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戊子年,公元628年)
九月,丙午日,首次下令退休官员的品级在原品级之上。
太宗说:“近来见群臣多次上表祝贺祥瑞,百姓富足即便没有祥瑞,也不妨碍成为尧、舜之世;百姓愁苦怨恨即便多有祥瑞,也依然是桀、纣之世。后魏时期,官吏焚烧连理木、煮白雉鸟食用,难道能算天下大治吗!”丁未日,下诏:“从今以后,只有大的祥瑞允许上表奏闻,其余各类祥瑞,上报相关部门即可。”曾有白鹊在寝殿的槐树上筑巢,巢穴首尾相连如同腰鼓,身边的人都祝贺。太宗说:“我常嘲笑隋炀帝喜好祥瑞。祥瑞在于得到贤才,这有什么值得祝贺的!”下令毁掉巢穴,将白鹊放逐到野外。
天旱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说:“往年虽放出部分宫女,但听闻太上皇宫中及后宫里,无用的宫女仍有很多,这不仅白白耗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也足以导致干旱。”太宗说:“妇人被幽闭在深宫,实在令人怜悯。除了洒扫之外,又有什么用处,应当全部放出,任由她们寻找配偶。”于是派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人杜正伦在掖庭西门挑选宫女放出,前后共放出三千多人。
己未日,突厥侵犯边境。朝臣中有人请求修复古代长城,征调百姓驻守堡垒,太宗说:“突厥接连遭遇灾异,颉利可汗不知畏惧反而更加暴虐,骨肉相残,灭亡就在眼前。我正要为大家扫清沙漠,何必劳民伤财去修筑遥远的堡垒要塞呢!”
壬申日,任命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窦静在司农寺时,少卿赵元楷擅长搜刮民财,窦静鄙视他,对下属大声说:“隋炀帝奢侈无度、横征暴敛,司农寺非赵元楷不可;如今天子节俭爱民,赵元楷又有什么用呢!”赵元楷十分惭愧。
太宗问王珪:“近代治理国家的人越来越不如古代,为什么?”王珪回答:“汉代崇尚儒术,宰相大多任用精通经术的人,所以风俗淳厚;近代重视文辞轻视儒术,又掺杂法律,这就是治理教化逐渐衰败的原因。”太宗认为他说得对。
冬季,十月,御史大夫、参与朝政的安吉襄公杜淹去世。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获罪,太宗认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洁公平、正直无私,征召他入朝,告知他:“交趾地区长期没有合适的官员,需要你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后退出,不久又后悔,以旧病为由推辞。太宗派遣杜如晦等人传达旨意说:“平民百姓尚且重视承诺,你为何既答应我又反悔呢!”卢祖尚坚决推辞。戊子日,太宗再次召见他,劝说他,卢祖尚仍固执不肯。太宗大怒说:“我派人做事却没人服从,还怎么治理国家!”下令将他在朝堂斩首,不久又后悔了。有一天,太宗与侍臣谈论“齐文宣帝是怎样的人?”魏征回答:“文宣帝狂暴,但有人与他争辩,只要道理在对方那边,他就会听从。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返回后,被任命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杨遵彦上奏弹劾他。文宣帝发怒,召见并责备他。魏恺说:‘我在梁朝出使时,梁主赐给我仅次于三公的职位,我尚且不愿赴任,如今改任光州长史,我怎敢有怨言!’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说得有道理,你赦免他吧。’这是他的长处。”太宗说:“对。之前卢祖尚虽然违背了人臣的道义,但我杀他也过于残暴,由此说来,我不如文宣帝啊!”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爵荫庇。
魏征相貌平平,却有胆略,善于说服君主改变主意,常常冒犯君主威严苦苦劝谏;有时遇到太宗大怒,魏征神色不变,太宗也会因此收敛怒气。魏征曾请假去扫墓,返回后对太宗说:“有人说陛下想要前往南山,外面的人都已整装完毕,却最终没有成行,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想法,担心你生气,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望见魏征前来,急忙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上奏事情故意拖延很久,鹞鹰最终死在怀里。
十一月,辛酉日,太宗祭祀圜丘。
十二月,壬午日,任命黄门侍郎王珪为守侍中。太宗曾闲居,与王珪交谈,有位美人在旁边侍奉,太宗指着美人对王珪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杀死她的丈夫后把她纳为姬妾。”王珪起身离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纳她为妾是对的,还是错的?”太宗说:“杀人夺妻,你何必问对错!”王珪回答:“从前齐桓公知道郭公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郭公能欣赏贤才却不能任用,而齐桓公自己也抛弃了进言的人,管仲认为齐桓公与郭公没有区别。如今这位美人还在陛下身边,我认为陛下是认可庐江王的做法的。”太宗高兴,立即把美人送出宫,归还她的亲族。
太宗让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女音乐,祖孝孙没有达到太宗的要求,太宗责备他。温彦博、王珪劝谏说:“祖孝孙是有德行的文人,如今却让他教宫女,还因此谴责他,我们私下认为不妥。”太宗发怒说:“我把你们当作心腹,你们应当竭尽忠诚正直来侍奉我,却反而偏袒下属欺骗君主,为祖孝孙游说吗?”温彦博叩拜谢罪。王珪不拜,说:“陛下责备我忠诚正直,如今我所说的难道是私情吗!这是陛下辜负我,不是我辜负陛下。”太宗沉默不语,此事作罢。第二天,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接纳劝谏确实困难,我昨天责备温彦博、王珪,至今仍后悔。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敢畅所欲言。”
太宗说:“为我养育百姓的,只有都督、刺史,我常常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都能看到,了解他们在任上的善恶事迹,都注在名字下面,以便升降官职。县令尤其亲近百姓,不能不慎重选择。”于是下令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各自举荐能担任县令的人,上报他们的名字。
太宗说:“近来有奴仆告发主人谋反的情况,这是有害的风气。谋反不可能独自做成,必定会与人同谋,还担心不会败露,何必让奴仆告发呢!从今以后,有奴仆告发主人的,都不要接受,还要将奴仆斩首。”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他的伯父杀死;伯父自立为可汗,即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国内百姓不服,弩矢毕部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肯接受。统叶护可汗的儿子咥力特勒为躲避莫贺咄的灾祸,逃到康居,泥孰迎接并拥立他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与莫贺咄相互攻打,战事不断,两人都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和亲。太宗没有同意,说:“你们国家正处于内乱,君臣地位尚未稳定,怎么能谈论和亲呢!”并且谕令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领地,不要再相互攻打。于是之前臣服于西突厥的西域各国及敕勒各部都反叛了。
