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许劭?"
郭嘉闻言,微微颔首:"此人我略有耳闻。至于曹操,确实不凡,日后或许会成为我们的劲敌。"
"主公,可要在此了结他?"
苏烨侧目,看向郭嘉:"奉孝,以往倒未发觉你如此心狠手辣。"
郭嘉眯眼一笑,摇头道:"读书人的谋划,怎能说是心狠手辣?这叫权术。主公还未回答我的问题。"
"罢了。"
苏烨摆手道:"一则我曾与他有约,若他日后争霸失败,留他性命;即便没有此约,如今也不能无故动手——"
"否则,天下诸侯会如何看待我?"
"虽说乱世已至,但规矩仍要遵守,否则世道将彻底崩坏。况且,如此行事,必遭士族豪强的排斥,于我无益。"
特立独行、不守规矩之人,往往被视为异类,终会遭到排斥,甚至被群起而攻之。
"也罢。"
郭嘉无所谓地耸了耸肩:"既然主公开口,我便不再多言,权当玩笑吧!"
"踏踏踏——"
此时,曹操率领的大军已至数百步外,也认出了对面的旗帜。
"竟是伯渊的兵马?他为何在此?又为何只剩这些兵力?"
"莫非追击董卓失利,折损了人马?"
"可看情形不像啊……士卒无伤,军容齐整。"
带着疑惑,曹操率军逼近,在距苏烨十步之外勒马,朗声笑道:"伯渊!怎会在此?"
苏烨也策马上前,回道:"孟德兄才是,此番赶来,莫非是为追击董卓?袁盟主等人何在?莫非只有你一人前来?"
苏烨早已知晓实情,仍循例询问,以免显露自身情报网络的强大。
"正是!"
曹操点头答道:"我确是来追击董卓的。至于袁盟主他们,都在洛阳忙着瓜分战果,哪还有心思来追董卓、救天子?"
"伯渊你还没回答我!你这是追击归来,还是尚未出发?"
他显然有些困惑了。
"去过了。"
苏烨不再绕弯子:"我一日前就已率军追击董卓数百里,直抵函谷关才被阻拦;"
"可惜未见董卓踪影,只遇到些百姓和押送他们的万余西凉军。"
"孟德你来迟了!现在前往,只会徒劳而返,望关兴叹!"
"搞不好还会遭吕布等人半路埋伏。"
这绝非危言耸听。
吕布尚可,徐荣却是将才。
他很可能预料到会有诸侯追击,派兵出关设伏。
"什么?董卓早已入关中?"
曹操闻言色变,满脸失望与懊丧:"终究还是来迟一步?"
"可恨!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在洛阳救火赈灾,该直接率军追击,或许还能赶上。"
他悔恨交加。
"无用。"
苏烨摇头:"董卓必已料到此节。若你贸然追击,反而可能中伏,得不偿失!"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函谷关天险难破,我们想入关中击败董卓、解救天子,难如登天!"
"此事须从长计议。"
"况且,这还需众诸侯鼎力相助;"
"但依你所言,他们显然已无意继续讨伐,只等着分赃完毕,各自归去,开启诸侯割据了!"
“就算咱们有心,旁人也未必肯相助了!”
“这么说来,咱们该回洛阳见见那些诸侯,而后便各自离去?”
既是同盟一场,终究该当面作别。
好来好去方为上策!
不过苏烨暗忖,此番恐怕难遂人愿。
“也罢!”
曹操长叹一声,挥手示意大 ** 向。两军合为一处,再度朝洛阳进发。
行至半途,
曹操频频侧目望向苏烨身后兵卒,终是按捺不住问道:“伯渊兄,早想请教——你麾下将士怎这般稀少?余下部众何在?”
“莫不是折损殆尽?此话我可不信!”
“观你等气色,分明未经历败仗。”
他实在好奇那支消失的兵马去向。
或许,这正关系着苏烨的谋划。
“哈!”
苏烨闻言轻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些时日追击董卓倒非全无收获。”
“沿途收容了不少流离百姓。”
“荆州地广人稀,正需劳力。洛阳已遭董贼焚毁,司隶亦被洗劫一空。”
“与其任百姓在此自生自灭,不如带去荆州安置。”
“既救百姓性命,又得开荒人力,岂非两全其美?”
他刻意隐去具体数目,免得节外生枝。
待诸侯们探得实情,
这些人口早已在荆州落地生根,他亦远离这是非之地。
届时纵有非议,也为时已晚。
“哦?原来如此?”
