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今日气色怎地如此之好?可是有什么喜事?”
御花园中,淑妃“恰好”遇见了正在赏花的怜妃,脸上堆着掩饰不住的得意笑容。
怜妃性子温婉,见她来者不善,只是微微颔首:
“姐姐说笑了,不过是寻常日子罢了。”
“哎呀,妹妹还不知道吧?”
淑妃故作惊讶,用绣帕掩着唇,声音却足够让周围伺候的宫人都听清:
“我家澈儿在‘南荒’的青林镇,可是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呢!
听说啊,他引动了皇朝龙气,挥手间就将一个被污秽侵蚀的小镇,变成了灵气盎然的福地。
这会儿,恐怕连钦天监都惊动了呢!
这孩子,平日里不声不响,没想到竟有如此神通,真是让本宫这做母妃的,都有些意外呢!”
她话语中的炫耀之意几乎溢于言表,目光紧紧盯着怜妃,期待从对方脸上看到嫉妒乃至失态的神色。
怜妃闻言,先是微微一怔,眼中掠过一丝讶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只是淡淡一笑:
“是吗?那真是要恭喜姐姐,恭喜澈皇子了。
皇子有此能为,实乃皇朝之福。”
见她反应如此平淡,淑妃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心中更是不快,又明里暗里刺了几句,见怜妃始终不为所动,自觉无趣,这才悻悻离去,转而前往其他嫔妃处“分享喜讯”去了。
在此期间,她确实还是有过怀疑。
只是,在联系轩辕澈确认情况时,她手中的传讯骨玉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在她心底闪过,但很快便被母族传来的更多“详情报”以及后宫其他嫔妃或真或假的恭维所淹没。
“定是澈儿劳累,或是正在巩固修为……”
她如此安慰自己,继续沉浸在儿子“一鸣惊人”的喜悦与虚荣之中。
……
朝堂,金銮殿内。
本该已经散朝的众官员,因钦天监监正一份紧急呈报,被再度召集上殿。
原本有些松懈的气氛,此刻却显得格外凝重,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启禀皇后娘娘,诸位大人!”
钦天监监正手持玉笏,声音带着激动后的微颤:
“据观测,自数月前便开始不明缘由而出现持续下降的皇朝国运,就在今日午时前后,下降之势戛然而止!
非但如此,国运竟隐隐有了一丝回升之象。
其源头气机,正指向南部边境,青林镇方向!”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国运关乎社稷根本,数月来的持续下跌,早已让所有知情大臣忧心忡忡。
风不调雨不顺,各地灾异频发,民生艰难,而民生凋敝又会反过来加剧国运损耗,几乎陷入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
为此,朝堂之上早已争论不休。
各方派系互相攻讦,指责对方辖境官员治理无方、政绩不力,才导致民怨积累,损耗国运。
被指责的一方自然竭力反驳,坚称己方勤政爱民,天灾非人力可抗。
争吵数月,毫无结果,气氛一直紧绷如弦。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曾有位资历尚浅的御史,眼见争吵无果,竟怯生生地提出一个可能:
“诸位大人,既然各地皆称勤政,天灾亦非全然……
是否……是否有那胆大包天之徒,暗中行那窃取国运的逆天之举?”
此话一出,如同冰水泼入滚油,瞬间引爆了众怒。
“荒谬!”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当即厉声呵斥:
“护国神剑高悬,煌煌天威笼罩宇内!
何方宵小能瞒过神剑监察,行此逆天之事?此乃对神剑之大不敬!”
另一位重臣更是面向龙椅方向拱手,语气肃然:
“陛下虽在闭关,但圣心烛照万里!
若真有人窃取国运,陛下岂会毫无感应?你此言,是将陛下置于何地?!”