突厥北部的各部落大多反叛颉利可汗,归顺薛延陀,共同推举薛延陀的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接受。太宗正计划对付颉利可汗,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从小路携带册书任命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给他鼓和大旗。夷男大喜,派遣使者入朝进贡,在大漠的郁督军山下建立牙帐,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漠,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部落都臣服于他。
贞观三年(己丑年,公元629年)
春季,正月,戊午日,太宗祭祀太庙;癸亥日,在东郊举行耕藉礼。
僧人法雅因散布妖言被处死。司空裴寂曾听过他的妖言,辛未日,裴寂因此获罪被免官,遣返回乡。裴寂请求留在京城,太宗责备他说:“论你的功劳,怎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不过是因为恩泽才位居群臣之首。武德年间,贿赂公开盛行,法度紊乱,都是你的缘故,只是因为你是旧臣,不忍心对你依法严惩。能够回去守护祖先坟墓,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裴寂于是返回蒲州。不久,裴寂又因狂人信行说他有天命,而裴寂没有上报,按罪当死;被流放静州。恰逢山羌作乱,有人说羌人劫持裴寂立他为主帅。太宗说:“裴寂本该处死,我饶了他,他必定不会这样做。”不久就听说裴寂率领家仆打败了乱贼。太宗思念他辅佐自己即位的功劳,征召他入朝,恰逢他去世。
二月,戊寅日,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任命尚书右丞魏征为守秘书监,参与朝政。
三月,己酉日,太宗审查在押囚犯。有个叫刘恭的人,脖子上有“胜”字纹路,自称“应当胜过天下人”,因此被关押在狱中。太宗说:“如果上天要让他兴起,不是我能除掉的;如果没有天命,‘胜’字纹路又有什么用!”于是释放了他。
丁巳日,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担任仆射,应当广泛寻求贤才,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忙于处理诉讼案件,日夜都没有空闲,怎能帮助我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的琐碎事务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大事需要上奏的,才告知仆射。”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日夜尽心操劳,唯恐有一件事处理不当;执法宽厚公平,听到别人的善行,就像自己拥有一样,不要求别人完美无缺,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他与杜如晦引荐提拔贤才,常常担心做得不够。朝廷的规章制度,都是他们二人制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议事情,必定会说:“非杜如晦不能决断。”等到杜如晦到来,最终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为国,所以唐代称赞贤相,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受到太宗的宠信优待,有时因事被谴责,就会连续几天到朝堂上叩首请罪,恐惧得仿佛无地自容。
房玄龄监修国史,太宗对他说:“近来看到《汉书》记载了《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却没有用处。那些上书议论政事,言辞道理恳切直率的,无论我是否采纳,都应当记载下来。”
夏季,四月,乙亥日,太上皇迁居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太宗开始在太极殿处理朝政,对侍臣说:“中书省、门下省是关键部门,诏令敕令有不合适的,都应当议论辩驳。近来只看到顺从,听不到不同意见。如果只是传递文书,谁不能做,何必挑选贤才呢!”房玄龄等人都叩首谢罪。旧例:凡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各自发表意见,联名签署,称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给事中、黄门侍郎驳回纠正。太宗开始申明旧制,从此很少有失误之事。
茌平人马周,在长安游历,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六月,壬午日,因干旱,太宗下诏让文武官员极力进言政事得失。常何是武人,没有学问,不知道该说什么,马周代替他上书陈述有利国家的二十多条建议。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询问他,常何回答:“这不是我能做到的,是我家的门客马周为我起草的。”太宗立即召见马周;马周还没到,太宗多次派遣使者催促。等到马周拜见,太宗与他交谈,十分高兴,让他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马周奉命出使,符合太宗的旨意。太宗认为常何善于识人,赏赐他三百匹绢帛。
秋季,八月,己巳朔日,发生日食。
丙子日,薛延陀毗伽可汗派遣他的弟弟统特勒入朝进贡,太宗赐给他宝刀和宝鞭,对他说:“你所统领的部落中,有犯大罪的就斩首,犯小罪的就用鞭抽打。”夷男十分高兴。突厥颉利可汗非常恐惧,开始派遣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行女婿之礼。
代州都督张公谨上书陈述突厥可以攻取的理由,认为:“颉利可汗放纵欲望、肆意暴虐,诛杀忠良,亲近奸佞,这是第一条。薛延陀等各部都已反叛,这是第二条。突利可汗、拓设、欲谷设都获罪,无处容身,这是第三条。塞北发生霜冻干旱,粮草匮乏,这是第四条。颉利可汗疏远本族亲属,亲信委托给各部落胡人,胡人反复无常,大军一到,必定发生内乱,这是第五条。中原人流入北方的,数量很多,近来听说他们到处聚集,占据险要山地,大军出塞,他们自然会响应,这是第六条。”太宗因颉利可汗既请求和亲,又援助梁师都,丁亥日,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伐突厥,任命张公谨为副总管。
九月,丙午日,突厥俟斤九人率领三千骑兵前来投降。戊午日,拔野古、仆骨、同罗、奚族酋长一同率领部众前来投降。
冬季,十一月,辛丑日,突厥侵犯河西地区,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与突厥交战,击败突厥,俘虏一千多人。
太宗派遣使者到凉州,都督李大亮有一只好鹰,使者暗示李大亮献上鹰。李大亮秘密上表说:“陛下早已停止打猎,而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意思,就严重违背了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使者擅自做主,就是派遣的人不合适。”癸卯日,太宗对侍臣说:“李大亮可以称得上忠诚正直。”亲手写下诏书褒奖他,赐给他胡瓶和荀悦的《汉纪》。
庚申日,任命并州都督李世积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兵力共十余万,均受李靖节制,兵分几路出击突厥。
乙丑日,任城王李道宗在灵州攻打突厥,击败突厥军。
十二月,戊辰日,突利可汗入朝,太宗对侍臣说:“从前太上皇为了百姓,向突厥称臣,我一直为此痛心。如今突厥单于叩首臣服,差不多可以洗刷过去的耻辱了。”
壬午日,靺鞨派遣使者入朝进贡,太宗说:“靺鞨远道而来,是因为突厥已经臣服的缘故。古人说抵御戎狄没有上策,我如今治理好中原,四方夷族自然归顺,这难道不是上策吗!”