曹操眉梢微挑,忽又了然颔首,意味深长道:“伯渊兄果真仁厚啊!”
《民迁之重》
万人大军护送何等规模的人潮?
怕不下十万之数。
如此庞大的迁徙队伍,若尽数安置于荆州,必能为当地带来蓬勃生机。
然而首要之务在于粮草供给——须待这些移民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之后,方算真正安定。
帐中,曹操原本艳羡的神色渐渐转为钦佩。
这般耗费钱粮的善举,当世诸侯多半不屑为之。在那些权贵眼中,流民性命贱如蝼蚁,何须劳师动众?纵是曹孟德自己,亦难免存此念头。
"妙哉!"
苏烨闻言失笑,以竹箸轻点曹操:"孟德倒是首个赞我仁厚之人。"
"怎会?"曹操捻须反驳,"君乃当世神医,活人无数;昔年治理南郡时,百姓皆称颂仁政。较之那些虚仁假义之徒,君当得起这'仁厚'二字!"
话锋一转又补充道:"自然,君亦有雷霆手段——前些月整治荆襄士族时,可未见半分心软。"
他指的是那些被抄没家产的豪强,如今暗恨苏烨者不在少数。
苏烨却只淡然拾起茶盏:"随他们去。"
苏烨沉默片刻,缓缓摇头:"乱世之中,黎民苍生最是艰难。盛世也罢,乱世也好,受苦的总是天下百姓。"
"我做的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若要真正让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曹操闻言怔然,凝望苏烨良久,终是轻叹:"不曾想伯渊竟有这般思量。黎民百姓...你果然与众不同。"
在曹操看来,争霸天下时,百姓既重要又不重要。真正的关键,难道不应该是那些世家大族吗?这天下终究掌握在豪强手中,人才也多出自门阀。若得罪这些人,何以逐鹿中原?
他暗自思忖:伯渊未免太过理想,甚至有些天真。只是从前未曾察觉这一点。
转念一想,苏烨如此自设障碍,反倒让曹操暗自松了口气。这势必会拖慢他的发展速度,对志在天下者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或许因我起于微末,见不得民间疾苦吧。"苏烨淡然道,"不求什么绝对公平,但求给百姓一条生路。大汉为何沦落至此?黄巾之乱与各地反叛为何此起彼伏?"
"还不是因为豪强兼并土地、天子横征暴敛,百姓已无活路?将来无论谁得天下,若不约束世家豪强,这江山终究坐不稳。孟德兄以为如何?"
根据要求
在前世的记忆中,曹操后来不也是一直压制世家大族、招揽人才、重用寒门子弟吗?
这背后的道理是相同的。身居高位者都能体会到世家势力过度膨胀带来的危险。
曹操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郑重回应:"伯渊确实目光长远,所言极是!"
"不过要实现这些举措,必然会与世家大族正面冲突。到时不仅难以掌控领地,更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对此你有何良策?"
至少目前他还想不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当下的首要之务是争取部分世家支持,先打下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
他和苏烨不同。这位年轻人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荆州。
那般基业,实在令人眼红!
像苏烨这样的人生赢家,出身卑微却丝毫不影响其崛起,怎能不叫人艳羡?
"看来我这尴尬的宦官之后身份确实拖累啊!反倒不如苏烨的出身。"
曹操暗自感慨。
不过他心里明白,这种想法并不合理。
若真换成苏烨那样的出身,他绝不可能取得今日这般成就。
苏烨的崛起之路具有独特性,难以复制。
正因如此,他对苏烨充满敬意。
"这是无可避免的!"
苏烨轻叹一声:"所以我只能尽力争取愿意追随者,用利益交换获取更多世家支持。"
"至于那些既不合作又不肯归顺的,就别怪我手下无情了!"
在这纷乱世代里,若不成就一番事业,我何必角逐天下?你说呢孟德?
曹操摇头失笑:"伯渊果然志向高远。不过以你的才能,确实当得起这份野心!"
"我可没这般气魄,只能稳扎稳打前行了。倒要看看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曹操抚掌笑道,"若你败北,我定履行承诺,封你为西域王。"
他才不会劝阻苏烨。
苏烨的选择对他而言,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苏烨闻言朗声大笑:"西域王的位置还是留给你吧!且看将来如何?"
