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九(公元581年-583年)-《资治通鉴白话版》

  太建十三年辛丑(公元581年)

  春季,正月壬午日,陈朝任命晋安王陈伯恭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袁宪为尚书右仆射。袁宪是袁枢的弟弟。

  北周改年号为大定。

  二月甲寅日,隋王杨坚开始接受“相国”“百揆”“九锡”的任命,搭建台阁、设置属官。丙辰日,陈朝下诏将隋王妃独孤氏晋升为隋王后,隋王世子杨勇立为隋国太子。

  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杨坚:“应当在这个月的甲子日顺应天命、登基称帝。”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也纷纷劝说。于是北周静帝下诏,退居到其他宫殿。甲子日,北周静帝命兼太傅杞公宇文椿捧着禅位册书,大宗伯赵煚捧着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将皇位禅让给杨坚。杨坚先戴上“远游冠”接受册书和玉玺,接着换上纱帽、黄袍,再进入临光殿,穿上衮龙礼服、戴上皇冠,按照元旦朝会的礼仪登基。随后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皇”,并命令有关部门捧着册书到南郊祭祀天地。又派少冢宰元孝矩代替太子杨勇镇守洛阳。元孝矩本名叫元矩,通常用表字行世,是元天赐的孙子,他的女儿是太子杨勇的妃子。

  少内史崔仲方建议杨坚废除北周的“六官制”,沿用汉朝、曹魏的官制体系,杨坚采纳了这个建议。新官制设置“三师”“三公”,以及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五个省,御史台、都水台两个台,太常寺等十一个寺,左右卫等十二个府,让它们分别掌管不同的职权。又设置从“上柱国”到“都督”共十一级勋官,用来奖赏有功劳的人;设置从“特进”到“朝散大夫”共七级散官,用来授予有声望、品德好的文武官员。将“侍中”改名为“纳言”,任命原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原相国司录(京兆人)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原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

  乙丑日,杨坚追尊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追尊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丙寅日,修建皇家祖庙和土地神坛,册立原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原隋国太子杨勇为皇太子。丁卯日,任命大将军赵煚为尚书右仆射。己巳日,封北周静帝为介公,北周宗室各王都降爵位为公。

  起初,刘昉、郑译假传北周静帝诏书,让杨坚辅佐朝政。杨坚的女儿(北周太后杨丽华)虽然没参与谋划,但因为北周太子年幼,担心大权落到外姓人手里,听到消息后很开心。后来杨丽华发现父亲有篡权的野心,心里十分不满,情绪都表现在言行上;等到杨坚正式禅位称帝,她更是悲愤不已。杨坚心里对女儿很愧疚,将她改封为乐平公主,过了很久,想让她再嫁,公主坚决拒绝,杨坚才作罢。

  杨坚和北周的载下大夫(北平人)荣建绪有旧交情。杨坚准备接受禅位时,荣建绪正担任息州刺史,即将上任。杨坚对他说:“你先等等,咱们以后一起享受富贵。”荣建绪严肃地说:“您这话,我可不敢听。”杨坚登基后,荣建绪来朝见,杨坚问他:“你现在后悔吗?”荣建绪叩首回答:“我的职位虽然不如徐广(东晋时忠于晋朝的官员),但忠心却和杨彪(东汉末忠于汉朝的官员)一样。”杨坚笑着说:“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也知道你这话是在顶撞我!”

  上柱国窦毅的女儿,听说杨坚接受禅位、取代北周,自己跳到堂下,拍着胸脯叹息道:“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拯救舅舅家(北周宇文氏)的灾祸!”窦毅和妻子襄阳公主赶紧捂住她的嘴说:“你别乱说话,会让我们家族灭门的!”窦毅从此觉得女儿很不一般。后来窦氏长大,嫁给了唐公李渊。李渊是李昞的儿子。

  虞庆则劝杨坚把北周宇文氏全杀掉,高颎、杨惠也含糊地表示同意,只有李德林坚决反对,认为不能这么做。杨坚脸色一变,说:“你就是个书生,不配讨论这种大事!”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子谯公宇文乾恽、冀公宇文绚,闵帝宇文觉的儿子纪公宇文湜,明帝宇文毓的儿子酆公宇文贞、宋公宇文实,高祖宇文邕的儿子汉公宇文赞、秦公宇文贽、曹公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兑、荆公宇文元,宣帝宇文赟的儿子莱公宇文衍(即北周静帝,此时已被封介公,此处或为笔误)、郢公宇文术,全被处死。李德林也因为这件事,再也没有得到提拔。