癸未日,右仆射杜如晦因病辞职,太宗批准。
乙酉日,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详细解释含义并回答,还说:“不仅平民如此,帝王也应这样。帝王内心蕴含神明,外表应当沉静寡言,所以《易经》说‘以蒙昧之道培养正道,以隐晦之德治理民众’。如果身居至尊之位,炫耀聪明,以才能欺凌他人,掩饰过错、拒绝劝谏,就会上下不通,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太宗深表赞同。
庚寅日,突厥郁射设率领部众前来投降。
闰十二月,丁未日,东谢酋长谢元深、南谢酋长谢强入朝。各谢部都是南蛮的分支,居住在黔州以西。太宗下诏以东谢部之地设应州、南谢部之地设庄州,隶属于黔州都督。
当时远方各国前来朝贡的很多,服装奇异,中书侍郎颜师古请求绘制图样留给后世,作《王会图》,太宗批准。
乙丑日,牂柯酋长谢能羽及充州蛮入朝进贡,太宗下诏以牂柯部之地设牂州;党项酋长细封步赖前来投降,以其地设轨州;分别任命其酋长为刺史。党项地域绵延三千里,各姓分为部落,互不统属,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旁当氏、米擒氏、拓跋氏都是大姓。细封步赖受到唐朝礼遇后,其余各部相继前来投降,朝廷以其地设崌、奉、岩、远四州。
这一年,户部上奏:中原人从塞外归来,及四方夷族前后投降归附的,男子达一百二十余万人。
房玄龄、王珪掌管内外官员考核,治书侍御史万年人权万纪上奏称考核不公,太宗命侯君集调查。魏征劝谏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因忠诚正直被陛下信任,考核官员众多,其间难免有一二人不当!考察实情,终究不是徇私舞弊。如果调查证实有失当之处,他们就会失去信任,怎能再担当重任!况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核现场,从未提出异议;等到自己未能得到满意考核结果,才开始申诉。这不过是想激怒陛下,并非竭诚为国。即便调查属实,对朝廷也无多大益处;若本是虚妄,反而辜负陛下委任大臣的心意。我所珍视的是治国大体,并非偏袒二人。”太宗于是搁置此事不再追究。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免职,自称曾在秦王府任职;太宗怜悯他,想让他官复原职。魏征劝谏说:“秦王府的旧部,朝廷内外有很多,若人人都依仗陛下恩宠徇私,会让行善者感到恐惧。”太宗欣然采纳,对庞相寿说:“我从前为秦王,只是一府之主;如今身居皇位,是天下之主,不能独自偏袒旧人。大臣们坚持原则,我怎敢违背!”赐给丝帛打发他离去。庞相寿流泪而去。
贞观四年(庚寅年,公元630年)
春季,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进军屯驻恶阳岭,夜间袭击定襄,攻破城池。突厥颉利可汗未料到李靖突然到来,大惊说:“唐朝若不是倾国而来,李靖怎敢孤军至此!”其部众一天之内多次受惊,于是将牙帐迁到碛口。李靖又派遣间谍离间颉利的亲信,颉利的亲信康苏密带着隋萧皇后及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前来投降。乙亥日,抵达京师。此前,有投降的胡人说“中原有人私下与萧皇后通信”。到这时,中书舍人杨文瓘请求审讯,太宗说:“天下未定之时,突厥强盛,愚民无知,或许有此类事。如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必追究!”
李世积从云中出兵,与突厥在白道交战,大破突厥军。
二月,己亥日,太宗前往骊山温泉。
甲辰日,李靖在阴山击败突厥颉利可汗。
此前,颉利战败后,逃窜到铁山,残余部众仍有数万;派遣执失思力入朝拜见,谢罪请求举国归附,自己亲自入朝。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人安抚他,又下诏命李靖领兵迎接颉利。颉利表面言辞谦卑,内心实则犹豫,想等到草青马肥时,逃往漠北。李靖领兵与李世积在白道会合,商议说:“颉利虽败,部众仍盛,若逃到漠北,依附九姓部落,道路险阻遥远,难以追击。如今朝廷使者已到,突厥必定放松警惕,若挑选一万精锐骑兵,携带二十天口粮前去袭击,可不战而擒。”将计谋告知张公谨,张公谨说:“诏书已允许他们投降,使者还在那里,怎能袭击!”李靖说:“这正是韩信破齐的计策。唐俭等人不足惜!”于是领兵连夜出发,李世积随后跟进,军队抵达阴山,遭遇突厥一千多帐落,全部俘获随军。颉利见到使者,大喜过望,心神安定。李靖派武邑人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为前锋,乘雾前进,距离牙帐七里时,突厥才发觉。颉利骑千里马先行逃跑,李靖大军赶到,突厥部众溃散。唐俭脱身逃回。李靖斩杀一万余人,俘获男女十余万,缴获各种牲畜数十万,杀死隋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领一万余人企图渡过沙漠,李世积驻军碛口,颉利到达后无法渡过,其大酋长纷纷率领部众投降,李世积俘获五万余人返回。开拓疆土从阴山以北到大漠,捷报传至京师。
丙午日,太宗返回宫中。
甲寅日,因攻克突厥大赦天下。任命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与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共同参议朝政。
三月,戊辰日,任命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
四方夷族首领前往宫阙请求太宗称天可汗,太宗说:“我是大唐天子,又要兼行可汗之事吗?”群臣及四方夷族都高呼万岁。此后太宗用玺书赐给西北各族首领,均自称天可汗。
庚午日,突厥思结俟斤率领四万部众前来投降。
丙子日,任命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
起初,始毕可汗任命启民可汗的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统领五万部落,牙帐设在灵州西北。等到颉利朝政混乱,唯独苏尼失所部没有二心。突利前来投奔唐朝时,颉利立苏尼失为小可汗。颉利战败逃跑后,前往依附苏尼失,准备逃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领兵逼近,命苏尼失擒送颉利。颉利带领数名骑兵连夜逃跑,藏匿在荒谷中。苏尼失恐惧,疾驰追击擒获颉利。庚辰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部众突然抵达沙钵罗营,俘获颉利送往京师,苏尼失率领全部部众前来投降,漠南之地于是空旷无人。
蔡成公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探望,又亲自前往慰问。甲申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物,总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赏赐其家人。久而久之,谈及杜如晦,必定流泪,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我,如今只能见到你,见不到杜如晦了!”