待他们抵达洛阳时,苏烨让赵云安顿兵马,自己带着许褚及百余亲卫来到皇宫残存的偏殿。诸侯们正在殿中宴饮作乐。
还未靠近,苏烨强大的精神感知就已发现殿外暗藏多批伏兵。他心念微动,在孙坚驻地感知到了伪造的传国玉玺的气息。
"有意思..."苏烨暗自思忖,"玉玺终究落入孙坚之手,历史惯性当真奇妙。"
步入殿内,袁绍抬眼望来:"孟德和伯渊到了?快请入席!"
袁绍再度出声道:“孟德!你不是率兵追赶董卓去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更奇怪的是,你竟和伯渊一道归来?”
“伯渊你先前去了何处?为何我等都不曾见到你的兵马?”
其余各路诸侯闻言,也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曹操苦闷地饮了口酒道:“别提了!我在途中巧遇伯渊!”
“听他说才知晓,董卓老贼早已挟持天子过了函谷关,往长安去了!”
“函谷关有徐荣、吕布重兵把守,我这点兵马能济什么事?”
“只能无功而返!”
袁绍恍然点头:“原来如此!看来董卓早有防备,根本没给我们追击的机会!”
“伯渊你呢?可曾追上董卓?”
说着又将目光转向苏烨。
苏烨干脆地摇头:“自然没有!正如孟德所言,我不过剿灭了万余断后的西凉军,救下一批流离失所的百姓。等赶到函谷关时,早已错失良机!”
“另外,我攻破伊阙关后曾来过洛阳,可惜那时整座都城已陷入火海,根本无法靠近扑救。”
“于是果断转道追击董卓,意图救回天子。”
“可惜终究晚了一步!”
袁绍闻言眉头微动:“伯渊你竟追上董卓迁移的后队?歼灭万余西凉军?可曾缴获物资?”
“据我所知,董卓几乎搬空了整个洛阳,连皇陵都没放过!”
“这笔财富恐怕难以估量啊!”
此话一出,在场诸侯眼中纷纷露出贪婪之色。
苏烨冷然嗤笑:“呵呵!袁盟主未免想得太美!”
“换作是你,会将钱粮珍宝放在队伍末尾吗?”
"许劭?"
郭嘉闻言,微微颔首:"此人我略有耳闻。至于曹操,确实不凡,日后或许会成为我们的劲敌。"
"主公,可要在此了结他?"
苏烨侧目,看向郭嘉:"奉孝,以往倒未发觉你如此心狠手辣。"
郭嘉眯眼一笑,摇头道:"读书人的谋划,怎能说是心狠手辣?这叫权术。主公还未回答我的问题。"
"罢了。"
苏烨摆手道:"一则我曾与他有约,若他日后争霸失败,留他性命;即便没有此约,如今也不能无故动手——"
"否则,天下诸侯会如何看待我?"
"虽说乱世已至,但规矩仍要遵守,否则世道将彻底崩坏。况且,如此行事,必遭士族豪强的排斥,于我无益。"
特立独行、不守规矩之人,往往被视为异类,终会遭到排斥,甚至被群起而攻之。
"也罢。"
郭嘉无所谓地耸了耸肩:"既然主公开口,我便不再多言,权当玩笑吧!"
"踏踏踏——"
此时,曹操率领的大军已至数百步外,也认出了对面的旗帜。
"竟是伯渊的兵马?他为何在此?又为何只剩这些兵力?"
"莫非追击董卓失利,折损了人马?"
"可看情形不像啊……士卒无伤,军容齐整。"
带着疑惑,曹操率军逼近,在距苏烨十步之外勒马,朗声笑道:"伯渊!怎会在此?"
苏烨也策马上前,回道:"孟德兄才是,此番赶来,莫非是为追击董卓?袁盟主等人何在?莫非只有你一人前来?"
苏烨早已知晓实情,仍循例询问,以免显露自身情报网络的强大。
"正是!"
曹操点头答道:"我确是来追击董卓的。至于袁盟主他们,都在洛阳忙着瓜分战果,哪还有心思来追董卓、救天子?"
"伯渊你还没回答我!你这是追击归来,还是尚未出发?"
他显然有些困惑了。
"去过了。"
苏烨不再绕弯子:"我一日前就已率军追击董卓数百里,直抵函谷关才被阻拦;"
"可惜未见董卓踪影,只遇到些百姓和押送他们的万余西凉军。"
"孟德你来迟了!现在前往,只会徒劳而返,望关兴叹!"