  乙亥日,隋文帝杨坚到藉田(古代帝王亲自耕种的田,象征重视农业)举行耕种仪式。

  杨坚封弟弟邵公杨慧为滕王,安公杨爽为卫王;封儿子雁门公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越王,杨谅为汉王。

  杨坚给李穆下诏书说:“您既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我父亲一辈的人。您之前劝我登基的心意,我不能违背,就在这个月十三日顺应天命称帝了。”不久李穆入朝,杨坚任命他为太师,允许他朝拜时不用自报姓名;李穆的子孙哪怕还在襁褓里,也全被授予“仪同”的官职,李家一门手持象牙笏板(古代高官的礼器)的人有一百多个,富贵显赫无人能比。又任命上柱国窦炽为太傅,幽州总管于翼为太尉。李穆上奏请求退休,杨坚下诏书说:“姜太公在九十岁时辅佐周朝,张苍在年老时辅佐汉朝,有大才的人不会被常规礼仪束缚。”考虑到李穆年纪大,杨坚特许他不用参加朝会,有大事就到他家里去征询意见。

  美阳公苏威是苏绰的儿子,年轻时就有好名声。北周晋公宇文护强行把女儿嫁给了他。苏威看到宇文护专权,担心灾祸牵连自己,就隐居在山寺里,以读书为乐。北周高祖宇文邕听说他有贤才,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来又任命他为稍伯下大夫,他都以生病为由推辞;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又任命他为开府仪同大将军。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高颎推荐苏威,杨坚召见苏威,和他交谈后非常满意;过了一个多月,苏威听说杨坚要接受禅位,就逃回了家乡。高颎请求去追他,杨坚说:“他只是不想参与我称帝的事罢了,不用管他。”杨坚称帝后,征召苏威担任太子少保,追封苏威的父亲苏绰为邳公,让苏威继承爵位。

  丁丑日,隋朝任命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三月戊子日,任命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任命和州刺史(河南人)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庐江。杨坚有吞并江南(指陈朝)的野心,向高颎询问可用的将帅,高颎推荐了贺若弼和韩擒虎,所以把他们安排在南方边境,让他们暗中筹划灭陈的事情。

  戊戌日,隋朝任命太子少保苏威兼任纳言、度支尚书。

  起初,苏绰在西魏时,因为国家财力不足,制定的征税制度比较严苛,后来他叹息说:“我现在做的事,就像把弓拉得太紧,不是太平年代的制度。以后有贤能的人,谁能把这‘弓弦’放松呢?”苏威听到父亲的话,一直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到这时,苏威上奏请求减轻赋税徭役,力求政策宽松简约,杨坚全部采纳。苏威也因此逐渐受到杨坚的亲近和重用,和高颎一起参与掌管朝政。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很生气,要杀他;苏威进宫劝谏,杨坚不听,还准备亲自出去杀人,苏威在杨坚面前不肯离开;杨坚只好绕开他出去,苏威又拦住他。杨坚气得甩着袖子进宫,过了很久,才召见苏威道歉说:“你能这样做,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赏赐苏威两匹马、十万多钱。不久,苏威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来的官职也都保留。

  治书侍御史(安定人)梁毗,因为苏威同时担任五个官职,却贪恋权位、不肯举荐贤才代替自己,就上奏弹劾苏威。杨坚说:“苏威从早到晚勤恳做事,志向远大,怎么能这么快逼他让贤呢!”接着对大臣们说:“苏威要是没遇到我,他的主张就没法实施;我要是没有苏威,也没法推行我的治国之道。杨素的才华和口才没人能比,但要说斟酌古今制度、帮我教化百姓,他比不上苏威。苏威要是生在乱世,就算是‘南山四皓’(秦朝末年隐居的四位贤士,汉朝建立后才出山)那样的人,也未必能让他屈服!”苏威曾对杨坚说:“我父亲常告诫我说:‘只要读透《孝经》一卷,就足够立身治国了,何必读那么多书!’”杨坚深表赞同。