一时间,所有争论的矛头都指向了那名不懂规矩的御史,将其斥责得面如土色,再不敢多言。
那个过于“骇人听闻”的猜测,也被迅速压下,无人再敢提及。
毕竟,承认国运被窃,无异于承认神剑失威、陛下失察,这是谁都不敢承担的责任。
也正因如此,国运下跌之事才陷入僵局,成了悬在朝堂众人心头一块无法搬动的大石。
而如今,这块大石,被挪开了。
“青林镇?竟是那里?”
“错不了!定是澈殿下造化福地,引动地脉升格,反哺皇朝气运!”
“大功!此乃擎天保驾之大功啊!”
“陛下若知,定感欣慰!”
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开始热烈讨论起后续该如何稳定局面,以及该如何论功行赏。
毕竟,这位立下大功的,可是位皇子。
一时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不少官员已经开始思忖如何向这位“崭露头角”的皇子示好。
龙椅之上空悬,其后方垂着一道珠帘。
帘后,并非当今皇帝轩辕长宿,而是代为主持朝政的皇后闻人毓。
按照轩辕皇朝祖制,后宫不得干政。
闻人毓这位皇后,更多是象征性的坐镇,在重臣商议出结果后,道一声“准奏”即可。
此刻,她正姿态闲适地倚在凤座旁,纤纤玉指拈着一颗晶莹的灵果,小口品尝着。
其目光温柔地落在身旁熟睡的女儿身上,周身弥漫着一种与朝堂纷扰格格不入的幸福。
对于台下关于轩辕澈如何“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的议论,她听得清楚,心中却并无太多波澜。
她只有一个女儿,哪位皇子出息,哪位皇子平庸,于她而言,并无太大区别,只要不危及她们母女安稳便好。
只是……“挥手造就福地?”闻人毓秀眉几不可查地微微一挑,心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疑虑。
她虽不涉政斗,但身处深宫,对几位皇子的秉性能力也略有耳闻。
轩辕澈……真有这般惊世骇俗的能耐?
她的目光饶有兴致地透过珠帘缝隙,落在了下方站在百官前列,那位面色惊疑不定,甚至隐隐有些苍白的青年身上:
那人,正是前些日子回都的三皇子,轩辕麟。
御花园中,淑妃“恰好”遇见了正在赏花的怜妃,脸上堆着掩饰不住的得意笑容。
怜妃性子温婉,见她来者不善,只是微微颔首:
“姐姐说笑了,不过是寻常日子罢了。”
“哎呀,妹妹还不知道吧?”
淑妃故作惊讶,用绣帕掩着唇,声音却足够让周围伺候的宫人都听清:
“我家澈儿在‘南荒’的青林镇,可是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呢!
听说啊,他引动了皇朝龙气,挥手间就将一个被污秽侵蚀的小镇,变成了灵气盎然的福地。
这会儿,恐怕连钦天监都惊动了呢!
这孩子,平日里不声不响,没想到竟有如此神通,真是让本宫这做母妃的,都有些意外呢!”
她话语中的炫耀之意几乎溢于言表,目光紧紧盯着怜妃,期待从对方脸上看到嫉妒乃至失态的神色。
怜妃闻言,先是微微一怔,眼中掠过一丝讶异,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只是淡淡一笑:
“是吗?那真是要恭喜姐姐,恭喜澈皇子了。
皇子有此能为,实乃皇朝之福。”
见她反应如此平淡,淑妃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心中更是不快,又明里暗里刺了几句,见怜妃始终不为所动,自觉无趣,这才悻悻离去,转而前往其他嫔妃处“分享喜讯”去了。
在此期间,她确实还是有过怀疑。
只是,在联系轩辕澈确认情况时,她手中的传讯骨玉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在她心底闪过,但很快便被母族传来的更多“详情报”以及后宫其他嫔妃或真或假的恭维所淹没。
“定是澈儿劳累,或是正在巩固修为……”
她如此安慰自己,继续沉浸在儿子“一鸣惊人”的喜悦与虚荣之中。
……
朝堂,金銮殿内。
本该已经散朝的众官员,因钦天监监正一份紧急呈报,被再度召集上殿。
原本有些松懈的气氛,此刻却显得格外凝重,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启禀皇后娘娘,诸位大人!”
