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6

  “我连董卓的影子都没见着,能截获什么财货?”

  “你要金银财宝?没有!但数万无家可归、一文不名的平民倒是不少,要不要接手?”

  “正巧我这边粮草也不充裕,这些百姓还没送到荆州,估摸还没过伊阙关。要不我把人调回来,全都转交给你?”

  当下重视人口的只有苏烨,其他诸侯可没把这当回事。

  像袁绍这种世家大族出身的,更瞧不上这些命如草芥的平民。何况这些人早被董卓劫掠一空,跟流民没两样。

  收来做什么?

  当然,若让他知道苏烨实际得了三十万百姓还打算迁往荆州,虽不想要,也绝不会让苏烨轻易得手——必定从中作梗。因此苏烨刻意将人数说少九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光是洛阳周边,就聚集着数万流离失所的百姓。

  “免了!”袁绍虽恼火苏烨对盟主的态度,仍摆手道,“既是你解救的百姓,自然该由你处置!”

  一群贱民要来何用?白费粮草吗?他又不蠢。

  这番说辞也让其他诸侯收起了贪婪之色。既然苏烨说得在理——除非董卓犯傻,否则怎会把财物留在最后迁运——众人便不再追究。

  “可惜啊!这下全便宜董卓了!”陶谦连连摇头,“有了这些钱财,这逆贼更难对付了!”

  “早知如此就该早些行动。现在董卓都跑了,咱们是不是该商量如何分战利品了?”

  “对!袁首领怎么看?董卓虽未能拿下,天子也没救出,好歹洛阳和司隶到手了,该分好处了吧?”

  “说得对!我也不贪,几十万石粮草就够。还有王匡,你抢的那两座城该还我了吧?”

  “放屁!我打下来的城就是我的,想讨回去?做梦!”

  “你这是要跟我动手?”

  “打就打!谁怂谁是孙子!”

  “……”

  转眼间,和气的场面就乱成一锅粥。

  诸侯们为争利,甚至抡拳挥袖,打作一团。

  苏烨和曹操看得直摇头。

  公孙瓒忍无可忍,起身向袁绍抱拳:“袁盟主!既然诸位都不愿再讨伐董卓,我也不多留,就此告辞!”

  “北疆胡人蠢蠢欲动,我得回幽州坐镇。告辞!”

  说罢,他带着刘关张三人转身就走。

  “这……”

  袁绍抬手想拦,可公孙瓒雷厉风行,眨眼已走远,气得他脸色发青。

  这分明没把他这盟主放在眼里!

  “袁盟主!”

  孙坚也起身拱手:“我旧伤发作,无力再战,先行告退!”

  他正要离开,袁术突然喝道:“且慢!孙文台,你急着走,怕不是因为传国玉玺吧?”

  “什么?!”

  众诸侯闻言大惊,齐刷刷看向二人。

  袁绍目光一冷,紧盯孙坚。

  孙坚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随即装糊涂怒斥:“袁公路!什么传国玉玺?简直胡言乱语!告辞!”

  孙坚大步向外走去,袁绍袁术摔碎酒盏,厉声喝道:"拦住他!"

  殿外突然涌入大批披甲武士,兵刃寒光闪烁,将整个殿堂围得水泄不通。锋利的矛尖直指孙坚,在场诸侯无不色变——袁氏兄弟竟暗中布置精兵,莫非想将众人一网打尽?

  袁绍紧盯孙坚:"交出国玺!此物理应由盟主保管,待救出天子再完璧归赵。莫非...文台有谋逆之心?"

  "血口喷人!"孙坚怒发冲冠,"所谓国玺纯属诬陷!尔等讨董功成便急着铲除异己?袁公路断我粮草的旧账还没清算,今日又欲加害?"

  他猛然振臂高呼,更多甲士破门而入,反将袁氏亲兵团团包围。数十名精锐武士护在孙坚身侧,剑锋直指二袁。殿外骤然响起金戈交鸣之声,喊杀声震天动地。

  【

  刹那间,数十名披甲精锐突破重围,在虎将许褚的带领下闯入大殿护在苏烨身前。许褚单膝跪地抱拳道:「末将护主来迟,请主公责罚!」

  苏烨微微抬手示意无妨,转头向袁氏兄弟拱手道:「本初兄、公路兄,传国玉玺之事苏某无意参与,就此别过。」不等二人回应,他又对曹操道:「孟德兄可愿同行?」

  曹操颔首道:「正有此意。」两人在许褚部众护卫下径直离去。与此同时,孙坚也率亲兵撤出大殿。袁绍与袁术虽面有愠色,却忌惮孙坚勇武而未敢阻拦——此刻他们身旁缺少猛将护卫,竟束手无策。

  其余诸侯见状纷纷告退,转眼间大殿只剩袁氏亲兵。袁绍怒掀桌案喝道:「孙坚这厮藐视盟主之位,必是私藏了玉玺!」袁术阴冷附和:「我安插的耳目亲眼所见,当务之急是夺回玉玺,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

  袁术此刻对孙坚的戒备与厌恶已至极限。

  他反倒庆幸今日孙坚带走传国玉玺。

  若玉玺真被留下,未必能到他手里,更可能归于袁绍掌控——这绝非袁术愿见之事。

  "依你之见当如何?"袁绍全然不知其弟心思,恼怒追问。

  袁绍对传国玉玺同样渴求。这件国器承载着正统之名,或许能助他摆脱大汉气运的诅咒。虽表面无恙,他心里始终存着隐忧。

  曾有人暗示,其父与叔父之死皆因气运反噬。袁绍对此半信半疑——他清楚父亲死于意外,而袁隗等人实为他自己所害。

  纵然不信,谨慎些总无大错。气运之说虽非全信,亦不敢全然忽视。人终须存几分敬畏。

  袁术当即献策:"可传信扬州刘表,令其截杀孙坚!如今孙坚长沙基业已归苏烨,离开洛阳后唯有返回吴会故里。"

  "那处是刘表辖区,由这位汉室宗亲出手再合适不过!"

