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如同一个巨大的、跳动的心脏,在亚运会开幕之夜的聚光灯下澎湃不息。
场内是数万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和流光溢彩的表演,场外各通道和准备区域,则是另一番紧张而有序的景象。
对于刘晓艺而言,这个夜晚是她志愿者生涯中最为忙碌,也最为闪亮的时刻。
作为东南亚代表团的主要引导员之一,她从下午就位开始,就如同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几乎没有片刻停歇。
开幕式前,她需要准确无误地将各代表团引导至指定候场区和座位区;
开幕式进行中,她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待命,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开幕式结束后,她还要参与疏导人群有序退场。
终于,开幕式当天到了。
下午四点,距离晚上八点的开幕式还有四个小时,但所有负责现场指引的志愿者必须提前就位。刘晓艺和陈浩以及指引队的大部队一起,乘坐专用车辆抵达“鸟巢”。
宏伟的体育场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巨大的屏幕滚动播放着亚运宣传片和欢迎辞。
安保级别已经提升到最高,随处可见武警和安保人员警惕而专业的身影。一种大战将至的肃穆而又兴奋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区域。
志愿者们在地下层的指定区域快速完成最后一次集结和仪表检查。
领队老师再次强调了注意事项:微笑、热情、专业、得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刻通过对讲机请求支援。
随后,大家像水滴汇入大海一样,迅速分散到体育场各个预定的岗位上。
刘晓艺和陈浩被分配在东南亚代表团的主要入场通道口附近。这里铺设着长长的红地毯,两侧已经有礼仪小姐和工作人员就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场外开始传来隐约的人潮喧嚣声和欢呼声。通过内部通道,能听到主会场正在循环播放暖场音乐,调动着场内观众的情绪。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脸上调整出练习过无数次的、亲切而不过分夸张的微笑。陈浩站在她旁边不远处,对她比了一个“加油”的手势。
最先抵达的是新加坡代表团。队员们穿着统一的红色西装,精神抖擞。刘晓艺和陈浩立刻上前,用流利的英语和刚刚学会的、略带生涩但充满诚意的“Smat datang”(马来语:欢迎)问候。
“wele to beijing! this way, please, to the seating area for the Singapore delegation.”(欢迎来到北京!新加坡代表团的座位区请这边走。)
刘晓艺微笑着引路,同时目光快速扫过对方胸前的证件,确认身份。
代表团成员们友好地回应着,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宏伟的建筑。
一位年纪稍长的官员笑着对刘晓艺说:“Your volunteers are very professional and enthusiastic. thank you!”(你们的志愿者非常专业和热情,谢谢!)
“It's our pleasure. Enjoy the ceremony!”(这是我们的荣幸,请享受开幕式!)刘晓艺得体地回答,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紧接着,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代表团的队伍陆续抵达。
通道口一下子变得繁忙起来。各种口音的英语、夹杂着本国语言的交谈声、笑声、脚步声汇成一片。
刘晓艺和陈浩穿梭其间,时而用英语沟通,时而尝试着说出那句练了许久的泰语“Sawasdee krub\/ka”(你好)、印尼语“Smat Siang”(下午好)。
虽然发音未必完美,但这份努力和心意显然打动了对方,许多运动员都露出惊喜的笑容,甚至有人竖起大拇指,或者用中文说“谢谢”。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小状况。一位泰国运动员似乎找不到自己的队伍了,显得有些焦急。
刘晓艺立刻上前,用简单的英语配合手势安抚他,并通过对讲机迅速联系了负责泰国团对接的工作人员,很快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位运动员双手合十,对她连声道谢:“Khob khun ka!”(谢谢!)
还有一次,几位印尼记者扛着沉重的设备,似乎走错了通道,差点闯入运动员准备区。
陈浩眼疾手快,立刻用英语并辅以手势礼貌地拦下他们,并准确地将他们引导至媒体专用通道。
“刘晓艺!泰国代表团第二批成员到了,大概十五人,需要引导到b3区!”