  高颎极力回避权势,上奏请求辞职,把职位让给苏威。杨坚想成全他的美德,同意他辞去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几天后,杨坚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仕,是高颎推荐了他。我听说推荐贤才的人该受重赏,怎么能让高颎离职呢!”又命令高颎恢复原职。高颎和苏威同心协力辅佐杨坚,无论政事还是刑罚,无论大小,杨坚都要和他们商量后才推行。所以隋朝建立后的几年里,天下人都称赞社会安定。

  太子左庶子卢贲,因为高颎、苏威执掌朝政,心里很不满;当时柱国刘昉也被隋文帝疏远猜忌。卢贲就暗中劝说刘昉,以及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谋划罢免高颎、苏威,由他们五人共同辅佐朝政。又因为晋王杨广受隋文帝宠爱,卢贲私下对太子杨勇说:“我想常来拜见殿下,又怕被皇上责备,希望殿下能明白我的心意。”谋划泄露后,隋文帝彻底追查此事,刘昉等人把罪责推给张宾和卢贲。公卿大臣上奏请求处死二人,隋文帝因为他们是旧臣,不忍心杀,就把两人都除名,贬为平民。

  庚子日,隋文帝下诏:前代(北周)的官阶爵位,全部保持原样,不降低等级。

  丁未日,后梁国主萧岿派弟弟太宰萧岩到隋朝祝贺(杨坚称帝)。

  夏季,四月辛巳日,隋朝大赦天下。戊戌日,隋文帝把太常寺的散乐艺人全部释放为平民,同时禁止杂戏表演。

  陈朝散骑常侍韦鼎、兼通直散骑常侍王瑳出使北周,辛丑日到达长安时,隋朝已经取代北周,隋文帝就把他们送到介公(北周静帝宇文阐)的住处(让他们完成“出使北周”的名义)。

  隋文帝征召汾州刺史韦冲担任兼散骑常侍。当时朝廷征发稽胡(北方少数民族)修筑长城,汾州的一千多名稽胡人在途中逃跑叛乱。隋文帝召见韦冲询问对策,韦冲回答:“夷狄的性情反复无常,都是因为地方长官不称职导致的。我请求用道理安抚他们,不用出兵就能平定。”隋文帝同意,命韦冲安抚叛乱的稽胡人,一个多月后,逃跑的稽胡人全部回来,并且都去参加长城的修筑工程。韦冲是韦敻的儿子。

  五月戊午日,隋文帝封邗公杨雄为广平王,永康公杨弘为河间王。杨雄是隋文帝的同族侄子。

  隋文帝暗中害死北周静帝,然后为他举行哀悼仪式,把他葬在恭陵;又让北周宗室宇文洛作为静帝的后嗣。

  六月癸未日,隋文帝下诏:祭祀天地、祖庙时穿的冕服,必须依照《礼经》的规定制作。朝会时穿的礼服、旗帜、祭祀用的牲畜,都崇尚红色;军服用黄色;日常服装则可通用各种颜色。秋季七月乙卯日,隋文帝开始穿黄色常服,文武百官都来祝贺。从此百官的常服和百姓一样,都穿黄袍;隋文帝的朝服也如此,只比百官多了一条十三环的玉带作为区别。

  八月壬午日,隋朝废除东京(洛阳)的所有官署。

  吐谷浑侵犯凉州,隋文帝派行军元帅乐安公元谐等人率领几万步兵、骑兵攻打吐谷浑。元谐在丰利山打败吐谷浑军队,又在青海击败吐谷浑太子可博汗,俘获、斩杀敌军数以万计。吐谷浑举国震惊,三十位王侯各自率领部众前来投降。吐谷浑可汗夸吕率领亲兵逃往远方。隋文帝封吐谷浑的高宁王移兹裒为河南王,让他统领投降的部众;任命元谐为宁州刺史,留下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镇守凉州。

  九月庚午日,陈朝将军周罗睺攻打隋朝的故墅城,攻克该城;萧摩诃则率军攻打长江北岸的隋朝土地。

  隋朝奉车都尉于宣敏出使巴蜀回来,上奏说:“蜀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北周德行衰败时,蜀地就成了叛乱的源头。应该在那里分封藩王,让皇子们在蜀地扎根,巩固统治。”隋文帝很赞同。辛未日,任命越王杨秀为益州总管,改封他为蜀王。于宣敏是于谨的孙子。