  袁绍却皱眉道:"如此传国玉玺岂非要落入刘表之手?"他既不愿玉玺旁落,更不想便宜袁术。

  "莫非坐视不理?"袁术不耐道,"纵使刘表得之,也好过孙坚掌控!"

  "刘表不过庸才,我自有手段应对;孙坚却是猛虎..."

  (

  “若让他借传国玉玺获得正统名分,再加上其武力,后患无穷!”

  袁术嘴上如此说道,心中却另有算计——他想让袁绍出面对付孙坚。

  等孙坚遇险时,自己再挺身相助,或提前将袁绍联合刘表算计他的消息透露出去。

  若能借此赢得孙坚的信任,或许能让他重新归附,甚至主动献上玉玺?

  不过,袁术心底更希望孙坚彻底消失。

  孙坚长子孙策的武艺天赋更胜其父,袁术觊觎已久。

  若孙坚身亡,自己便能以恩情与旧谊拉拢孙策,将其收入麾下。

  届时,玉玺归他所有,孙坚的部众兵马也将尽数落入他手中。

  一箭四雕——

  既利用袁绍,又除掉孙坚;既吞并孙氏势力,又夺得传国玉玺。

  “我真是天纵奇才!”袁术暗自得意。

  袁绍点头赞同:“此言有理,就按你说的办。是我联络刘表,还是你来?”

  他更想亲自出面,以便拉拢刘表。

  “你来吧。”袁术果断推拒,“我与刘表交情浅薄,他未必理会。”

  “何况我志在扬州,与他迟早为敌。”

  “若由我传信,恐适得其反。”

  这番说辞倒非虚言。

  “好,那便由我安排。”袁绍欣然应允。

  袁术嘴角微扬,暗嗤:“袁绍也不过如此,轻易便入彀中,愚不可及!”

  苏烨与曹**一行在许褚等人的护卫下,离开大殿后直接穿过了皇宫废墟。

  苏烨转头对曹操说道:"孟德兄,我打算回南阳了,你有什么计划?"

  曹操望向西方,长叹一声:"唉!虽然早有预料,但没想到讨董之战会如此虎头蛇尾。"

  "连天子都未能觐见。"

  "想来日后解救天子的机会也很渺茫了。我该为自身和家族谋划了。"

  "我准备先去兖州看看,将来可能在那里发展。"

  "下次再见,不知是何时,又是何种立场了。"

  "只盼你我敌对之日不要来得太早。"

  尽管不愿与苏烨为敌,但他明白这是迟早的事。

  大势难改。

  除非他放弃争霸之心,归顺苏烨。

  但这显然不符合曹操的雄心。

  这天下,他也想逐鹿问鼎!

  "哈哈!但愿如此!"

  苏烨朗笑一声,拍了拍曹操的肩膀:"保重!"

  曹操点头回应:"你也多保重。"

  "孟德兄、伯渊兄且慢,不如同行?"

  孙坚快步走来,见到二人眼前微亮,高声问道。

  他主要是担心独自行军不安全。

  毕竟他麾下仅有万余兵马,其中不少还是收编的降卒。

  而袁氏兄弟掌控着七八万大军,再加上依附他们的诸侯。

  虽然已离开皇宫,但只要未远离洛阳和虎牢关这个险地,孙坚就难以安心。

  若能邀苏烨和曹操同行,安全性自然大增。

  "原来是文台兄啊!"

  曹操与苏烨闻声回首,只见孙坚疾步而来。

  曹操目光微闪,暗忖:“孙文台这般情状,传国玉玺必在其手!若非心怀鬼胎,何至如此慌促?”

  “可惜!江东猛虎竟为一方死物自误,实非明智之举。”

  曹操心知肚明,袁氏兄弟既已盯上孙坚,纵使他今日能脱身洛阳,日后袁绍、袁术也绝不会轻易放过他。

  明枪暗箭,接踵而至。

  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袁氏谋夺天下已久,岂容他人僭越?

  故而曹操虽存争雄之志,却暂不显露锋芒,只欲借袁绍之势暗中壮大,待时机成熟,再行反制。

  苏烨默运气运之瞳,窥见孙坚顶上气运翻腾,劫煞交织,如黑云压顶,不由暗自嗤笑:“秘术果然奏效!伪玺承袭真玺之厄,而今真玺再无隐患,合该为我所用。”

  “气运之道,运朝之法,终可大成!”

  他为此筹谋多时,只待今日。

  曹操展颜笑道:“文台兄愿同往,求之不得!”

  苏烨却淡淡道:“吾取道伊阙关返荆州,至多同行至城外。”

  “虽说如此,文台兄,念及当年并肩剿灭黄巾军的情谊,我仍要劝你一句——”

  “若果真获得传国玉玺,未必是件好事!”

  “留在身边恐招致祸端!”

  见孙坚面色骤变正欲争辩,苏烨又补充道:“当然,此事全凭你自行决断,我只当是尽故人之谊。”

  此时曹操也出言相劝:“伯渊所言极是。为一枚玉玺与袁氏反目,实非明智之举。如今二袁势大,还望文台三思。”

  孙坚神色稍霁,向苏烨抱拳道:“二位心意孙某领受。但玉玺之说纯属袁术栽赃,此前攻打汜水关时,他们便屡次设计折损我军,如今更是变本加厉。这份'厚礼'孙某实在消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