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苏烨笑着回应,心中对华佗的态度十分满意。

  随即严肃地看向三个弟弟厉声道:"都听清楚先生的话了吗?绝不能泄露这三门 ** ,否则家族危矣!"

  苏玉三人浑身一颤,连忙保证:

  "大哥放心!我们绝不会说出去的!"

  "一定谨记!"

  "绝对保密!"

  他们自然明白其中利害关系。

  "很好!"

  苏烨满意点头,转而向华佗拱手道:"先生,我对医术颇感兴趣,书房里还收藏着一部珍贵医典,不知可否请您移步一观?"

  虽然华佗已立下重誓,以其品性定然不会泄密,但苏烨仍想借此机会将其留下。

  准备趁势而为,彻底说服这位神医。

  "那便叨扰了!"

  华佗略一沉吟,拱手应允。

  随后跟随苏烨来到书房。

  苏烨将一本绢布装订的医册递给华佗,蓝底封面上龙飞凤舞写着《千金方》三字。

  "先生请看,这便是那部医典。"

  华佗眉梢微扬,接过书册时暗自称奇。他原以为这不过是苏烨挽留的托词,未料真有其物。思及自己先前的揣测,不禁面皮发烫。

  刚翻开扉页,他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住一般。指尖在绢帛间游走,时而停顿沉思,时而快速翻阅,全然忘却了身外之事。

  苏烨捧着茶盏 ** 一旁,趁着等候的间隙,又在心中推演起新创的那三门绝学。茶香袅袅间,他的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击,仿佛在推演着什么玄妙法门。

  约莫半个时辰后,华佗突然合上册子,长舒一口气:"老朽失礼了!这医典实在精妙,竟让人看得入迷。"他将书册郑重递还,"此等瑰宝,老朽愧不敢受。公子大恩,华佗没齿难忘。他日府上若有差遣,千里必至。"

  虽然未能尽数记诵,但书中要旨已得其六七。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医理将他多年困顿之处一语道破。这般造诣,着者医术恐怕犹在他之上。

  "先生言重了。"苏烨起身还礼,袖袍带起一阵清风,"救命之恩尚且未报,何敢当谢?若先生当真过意不去......"他唇角微扬,"在下倒有个两全之策。"

  华佗眼中精光一闪:"愿闻其详。"

  苏烨心中一喜,立即说道:"此番历经生死,我深切体会到医者仁心的重要;"

  "我想在邓县创办一所医学院,请您出任院长,传授医术;"

  "同时我也想跟随先生学习一段时间的医理药理,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这......"

  华佗闻言,面露踌躇。

  他一生夙愿是云游四方,治病救人。

  让他久居一地确实难以接受。

  苏烨看出他的犹豫,随即补充道:"另外要说明的是,像千金方这样的医典,我手中尚有数部。只要先生应允,这些典籍必将倾囊相授。"

  "此话当真?"

  华佗听罢,激动地站起身来,目光炯炯地盯着苏烨。

  他深知千金方的珍贵。

  能得此等宝书已是天大机缘,苏烨竟说还有多部?

  华佗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动心了。

  "绝无虚言!在下怎敢欺瞒先生?"

  苏烨含笑点头,心中暗喜。

  就不信你还能拒绝。

  "唉......公子这可是给老朽出了个大难题啊!"

  华佗回过神来,不禁苦恼起来。

  答应有违本心,拒绝又实在舍不得。

  苏烨觉得时机已到,便继续劝说道:"我明白先生夙愿是济世救人,但悬壶济世未必非要亲力亲为啊!"

  "先生请想,仅凭一人之力能救多少病患?千人?万人?"

  华佗摇头叹息:"万人太过夸张!老朽行医数十载,所医病患也不过千余人。"

  "正是如此!"

  苏烨拍手笑道:"一人之力终究有限!"

  "但若先生留下教导众多学子,那可就完全不同了!"

  "培养一名医师,就能多救千人;"

  "十名医师便能多救万人,那百名、千名医师呢?"

  “救死扶伤岂能独自担当;”

  “唯有培育众多良医方为上策,公子意下如何?”

  这要留不住人他还怎么立足?

  小说群

  “这......”

  华佗神色微动,恍然大悟道:“此言在理!倒是老夫思虑不周了!”

  “公子当真愿助我创办医馆,广授医术?”

  华佗郑重凝视着苏烨。

  此法确实两全其美。

  既可获赠苏家珍藏医典,又能培育大批医者救济苍生。

  自然明白此举亦能令苏烨安心,不必担忧那三册秘籍外传。

  他并未觉得苏烨多疑。

  换作自己事关族人性命,再谨慎也不为过。

  “当然!”

  苏烨斩钉截铁应道,喜形于色追问:“先生这是应允了?”

  “实在难以推却。”

  华佗含笑拱手:“今后还望公子多多照拂。”

  “先生快快请起!”

  苏烨连忙搀扶,满面春风道:“得先生相助,如获至宝!定竭尽全力达成先生所愿。”

  “不如即刻详谈医馆诸事?”

  说着便引华佗入座细商。

  历时三刻钟,终将医馆章程尽数拟定。

  苏烨取出数册默写的前世医典交予华佗:“望先生倾囊相授;”

  “医馆筹建之事我亦会加紧操办。”

  苏家商路通达,资财充裕,筹建医馆不过举手之劳。

  除医馆外,苏烨更计划暗中操练私兵,以备黄巾之乱。

  首批培养的医者,正可充作军中郎医。

  战时若能如此,将士们的死伤必将锐减。

  ……

  "公子若有此心,老朽乐意之至!"

