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年,公元前169年):
? 冬天十一月:汉文帝前往代地巡视。
? 春天正月:汉文帝从代地返回都城。
? 夏天六月:梁怀王刘揖去世,他没有儿子。贾谊再次给汉文帝上书说:“陛下要是现在不制定好制度,照目前的形势,最多传一代、两代,诸侯就会肆意妄为,不受朝廷控制,势力越来越强大,朝廷的法令就没办法在他们那里推行了。陛下用来拱卫朝廷、保护皇太子的,现在只有淮阳国和代国。代国在北方,挨着匈奴这个强敌,能自保就不错了;而淮阳国和大的诸侯国比起来,小得就像脸上的小黑点,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大国觊觎的目标。现在权力都在陛下手中,划分封国却让自己的儿子陷入危险,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我有个想法,希望把淮南国的土地划给淮阳国,扩大淮阳国的地盘;同时给梁国选个继承人,把淮阳国北边的两三座城和东郡划给梁国。要是不行,就把代王迁到睢阳做梁王。这样一来,梁国从新鄪向北一直到黄河,淮阳国包含陈县向南接近长江,那些有反叛心思的大诸侯就会害怕,不敢轻易谋划叛乱。梁国的实力足以抵御齐、赵,淮阳国能防备吴、楚,陛下就能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崤山以东的叛乱问题了,这可是对两代君主都有利的好事。现在天下太平,只是因为诸侯们都还年轻;几年之后,麻烦就来了。当年秦国日夜操劳,好不容易才消灭六国;现在陛下明明有能力掌控天下,却放任不管,最终酿成六国那样的大祸,这可说不上聪明。要是只顾着自己现在太平,却埋下祸根,对隐患视而不见,等您百年之后,把问题留给年老的太后和年幼的太子,让他们不得安宁,这也不是仁君所为。”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把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梁国北边以泰山为界,西边到高阳,拥有四十多座大县。一年多以后,贾谊也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汉文帝又把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 。
匈奴侵犯狄道。
当时匈奴经常在边境捣乱,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向汉文帝上书谈论军事问题:“《兵法》说:‘有能打胜仗的将领,没有必定能打胜仗的百姓。’从这一点来看,要想边境安宁,建立功业,关键在于有优秀的将领,所以一定要慎重挑选。
我还知道,打仗时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武器装备精良。按照兵法,步兵、骑兵、弓弩、长戟、矛鋋、剑榡等不同兵种和武器,都有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要是用错了地方,十个人的战斗力还抵不上一个人。士兵要是没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平时起居松散,行动时不能统一指挥,遇到有利时机抓不住,碰到危险躲不及,前面刚进攻后面就乱了,和军队的号令完全脱节,这就是没训练好士兵的过错,这样的一百个人也比不上人家训练有素的十个人。武器不精良,就跟空手差不多;铠甲不坚固,就跟光着膀子一样;弓弩射程不够远,就和短兵器没区别;射箭射不中目标,就跟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穿不透敌人的防护,就跟没有箭头一样;这些都是将领不检查兵器带来的祸患,这样的五个人也抵不上人家一个人。所以《兵法》说:‘武器不锋利,就是把士兵白白送给敌人;士兵不会打仗,就是把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军事,就是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会选将领,就是把国家送给敌人。’这四点,是用兵的关键。
我还知道,小国和大国的情况不同,强国和弱国的形势不一样,险要和平坦的地方防守方法也有区别。低声下气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联合小国攻打大国,这是实力相当国家的策略;利用少数民族去攻打少数民族,这是中原王朝的办法。匈奴的地理环境和作战技能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我们的马比不上;在险峻狭窄的道路上,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我们的骑兵比不上;经受风雨、长途奔波,忍受饥渴,我们的士兵比不上,这些都是匈奴擅长的。但是在平坦开阔的地方,我们用轻便的战车和精锐的骑兵,就能打乱匈奴的阵脚;用强劲的弓弩、长长的戟,能远距离攻击,匈奴的弓箭就比不上;我们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再加上灵活的弩兵来回支援,军队整齐向前,匈奴的士兵就抵挡不住;我们的弓弩手能集中射击同一个目标,匈奴的皮甲和木盾牌就撑不住;让他们下马和我们近战,剑戟相交,来回拼杀,匈奴人的腿脚也跟不上,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这么看来,匈奴有三项长处,我们有五项长处。陛下要是发动几十万大军去对付几万匈奴人,以多打少,完全可以用一个人对付他们十个人。