“小刘,印尼有位官员的证件好像有些问题,你英语好,快过来帮忙沟通一下!”
“晓艺姐,新加坡代表团有两位运动员想去洗手间,麻烦指一下路!”
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呼叫,刘晓艺穿梭在灯火通明的通道里,脸上始终保持着专业而温暖的微笑,用清晰流利的英语、偶尔夹杂着几句现学现卖的当地语言,耐心地解答问题、指引方向。
刘晓艺看着周围,整个“鸟巢”就像一部精密咬合的巨型机器,而她们这些志愿者,就是其中一颗颗小小的、却不可或缺的齿轮。
在她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她看到:
——在观众入口处,志愿者们举着不同区域的指示牌,用清晰的中英文引导着潮水般涌入的观众,耐心解答问题,维持着秩序。
——在贵宾区和媒体区,穿着更正式一些的志愿者们彬彬有礼地引导着各国政要、奥委会官员和媒体大咖,言谈举止从容不迫。
——更远处,依稀可以看到穿着不同颜色服装的志愿者团队,负责着东亚区(日、刘、蒙古等)、南亚区(印、巴、孟等)、中亚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阿拉伯语区(西亚各国)的引导工作。
他们如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连接起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们。
空气中混合着各种语言、各种香水味、还有体育场特有的那种充满活力的气息。
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脸上都带着期待和友好的笑容。这一刻,刘晓艺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亚洲命运共同体”,什么叫国际盛事的魅力。
她不再是透过屏幕看新闻,而是真真切切地成为了这历史性时刻的一部分。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当最后一个东南亚代表团顺利入场后,通道口暂时安静下来。
开幕式即将正式开始,巨大的欢呼声如同海啸般从主会场内传来,震得脚下的地面都在微微颤动。
刘晓艺和陈浩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成就感。
他们按照指令,退到指定的志愿者待命区,这里有大屏幕可以实时观看开幕式的盛况。
场内是数万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和流光溢彩的表演,场外各通道和准备区域,则是另一番紧张而有序的景象。
对于刘晓艺而言,这个夜晚是她志愿者生涯中最为忙碌,也最为闪亮的时刻。
作为东南亚代表团的主要引导员之一,她从下午就位开始,就如同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几乎没有片刻停歇。
开幕式前,她需要准确无误地将各代表团引导至指定候场区和座位区;
开幕式进行中,她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待命,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开幕式结束后,她还要参与疏导人群有序退场。
终于,开幕式当天到了。
下午四点,距离晚上八点的开幕式还有四个小时,但所有负责现场指引的志愿者必须提前就位。刘晓艺和陈浩以及指引队的大部队一起,乘坐专用车辆抵达“鸟巢”。
宏伟的体育场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的光芒,巨大的屏幕滚动播放着亚运宣传片和欢迎辞。
安保级别已经提升到最高,随处可见武警和安保人员警惕而专业的身影。一种大战将至的肃穆而又兴奋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区域。
志愿者们在地下层的指定区域快速完成最后一次集结和仪表检查。
领队老师再次强调了注意事项:微笑、热情、专业、得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刻通过对讲机请求支援。
随后,大家像水滴汇入大海一样,迅速分散到体育场各个预定的岗位上。
刘晓艺和陈浩被分配在东南亚代表团的主要入场通道口附近。这里铺设着长长的红地毯,两侧已经有礼仪小姐和工作人员就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场外开始传来隐约的人潮喧嚣声和欢呼声。通过内部通道,能听到主会场正在循环播放暖场音乐,调动着场内观众的情绪。
刘晓艺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脸上调整出练习过无数次的、亲切而不过分夸张的微笑。陈浩站在她旁边不远处,对她比了一个“加油”的手势。
最先抵达的是新加坡代表团。队员们穿着统一的红色西装,精神抖擞。刘晓艺和陈浩立刻上前,用流利的英语和刚刚学会的、略带生涩但充满诚意的“Smat datang”(马来语:欢迎)问候。
“wele to beijing! this way, please, to the seating area for the Singapore delegation.”(欢迎来到北京!新加坡代表团的座位区请这边走。)
刘晓艺微笑着引路,同时目光快速扫过对方胸前的证件,确认身份。
代表团成员们友好地回应着,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宏伟的建筑。
一位年纪稍长的官员笑着对刘晓艺说:“Your volunteers are very professional and enthusiastic. thank you!”(你们的志愿者非常专业和热情,谢谢!)
