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开始追梦-《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操场跑道上时,她戴着耳机,一边慢跑,一边听着英语新闻或是单词速记音频,呼吸节奏与耳机里的英语发音奇异地同步着。

  午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她不再和同学闲聊八卦,而是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塞着耳机,沉浸在一篇篇托福听力阅读真题里,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着关键信息词。

  傍晚,结束广播站的工作后,她直奔图书馆,占据一个固定座位,摊开厚厚的真题集和模拟试卷,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周围同样奋斗的同学构成了图书馆里最动人的乐章。

  甚至晚上回到宿舍,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她也会塞上父亲买的新mp3,里面存储的不再是流行歌曲,而是英语播客、bbc新闻录音,或者是一些语速较快的英文有声书。

  常常是听着听着,就沉沉睡去,让大脑在睡眠中也不自觉地熟悉着英语的语感和节奏。

  高强度的、浸泡式的学习,效果是显着的。她的词汇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那些曾经晦涩的长难句渐渐变得清晰可解,听力中也越来越能捕捉到关键细节。

  更让她惊喜的是,在亚运志愿者工作中被强行提升的日常口语能力,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那段与各国运动员、官员、志愿者朝夕相处、必须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彻底打破了她“哑巴英语”的困境。

  现在,她开口说英语时更加自信流畅,虽然用词未必完全学术化,但表达自然,反应迅速,那种在真实语境中磨砺出的沟通感,是单纯刷题无法获得的。

  她甚至能下意识地运用一些在志愿者工作中常听到的地道表达方式。

  有时在图书馆学累了,她会和同样准备出国考试的孙薇用英语简单交流几句,互相提问,模拟口语考试场景。她的流利度和应对能力,常常让孙薇感到惊讶。

  “晓艺,你这次亚运回来,英语好像又开挂了啊!尤其是口语,感觉更自然了。”孙薇感叹道。

  刘晓艺笑了笑,心里明白,那是在“鸟巢”的通道里、在运动员村的问询处、在无数次与不同口音的人打交道中,被“逼”出来的进步。

  志愿者的经历,就像为她进行了一场高强度、超实用的语言预科培训。

  日子在忙碌中飞逝,虽然辛苦,但刘晓艺感到无比的充实。每一天的背诵、每一套的真题、每一个小时的听力,都让她感觉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她知道,此刻的全身心投入,是为了将来能更从容地站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

  出国计划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它化为了书桌上越堆越高的复习资料,化为了mp3里无穷无尽的英语音频,化为了日记本上一个个被划掉的倒计时日期。

  梦想,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中,变得越来越清晰,触手可及。

  大一下学期的空气里,悄然弥漫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紧张与期待。

  对于北广传媒大学志在远方的学子们而言,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出国交流竞选考试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并非简单的语言测试,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严峻考核——学生不仅需要保持优异的专业课成绩,还必须通过目标外国学校指定的预科科目考试,才能最终斩获“预科生”资格,踏上为期两年的异国求学之路。

  刘晓艺的目标明确而坚定:哥伦比亚大学,洛锦川正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地方。

  选择哥大,不仅因为它是传媒领域的圣殿,更因为那里有她思念的人,和一份她渴望与之并肩的梦想。

  她知道,两年的交换学习结束后,她仍需返回北广完成最终学业,获取毕业证,但这宝贵的两年,足以让她脱胎换骨,站上更高的平台。

  这是一个藏在心底的秘密计划,她未曾向洛锦川透露分毫。

  她想象着,当一切尘埃落定,将offer作为惊喜呈现在他面前时,他脸上会是怎样惊讶又喜悦的表情。

  这个念头,成了她疲惫时最好的强心剂。然而,准备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和琐碎。

  除了应对校内繁重的专业课和即将到来的预科考试,她还需要独自面对大量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寄宿家庭的选择、学校宿舍的申请流程、各类必须的公证书、成绩单认证、财力证明……每一份文件、每一个步骤都关乎成败,不容有失。

  在众多繁琐的事务中,有一个环节让她感到尤为棘手——如何选择合适的住宿?是申请校内宿舍,还是寻找可靠的寄宿家庭?两者各有利弊,缺乏经验的她难以抉择。

  犹豫再三,她鼓起勇气,做了一个决定:向最了解情况的人请教——洛锦川的母亲。

  拨通电话前,她紧张地手心都有些出汗。虽然洛妈妈一直对她很好,但主动请教如此具体的事情,还是让她有些忐忑。

  电话接通,洛妈妈温柔的声音传来:“喂,晓艺啊,怎么想起给阿姨打电话了?是不是有什么事?”言语间满是关切。

  “阿姨,不是的,阿川他很好。”刘晓艺连忙解释,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是我……我自己有一些关于出国留学的事情,不太明白,想请教一下您,不知道您方不方便?”

  “出国留学?”洛妈妈的声音里立刻充满了惊喜和兴趣,“方便!当然方便!晓艺你有这个计划太好了!快跟阿姨说说,想知道什么?”

  听到洛妈妈热情的支持,刘晓艺的心顿时安定了大半。

  她将自己的困惑和盘托出:哥大附近住宿的安全性、性价比,寄宿家庭的利弊,申请宿舍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及需要准备哪些相关的证明文件……

  洛妈妈听得非常仔细,仿佛对待自己女儿的事情一般上心。她凭借自己对纽约的了解和人脉,给了刘晓艺极其详尽和中肯的建议:

  “晓艺,阿姨建议你第一年可以先尝试申请校内宿舍或者学校认证的校外学生公寓,安全性高,也能更快地融入学生圈子,适应环境。

  寄宿家庭虽然能深度体验文化,但好坏差距大,需要非常仔细地筛选,第一年人生地不熟,可以先放一放。”

  “申请宿舍要尽早提交申请,很多好的房型很抢手。财力证明方面,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金额要覆盖……”

  她甚至细致地提醒了一些刘晓艺完全没想到的细节,比如如何开具符合要求的疫苗接种证明、是否需要提前办理美国的手机卡以便联系等等。

  末了,洛妈妈笑着说:“晓艺,你放心去准备考试,这些琐碎的事情,阿姨帮你多打听打听。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问我。这可是大事,一定要准备充分了。”语气里满是呵护和支持。

  “阿姨,真的太感谢您了!”刘晓艺心中充满了感激,“我……我暂时还没告诉洛锦川,想等有了确切消息再……”

  “明白!明白!”洛妈妈立刻心领神会,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笑意,“惊喜嘛!阿姨懂!保证不给他透漏半个字!咱们娘俩一起,给他准备个大惊喜!”

  有了“资深顾问”的鼎力相助,刘晓艺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她将全部精力聚焦回最重要的战场——竞选考试本身。

  接下来的日子,她仿佛回到了高考前的状态,甚至更加拼命。

  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台灯下是堆积如山的专业课笔记、哥大指定的预科教材(她托人从国外带回或想方设法找到电子版)、以及厚厚的雅思\/托福真题集。

  每一天的时间都被精确到分钟。晨起背诵传播学理论和新概念英语范文;上午攻克专业课难点;下午沉浸在全英文的预科教材和模拟题中;晚上则雷打不动地进行听力强化和口语自训。

  mp3里循环播放的不再是音乐,而是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学术讲座录音和单词列表。

  她放弃了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眼底偶尔会浮现淡淡的黑眼圈,但目光却始终清澈而坚定。

  每一次模拟测试的成绩提升,每一个啃下来的专业难点,都让她离梦想更近一步。

  她知道,这场考试,不仅关乎资格,更关乎她是否有能力在哥大那样顶尖的学府里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