不过,战争毕竟是危险的事情,兵器更是凶器。强大的一方变成弱小,也就是转眼之间的事。要是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求胜,一旦失败,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作为帝王,用兵一定要万无一失。现在有几千匈奴人、义渠人等少数民族前来归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作战技能跟匈奴人一样。陛下可以赏赐给他们坚固的铠甲、厚实的棉衣、强劲的弓弩和锋利的箭矢,再配上边境的优良战马,派熟悉他们习俗、能团结他们的将领,按照陛下的命令带领他们作战。遇到险要地形,就让他们去抵挡;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就用轻便战车和弓弩手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再凭借人多的优势,这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
汉文帝很赞赏晁错的建议,给他回信,对他表示嘉奖。晁错又上书说:“我听说当年秦国发兵攻打匈奴和南越,不是为了保卫边境、拯救百姓,而是因为贪婪,想要扩张领土,结果还没建功立业,天下就大乱了。而且秦国出兵打仗,不了解实际情况,打仗时士兵被敌人俘虏,驻守时又有很多人病死。匈奴这些人,天生耐寒;南越人天生耐热。秦国派去戍边的士兵不适应当地的水土,很多人死在边境,运送物资的人也死在路上。秦国百姓一听说要去戍边,就跟去刑场差不多,所以秦国就用强制手段征发他们,叫做‘谪戍’。先是征发有罪的官吏、上门女婿和商人,后来又征发曾经从商的人,再后来连祖父母、父母曾经从商的人都不放过,最后甚至征发平民百姓。这样强行征发,让百姓充满怨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戍边,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战死之后,家里也得不到任何优待,大家都清楚灾祸早晚要落到自己头上。陈胜去戍边,走到大泽乡就率先起义,天下人纷纷响应,就像大水决堤一样,这都是秦国用暴力手段强迫百姓的后果。
匈奴人不靠种地为生,他们居无定所,很容易就来骚扰边境,来无影去无踪。放牧打猎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却害得我们中原百姓没办法安心种地。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附近放牧、打猎,窥探我们边境的防守情况,我们的守兵少,他们就发动进攻。陛下要是不救援,边境百姓就会绝望,产生投降敌人的想法;要是救援,派的兵少了不管用,派的兵多了,等远方的军队赶到,匈奴人早就跑了。军队聚集在边境不撤,耗费巨大;一旦撤了,匈奴又来侵犯。这样年复一年,国家就会越来越穷,百姓也不得安宁。陛下关心边境,派将领和士兵去修筑防御工事,这是很大的恩惠。但是现在让远方的士兵守边,一年就轮换一次,他们根本不了解匈奴人的作战特点。不如选一些愿意长期居住在边境的人,让他们带着家人去边境种地,同时负责守卫。在那里修建高大的城墙和深深的壕沟,在重要的地方和交通要道,建立城邑,每个城邑至少要有一千户人家。先给他们建好房子,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百姓,赦免他们的罪行,封给他们爵位,免除他们全家的赋税徭役,还提供冬夏的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够自给自足为止。要是不给边境百姓足够的好处,就没办法让他们长期在危险的地方生活。要是匈奴人来抢劫,有人能把被抢走的东西夺回来,就把一半赏给他,官府再出钱赎回另一半。百姓要是能得到这样的好处,就会互相帮助,遇到匈奴来犯也不怕死。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感激皇上,而是为了保护家人和获得财物。这样的边境百姓,比起那些不熟悉地形又害怕匈奴的内地戍卒,战斗力要强上一万倍。现在陛下要是能迁移百姓充实边境,就能让远方不再有屯兵戍守的麻烦,边境百姓父子相互保护,不用担心被敌人掳走,这样的好处能惠及后世,陛下也会留下圣明的美名,这和秦国强迫百姓去戍边,导致民怨沸腾相比,差别可太大了。”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塞地区居住。
晁错又向汉文帝进言:“陛下下令招募百姓充实边塞,能减少屯守边境的人力,降低物资运输的费用,这是极大的惠民之举。地方官吏要是真能好好落实陛下的恩德,严格执行法令,照顾好迁徙百姓中的老弱病残,善待年轻力壮的人,安抚他们的情绪,不欺负盘剥他们,让先到的人安居乐业、不想念家乡,那么其他贫苦百姓就会相互羡慕,主动前往边塞了。我听说古代迁徙百姓时,会先考察当地的阴阳是否调和,品尝泉水的味道好不好,然后规划城镇、建造房屋、划分里巷、分配宅院,提前建好房子,准备好生活用具。这样百姓来了有住的地方,干活也有工具可用,自然就愿意离开家乡,到新地方生活。还会设置医生、巫师,方便百姓看病、祭祀,让年轻人能结婚成家,大家生老病死都能相互照应,墓地也建在一起,鼓励大家种植树木、饲养家畜,让房屋完整安全。这样一来,百姓就会