突厥颉利可汗被押到长安,夏季,四月,戊戌日,太宗亲临顺天楼,大规模陈列文物,召见颉利,责备他说:“你凭借父兄的基业,放纵淫虐导致灭亡,这是第一条罪;多次与我结盟却违背,这是第二条罪;恃强好战,致使白骨遍野,这是第三条罪;践踏我国庄稼,掠夺我百姓子女,这是第四条罪;我赦免你的罪行,保全你的社稷,你却拖延不来归附,这是第五条罪。不过自从便桥会盟以来,你不再大举入侵,因此得以不死。”颉利痛哭谢罪后退下。太宗下诏将他安置在太仆寺,供给丰厚的粮食。
太上皇听说擒获颉利,感叹说:“汉高祖被困白登,未能报仇;如今我儿子能消灭突厥,我托付得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太上皇召集太宗及十几位权贵大臣、诸王、妃嫔、公主在凌烟阁设宴,酒酣之际,太上皇亲自弹奏琵琶,太宗起舞,公卿大臣轮番起身祝寿,直至深夜才散去。
突厥灭亡后,其部落有的向北依附薛延陀,有的向西逃往西域,投降唐朝的仍有十万人,太宗下诏让群臣商议安置方案。朝中大臣大多说:“北狄自古就是中国的祸患,如今侥幸灭亡,应将他们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的兖、豫二州之间,分割其部落,散居州县,教他们耕种纺织,可将胡虏转化为农民,永久空旷塞北之地。”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突厥、铁勒都是上古以来不能臣服的民族,陛下既然得以使其臣服,请将他们全部安置在黄河以北。分别设立酋长,统领其部落,这样可永无祸患。”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号称一国,但其种族区分,各有酋长。如今应趁其离散,各按本部族设立君长,互不隶属;即便想保存阿史那氏,也只能让其统领本族而已。国家分裂则势力薄弱易于控制,势力相当则难以相互吞并,各自保全,必定不能与中国抗衡。仍请在定襄设置都护府,节制其部众,这是安定边境的长久之策。”夏州都督窦静认为:“戎狄本性如同禽兽,不能用刑法威慑,不能用仁义教化,何况他们思乡之情难以忘怀。将他们安置在中原,有损无益,恐怕一旦发生变故,侵犯我国疆土。不如趁其灭亡之余,给予意外之恩,授予王侯称号,将宗室之女嫁给他们,分割其土地,拆分其部落,使其权势分散,易于控制,可让他们长久作为藩臣,永保边塞安宁。”温彦博认为:“迁徙到兖、豫之间,违背其本性,不利于其生存。请依照汉光武帝旧例,将投降的匈奴安置在边塞,保全其部落,顺应其习俗,以充实空旷之地,使其成为中国的屏障,这是上策。”魏征认为:“突厥世代为寇,是百姓的仇敌;如今侥幸灭亡,陛下因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全部杀死,应放他们返回故土,不可留在中原。戎狄人面兽心,弱小则请求臣服,强大则叛乱,这是其本性。如今投降的将近十万人,数年之后,人口繁衍加倍,必定成为心腹之患,后悔莫及。晋初各胡人在中原与百姓杂居,郭钦、江统都劝晋武帝将他们驱逐出塞外以断绝祸根,武帝不听。二十余年后,伊水、洛水之间竟成为胡人的天下,这是前车之鉴!”温彦博说:“帝王对待万物,应像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无所遗漏。如今突厥走投无路前来归顺,怎能抛弃而不接纳!孔子说‘有教无类’。若拯救他们于危亡,授予生计,教他们礼义,数年之后,都会成为我国百姓。挑选其酋长,让他们入宫担任警卫,畏惧威严、感念恩德,又有什么后患!”太宗最终采纳温彦博的计策,安置突厥投降部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割突利原来统领的地区,设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割颉利的地区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领其部众。
五月,辛未日,任命突利为顺州都督,让他统领本部落的官员。太宗告诫他说:“你祖父启民挺身而出投奔隋朝,隋朝立他为大可汗,占据北荒之地,你父亲始毕反而成为隋朝的祸患。天道不容,所以让你今日如此败亡。我不立你为可汗,是吸取启民的前车之鉴。如今任命你为都督,你应好好遵守国法,不要相互侵犯掠夺,不仅是为了中国长久安宁,也是为了让你宗族永久保全!”
壬申日,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颉利灭亡时,各部落酋长都抛弃颉利前来投降,唯独思摩追随他,最终与颉利一同被擒,太宗赞赏他的忠诚,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不久又任北开州都督,让他统领颉利的旧部。
丁丑日,任命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其余前来归降的酋长,均被授予将军、中郎将之职,在朝廷任职,五品以上官员达一百余人,几乎与朝中原有官员各占一半,由此进入长安居住的突厥人近万家。
辛巳日,下诏:“从今以后,诉讼者若经尚书省判决后不服,可前往东宫上呈申诉,委托太子裁决。若仍不服,再上奏朝廷。”
丁亥日,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攻破颉利牙帐后,治军无方,突厥的珍宝财物被士兵抢掠一空,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太宗特意下诏不予弹劾。等到李靖入朝拜见,太宗严厉责备他,李靖叩首谢罪。过了很久,太宗才说:“隋朝史万岁攻破达头可汗,有功却不赏赐,反而因罪被杀。我不会这样,记录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连同之前的共五百户。不久,太宗对李靖说:“此前有人诋毁你,如今我已醒悟,你不必放在心上。”又赐绢二千匹。
林邑进贡火珠,有关部门认为其表文措辞不恭顺,请求讨伐林邑,太宗说:“好战者必亡,隋炀帝、颉利可汗都是亲眼所见的例子。打败小国不算勇武,何况胜负还未可知!言语之间的冒犯,何必在意!”
六月,丁酉日,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壬寅日,任命右骁卫将军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
乙卯日,征发士兵修缮洛阳宫,以备太宗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认为:“洛阳尚未确定巡幸日期却提前修缮宫室,并非当前急事。从前汉高祖采纳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长安,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关中险要吗!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导致七国之乱,陛下如今将突厥安置在中原,突厥与朝廷的亲近程度,怎能比得上七国;怎能不先忧虑此事,反而仓促兴建宫室、轻易出动巡幸呢!我见隋朝初年营建宫室,附近山上没有大木材,都从远方运来,二千人拖拽一根柱子,用木头做轮子,摩擦生火,于是铸铁做车轮毂,前行一二里,铁毂就破损了,再派数百人携带铁毂跟随更换,一整天不过行进二三十里,算下来一根柱子的耗费,就已动用数十万工时,其余的耗费可想而知。陛下当初平定洛阳时,凡隋朝宏大奢侈的宫室都下令拆毁,还不到十年,又加以营建修缮,为何从前厌恶的事如今却效仿呢!况且以现在的财力,怎能与隋朝相比!陛下役使历经战乱的百姓,沿袭灭亡隋朝的弊端,恐怕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与桀、纣相比如何?”张玄素回答:“若这项工程不停,也会同样走向动乱。”太宗感叹说:“我考虑不周,竟到了这种地步!”回头对房玄龄说:“我认为洛阳地处天下中心,朝贡路途均等,想为百姓便利,所以下令营建。如今张玄素所言确实有理,应立即停止工程。日后若因事前往洛阳,即便露天居住也无妨。”仍赏赐张玄素彩帛二百匹。
秋季,七月,甲子朔日,发生日食。
乙丑日,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二人回答:“隋文帝勤于政事,每次上朝,有时直到日落,五品以上官员,都召来赐坐议论国事,卫士只能传递食物就餐;虽然性情不够仁厚,也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见识不明却
九月,丙午日,首次下令退休官员的品级在原品级之上。
太宗说:“近来见群臣多次上表祝贺祥瑞,百姓富足即便没有祥瑞,也不妨碍成为尧、舜之世;百姓愁苦怨恨即便多有祥瑞,也依然是桀、纣之世。后魏时期,官吏焚烧连理木、煮白雉鸟食用,难道能算天下大治吗!”丁未日,下诏:“从今以后,只有大的祥瑞允许上表奏闻,其余各类祥瑞,上报相关部门即可。”曾有白鹊在寝殿的槐树上筑巢,巢穴首尾相连如同腰鼓,身边的人都祝贺。太宗说:“我常嘲笑隋炀帝喜好祥瑞。祥瑞在于得到贤才,这有什么值得祝贺的!”下令毁掉巢穴,将白鹊放逐到野外。
天旱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书说:“往年虽放出部分宫女,但听闻太上皇宫中及后宫里,无用的宫女仍有很多,这不仅白白耗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也足以导致干旱。”太宗说:“妇人被幽闭在深宫,实在令人怜悯。除了洒扫之外,又有什么用处,应当全部放出,任由她们寻找配偶。”于是派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人杜正伦在掖庭西门挑选宫女放出,前后共放出三千多人。
己未日,突厥侵犯边境。朝臣中有人请求修复古代长城,征调百姓驻守堡垒,太宗说:“突厥接连遭遇灾异,颉利可汗不知畏惧反而更加暴虐,骨肉相残,灭亡就在眼前。我正要为大家扫清沙漠,何必劳民伤财去修筑遥远的堡垒要塞呢!”
