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发小相聚-《重回90,这次我要青春不后悔》

  在北广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刺绣和舞蹈社都成了刘晓艺最好的调剂方式。

  做绣活时手部的精细动作不仅没有耽误学习,反而锻炼了她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绣花时需要统筹规划颜色、针法、构图,这种整体思维的能力对她的专业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她又从里间取出几个新的绣框和图样:“既然来了,就再接几个小件回去做吧。这几个都是顾客订的小精品,不急着要,你慢慢做。”

  她指着其中一个圆形的绣框:“这个双面绣的小屏风很有挑战性,正反两面都要一般精致,适合你这个阶段练手。”

  刘晓艺欣喜地接过新任务。这些绣活不大,正好可以在课余时间慢慢完成。

  她特别喜欢这种有挑战性的作品,每完成一件,都能感受到技艺的提升。

  回到奶奶家,刘晓艺立即开始研究新接的绣活。奶奶在一旁做着针线活,不时抬头看看专注的孙女,眼中满是慈爱。

  “晓艺啊,你这手艺越发精湛了。”奶奶忍不住称赞道,“比你妈当年强多了。”

  刘晓艺抬头笑笑:“奶奶就会夸我。我还差得远呢。”

  接下来的几天,刘晓艺过着规律而充实的生活。早上起来就是舞蹈基本的拉筋和形体动作,是大学形体课要求也是保持舞感的重要环节;

  上午就陪奶奶买菜做饭,或者跟着爷爷到菜地里边帮忙边吃熟透的番茄和桃子,下午就在阳光充足的窗前做绣活,晚上则复习英语和专业课。

  在绣绷间针线在指尖飞舞,彩线在布面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这个过程让她感到无比的宁静和满足。

  临走前,刘晓艺将方老师给的酬劳分出一半,硬塞给奶奶:“奶奶,这是我卖绣品挣的钱,您拿着买点好吃的。”

  奶奶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眼眶有些湿润:“好孩子,奶奶替你存着,将来给你做嫁妆。”

  年二八的前一天,刘晓艺特意去方老师家拜访,并将新接的绣活小心地包好。

  方老师又嘱咐了许多刺绣的要领,还送了她几包特制的彩线和银针。“记住,刺绣如做人,要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方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这方面有天赋,千万不要荒废了。”

  “放心吧老师,我会坚持的。”刘晓艺郑重承诺。

  刘晓艺望着房间里慢慢坐回绣绷前的背影,心中充满力量。

  这个寒假,她不仅在学业上有所进益,更在刺绣这门传统技艺上获得了提升。

  针线穿梭间,是文化的传承,是心灵的沉淀,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她期待着,有一天利用全部技艺能绣出一幅真正的大作,作为送给最重要的人的礼物。

  而此刻,她只需要继续一针一线地走下去,如同她对待学习和生活一样,认真而专注。

  在奶奶家的几天,刘晓艺意外地邂逅了童年时光里的那些熟悉身影。

  那是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刘晓艺正帮奶奶在院子里晒腊肉,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嬉笑声。

  她探头望去,只见几个年轻人正有说有笑地从门前经过。

  “晓艺?是晓艺回来了吗?”一个高个子男生率先认出了她,惊喜地喊道。

  “真的是晓艺!你回来怎么不说一声?”一个扎着马尾的女生也兴奋地跑过来。

  刘晓艺仔细一看,原来是小时候一起玩大的发小们:高大憨厚的铁柱,活泼开朗的小芳,还有总是笑眯眯的明明。

  他们都是奶奶邻居家的孩子,小时候经常一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

  “快进来坐!”奶奶热情地招呼着,“晓艺,去拿些瓜子花生来。”

  几个年轻人围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七嘴八舌地聊起了近况。

  铁柱挠着头说:“我去年考上了省城的技校,学汽修。老师说这行当以后吃香,学好了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呢!”

  他手上还带着些许油污的痕迹,看来是经常实践。

  小芳接过刘晓艺递来的瓜子,笑着说:“我在本市师范学院读学前教育,以后就当孩子王啦!学校离家里近,周末都能回来。”

  明明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自豪:“我比你们强点,考上了省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就是功课太难了,天天熬夜写代码。”

  这时,一个穿着旧军装的高大身影出现在门口,声音洪亮:“听说晓艺回来了?”

  “大军!”大家都惊喜地叫起来。

  大军比小时候壮实了很多,皮肤黝黑,站得笔直。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没考上大学,分数够不到大专线,就去报了兵役。已经通过兵检了,年后就要去部队了。这次是特意回来收拾东西,难得休息一天溜出来找你们玩。”

  刘晓艺看着这些儿时玩伴,心中感慨万千。曾经一起在泥地里打滚的孩子们,如今都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咱们别在这干坐着了,”小芳提议道,“去村小对面那家小吃摊吧?他们家的串串可好吃了!”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一行人说说笑笑地朝着村小的方向走去。

  刘晓艺注意到,小镇在这几年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曾经的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路,路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不少人家盖起了新房,贴上了漂亮的瓷砖。村小对面果然新开了一家小吃摊,支着红色的棚子,生意很是不错。

  “老板娘,来三十个串串,还要一扎啤酒,两瓶可乐!”大军熟门熟路地点单。

  五个人围坐在简陋的塑料桌旁,很快串串就上来了,冒着热气,香气扑鼻。大军给男生们倒了啤酒,给女生们开了可乐。

  “来,为晓艺回来干杯!”铁柱举起酒杯。

  “为我们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干杯!”明明补充道。玻璃杯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伴随着欢快的笑声。

  “晓艺,听你奶奶说你在北京读书?是什么学校来着?”小芳好奇地问。

  “北京广播学院,学播音与主持的。”刘晓艺回答道。

  顿时,四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她,充满了好奇与羡慕。

  “天啊!北广!那不是培养主持人的地方吗?”

  “晓艺你以后是不是能上电视啊?”

  “快给我们讲讲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刘晓艺被他们的热情逗笑了。她拿出随身带的相机——洛锦川送的那台数码相机,调出之前拍的照片,一张张地翻给他们看。

  “这是天安门,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宏伟壮观。”

  “这是故宫,里面的宫殿一座连着一座,走一天都走不完。”

  “这是北大校园,里面的建筑都很古老,到处都是参天大树。”

  “这是王府井大街,特别繁华,什么名牌都有。”

  发小们凑在相机屏幕前,看得目不转睛,不时发出惊叹声。

  “北京楼真高啊!”

  “这马路真宽,能并排开八辆车吧?”

  “北大校园真漂亮,像公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