  华佗闻言展颜一笑。

  以苏烨习武展现的资质来看,或许在医道一途亦能精进神速?

  若能栽培出一位杏林圣手,倒也是桩美事。

  况且与苏烨确立师徒名分后,彼此更能同心协力。

  当日,苏烨便向父母禀明了华佗之事及书院构想:"此事还需二首肯相助。"

  "此乃善举,为父岂有不应之理!"

  苏烈与黄氏相视而笑。

  他们未料到苏烨竟真能说服华佗驻足。

  昔年多少权贵招揽这位神医,强过苏家的世家比比皆是,却无人功成。

  还是自家麟儿了得!

  苏烈忽想起什么,挑眉问道:"听玉儿他们说你晨间从华神医的五禽戏里化出三门奇功?"

  "这三个混账,为父细问时竟推说要保密,定要你亲口告知,真是岂有此理!"

  说着不禁失笑,眼底却浮起欣慰。

  孩子们懂得分寸,倒是件好事。

  "父亲莫怪,"苏烨笑道,"是孩儿嘱咐的,他们能严守机密岂非妙事?毕竟事关重大。"

  遂将三门 ** 要义细细道来,阐明其中利害。

  "善!"

  苏烈夫妇听罢肃然颔首:"烨儿思虑周详,理当如此!"

  两人满脸震惊地看着苏烨:"没想到病愈后,你竟变得这般聪慧,悟性高得惊人!"

  "单是这套易筋锻骨 ** 若泄露,苏家便要大祸临头。"

  "你留下华佗也有这层考虑吧?"

  "是!"

  苏烨认真点头:"虽非主因,但谨慎些总没错。"

  "有这般思虑很好!"

  苏烈欣慰地拍着儿子肩膀,孩子真的长大了。

  "说说建医学院的真实意图吧?我可不信你单纯为济世行医。"

  苏烈追问道。

  他相信儿子的善心,但更明白这孩子做每件事都有深意。

  "果然瞒不过父亲!"

  苏烨咧嘴一笑,随即正色道:"建医学院一是为培养医者济世,二是在为乱世做准备。"

  "乱世?"

  苏烈与妻子顿时色变。

  苏烈厉声呵斥:"休得胡言!你可知乱世意味着什么?"

  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

  "儿臣很清楚。"

  苏烨坦然道。

  向父母坦白实属无奈,无论是训练私兵还是调整商行事务,都需要双亲支持。

  "父亲可知太平道?"

  苏烨突然发问。

  苏烈眉头紧锁:"提这个作甚?不过是一群装神弄鬼的骗子!你万不可被他们蛊惑。"

  他真怕儿子年少无知,被太平道哄骗了去。

  “这种话我怎么可能会信?”

  苏烨摇头失笑:“父亲难道觉得孩儿会分不清那些人是骗子?但太平道绝非等闲之辈!”

  “父亲可清楚,如今太平道在大汉十三州已发展出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信徒?”

  “什么?!”

  苏烈闻言脸色骤变:“百万之众?怎么可能?”

  这数字令他心惊肉跳。百万信众——太平道蛊惑人心的手段何其恐怖!更令他在意的是,聚集如此多的信徒,太平道所图为何?

  治病救人?苏烈根本不信。

  “只低估,不高估。”

  苏烨沉声道。

  苏烈眉头紧锁:“你是说……他们意图 ** ?”

  “正是!”

  苏烨斩钉截铁道:“因此,我不仅要设立医学院,还需暗中训练私兵。乱世将至,唯有如此方能立下功业,更能保我苏家安危。”

  苏烈却更显忧虑:“可私兵乃灭族大罪!既然已知太平道谋划,何不直接上奏朝廷?以大汉之威,区区太平道岂能成事?”

  苏烨闻言扶额叹息:“父亲当真如此认为?”

  ——自家父亲竟这般天真?

  “有何不妥?”

  苏烈满脸困惑。

  “唉!”

  黄氏忍不住插话,恨铁不成钢地瞪了丈夫一眼:“你这糊涂性子何时能改?太平道数年间聚众百万,朝廷却毫无警觉——若背后无人运作,区区草莽如何能做到?”

  此言一出,苏烈倏然倒吸凉气。

  (

  苏烈闻言,瞳孔骤然收缩,难以置信地追问:"难道朝堂重臣与世家大族也牵涉其中?"

  "岂止如此?"

  苏烨无奈摇头:"依孩儿之见,半数世家、豪强乃至宦官恐怕都已下场。虽各有所图,却都默契地助推太平道起事,伺机渔利。"

  "父亲若贸然将密报呈送朝廷,诏书未必能抵达御前——最可能被权臣或宦官中途截获。届时,我苏氏满门恐怕..."

  这烫手山芋可碰不得。

  断人财路者,岂能善终?

  天真!

  "竟...竟至如此地步?!"

  苏烈如遭雷击,指节捏得发白。

  幸得妻儿警醒,否则...

  果然自己止步县令之位,实非无因。

  "当下该当如何?"

  苏烈强自镇定,额角渗出细汗。

  ......

  黄氏轻拍丈夫手背:"烨儿方才不是说了?暗中蓄养部曲,静观其变。待太平道揭竿而起,朝廷必募义兵平叛——"

  "那便是烨儿建功立业的契机!"

  话锋忽转,她忧心忡忡望向儿子:"可战场凶险,你当真准备周全了?要如何保命?"

  为人母者,终究难掩牵挂。但乱世将至,消极避祸绝非良策。她只求知晓爱子的周全谋划。

  "母亲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