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村改造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墙上挂着的巨幅片区地图被各种颜色的记号笔标注得密密麻麻,每一处标记背后,都可能是一户难啃的“硬骨头”。工作组连日来的疲惫写在每个人脸上,与村民的沟通如同陷入泥沼,进展缓慢。
“书记,这样一家一户谈下去,效率太低了!而且那几户违规扩建的,油盐不进,还煽动其他人。要不……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位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副组长,揉着太阳穴,语气带着一丝焦躁,未尽之语里暗示着某种更“高效”但可能更激烈的手段。
“考虑什么?考虑强推?考虑动用非常手段?”林万骁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冽。他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工作人员,“解放村不是战场,这里的居民不是敌人!我们是在为他们改善生活环境,不是在攻城略地!”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解放村的位置上:“前任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想靠行政命令和开发商的钱包硬砸!结果呢?砸出了群体事件,砸坏了政府公信力!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在解放村,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要拆掉物理上的围墙,先要拆掉心里的围墙。强拆的思路,想都不要再想!”
那么,路在何方?
林万骁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理想化”甚至“自找麻烦”的方案,成立“解放村片区自治改造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不能是摆设!”林万骁在指挥部会议上明确要求,“成员必须由解放村的居民自己选举产生,要有真正的代表性!包括熟悉情况的老居民、有公信力的老党员、懂得法律的律师、还有关心此事的人大代表。改造的初步方案、补偿标准的细化、安置房源的选择、甚至分房摇号的规则,所有核心环节,都必须有这个委员会全程参与讨论、审议,甚至拥有建议权和监督权!”
此言一出,不仅工作组内部有人暗自咂舌,觉得这是把主动权交给了村民,自缚手脚,就连区里一些观望的领导也觉得林万骁此举过于冒险,一旦委员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持,或者意见无法统一,整个项目将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和扯皮。
但林万骁力排众议:“怕麻烦?那就不要干拆迁!民意如水,堵不如疏。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让他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而不是‘政府要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抵触情绪,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程或许繁琐,但这是避免后期更大麻烦的唯一正道!”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解放村通过各楼栋推举、街道审核、张榜公示,最终选举产生了由15人组成的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包括几位在村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一位在城里做律师的本村子弟、还有区人大代表、社区书记等。
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解放村临时腾出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举行。林万骁和章峰柏亲自到场。会议开始,气氛并不融洽。委员们带着各自代表的群体诉求,言辞激烈,质疑声不断。
“补偿标准为什么是那个数?够在哪儿买房?”
“安置房位置太偏了,我们老人看病买菜怎么办?”
“那些没证的房子怎么算?总不能一点都不管吧?”
“凭什么他们违章搭建的,还能跟我们谈条件?”
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和质疑,林万骁没有让干部念稿子解释,而是让工作人员把相关的政策文件、周边房价数据、安置房源的详细资料(包括户型、面积、周边配套规划)全部摆上台面。
“各位委员,今天这个会,不是我们来宣布答案,而是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林万骁语气平和,“所有的政策、数据都在这里,透明公开。补偿标准是参考了周边市场价格和法规制定的基准,具体到每一户,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如楼层、朝向、装修)进行微调。安置房源不止一处,各有优劣,最终选择哪里的房子,可以由大家共同商议,甚至可以组织大家去看房。”
他指着那几个反映违章建筑问题的委员说:“关于违章建筑,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必须依法处置,这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守法规居民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但是,对于其中确实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居住困难,我们也不会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会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研究帮扶措施,但这绝不等于承认其合法性。”
他坦诚的态度和摆在桌面上的事实,让激烈的争论渐渐转向了务实的讨论。律师委员从法律角度分析补偿方案的合理性;老教师委员呼吁大家要着眼长远,看到改造后整体环境的提升;人大代表则负责记录各方诉求,监督进程。
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虽然很多问题并未当场解决,但一种基于规则和事实的对话机制,算是初步建立了起来。
此后,自治改造委员会成了解放村改造的实际“议事中枢”。大大小小的协调会、讨论会开了几十次。过程确实繁琐,有时为了一个补偿系数的确定,或者一处安置房源的选择,委员们都能争得面红耳赤,工作组需要反复解释、测算、协调。
但正是这种“繁琐”,将改造的决策过程从神秘的黑箱拖入了阳光下的博弈场。每一个争议的解决,都伴随着信息的公开和利益的平衡,使得绝大多数村民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程序的公正。那些试图散布谣言、煽动对抗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几个原本态度强硬的“钉子户”,发现以往那种“闹大有奶吃”的策略,在自治委员会这套机制面前逐渐失效,因为大多数邻居开始基于公开的信息和规则来思考问题,不再轻易被裹挟。
民意,在这场看似繁琐、缓慢的博弈中,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普遍怀疑、抵触,到部分人观望、计算,再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询问政策、比较房源。一种“早签约、早选房、早受益”的共识,在村民中慢慢形成。
林万骁站在指挥部二楼的窗口,看着楼下自治委员会又一次散会后,委员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书记,这样一家一户谈下去,效率太低了!而且那几户违规扩建的,油盐不进,还煽动其他人。要不……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位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副组长,揉着太阳穴,语气带着一丝焦躁,未尽之语里暗示着某种更“高效”但可能更激烈的手段。
“考虑什么?考虑强推?考虑动用非常手段?”林万骁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冽。他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工作人员,“解放村不是战场,这里的居民不是敌人!我们是在为他们改善生活环境,不是在攻城略地!”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解放村的位置上:“前任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想靠行政命令和开发商的钱包硬砸!结果呢?砸出了群体事件,砸坏了政府公信力!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在解放村,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要拆掉物理上的围墙,先要拆掉心里的围墙。强拆的思路,想都不要再想!”