钦天监监正手持玉笏,声音带着激动后的微颤:
“据观测,自数月前便开始不明缘由而出现持续下降的皇朝国运,就在今日午时前后,下降之势戛然而止!
非但如此,国运竟隐隐有了一丝回升之象。
其源头气机,正指向南部边境,青林镇方向!”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国运关乎社稷根本,数月来的持续下跌,早已让所有知情大臣忧心忡忡。
风不调雨不顺,各地灾异频发,民生艰难,而民生凋敝又会反过来加剧国运损耗,几乎陷入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
为此,朝堂之上早已争论不休。
各方派系互相攻讦,指责对方辖境官员治理无方、政绩不力,才导致民怨积累,损耗国运。
被指责的一方自然竭力反驳,坚称己方勤政爱民,天灾非人力可抗。
争吵数月,毫无结果,气氛一直紧绷如弦。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曾有位资历尚浅的御史,眼见争吵无果,竟怯生生地提出一个可能:
“诸位大人,既然各地皆称勤政,天灾亦非全然……
是否……是否有那胆大包天之徒,暗中行那窃取国运的逆天之举?”
此话一出,如同冰水泼入滚油,瞬间引爆了众怒。
“荒谬!”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当即厉声呵斥:
“护国神剑高悬,煌煌天威笼罩宇内!
何方宵小能瞒过神剑监察,行此逆天之事?此乃对神剑之大不敬!”
另一位重臣更是面向龙椅方向拱手,语气肃然:
“陛下虽在闭关,但圣心烛照万里!
若真有人窃取国运,陛下岂会毫无感应?你此言,是将陛下置于何地?!”
一时间,所有争论的矛头都指向了那名不懂规矩的御史,将其斥责得面如土色,再不敢多言。
那个过于“骇人听闻”的猜测,也被迅速压下,无人再敢提及。
毕竟,承认国运被窃,无异于承认神剑失威、陛下失察,这是谁都不敢承担的责任。
也正因如此,国运下跌之事才陷入僵局,成了悬在朝堂众人心头一块无法搬动的大石。
而如今,这块大石,被挪开了。
“青林镇?竟是那里?”
“错不了!定是澈殿下造化福地,引动地脉升格,反哺皇朝气运!”
“大功!此乃擎天保驾之大功啊!”
“陛下若知,定感欣慰!”
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开始热烈讨论起后续该如何稳定局面,以及该如何论功行赏。
毕竟,这位立下大功的,可是位皇子。
一时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不少官员已经开始思忖如何向这位“崭露头角”的皇子示好。
龙椅之上空悬,其后方垂着一道珠帘。
帘后,并非当今皇帝轩辕长宿,而是代为主持朝政的皇后闻人毓。
按照轩辕皇朝祖制,后宫不得干政。
闻人毓这位皇后,更多是象征性的坐镇,在重臣商议出结果后,道一声“准奏”即可。
此刻,她正姿态闲适地倚在凤座旁,纤纤玉指拈着一颗晶莹的灵果,小口品尝着。
其目光温柔地落在身旁熟睡的女儿身上,周身弥漫着一种与朝堂纷扰格格不入的幸福。
对于台下关于轩辕澈如何“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的议论,她听得清楚,心中却并无太多波澜。
她只有一个女儿,哪位皇子出息,哪位皇子平庸,于她而言,并无太大区别,只要不危及她们母女安稳便好。
只是……“挥手造就福地?”闻人毓秀眉几不可查地微微一挑,心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疑虑。
她虽不涉政斗,但身处深宫,对几位皇子的秉性能力也略有耳闻。
轩辕澈……真有这般惊世骇俗的能耐?
她的目光饶有兴致地透过珠帘缝隙,落在了下方站在百官前列,那位面色惊疑不定,甚至隐隐有些苍白的青年身上:
那人,正是前些日子回都的三皇子,轩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