  壬申日,隋文帝任命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同为行军元帅,出兵攻打陈朝;又命尚书左仆射高颎统筹调度各路军队。

  起初,北周和北齐铸造的钱币共有四个等级,再加上民间私自铸造的钱,种类很多,轻重也不一样。隋文帝对此很担忧,就重新铸造五铢钱,这种钱的正面、背面、钱孔(好)、钱身(肉)都有凸起的边郭,每一千枚重四斤二两。同时严禁使用古钱和私铸钱,在各关口摆放新五铢钱的样品,凡不符合样品的钱,一律没收官府销毁。从此全国钱币统一,民间使用起来很方便。

  隋朝的郑译以上柱国的身份退休回家,得到的赏赐十分丰厚。但郑译因为被隋文帝疏远,就请道士设坛做法、写祷文祈福,这事被家里的婢女告发,说他搞巫蛊邪术;另外郑译还和母亲分开居住,被监察官员弹劾,因此被除名。隋文帝下诏说:“郑译如果活在世上,就是不守臣道的人;如果在朝堂上杀了他,他到地下也会是不孝的鬼。不管活着还是死了,他都会带来坏影响,实在没地方安置他。应该赐他一部《孝经》,让他好好熟读。”还派人把他送回母亲身边,让他们一起居住。

  起初,北周的法律比北齐的法律繁琐且抓不住重点,隋文帝命高颎、郑译,以及上柱国杨素、率更令裴政等人重新修订法律。裴政熟悉典章制度,通晓治理之道,于是参考魏、晋的旧律,再结合北齐、南梁法律的演变,权衡轻重,取其折中之处制定新律。当时参与修订的有十多人,凡是遇到疑难问题,都由裴政决定。新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砍下头颅挂在高处示众)、车裂(把身体撕裂)以及鞭刑;除了谋反罪以上的重罪,其他罪行都不株连家族。新律规定死刑有两种:绞刑、斩刑;流刑有三种:从二千里到三千里;徒刑有五种:从一年到三年;杖刑有五种:从六十下到一百下;笞刑有五种:从十下到五十下。还制定了“议”(贵族官僚犯罪可奏请审议)、“请”(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等犯罪可申请减免)、“减”(七品以上官等犯罪可减刑)、“赎”(允许用财物赎罪)、“官当”(用官阶抵罪)等条款,来优待士大夫。废除了前代审讯囚犯的残酷方法,规定拷打囚犯不得超过二百下;刑具枷和杖的大小,都有统一标准。百姓如果有冤屈,县里不受理的,可以依次到郡、州、中央省府申诉;如果还是不受理,允许直接到皇宫门前申诉。

  冬季十月戊子日,隋朝开始施行新律。隋文帝下诏说:“绞刑能让人死亡,斩刑能让人身首分离,消灭恶人,这两种刑罚已经到了极限。枭首、车裂,没有任何道义可言,对惩治犯罪没有好处,只会显示统治者的残忍。鞭刑的使用,会摧残人的身体,伤害皮肉直达骨骼,痛苦和碎割一样。这些刑罚虽然是远古的制度,但违背了仁政的原则。枭首、车裂和鞭刑,都下令废除。重视功臣贵族的盟约,不让他们白白受罚;扩大官员的荫庇范围,让他们的亲属也能受益。流刑原来的六年,改为五年;徒刑原来的三年,仍按三年执行。其他用轻刑代替重刑、把死刑改为活刑的条款还有很多,都详细记载在律文里。那些杂乱的法规、严苛的条款,都应该废除。”从此隋朝的法律制度确定下来,后世很多朝代都沿用它。

  隋文帝曾经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笞刑打他。谏议大夫刘行本上前说:“这个人一向清廉,他的过错又很小,希望陛下能稍微宽恕他。”隋文帝不理睬。刘行本于是走到隋文帝面前,严肃地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本事,把我放在身边当谏官。我说的话如果对,陛下怎么能不听;如果不对,应该把我交给有关部门治罪。怎么能轻视我,连理都不理呢?”说完把笏板放在地上,转身就退下。隋文帝立刻收敛神色,向他道歉,并且赦免了那个被打的郎官。刘行本是刘璠哥哥的儿子。

  独孤皇后,家族世代显贵但她自己却能保持谦虚恭敬,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