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都是蛀虫-《重生大明:岳丈朱元璋!》

  “决不能取消赋税特权圣恩!”

  “打倒胡百川这个读书人败类!!!”

  一时间,京城各地的读书人奋起反抗,直接嚷嚷了起来。

  尤其在一些人的推波助澜下,闹的很凶。

  从国子监开始,大量读书人闹腾,对胡百川各种辱骂抨击。

  翰林院,国子监的官员们都暗暗注视着这一幕。

  没参与,但鼓动不少。

  城里的士绅豪族也都默许着这一幕,鼓动京城内的无数读书人一起站起来反抗。

  甚至还有人叫嚣着要去皇宫外给朱元璋请命!

  “我等一起去皇宫找陛下请命!”

  “我等读书人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所在,未来是要帮助陛下治理国家的,怎么能缴纳赋税?”

  “陛下决不能听信谗言!”

  “我等不愿意!”

  群雄激愤,闹腾的不行。

  这些人,有真正的读书人,但更多的其实不算是,只是顶着一个读书人的名头罢了。

  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

  不愿意取消,实际上是各大士绅豪族不愿意!

  真若是取消了这个特权,他们各家都要缴纳不少的赋税。

  以前有读书人的身份在,不仅自己不用交纳,就连家人也不用交。

  能省太多。

  一旦取消……

  亏大了!

  皇宫御书房,在朱元璋的强硬态度下,胡百川的内阁首辅大臣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以后大明王朝除了一众国公和六部尚书和其他一品大员的奏折可以直接送到他手中,其他的奏折基本上都要送到内阁。

  六部的一些官员反对也没用。

  还有取消赋税特权的事情。

  朱元璋的态度也很鲜明。

  要取消!

  六部尚书中最后还有四位不同意,一个劲的劝说慎重。

  最后直接被朱元璋给狠批了一顿。

  不同意也不行!

  朱元璋现在是铁了心的如此。

  越是细想细琢磨,就越是觉得有道理!

  按照现在的赋税进行,主要是收普通贫苦百姓的税。

  这可不是朱元璋想要的。

  收割士绅豪族,才是最好的。

  打发走了一众大臣后,朱元璋立刻让王景弘拟旨。

  “通令整个大明,为了断绝所有有些人假借读书人之名偷税漏税,今日起取消读书人免征赋税的圣恩特权!”

  “并且要补交今年的赋税!”

  “违令者,按拒不交税论处!”

  “另,朝廷体恤部分贫苦百姓读书不易,特意准备特殊补贴,准备在征收完赋税后再退回部分,以此来保证读书人的生活!”

  说干就干,朱元璋一点都不耽搁。

  朱标眉头紧皱。

  “父皇,这么一来阻力势必会很大的!”

  “阻力越大,就说明那些人心中真的有鬼!”

  “用胡百川的话来说,就都是蛀虫!”朱元璋怒声道。

  “这件事,你亲自盯着!”

  “之前不是有读书人免税的名册吗?”

  “这次的补交,就按照名册来,少一个都不允许,朕倒要看看,他们能偷税漏税多少!”

  朱标见事已如此,默默点头退了出去。

  没多久,锦衣卫来报。

  说大群读书人在京城各地聚集,正在朝皇宫涌来。

  “胆大妄为!”朱元璋怒声。

  “有人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朕?”

  “做梦!”

  怒斥一通后,朱元璋立刻下令。

  “派锦衣卫去一趟,告诉那些读书人,把有很多人借助读书人的这个圣恩特权免税事情介绍一遍!”

  “还有朝廷未来发放补贴的事情也一并道出!”

  “还有闹事的,也别惯着,直接抓人!”

  一听这话,朱标脸色更不自然几分。

  但眼看着朱元璋主意已定,他也不敢多说。

  这种时刻,也需要这种大刀阔斧!

  否则根本干不成。

  一些事情先前胡百川都给他们分析过利弊。

  真正贫穷的读书人,定然都能明白。

  那些不明白的,就只能归类到迂腐上了。

  再不然,就是故意抗税的。

  税赋是国之根本,决不能心慈手软。

  更不能惯着这些读书人!

  内阁大院中。

  为了彰显对内阁大臣的照顾,他们的饭菜都是宫里御厨做的。

  有些菜甚至和朱元璋吃的一样。

  这可让闫旭等人激动无比。

  胡百川则是一点不感冒。

  还没自家厨子做的好。

  果然,胡百川就知道不能白吃。

  内阁这边刚准备好,王景弘就亲自命人抱着一大摞的奏折送了过来。

  “首辅大人,咱们这就开始了?”闫旭开口问道。

  胡百川看着二三十本的奏折,一阵无语。

  “行,一本本过!”

  “效率高点,别浪费时间!”

  当即五人开始处理起眼前的这些奏折。

  预批!

  顾名思义就是提前批注,但只代表着他们的意见,最后要朱元璋盖章才算数。

  胡百川的内阁首辅大臣,这里的事情自然要以他为主。

  不过胡百川却并没有准备把内阁建成一言堂。

  而是用商量的形式进行。

  没打开一个奏折,五人一起商量着来,然后找出一个最合适的处理方案来,最终写在边上。

  奏折内容各种各样。

  有参奏朝廷大臣的,有各地送上来的灾情奏报,也有六部的一些烦琐事宜。

  这个时候,朱元璋挑选这些人的作用就出来了。

  除了胡百川,闫旭四人各自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

  有管钱的,有管工程造价的,有管监察的,还有管读书人相关的。

  大部分的事情,他们也就都可以商量着处理。

  胡百川和朱元璋早就给他们叮嘱过。

  这个时候,不管奏折里的人是谁,一概不允许徇私舞弊。

  不偏不倚才能活的长久。

  对一天处理这些朝廷繁琐之事,才二三十本而已,就耗费了众人一个下午的时间。

  还有几本几人完全没头绪的。

  胡百川坐的都腰酸腿疼。

  刚准备起身,朱元璋带着朱标来了。

  美曰其名是宴请这五位内阁大臣。

  但实际上是来检查工作的。

  饭菜都摆上来,朱元璋一本本的审阅预批内容。

  一番检查后,大体上很是满意。

  很多事情处理的很得当。

  他完全没意见。

  当场直接让王景弘盖上了大印。

  对个别处理不当的,朱元璋也没有责怪,而是亲自给予解释,一点点的指导他们如何处理。

  如此一幕,对闫旭等人而言就是最大的肯定,四人更加干劲十足。

  圣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