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如实说明-《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虽然整顿学习暂告一段落,恢复了正常上课,但学员们走在路上,脚步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几分,交谈的声音也收敛着,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

  这天下午,课程结束后,林万骁正准备去图书馆,却被教学班主任叫住了。

  “万骁同志,请稍等一下。”

  班主任的脸色依旧严肃,但语气还算平和:“调查组的同志想找你了解点情况,关于上周末的。麻烦你现在跟我去一下小会议室。”

  该来的总会来。林万骁面色平静地点点头:“好的,主任。”

  该来的总会来。林万骁面色平静地点点头:“好的,主任。”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没去,但李方军当面邀请过自己,这件事肯定绕不过去。

  小会议室里,坐着两位表情严肃的中年干部,一位来自省纪委,一位来自省委组织部干监处。班主任简单介绍后便离开了,留下林万骁独自面对。

  “林万骁同志,请坐。”省纪委的那位干部开口,声音平稳却自带威严,“找你来,是想了解一下上周末,关于常安李方军同志提议聚餐的相关情况。请你如实陈述,不要有任何隐瞒。”

  “好的,我一定如实说明。”林万骁端正坐姿,语气坦然。

  组织部的干部拿出记录本,准备记录。

  “李方军同志是否曾邀请你参加周末的聚餐?”

  “是的。”林万骁点头,“大概是在上周四或者周五的课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在教学楼下的路上,他遇到我,还有赵大河、曹云峰两位同学,当时提出了邀请。”

  “他具体是怎么说的?”

  “他说周末在常安驻省办有个小范围的同学聚会,吃个便饭,交流感情,邀请我参加。”

  “你当时是如何回应的?”

  “我表示感谢了他的邀请,但以周末已经约了省纪委的一位老领导汇报思想为由,婉言拒绝了。”林万骁陈述得清晰客观,“并且,我当时还提醒了一句,说欧部长刚强调完纪律,这种跨地区的聚餐可能不太合适。”

  两位调查干部交换了一个眼神。纪委的同志继续问:“你提醒的具体措辞是什么?李方军同志当时是什么反应?”

  “我的原话大概是:‘李市长,欧部长刚强调完纪律,这种跨地区的同学聚餐,性质难说,还是注意点影响好。’”林万骁回忆道,“李市长当时的反应是打了个哈哈,说‘理解理解,下次再说’,然后就离开了。”

  “除了你之外,他当时还邀请了谁?”

  “当时在场的有赵大河和曹云峰同学,他都一并邀请了。”

  “他们两人是否接受了邀请?”

  “据我所知,没有。赵大河同学后来跟我表示过他觉得不太合适,曹云峰同学没有明确表态,但周末他们都留在学校或者回家了,没有参加。”林万骁如实回答,不添油加醋,也不为他人遮掩, 如实陈述事实。

  “关于这次聚餐,你还知道其他什么情况吗?比如都有谁参加了?在哪里进行的?”

  “这些我都不清楚。”林万骁摇头,“李市长邀请时没有说具体人员和地点,我拒绝后也没有再关注此事。直到周日晚上出事,才听同学说起。”

  问话持续了大约十五分钟,问题细致且有针对性的。林万骁一一作答,语气平稳,内容客观,既没有刻意撇清自己,也没有落井下石,更没有任何主观臆测和情绪化的表达。

  最后,纪委的同志合上笔记本,面色稍霁:“好的,情况我们了解了。感谢你的配合。今天谈话的内容,请注意保密。”

  “请组织放心,我明白纪律。”林万骁起身。

  离开小会议室,他轻轻吁了口气。这次问话,更像是一次对他定力和人品的检验。回答得体,顺利过关;若有任何虚言或失措,恐怕都会留下不良记录。

  第二天,按照调查组和校委的要求,青干班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会。主题只有一个:针对“周末事件”进行再反思、再剖析、再表态。

  会议气氛比之前的分组讨论更加庄重和严肃。每个人都清楚,这不仅是对事件的反思,更是在调查组面前的一次政治表态和立场展示。

  几位班委带头发言,言辞激烈,痛心疾首,对违纪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随后,学员们依次发言。

  轮到林万骁时,他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情绪激动,而是依旧保持着冷静克制的风格,但话语的分量却丝毫不轻。

  “对于这次发生的事件,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他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学和后排就坐的调查组同志,“几位同学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更是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教训极其深刻。”

  他略微停顿,让众人消化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这件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警示我们,纪律规矩不是软约束,而是硬杠杠,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触碰不得。它更警示我们,领导干部的作风无小事,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必须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做到慎独慎微慎初。”

  “作为青干班的一员,我坚决拥护欧部长的重要批示,坚决拥护组织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决定。我相信,组织会本着实事求是、依规依纪的原则,做出公正的处理。”

  最后,他结合自身说道:“反思自身,虽然此次我没有参与,但也绝非‘事不关己’。李方军同学当时也邀请了我,这提醒我,诱惑和考验无处不在。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纪律意识,牢牢守住底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并愿意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

  他的发言,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表达了立场,又进行了自我反思;既客观评价了事件,又没脱离自身。听起来诚恳务实,不空洞,不浮夸。

  调查组的同志在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什么。

  会议结束后,曹云峰走到林万骁身边,低声说:“万骁,你刚才发言很有分寸。”

  林万骁笑了笑:“只是说了点实话。”

  傅逸明也走过来,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实话实说最好。现在这情况,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但不说不错也不行。你这个度,把握得刚好。”

  赵大河则凑过来,心有余悸:“哎呀妈呀,刚才开会俺紧张得手心都是汗。万骁,还是你稳得住。幸亏俺当时没脑子一热跟着去,不然现在也得跟李市长他们一样,等着挨处分呢!”

  林万骁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经过这次配合调查和组织生活会的表态,自己在这风波中的角色算是清晰了: 一个清醒的拒绝者,一个配合的调查对象,一个态度端正的反思者。

  这个定位,安全,且符合组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