"搞不好还会遭吕布等人半路埋伏。"
这绝非危言耸听。
吕布尚可,徐荣却是将才。
他很可能预料到会有诸侯追击,派兵出关设伏。
"什么?董卓早已入关中?"
曹操闻言色变,满脸失望与懊丧:"终究还是来迟一步?"
"可恨!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在洛阳救火赈灾,该直接率军追击,或许还能赶上。"
他悔恨交加。
"无用。"
苏烨摇头:"董卓必已料到此节。若你贸然追击,反而可能中伏,得不偿失!"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函谷关天险难破,我们想入关中击败董卓、解救天子,难如登天!"
"此事须从长计议。"
"况且,这还需众诸侯鼎力相助;"
"但依你所言,他们显然已无意继续讨伐,只等着分赃完毕,各自归去,开启诸侯割据了!"
“就算咱们有心,旁人也未必肯相助了!”
“这么说来,咱们该回洛阳见见那些诸侯,而后便各自离去?”
既是同盟一场,终究该当面作别。
好来好去方为上策!
不过苏烨暗忖,此番恐怕难遂人愿。
“也罢!”
曹操长叹一声,挥手示意大 ** 向。两军合为一处,再度朝洛阳进发。
行至半途,
曹操频频侧目望向苏烨身后兵卒,终是按捺不住问道:“伯渊兄,早想请教——你麾下将士怎这般稀少?余下部众何在?”
“莫不是折损殆尽?此话我可不信!”
“观你等气色,分明未经历败仗。”
他实在好奇那支消失的兵马去向。
或许,这正关系着苏烨的谋划。
“哈!”
苏烨闻言轻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些时日追击董卓倒非全无收获。”
“沿途收容了不少流离百姓。”
“荆州地广人稀,正需劳力。洛阳已遭董贼焚毁,司隶亦被洗劫一空。”
“与其任百姓在此自生自灭,不如带去荆州安置。”
“既救百姓性命,又得开荒人力,岂非两全其美?”
他刻意隐去具体数目,免得节外生枝。
待诸侯们探得实情,
这些人口早已在荆州落地生根,他亦远离这是非之地。
届时纵有非议,也为时已晚。
“哦?原来如此?”
曹操眉梢微挑,忽又了然颔首,意味深长道:“伯渊兄果真仁厚啊!”
《民迁之重》
万人大军护送何等规模的人潮?
怕不下十万之数。
如此庞大的迁徙队伍,若尽数安置于荆州,必能为当地带来蓬勃生机。
然而首要之务在于粮草供给——须待这些移民开荒种地,自食其力之后,方算真正安定。
帐中,曹操原本艳羡的神色渐渐转为钦佩。
这般耗费钱粮的善举,当世诸侯多半不屑为之。在那些权贵眼中,流民性命贱如蝼蚁,何须劳师动众?纵是曹孟德自己,亦难免存此念头。
"妙哉!"
苏烨闻言失笑,以竹箸轻点曹操:"孟德倒是首个赞我仁厚之人。"
"怎会?"曹操捻须反驳,"君乃当世神医,活人无数;昔年治理南郡时,百姓皆称颂仁政。较之那些虚仁假义之徒,君当得起这'仁厚'二字!"
话锋一转又补充道:"自然,君亦有雷霆手段——前些月整治荆襄士族时,可未见半分心软。"
他指的是那些被抄没家产的豪强,如今暗恨苏烨者不在少数。
苏烨却只淡然拾起茶盏:"随他们去。"
苏烨沉默片刻,缓缓摇头:"乱世之中,黎民苍生最是艰难。盛世也罢,乱世也好,受苦的总是天下百姓。"
"我做的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若要真正让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曹操闻言怔然,凝望苏烨良久,终是轻叹:"不曾想伯渊竟有这般思量。黎民百姓...你果然与众不同。"
在曹操看来,争霸天下时,百姓既重要又不重要。真正的关键,难道不应该是那些世家大族吗?这天下终究掌握在豪强手中,人才也多出自门阀。若得罪这些人,何以逐鹿中原?
他暗自思忖:伯渊未免太过理想,甚至有些天真。只是从前未曾察觉这一点。
转念一想,苏烨如此自设障碍,反倒让曹操暗自松了口气。这势必会拖慢他的发展速度,对志在天下者而言,未尝不是好事。
"或许因我起于微末,见不得民间疾苦吧。"苏烨淡然道,"不求什么绝对公平,但求给百姓一条生路。大汉为何沦落至此?黄巾之乱与各地反叛为何此起彼伏?"