壬申日,任命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窦静在司农寺时,少卿赵元楷擅长搜刮民财,窦静鄙视他,对下属大声说:“隋炀帝奢侈无度、横征暴敛,司农寺非赵元楷不可;如今天子节俭爱民,赵元楷又有什么用呢!”赵元楷十分惭愧。
太宗问王珪:“近代治理国家的人越来越不如古代,为什么?”王珪回答:“汉代崇尚儒术,宰相大多任用精通经术的人,所以风俗淳厚;近代重视文辞轻视儒术,又掺杂法律,这就是治理教化逐渐衰败的原因。”太宗认为他说得对。
冬季,十月,御史大夫、参与朝政的安吉襄公杜淹去世。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获罪,太宗认为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廉洁公平、正直无私,征召他入朝,告知他:“交趾地区长期没有合适的官员,需要你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后退出,不久又后悔,以旧病为由推辞。太宗派遣杜如晦等人传达旨意说:“平民百姓尚且重视承诺,你为何既答应我又反悔呢!”卢祖尚坚决推辞。戊子日,太宗再次召见他,劝说他,卢祖尚仍固执不肯。太宗大怒说:“我派人做事却没人服从,还怎么治理国家!”下令将他在朝堂斩首,不久又后悔了。有一天,太宗与侍臣谈论“齐文宣帝是怎样的人?”魏征回答:“文宣帝狂暴,但有人与他争辩,只要道理在对方那边,他就会听从。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返回后,被任命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杨遵彦上奏弹劾他。文宣帝发怒,召见并责备他。魏恺说:‘我在梁朝出使时,梁主赐给我仅次于三公的职位,我尚且不愿赴任,如今改任光州长史,我怎敢有怨言!’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说得有道理,你赦免他吧。’这是他的长处。”太宗说:“对。之前卢祖尚虽然违背了人臣的道义,但我杀他也过于残暴,由此说来,我不如文宣帝啊!”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爵荫庇。
魏征相貌平平,却有胆略,善于说服君主改变主意,常常冒犯君主威严苦苦劝谏;有时遇到太宗大怒,魏征神色不变,太宗也会因此收敛怒气。魏征曾请假去扫墓,返回后对太宗说:“有人说陛下想要前往南山,外面的人都已整装完毕,却最终没有成行,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想法,担心你生气,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望见魏征前来,急忙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上奏事情故意拖延很久,鹞鹰最终死在怀里。
十一月,辛酉日,太宗祭祀圜丘。
十二月,壬午日,任命黄门侍郎王珪为守侍中。太宗曾闲居,与王珪交谈,有位美人在旁边侍奉,太宗指着美人对王珪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杀死她的丈夫后把她纳为姬妾。”王珪起身离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纳她为妾是对的,还是错的?”太宗说:“杀人夺妻,你何必问对错!”王珪回答:“从前齐桓公知道郭公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郭公能欣赏贤才却不能任用,而齐桓公自己也抛弃了进言的人,管仲认为齐桓公与郭公没有区别。如今这位美人还在陛下身边,我认为陛下是认可庐江王的做法的。”太宗高兴,立即把美人送出宫,归还她的亲族。
太宗让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女音乐,祖孝孙没有达到太宗的要求,太宗责备他。温彦博、王珪劝谏说:“祖孝孙是有德行的文人,如今却让他教宫女,还因此谴责他,我们私下认为不妥。”太宗发怒说:“我把你们当作心腹,你们应当竭尽忠诚正直来侍奉我,却反而偏袒下属欺骗君主,为祖孝孙游说吗?”温彦博叩拜谢罪。王珪不拜,说:“陛下责备我忠诚正直,如今我所说的难道是私情吗!这是陛下辜负我,不是我辜负陛下。”太宗沉默不语,此事作罢。第二天,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接纳劝谏确实困难,我昨天责备温彦博、王珪,至今仍后悔。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敢畅所欲言。”
太宗说:“为我养育百姓的,只有都督、刺史,我常常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都能看到,了解他们在任上的善恶事迹,都注在名字下面,以便升降官职。县令尤其亲近百姓,不能不慎重选择。”于是下令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各自举荐能担任县令的人,上报他们的名字。
太宗说:“近来有奴仆告发主人谋反的情况,这是有害的风气。谋反不可能独自做成,必定会与人同谋,还担心不会败露,何必让奴仆告发呢!从今以后,有奴仆告发主人的,都不要接受,还要将奴仆斩首。”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他的伯父杀死;伯父自立为可汗,即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国内百姓不服,弩矢毕部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肯接受。统叶护可汗的儿子咥力特勒为躲避莫贺咄的灾祸,逃到康居,泥孰迎接并拥立他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与莫贺咄相互攻打,战事不断,两人都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和亲。太宗没有同意,说:“你们国家正处于内乱,君臣地位尚未稳定,怎么能谈论和亲呢!”并且谕令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领地,不要再相互攻打。于是之前臣服于西突厥的西域各国及敕勒各部都反叛了。
突厥北部的各部落大多反叛颉利可汗,归顺薛延陀,共同推举薛延陀的俟斤夷男为可汗,夷男不敢接受。太宗正计划对付颉利可汗,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从小路携带册书任命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给他鼓和大旗。夷男大喜,派遣使者入朝进贡,在大漠的郁督军山下建立牙帐,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漠,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部落都臣服于他。