? 冬天十一月:汉文帝前往代地巡视。
? 春天正月:汉文帝从代地返回都城。
? 夏天六月:梁怀王刘揖去世,他没有儿子。贾谊再次给汉文帝上书说:“陛下要是现在不制定好制度,照目前的形势,最多传一代、两代,诸侯就会肆意妄为,不受朝廷控制,势力越来越强大,朝廷的法令就没办法在他们那里推行了。陛下用来拱卫朝廷、保护皇太子的,现在只有淮阳国和代国。代国在北方,挨着匈奴这个强敌,能自保就不错了;而淮阳国和大的诸侯国比起来,小得就像脸上的小黑点,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大国觊觎的目标。现在权力都在陛下手中,划分封国却让自己的儿子陷入危险,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我有个想法,希望把淮南国的土地划给淮阳国,扩大淮阳国的地盘;同时给梁国选个继承人,把淮阳国北边的两三座城和东郡划给梁国。要是不行,就把代王迁到睢阳做梁王。这样一来,梁国从新鄪向北一直到黄河,淮阳国包含陈县向南接近长江,那些有反叛心思的大诸侯就会害怕,不敢轻易谋划叛乱。梁国的实力足以抵御齐、赵,淮阳国能防备吴、楚,陛下就能高枕无忧,再也不用担心崤山以东的叛乱问题了,这可是对两代君主都有利的好事。现在天下太平,只是因为诸侯们都还年轻;几年之后,麻烦就来了。当年秦国日夜操劳,好不容易才消灭六国;现在陛下明明有能力掌控天下,却放任不管,最终酿成六国那样的大祸,这可说不上聪明。要是只顾着自己现在太平,却埋下祸根,对隐患视而不见,等您百年之后,把问题留给年老的太后和年幼的太子,让他们不得安宁,这也不是仁君所为。”汉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把淮阳王刘武改封为梁王,梁国北边以泰山为界,西边到高阳,拥有四十多座大县。一年多以后,贾谊也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汉文帝又把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 。
匈奴侵犯狄道。
当时匈奴经常在边境捣乱,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向汉文帝上书谈论军事问题:“《兵法》说:‘有能打胜仗的将领,没有必定能打胜仗的百姓。’从这一点来看,要想边境安宁,建立功业,关键在于有优秀的将领,所以一定要慎重挑选。
我还知道,打仗时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占据有利地形,二是士兵训练有素,三是武器装备精良。按照兵法,步兵、骑兵、弓弩、长戟、矛鋋、剑榡等不同兵种和武器,都有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要是用错了地方,十个人的战斗力还抵不上一个人。士兵要是没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平时起居松散,行动时不能统一指挥,遇到有利时机抓不住,碰到危险躲不及,前面刚进攻后面就乱了,和军队的号令完全脱节,这就是没训练好士兵的过错,这样的一百个人也比不上人家训练有素的十个人。武器不精良,就跟空手差不多;铠甲不坚固,就跟光着膀子一样;弓弩射程不够远,就和短兵器没区别;射箭射不中目标,就跟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穿不透敌人的防护,就跟没有箭头一样;这些都是将领不检查兵器带来的祸患,这样的五个人也抵不上人家一个人。所以《兵法》说:‘武器不锋利,就是把士兵白白送给敌人;士兵不会打仗,就是把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军事,就是把君主送给敌人;君主不会选将领,就是把国家送给敌人。’这四点,是用兵的关键。
我还知道,小国和大国的情况不同,强国和弱国的形势不一样,险要和平坦的地方防守方法也有区别。低声下气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联合小国攻打大国,这是实力相当国家的策略;利用少数民族去攻打少数民族,这是中原王朝的办法。匈奴的地理环境和作战技能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我们的马比不上;在险峻狭窄的道路上,一边骑马一边射箭,我们的骑兵比不上;经受风雨、长途奔波,忍受饥渴,我们的士兵比不上,这些都是匈奴擅长的。但是在平坦开阔的地方,我们用轻便的战车和精锐的骑兵,就能打乱匈奴的阵脚;用强劲的弓弩、长长的戟,能远距离攻击,匈奴的弓箭就比不上;我们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长短兵器配合使用,再加上灵活的弩兵来回支援,军队整齐向前,匈奴的士兵就抵挡不住;我们的弓弩手能集中射击同一个目标,匈奴的皮甲和木盾牌就撑不住;让他们下马和我们近战,剑戟相交,来回拼杀,匈奴人的腿脚也跟不上,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这么看来,匈奴有三项长处,我们有五项长处。陛下要是发动几十万大军去对付几万匈奴人,以多打少,完全可以用一个人对付他们十个人。