“It's our pleasure. Enjoy the ceremony!”(这是我们的荣幸,请享受开幕式!)刘晓艺得体地回答,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紧接着,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代表团的队伍陆续抵达。
通道口一下子变得繁忙起来。各种口音的英语、夹杂着本国语言的交谈声、笑声、脚步声汇成一片。
刘晓艺和陈浩穿梭其间,时而用英语沟通,时而尝试着说出那句练了许久的泰语“Sawasdee krub\/ka”(你好)、印尼语“Smat Siang”(下午好)。
虽然发音未必完美,但这份努力和心意显然打动了对方,许多运动员都露出惊喜的笑容,甚至有人竖起大拇指,或者用中文说“谢谢”。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小状况。一位泰国运动员似乎找不到自己的队伍了,显得有些焦急。
刘晓艺立刻上前,用简单的英语配合手势安抚他,并通过对讲机迅速联系了负责泰国团对接的工作人员,很快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位运动员双手合十,对她连声道谢:“Khob khun ka!”(谢谢!)
还有一次,几位印尼记者扛着沉重的设备,似乎走错了通道,差点闯入运动员准备区。
陈浩眼疾手快,立刻用英语并辅以手势礼貌地拦下他们,并准确地将他们引导至媒体专用通道。
“刘晓艺!泰国代表团第二批成员到了,大概十五人,需要引导到b3区!”
“小刘,印尼有位官员的证件好像有些问题,你英语好,快过来帮忙沟通一下!”
“晓艺姐,新加坡代表团有两位运动员想去洗手间,麻烦指一下路!”
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呼叫,刘晓艺穿梭在灯火通明的通道里,脸上始终保持着专业而温暖的微笑,用清晰流利的英语、偶尔夹杂着几句现学现卖的当地语言,耐心地解答问题、指引方向。
刘晓艺看着周围,整个“鸟巢”就像一部精密咬合的巨型机器,而她们这些志愿者,就是其中一颗颗小小的、却不可或缺的齿轮。
在她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她看到:
——在观众入口处,志愿者们举着不同区域的指示牌,用清晰的中英文引导着潮水般涌入的观众,耐心解答问题,维持着秩序。
——在贵宾区和媒体区,穿着更正式一些的志愿者们彬彬有礼地引导着各国政要、奥委会官员和媒体大咖,言谈举止从容不迫。
——更远处,依稀可以看到穿着不同颜色服装的志愿者团队,负责着东亚区(日、刘、蒙古等)、南亚区(印、巴、孟等)、中亚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阿拉伯语区(西亚各国)的引导工作。
他们如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连接起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们。
空气中混合着各种语言、各种香水味、还有体育场特有的那种充满活力的气息。
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脸上都带着期待和友好的笑容。这一刻,刘晓艺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亚洲命运共同体”,什么叫国际盛事的魅力。
她不再是透过屏幕看新闻,而是真真切切地成为了这历史性时刻的一部分。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当最后一个东南亚代表团顺利入场后,通道口暂时安静下来。
开幕式即将正式开始,巨大的欢呼声如同海啸般从主会场内传来,震得脚下的地面都在微微颤动。
刘晓艺和陈浩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成就感。
他们按照指令,退到指定的志愿者待命区,这里有大屏幕可以实时观看开幕式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