”

  陈岸没说话。

  他低头看着桌上的声呐仪。屏幕尚亮,显示一段波形图——那是父亲录音的声纹曲线。

  起伏有序,如同心跳。

  他手指抚过仪器侧面。那里有一道划痕,是上次在礁石区磕碰所致。

  周大海道:“你还记得第一次用这东西吗?找鲍鱼。”

  “记得。”陈岸点头,“那天涨潮提前,差点被浪卷走。”

  “结果你在泥里挖出个大的。”周大海笑,“我说你运气好,你说你是猜的。”

  “不是猜的。”陈岸说,“是系统提示的。”

  两人相视,不再言语。

  技术员背着包走向门口,忽又停步。

  “对了。”他回头,“最后一段录音的声纹比对结果出来了。”

  他顿了顿。

  “与张建国的语音样本匹配度,达百分之九十八。”

  陈岸点头。

  “我知道。”

  陈小满将算盘放进布袋,拉紧绳结。

  她抬头望向审判席。

  “现在可以结账了。”她说。

  法官拾起法槌,正欲宣布闭庭。

  这时,后门被人推开。

  一名身穿灰衬衫的男子站在门口,怀里抱着一叠文件。

  他面色苍白,声音发颤:

  “等等!我有新证据!是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