"还不是因为豪强兼并土地、天子横征暴敛,百姓已无活路?将来无论谁得天下,若不约束世家豪强,这江山终究坐不稳。孟德兄以为如何?"
根据要求
在前世的记忆中,曹操后来不也是一直压制世家大族、招揽人才、重用寒门子弟吗?
这背后的道理是相同的。身居高位者都能体会到世家势力过度膨胀带来的危险。
曹操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郑重回应:"伯渊确实目光长远,所言极是!"
"不过要实现这些举措,必然会与世家大族正面冲突。到时不仅难以掌控领地,更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对此你有何良策?"
至少目前他还想不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当下的首要之务是争取部分世家支持,先打下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
他和苏烨不同。这位年轻人已经几乎拿下了整个荆州。
那般基业,实在令人眼红!
像苏烨这样的人生赢家,出身卑微却丝毫不影响其崛起,怎能不叫人艳羡?
"看来我这尴尬的宦官之后身份确实拖累啊!反倒不如苏烨的出身。"
曹操暗自感慨。
不过他心里明白,这种想法并不合理。
若真换成苏烨那样的出身,他绝不可能取得今日这般成就。
苏烨的崛起之路具有独特性,难以复制。
正因如此,他对苏烨充满敬意。
"这是无可避免的!"
苏烨轻叹一声:"所以我只能尽力争取愿意追随者,用利益交换获取更多世家支持。"
"至于那些既不合作又不肯归顺的,就别怪我手下无情了!"
在这纷乱世代里,若不成就一番事业,我何必角逐天下?你说呢孟德?
曹操摇头失笑:"伯渊果然志向高远。不过以你的才能,确实当得起这份野心!"
"我可没这般气魄,只能稳扎稳打前行了。倒要看看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曹操抚掌笑道,"若你败北,我定履行承诺,封你为西域王。"
他才不会劝阻苏烨。
苏烨的选择对他而言,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苏烨闻言朗声大笑:"西域王的位置还是留给你吧!且看将来如何?"
待他们抵达洛阳时,苏烨让赵云安顿兵马,自己带着许褚及百余亲卫来到皇宫残存的偏殿。诸侯们正在殿中宴饮作乐。
还未靠近,苏烨强大的精神感知就已发现殿外暗藏多批伏兵。他心念微动,在孙坚驻地感知到了伪造的传国玉玺的气息。
"有意思..."苏烨暗自思忖,"玉玺终究落入孙坚之手,历史惯性当真奇妙。"
步入殿内,袁绍抬眼望来:"孟德和伯渊到了?快请入席!"
袁绍再度出声道:“孟德!你不是率兵追赶董卓去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更奇怪的是,你竟和伯渊一道归来?”
“伯渊你先前去了何处?为何我等都不曾见到你的兵马?”
其余各路诸侯闻言,也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曹操苦闷地饮了口酒道:“别提了!我在途中巧遇伯渊!”
“听他说才知晓,董卓老贼早已挟持天子过了函谷关,往长安去了!”
“函谷关有徐荣、吕布重兵把守,我这点兵马能济什么事?”
“只能无功而返!”
袁绍恍然点头:“原来如此!看来董卓早有防备,根本没给我们追击的机会!”
“伯渊你呢?可曾追上董卓?”
说着又将目光转向苏烨。
苏烨干脆地摇头:“自然没有!正如孟德所言,我不过剿灭了万余断后的西凉军,救下一批流离失所的百姓。等赶到函谷关时,早已错失良机!”
“另外,我攻破伊阙关后曾来过洛阳,可惜那时整座都城已陷入火海,根本无法靠近扑救。”
“于是果断转道追击董卓,意图救回天子。”
“可惜终究晚了一步!”
袁绍闻言眉头微动:“伯渊你竟追上董卓迁移的后队?歼灭万余西凉军?可曾缴获物资?”
“据我所知,董卓几乎搬空了整个洛阳,连皇陵都没放过!”
“这笔财富恐怕难以估量啊!”
此话一出,在场诸侯眼中纷纷露出贪婪之色。
苏烨冷然嗤笑:“呵呵!袁盟主未免想得太美!”
“换作是你,会将钱粮珍宝放在队伍末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