贞观三年(己丑年,公元629年)
春季,正月,戊午日,太宗祭祀太庙;癸亥日,在东郊举行耕藉礼。
僧人法雅因散布妖言被处死。司空裴寂曾听过他的妖言,辛未日,裴寂因此获罪被免官,遣返回乡。裴寂请求留在京城,太宗责备他说:“论你的功劳,怎能达到今天的地位!不过是因为恩泽才位居群臣之首。武德年间,贿赂公开盛行,法度紊乱,都是你的缘故,只是因为你是旧臣,不忍心对你依法严惩。能够回去守护祖先坟墓,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裴寂于是返回蒲州。不久,裴寂又因狂人信行说他有天命,而裴寂没有上报,按罪当死;被流放静州。恰逢山羌作乱,有人说羌人劫持裴寂立他为主帅。太宗说:“裴寂本该处死,我饶了他,他必定不会这样做。”不久就听说裴寂率领家仆打败了乱贼。太宗思念他辅佐自己即位的功劳,征召他入朝,恰逢他去世。
二月,戊寅日,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任命尚书右丞魏征为守秘书监,参与朝政。
三月,己酉日,太宗审查在押囚犯。有个叫刘恭的人,脖子上有“胜”字纹路,自称“应当胜过天下人”,因此被关押在狱中。太宗说:“如果上天要让他兴起,不是我能除掉的;如果没有天命,‘胜’字纹路又有什么用!”于是释放了他。
丁巳日,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你们担任仆射,应当广泛寻求贤才,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近来听说你们忙于处理诉讼案件,日夜都没有空闲,怎能帮助我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的琐碎事务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大事需要上奏的,才告知仆射。”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日夜尽心操劳,唯恐有一件事处理不当;执法宽厚公平,听到别人的善行,就像自己拥有一样,不要求别人完美无缺,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他与杜如晦引荐提拔贤才,常常担心做得不够。朝廷的规章制度,都是他们二人制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议事情,必定会说:“非杜如晦不能决断。”等到杜如晦到来,最终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为国,所以唐代称赞贤相,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受到太宗的宠信优待,有时因事被谴责,就会连续几天到朝堂上叩首请罪,恐惧得仿佛无地自容。
房玄龄监修国史,太宗对他说:“近来看到《汉书》记载了《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却没有用处。那些上书议论政事,言辞道理恳切直率的,无论我是否采纳,都应当记载下来。”
夏季,四月,乙亥日,太上皇迁居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太宗开始在太极殿处理朝政,对侍臣说:“中书省、门下省是关键部门,诏令敕令有不合适的,都应当议论辩驳。近来只看到顺从,听不到不同意见。如果只是传递文书,谁不能做,何必挑选贤才呢!”房玄龄等人都叩首谢罪。旧例:凡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各自发表意见,联名签署,称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给事中、黄门侍郎驳回纠正。太宗开始申明旧制,从此很少有失误之事。
茌平人马周,在长安游历,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六月,壬午日,因干旱,太宗下诏让文武官员极力进言政事得失。常何是武人,没有学问,不知道该说什么,马周代替他上书陈述有利国家的二十多条建议。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询问他,常何回答:“这不是我能做到的,是我家的门客马周为我起草的。”太宗立即召见马周;马周还没到,太宗多次派遣使者催促。等到马周拜见,太宗与他交谈,十分高兴,让他在门下省任职,不久任命他为监察御史,马周奉命出使,符合太宗的旨意。太宗认为常何善于识人,赏赐他三百匹绢帛。
秋季,八月,己巳朔日,发生日食。
丙子日,薛延陀毗伽可汗派遣他的弟弟统特勒入朝进贡,太宗赐给他宝刀和宝鞭,对他说:“你所统领的部落中,有犯大罪的就斩首,犯小罪的就用鞭抽打。”夷男十分高兴。突厥颉利可汗非常恐惧,开始派遣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公主,行女婿之礼。
代州都督张公谨上书陈述突厥可以攻取的理由,认为:“颉利可汗放纵欲望、肆意暴虐,诛杀忠良,亲近奸佞,这是第一条。薛延陀等各部都已反叛,这是第二条。突利可汗、拓设、欲谷设都获罪,无处容身,这是第三条。塞北发生霜冻干旱,粮草匮乏,这是第四条。颉利可汗疏远本族亲属,亲信委托给各部落胡人,胡人反复无常,大军一到,必定发生内乱,这是第五条。中原人流入北方的,数量很多,近来听说他们到处聚集,占据险要山地,大军出塞,他们自然会响应,这是第六条。”太宗因颉利可汗既请求和亲,又援助梁师都,丁亥日,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伐突厥,任命张公谨为副总管。
九月,丙午日,突厥俟斤九人率领三千骑兵前来投降。戊午日,拔野古、仆骨、同罗、奚族酋长一同率领部众前来投降。
冬季,十一月,辛丑日,突厥侵犯河西地区,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与突厥交战,击败突厥,俘虏一千多人。
太宗派遣使者到凉州,都督李大亮有一只好鹰,使者暗示李大亮献上鹰。李大亮秘密上表说:“陛下早已停止打猎,而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意思,就严重违背了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使者擅自做主,就是派遣的人不合适。”癸卯日,太宗对侍臣说:“李大亮可以称得上忠诚正直。”亲手写下诏书褒奖他,赐给他胡瓶和荀悦的《汉纪》。
庚申日,任命并州都督李世积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兵力共十余万,均受李靖节制,兵分几路出击突厥。
乙丑日,任城王李道宗在灵州攻打突厥,击败突厥军。
十二月,戊辰日,突利可汗入朝,太宗对侍臣说:“从前太上皇为了百姓,向突厥称臣,我一直为此痛心。如今突厥单于叩首臣服,差不多可以洗刷过去的耻辱了。”
壬午日,靺鞨派遣使者入朝进贡,太宗说:“靺鞨远道而来,是因为突厥已经臣服的缘故。古人说抵御戎狄没有上策,我如今治理好中原,四方夷族自然归顺,这难道不是上策吗!”
