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人臣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说到这儿,观众朋友们肯定会有许多感慨。

  有人可能会觉得,

  诸葛亮已经占据五丈原,似乎已稳操胜券,

  若能坚持下去必将前途无量。

  但也有人可能会认为,

  诸葛亮在五丈原这块弹丸之地已陷入困境,

  即便时间充裕,也难以再扭转战局。

  我们可能不禁会想,

  曹叡会不会因汉军长期入侵国土造成的政治压力,而改变决策,下令进攻?

  又或者,当渭水进入枯水期,

  诸葛亮进攻的难度大大降低,他会不会选择放手一搏?

  再者,

  即便有屯田之策支撑,汉军仍然需要庞大的粮草供应,

  诸葛亮即便健在,

  会不会也因为粮草问题而先于司马懿撤退?”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汉的擎天之柱倒塌了。

  后来者们再也无法创造灿烂的历史,

  只能在无垠的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诸葛亮的弟子姜维,

  穷尽一生也只能换来蜀汉三十年安稳。

  蜀汉的生命或许从诸葛亮死去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诸葛亮在军事上确实没有太大建树,

  这不是因为他的军事实力弱,

  只是因为双方一开始的差距,实在太过巨大了。

  诸葛亮已经用尽一切办法去缩小差距了,

  甚至都做到了逆势而上,

  以蜀汉一州之力,

  走过‘难如上青天’的蜀道,

  压着有九州之地的曹魏摩擦。

  可惜,老天爷没有多给他十年……”

  “于后世而言,

  诸葛亮的名气之所以能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

  其原因并不仅限于他自身的卓越才能。

  更为重要的,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主上的忠诚与贡献,

  使得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加崇高。

  他对法治和公平的坚持,

  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魅力,

  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以至于诸葛亮的名字,

  已经超越了个人才能的范畴,

  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一种对忠诚、智慧和献身精神的赞美。”

  “诸葛亮临终时给后主上书言: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每每读之,让人不觉感慨,一代明相,心忧社稷,勤劳为国。”

  看到这里,

  许多人心中激荡,忍不住纷纷感叹,

  “诸葛亮,实乃人臣之典范,其忠诚与智慧并重,堪称世间少有!”

  “是啊,他不仅谋略过人,更有文人风骨,当真是文人楷模!”

  “诸葛孔明确实令人钦佩,但他事必躬亲,或许也限制了蜀汉其他人的成长吧?”

  “他的五次北伐,虽然显示了其坚韧不拔的决心,但也耗费了蜀汉大量的国力,此举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一代名相,终究也有力所不能及之处,如若他能更注重团队合作,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

  在人们的热议声中,苏治继续讲解道,

  “诸葛亮的一生其实并不完美,

  他也有瑕疵,有疏忽,甚至有错误。

  因为他毕竟是人,而非神只。

  诸葛亮最大的问题,

  无疑就是在培养和选拔人才上。

  与曹操、王猛对人才的‘唯才是举’不同,

  诸葛亮坚持的选拔标准,首先是重德,其次才是才能。

  要知道,有才能的人本就很少了。

  再要求品德也要高尚,那可真就是凤毛麟角了。

  这种严格的选拔标准,使得蜀汉后期可用之才寥寥无几。

  诚然,姜维、蒋琬、费祎等人都是杰出的英才,

  但遗憾的是,

  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人才的匮乏,

  导致蜀国后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严重局面。

  诸葛亮他似乎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

  以他自身为标杆来选拔人才,

  那可真是太为难天下的英才了。”

  “诸葛亮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

  就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在蜀国国内,

  只要是达到刑杖二十以上的事情,

  诸葛亮就要亲自过问和处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蜀国还仅仅只是一州之地,

  要是整个大汉,那岂不是连休息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

  尽管历史上也有像崇祯帝朱由检那样勤奋的皇帝,

  虽然历史上也有洪武帝这种,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其它时间都在处理政务,而且还活了七十一岁的奇葩。

  但毕竟这种‘天赋异禀’的家伙,是极少数的。”

  诸葛亮:“每天只睡两个时辰,还活了七十一岁……洪武帝朱元璋,想必也是一代明君吧。”

  洪武帝朱元璋:“……”

  “诸葛亮身为丞相,

  他的首要职责,应该是辅佐皇帝并确保百官能够各司其职。

  可他却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

  这种方式不仅极大地消耗了他的个人精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正如兵法所云:‘将者将兵,帅者将将。’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

  诸葛亮更应着眼于让各级官员在其职位上充分发挥作用,

  而不是将所有任务都揽于己身。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繁重的工作负担,导致了诸葛亮过度劳累,最后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的性格过于谨慎,

  他总是担忧他人无法胜任工作。

  但是得不到实践锻炼的官员,

  又怎么能够胜任工作,独当一面呢?

  要知道,团队的整体力量,永远比个人强大!

  强大的团体,才能让国家兴盛!”

  苏治的话,令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诸葛亮对着光幕深深一礼,道:

  “苏先生这番教导极为深刻,

  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孔明,受教了!”

  听到苏治的这番话后,

  朱元璋也忍不住感叹道:“是啊,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难敌众志成城。咱当年能够建立大明,靠的也正是身边一群忠心耿耿的将士啊。”

  朱棣心里却嘀咕道:“可你却差点儿把他们给杀光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由得大笑道:

  “我从【晚清之殇】副本满载而归!

  还有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等文武双全之人!

  就问这样的阵容,算不算强大?”

  “确实如此!”雍正皇帝点头道:“朕推行改革,令大清有了生机。

  这里面,离不开一批得力大臣。

  团队之力,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