那么,路在何方?
林万骁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理想化”甚至“自找麻烦”的方案,成立“解放村片区自治改造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不能是摆设!”林万骁在指挥部会议上明确要求,“成员必须由解放村的居民自己选举产生,要有真正的代表性!包括熟悉情况的老居民、有公信力的老党员、懂得法律的律师、还有关心此事的人大代表。改造的初步方案、补偿标准的细化、安置房源的选择、甚至分房摇号的规则,所有核心环节,都必须有这个委员会全程参与讨论、审议,甚至拥有建议权和监督权!”
此言一出,不仅工作组内部有人暗自咂舌,觉得这是把主动权交给了村民,自缚手脚,就连区里一些观望的领导也觉得林万骁此举过于冒险,一旦委员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持,或者意见无法统一,整个项目将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和扯皮。
但林万骁力排众议:“怕麻烦?那就不要干拆迁!民意如水,堵不如疏。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让他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而不是‘政府要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抵触情绪,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程或许繁琐,但这是避免后期更大麻烦的唯一正道!”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解放村通过各楼栋推举、街道审核、张榜公示,最终选举产生了由15人组成的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包括几位在村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一位在城里做律师的本村子弟、还有区人大代表、社区书记等。
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解放村临时腾出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举行。林万骁和章峰柏亲自到场。会议开始,气氛并不融洽。委员们带着各自代表的群体诉求,言辞激烈,质疑声不断。
“补偿标准为什么是那个数?够在哪儿买房?”
“安置房位置太偏了,我们老人看病买菜怎么办?”
“那些没证的房子怎么算?总不能一点都不管吧?”
“凭什么他们违章搭建的,还能跟我们谈条件?”
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和质疑,林万骁没有让干部念稿子解释,而是让工作人员把相关的政策文件、周边房价数据、安置房源的详细资料(包括户型、面积、周边配套规划)全部摆上台面。
“各位委员,今天这个会,不是我们来宣布答案,而是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林万骁语气平和,“所有的政策、数据都在这里,透明公开。补偿标准是参考了周边市场价格和法规制定的基准,具体到每一户,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如楼层、朝向、装修)进行微调。安置房源不止一处,各有优劣,最终选择哪里的房子,可以由大家共同商议,甚至可以组织大家去看房。”
他指着那几个反映违章建筑问题的委员说:“关于违章建筑,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必须依法处置,这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守法规居民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但是,对于其中确实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居住困难,我们也不会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会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研究帮扶措施,但这绝不等于承认其合法性。”
他坦诚的态度和摆在桌面上的事实,让激烈的争论渐渐转向了务实的讨论。律师委员从法律角度分析补偿方案的合理性;老教师委员呼吁大家要着眼长远,看到改造后整体环境的提升;人大代表则负责记录各方诉求,监督进程。
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虽然很多问题并未当场解决,但一种基于规则和事实的对话机制,算是初步建立了起来。
此后,自治改造委员会成了解放村改造的实际“议事中枢”。大大小小的协调会、讨论会开了几十次。过程确实繁琐,有时为了一个补偿系数的确定,或者一处安置房源的选择,委员们都能争得面红耳赤,工作组需要反复解释、测算、协调。
但正是这种“繁琐”,将改造的决策过程从神秘的黑箱拖入了阳光下的博弈场。每一个争议的解决,都伴随着信息的公开和利益的平衡,使得绝大多数村民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程序的公正。那些试图散布谣言、煽动对抗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几个原本态度强硬的“钉子户”,发现以往那种“闹大有奶吃”的策略,在自治委员会这套机制面前逐渐失效,因为大多数邻居开始基于公开的信息和规则来思考问题,不再轻易被裹挟。
民意,在这场看似繁琐、缓慢的博弈中,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普遍怀疑、抵触,到部分人观望、计算,再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询问政策、比较房源。一种“早签约、早选房、早受益”的共识,在村民中慢慢形成。
林万骁站在指挥部二楼的窗口,看着楼下自治委员会又一次散会后,委员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