癸未日,右仆射杜如晦因病辞职,太宗批准。
乙酉日,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详细解释含义并回答,还说:“不仅平民如此,帝王也应这样。帝王内心蕴含神明,外表应当沉静寡言,所以《易经》说‘以蒙昧之道培养正道,以隐晦之德治理民众’。如果身居至尊之位,炫耀聪明,以才能欺凌他人,掩饰过错、拒绝劝谏,就会上下不通,这是自取灭亡之道。”太宗深表赞同。
庚寅日,突厥郁射设率领部众前来投降。
闰十二月,丁未日,东谢酋长谢元深、南谢酋长谢强入朝。各谢部都是南蛮的分支,居住在黔州以西。太宗下诏以东谢部之地设应州、南谢部之地设庄州,隶属于黔州都督。
当时远方各国前来朝贡的很多,服装奇异,中书侍郎颜师古请求绘制图样留给后世,作《王会图》,太宗批准。
乙丑日,牂柯酋长谢能羽及充州蛮入朝进贡,太宗下诏以牂柯部之地设牂州;党项酋长细封步赖前来投降,以其地设轨州;分别任命其酋长为刺史。党项地域绵延三千里,各姓分为部落,互不统属,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旁当氏、米擒氏、拓跋氏都是大姓。细封步赖受到唐朝礼遇后,其余各部相继前来投降,朝廷以其地设崌、奉、岩、远四州。
这一年,户部上奏:中原人从塞外归来,及四方夷族前后投降归附的,男子达一百二十余万人。
房玄龄、王珪掌管内外官员考核,治书侍御史万年人权万纪上奏称考核不公,太宗命侯君集调查。魏征劝谏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因忠诚正直被陛下信任,考核官员众多,其间难免有一二人不当!考察实情,终究不是徇私舞弊。如果调查证实有失当之处,他们就会失去信任,怎能再担当重任!况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核现场,从未提出异议;等到自己未能得到满意考核结果,才开始申诉。这不过是想激怒陛下,并非竭诚为国。即便调查属实,对朝廷也无多大益处;若本是虚妄,反而辜负陛下委任大臣的心意。我所珍视的是治国大体,并非偏袒二人。”太宗于是搁置此事不再追究。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被免职,自称曾在秦王府任职;太宗怜悯他,想让他官复原职。魏征劝谏说:“秦王府的旧部,朝廷内外有很多,若人人都依仗陛下恩宠徇私,会让行善者感到恐惧。”太宗欣然采纳,对庞相寿说:“我从前为秦王,只是一府之主;如今身居皇位,是天下之主,不能独自偏袒旧人。大臣们坚持原则,我怎敢违背!”赐给丝帛打发他离去。庞相寿流泪而去。
贞观四年(庚寅年,公元630年)
春季,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进军屯驻恶阳岭,夜间袭击定襄,攻破城池。突厥颉利可汗未料到李靖突然到来,大惊说:“唐朝若不是倾国而来,李靖怎敢孤军至此!”其部众一天之内多次受惊,于是将牙帐迁到碛口。李靖又派遣间谍离间颉利的亲信,颉利的亲信康苏密带着隋萧皇后及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前来投降。乙亥日,抵达京师。此前,有投降的胡人说“中原有人私下与萧皇后通信”。到这时,中书舍人杨文瓘请求审讯,太宗说:“天下未定之时,突厥强盛,愚民无知,或许有此类事。如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必追究!”
李世积从云中出兵,与突厥在白道交战,大破突厥军。
二月,己亥日,太宗前往骊山温泉。
甲辰日,李靖在阴山击败突厥颉利可汗。
此前,颉利战败后,逃窜到铁山,残余部众仍有数万;派遣执失思力入朝拜见,谢罪请求举国归附,自己亲自入朝。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人安抚他,又下诏命李靖领兵迎接颉利。颉利表面言辞谦卑,内心实则犹豫,想等到草青马肥时,逃往漠北。李靖领兵与李世积在白道会合,商议说:“颉利虽败,部众仍盛,若逃到漠北,依附九姓部落,道路险阻遥远,难以追击。如今朝廷使者已到,突厥必定放松警惕,若挑选一万精锐骑兵,携带二十天口粮前去袭击,可不战而擒。”将计谋告知张公谨,张公谨说:“诏书已允许他们投降,使者还在那里,怎能袭击!”李靖说:“这正是韩信破齐的计策。唐俭等人不足惜!”于是领兵连夜出发,李世积随后跟进,军队抵达阴山,遭遇突厥一千多帐落,全部俘获随军。颉利见到使者,大喜过望,心神安定。李靖派武邑人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为前锋,乘雾前进,距离牙帐七里时,突厥才发觉。颉利骑千里马先行逃跑,李靖大军赶到,突厥部众溃散。唐俭脱身逃回。李靖斩杀一万余人,俘获男女十余万,缴获各种牲畜数十万,杀死隋义成公主,擒获其子叠罗施。颉利率领一万余人企图渡过沙漠,李世积驻军碛口,颉利到达后无法渡过,其大酋长纷纷率领部众投降,李世积俘获五万余人返回。开拓疆土从阴山以北到大漠,捷报传至京师。
丙午日,太宗返回宫中。
甲寅日,因攻克突厥大赦天下。任命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胄为户部尚书,参与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共同参议朝政。
三月,戊辰日,任命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修大将军。
四方夷族首领前往宫阙请求太宗称天可汗,太宗说:“我是大唐天子,又要兼行可汗之事吗?”群臣及四方夷族都高呼万岁。此后太宗用玺书赐给西北各族首领,均自称天可汗。
庚午日,突厥思结俟斤率领四万部众前来投降。
丙子日,任命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
起初,始毕可汗任命启民可汗的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统领五万部落,牙帐设在灵州西北。等到颉利朝政混乱,唯独苏尼失所部没有二心。突利前来投奔唐朝时,颉利立苏尼失为小可汗。颉利战败逃跑后,前往依附苏尼失,准备逃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领兵逼近,命苏尼失擒送颉利。颉利带领数名骑兵连夜逃跑,藏匿在荒谷中。苏尼失恐惧,疾驰追击擒获颉利。庚辰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部众突然抵达沙钵罗营,俘获颉利送往京师,苏尼失率领全部部众前来投降,漠南之地于是空旷无人。
蔡成公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探望,又亲自前往慰问。甲申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物,总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赏赐其家人。久而久之,谈及杜如晦,必定流泪,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我,如今只能见到你,见不到杜如晦了!”
