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审计利刃-《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昌南二院的医疗反腐风暴在北江省体制内卷起千层浪,作为风暴眼的省纪委三处,自然是各方瞩目的焦点。林万骁忙碌的很,略过不表。

  陆蔓已在公安厅审计处岗位上履新了一段时间。

  公安厅审计处办公室,氛围与纪委办案点迥异,少了些剑拔弩张,多了些严谨与静谧。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墨粉和咖啡因混合的特殊气味。

  陆蔓的办公桌临窗,上面除了必备的电脑、电话,还整齐码放着厚厚的账册、报表和待审的项目文件。她不再是那个一线冲锋、与歹徒短兵相接的刑警队长,但眉宇间的英气与干练丝毫未减,只是沉淀得更加内敛,化作对数字和条款的极致专注。

  审计工作,在外行看来或许枯燥,但在真正的行家手里,枯燥的数字和繁琐的流程,就是照妖镜,就是解剖刀。陆蔓将多年刑侦生涯锤炼出的敏锐洞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不屈不挠的韧性,完美融入了审计业务。她看账本,不像普通审计人员那样只盯着借贷是否平衡、发票是否合规,她更关注资金流向的合理性、业务逻辑的内在矛盾、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隐藏着巨大秘密的异常点。

  “陆处,这是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市交警支队罚没款收支的专项审计初稿,您过目。”一名年轻审计员张达生将一份报告放在她桌上。

  陆蔓点点头,拿起报告快速浏览。她的目光很快停留在某市交警支队的一笔支出上,一笔数额不小的“设备维护升级费”,支付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科技公司。理由充分,发票齐全,流程看似完美。

  但陆蔓的眉头微微蹙起。她调取了该支队近三年的同类支出,发现这家小公司是今年突然冒出来的,而且中标的几次“维护升级”费用,均比市场均价高出近百分之三十。更关键的是,这家公司的注册地址,与支队某位副支队长的妻弟经营的一家汽修厂,在同一栋楼里。

  “小张,”陆蔓叫来刚才的审计员,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重点核查这笔支出。一是核实所谓‘维护升级’的实际内容和效果,找技术部门协查;二是深挖这家科技公司的背景,尤其是实际控制人和社会关系;三是比对同期其他支队的类似支出情况。我要知道,这高出的百分之三十,到底买了什么‘独家技术’。”

  张达生心中一凛,立刻领命而去。他见识过这位新处长的厉害,她往往能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

  几天后,核查结果反馈回来。所谓的“维护升级”效果存疑,那家科技公司皮包性质明显,资金流水异常,与那位副支队长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一条利用职权,通过关联交易套取公款的线索浮出水面。陆蔓果断签报,将线索移交给厅纪检组和相应的市局纪委。一起隐藏在合法流程下的腐败案,被她用审计的“手术刀”精准剜出。

  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个。在审计某边防检查站的基建项目时,她通过比对建材采购清单和实际工程量清单,发现水泥、钢筋等主要建材的采购量远超实际需求,虚报冒领的嫌疑极大;在审计厅机关本级的信息化项目时,她发现软件采购价格畸高,且供应商与项目评审专家存在不明利益往来……

  陆蔓就像一名高明的侦探,只不过她的战场变成了账本和报表,她的武器变成了审计准则和数据比对。她领导的审计处,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只会查查账、挑挑小毛病的清水衙门,而是变成了公安系统内部一把令人生畏的“监督利刃”,让那些企图在资金使用上动手脚的人寝食难安。

  这天傍晚,华灯初上。陆蔓加班审核完一份报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准备下班。她独自驾车驶出公安厅大院,在一个红灯路口停下时,不经意间瞥见旁边车道停着一辆熟悉的黑色轿车。车窗降下,露出的正是林万骁略带疲惫却依旧锐利的侧脸。

  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没有寒暄,没有手势,甚至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但就在那一瞬间,彼此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信息:那是经历过风雨洗礼后的坚定,是在各自战场上恪尽职守的沉稳,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与信任。

  陆蔓知道林万骁正在啃昌南二院那块硬骨头,想必压力巨大;林万骁也听闻陆蔓在审计处干得风生水起,几起审计发现的线索都成了反腐的突破口。他们走的路径不同,一个在纪检一线正面强攻,一个在审计后方精准排雷,但目标殊途同归,清除蛀虫,守护公平正义。

  绿灯亮起。两辆车随着车流缓缓启动,很快汇入不同的方向,消失在城市的夜幕中。

  车内,陆蔓轻轻吐出一口气,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她打开车载收音机,里面正播放着一段激昂的交响乐。她不需要站在林万骁身边与他并肩作战,在她选择的这个战场上,她同样可以成为他最可靠、最有力的盟友。这种各自强大、彼此遥望、心照不宣的支撑,有时比朝夕相处更为牢固。

  而林万骁,在驶向办案点的路上,脑海中也不由得闪过陆蔓刚才那沉静而坚定的眼神。他深知,拥有这样一位在关键部门成长起来的强力盟友,意味着什么。未来的道路必然充满荆棘,但他知道,自己并非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