不过,战争毕竟是危险的事情,兵器更是凶器。强大的一方变成弱小,也就是转眼之间的事。要是拿士兵的生命去冒险求胜,一旦失败,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作为帝王,用兵一定要万无一失。现在有几千匈奴人、义渠人等少数民族前来归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作战技能跟匈奴人一样。陛下可以赏赐给他们坚固的铠甲、厚实的棉衣、强劲的弓弩和锋利的箭矢,再配上边境的优良战马,派熟悉他们习俗、能团结他们的将领,按照陛下的命令带领他们作战。遇到险要地形,就让他们去抵挡;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就用轻便战车和弓弩手去制服敌人;两支军队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长处,再凭借人多的优势,这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
汉文帝很赞赏晁错的建议,给他回信,对他表示嘉奖。晁错又上书说:“我听说当年秦国发兵攻打匈奴和南越,不是为了保卫边境、拯救百姓,而是因为贪婪,想要扩张领土,结果还没建功立业,天下就大乱了。而且秦国出兵打仗,不了解实际情况,打仗时士兵被敌人俘虏,驻守时又有很多人病死。匈奴这些人,天生耐寒;南越人天生耐热。秦国派去戍边的士兵不适应当地的水土,很多人死在边境,运送物资的人也死在路上。秦国百姓一听说要去戍边,就跟去刑场差不多,所以秦国就用强制手段征发他们,叫做‘谪戍’。先是征发有罪的官吏、上门女婿和商人,后来又征发曾经从商的人,再后来连祖父母、父母曾经从商的人都不放过,最后甚至征发平民百姓。这样强行征发,让百姓充满怨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戍边,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战死之后,家里也得不到任何优待,大家都清楚灾祸早晚要落到自己头上。陈胜去戍边,走到大泽乡就率先起义,天下人纷纷响应,就像大水决堤一样,这都是秦国用暴力手段强迫百姓的后果。
匈奴人不靠种地为生,他们居无定所,很容易就来骚扰边境,来无影去无踪。放牧打猎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却害得我们中原百姓没办法安心种地。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附近放牧、打猎,窥探我们边境的防守情况,我们的守兵少,他们就发动进攻。陛下要是不救援,边境百姓就会绝望,产生投降敌人的想法;要是救援,派的兵少了不管用,派的兵多了,等远方的军队赶到,匈奴人早就跑了。军队聚集在边境不撤,耗费巨大;一旦撤了,匈奴又来侵犯。这样年复一年,国家就会越来越穷,百姓也不得安宁。陛下关心边境,派将领和士兵去修筑防御工事,这是很大的恩惠。但是现在让远方的士兵守边,一年就轮换一次,他们根本不了解匈奴人的作战特点。不如选一些愿意长期居住在边境的人,让他们带着家人去边境种地,同时负责守卫。在那里修建高大的城墙和深深的壕沟,在重要的地方和交通要道,建立城邑,每个城邑至少要有一千户人家。先给他们建好房子,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百姓,赦免他们的罪行,封给他们爵位,免除他们全家的赋税徭役,还提供冬夏的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够自给自足为止。要是不给边境百姓足够的好处,就没办法让他们长期在危险的地方生活。要是匈奴人来抢劫,有人能把被抢走的东西夺回来,就把一半赏给他,官府再出钱赎回另一半。百姓要是能得到这样的好处,就会互相帮助,遇到匈奴来犯也不怕死。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感激皇上,而是为了保护家人和获得财物。这样的边境百姓,比起那些不熟悉地形又害怕匈奴的内地戍卒,战斗力要强上一万倍。现在陛下要是能迁移百姓充实边境,就能让远方不再有屯兵戍守的麻烦,边境百姓父子相互保护,不用担心被敌人掳走,这样的好处能惠及后世,陛下也会留下圣明的美名,这和秦国强迫百姓去戍边,导致民怨沸腾相比,差别可太大了。”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招募百姓迁徙到边塞地区居住。
晁错又向汉文帝进言:“陛下下令招募百姓充实边塞,能减少屯守边境的人力,降低物资运输的费用,这是极大的惠民之举。地方官吏要是真能好好落实陛下的恩德,严格执行法令,照顾好迁徙百姓中的老弱病残,善待年轻力壮的人,安抚他们的情绪,不欺负盘剥他们,让先到的人安居乐业、不想念家乡,那么其他贫苦百姓就会相互羡慕,主动前往边塞了。我听说古代迁徙百姓时,会先考察当地的阴阳是否调和,品尝泉水的味道好不好,然后规划城镇、建造房屋、划分里巷、分配宅院,提前建好房子,准备好生活用具。这样百姓来了有住的地方,干活也有工具可用,自然就愿意离开家乡,到新地方生活。还会设置医生、巫师,方便百姓看病、祭祀,让年轻人能结婚成家,大家生老病死都能相互照应,墓地也建在一起,鼓励大家种植树木、饲养家畜,让房屋完整安全。这样一来,百姓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