突厥颉利可汗被押到长安,夏季,四月,戊戌日,太宗亲临顺天楼,大规模陈列文物,召见颉利,责备他说:“你凭借父兄的基业,放纵淫虐导致灭亡,这是第一条罪;多次与我结盟却违背,这是第二条罪;恃强好战,致使白骨遍野,这是第三条罪;践踏我国庄稼,掠夺我百姓子女,这是第四条罪;我赦免你的罪行,保全你的社稷,你却拖延不来归附,这是第五条罪。不过自从便桥会盟以来,你不再大举入侵,因此得以不死。”颉利痛哭谢罪后退下。太宗下诏将他安置在太仆寺,供给丰厚的粮食。
太上皇听说擒获颉利,感叹说:“汉高祖被困白登,未能报仇;如今我儿子能消灭突厥,我托付得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太上皇召集太宗及十几位权贵大臣、诸王、妃嫔、公主在凌烟阁设宴,酒酣之际,太上皇亲自弹奏琵琶,太宗起舞,公卿大臣轮番起身祝寿,直至深夜才散去。
突厥灭亡后,其部落有的向北依附薛延陀,有的向西逃往西域,投降唐朝的仍有十万人,太宗下诏让群臣商议安置方案。朝中大臣大多说:“北狄自古就是中国的祸患,如今侥幸灭亡,应将他们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的兖、豫二州之间,分割其部落,散居州县,教他们耕种纺织,可将胡虏转化为农民,永久空旷塞北之地。”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突厥、铁勒都是上古以来不能臣服的民族,陛下既然得以使其臣服,请将他们全部安置在黄河以北。分别设立酋长,统领其部落,这样可永无祸患。”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号称一国,但其种族区分,各有酋长。如今应趁其离散,各按本部族设立君长,互不隶属;即便想保存阿史那氏,也只能让其统领本族而已。国家分裂则势力薄弱易于控制,势力相当则难以相互吞并,各自保全,必定不能与中国抗衡。仍请在定襄设置都护府,节制其部众,这是安定边境的长久之策。”夏州都督窦静认为:“戎狄本性如同禽兽,不能用刑法威慑,不能用仁义教化,何况他们思乡之情难以忘怀。将他们安置在中原,有损无益,恐怕一旦发生变故,侵犯我国疆土。不如趁其灭亡之余,给予意外之恩,授予王侯称号,将宗室之女嫁给他们,分割其土地,拆分其部落,使其权势分散,易于控制,可让他们长久作为藩臣,永保边塞安宁。”温彦博认为:“迁徙到兖、豫之间,违背其本性,不利于其生存。请依照汉光武帝旧例,将投降的匈奴安置在边塞,保全其部落,顺应其习俗,以充实空旷之地,使其成为中国的屏障,这是上策。”魏征认为:“突厥世代为寇,是百姓的仇敌;如今侥幸灭亡,陛下因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全部杀死,应放他们返回故土,不可留在中原。戎狄人面兽心,弱小则请求臣服,强大则叛乱,这是其本性。如今投降的将近十万人,数年之后,人口繁衍加倍,必定成为心腹之患,后悔莫及。晋初各胡人在中原与百姓杂居,郭钦、江统都劝晋武帝将他们驱逐出塞外以断绝祸根,武帝不听。二十余年后,伊水、洛水之间竟成为胡人的天下,这是前车之鉴!”温彦博说:“帝王对待万物,应像上天覆盖、大地承载一样,无所遗漏。如今突厥走投无路前来归顺,怎能抛弃而不接纳!孔子说‘有教无类’。若拯救他们于危亡,授予生计,教他们礼义,数年之后,都会成为我国百姓。挑选其酋长,让他们入宫担任警卫,畏惧威严、感念恩德,又有什么后患!”太宗最终采纳温彦博的计策,安置突厥投降部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割突利原来统领的地区,设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割颉利的地区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领其部众。
五月,辛未日,任命突利为顺州都督,让他统领本部落的官员。太宗告诫他说:“你祖父启民挺身而出投奔隋朝,隋朝立他为大可汗,占据北荒之地,你父亲始毕反而成为隋朝的祸患。天道不容,所以让你今日如此败亡。我不立你为可汗,是吸取启民的前车之鉴。如今任命你为都督,你应好好遵守国法,不要相互侵犯掠夺,不仅是为了中国长久安宁,也是为了让你宗族永久保全!”
壬申日,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颉利灭亡时,各部落酋长都抛弃颉利前来投降,唯独思摩追随他,最终与颉利一同被擒,太宗赞赏他的忠诚,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不久又任北开州都督,让他统领颉利的旧部。
丁丑日,任命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其余前来归降的酋长,均被授予将军、中郎将之职,在朝廷任职,五品以上官员达一百余人,几乎与朝中原有官员各占一半,由此进入长安居住的突厥人近万家。
辛巳日,下诏:“从今以后,诉讼者若经尚书省判决后不服,可前往东宫上呈申诉,委托太子裁决。若仍不服,再上奏朝廷。”
丁亥日,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攻破颉利牙帐后,治军无方,突厥的珍宝财物被士兵抢掠一空,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太宗特意下诏不予弹劾。等到李靖入朝拜见,太宗严厉责备他,李靖叩首谢罪。过了很久,太宗才说:“隋朝史万岁攻破达头可汗,有功却不赏赐,反而因罪被杀。我不会这样,记录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实封食邑,连同之前的共五百户。不久,太宗对李靖说:“此前有人诋毁你,如今我已醒悟,你不必放在心上。”又赐绢二千匹。
林邑进贡火珠,有关部门认为其表文措辞不恭顺,请求讨伐林邑,太宗说:“好战者必亡,隋炀帝、颉利可汗都是亲眼所见的例子。打败小国不算勇武,何况胜负还未可知!言语之间的冒犯,何必在意!”
六月,丁酉日,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壬寅日,任命右骁卫将军康苏密为北安州都督。
乙卯日,征发士兵修缮洛阳宫,以备太宗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认为:“洛阳尚未确定巡幸日期却提前修缮宫室,并非当前急事。从前汉高祖采纳娄敬的建议,从洛阳迁都长安,难道不是因为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关中险要吗!汉景帝采纳晁错的意见导致七国之乱,陛下如今将突厥安置在中原,突厥与朝廷的亲近程度,怎能比得上七国;怎能不先忧虑此事,反而仓促兴建宫室、轻易出动巡幸呢!我见隋朝初年营建宫室,附近山上没有大木材,都从远方运来,二千人拖拽一根柱子,用木头做轮子,摩擦生火,于是铸铁做车轮毂,前行一二里,铁毂就破损了,再派数百人携带铁毂跟随更换,一整天不过行进二三十里,算下来一根柱子的耗费,就已动用数十万工时,其余的耗费可想而知。陛下当初平定洛阳时,凡隋朝宏大奢侈的宫室都下令拆毁,还不到十年,又加以营建修缮,为何从前厌恶的事如今却效仿呢!况且以现在的财力,怎能与隋朝相比!陛下役使历经战乱的百姓,沿袭灭亡隋朝的弊端,恐怕比隋炀帝还要严重!”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与桀、纣相比如何?”张玄素回答:“若这项工程不停,也会同样走向动乱。”太宗感叹说:“我考虑不周,竟到了这种地步!”回头对房玄龄说:“我认为洛阳地处天下中心,朝贡路途均等,想为百姓便利,所以下令营建。如今张玄素所言确实有理,应立即停止工程。日后若因事前往洛阳,即便露天居住也无妨。”仍赏赐张玄素彩帛二百匹。
秋季,七月,甲子朔日,发生日食。
乙丑日,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二人回答:“隋文帝勤于政事,每次上朝,有时直到日落,五品以上官员,都召来赐坐议论国事,卫士只能传递食物就餐;虽然性情不够仁厚,也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见识不明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