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艺,有时候训练太苦了,我就会想起咱们高中的日子。”周漾轻声说,“然后就会觉得,再苦也能熬过去。”
经过了警校这么多时间的训练,周漾理解了老爹的辛苦和不易。作为一个非专业院校出身的民警能够扎根基层,深入卧底组织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父亲的影响力将贯穿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从未出席的母亲也让她更加独立,更加具有独自处理事务的能力。
刘晓艺划着桨,微笑道:“你现在已经很厉害了。我都听你们教官夸你呢。”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刘晓艺和周漾登上了返家的列车;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列车终于缓缓驶入熟悉的站台。刘晓艺提着行李走出车厢,一眼就看到了等在站台上的父母。
“爸!妈!”她快步走过去,被刘妈妈一把搂进怀里。
“叔叔,阿姨。”周漾一同下了列车,一起喊了
“瘦了,瘦了!”王安梅摸着她的脸,心疼地说,“在学校是不是没好好吃饭?”,“漾漾走,一起回吧,你叔叔的车就在外面。”看着黑了一个度的周漾说道。
父亲刘明达接过她的行李,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到家,刘晓艺惊喜地发现超市焕然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收银台处新安装的电子计价系统——一台略显笨重但功能先进的电脑,连着条形码扫描枪和小型打印机。
“这是上个月刚装的,”父亲自豪地演示着,“一扫商品上的条形码,价格就自动出来了,还能直接打印小票。比以前打算盘快多了!”
母亲补充道:“现在年轻人就认这个,说是有档次。确实也少算错账了。”
刘晓艺好奇地观察着这个新系统,这是9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小城市普及的科技产品,之前的电脑记账系统已经让家里的超市效率提升了一个档次,现在更是向着现代化超市变化。
她想起北京大商场里早已普及的poS机,欣慰地看到家乡也在进步。
晚饭时分,父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父亲兴致勃勃地汇报着生意:“两家分店这个月营业额又涨了百分之十五!多亏了林姐和陈鑫他们,都是得力干将啊!”
母亲则关心地问起大学生活。刘晓艺讲述着校园趣事,但刻意省略了辛苦熬夜和学习压力。
当她提到周漾在警校的表现时,父母都露出欣慰的表情。
“漾漾那孩子不容易,”母亲叹道,“一个人扛着那么多事。对了,咱们家新买的房子已经开始装修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第二天,刘晓艺随父母参观了正在装修的新房。三层加一个大院子的格局已经初现雏形,工人们正在粉刷墙壁补瓦防漏。虽然还是一片狼藉,但能想象出完工后的温馨模样。
“等装修好了,咱们就搬过来。”父亲指着二楼最南边的卧室,“这间给你,窗户朝南,阳光好,西斜的太阳也晒不到,舒服。”
母亲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晓艺,咱们现在住的宿舍房空出来的话,我想着可以租给漾漾和她奶奶搬过来住。”
刘晓艺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那房子在三楼,比她们现在住的平房方便多了,奶奶上下楼也省劲。”
“而且我们可以只收很低的租金,”父亲接话,“就当是帮帮那孩子。她奶奶年纪大了,住好一点的环境是应该的。”
当晚,刘晓艺就给周漾打了电话。听到这个提议,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晓艺...代我谢谢叔叔阿姨。”周漾的声音有些哽咽,“等我一会下班回去,就和奶奶商量。真的太感谢了...”
挂掉电话,刘晓艺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半年的大学生活让她成长了许多,但回到家,那种温暖踏实的感觉从未改变。
她庆幸不仅自己在进步,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书桌上,放着洛锦川家最新寄来的英语学习资料和一大包零食。
刘晓艺拆开一包牛肉干,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虽然前路还长,但此刻的她感到无比幸福——有关心她的家人,有相互扶持的朋友,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远方的牵挂。
这个寒假,她要好好陪父母,也要继续为出国交流做准备。一切都在向着期待的方向前进,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寒假的日子过得飞快,在陪伴父母、复习功课之余,刘晓艺和父母商量特地打算抽出了几天时间,带上早就准备好的行李,去了奶奶家小住,顺便过个团圆年。
刘家奶奶的老房子依然保持着那份熟悉的温馨和宁静。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堂屋的旧八仙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和茶香。
对刘晓艺而言,这里不仅是亲情的港湾,更是她能够静下心来,与针线和舞蹈对话的地方。
“晓艺来啦!”奶奶见到孙女,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缝,“读书累不累呀?快让奶奶看看,瘦了没有?”
“没瘦,还胖了呢。”刘晓艺亲昵地挽着奶奶的手臂,“学校的伙食可好了。”
三旺爷爷笑着自然递过来买好的零食袋子,一如往常,小孙女要来他总会提前到市集去攒些,看着撒娇笑闹的晓艺,他也把嘴角咧开了。
放下行李,刘晓艺迫不及待地打开随身带来的绣包,取出这个学期断断续续完成的绣品和摆件。
一方淡雅的手帕上,绣着精致的兰草图案;一个小巧的团扇上,戏水的鸳鸯栩栩如生;还有几个香囊和手机挂件,虽然都是小物件,但针法细腻,配色雅致,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
第二天,刘晓艺带着这些作品去了方老师家。
方老师是城里有名的苏绣传人,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手上那根银针和丝线依旧生动且富有生命力,小学时候自从偶然看到刘晓艺在院子里剪纸的巧劲后,就心血来潮破例收了这个有灵性的徒弟。
“方老师,我来交作业了。”刘晓艺恭敬地将作品一一摆在老师家的红木桌上。
方老师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每一件作品,不时点头:“嗯,这兰草的针法比上次细腻多了,叶子的渐变也自然了些。”
她又拿起团扇,对着光仔细看:“鸳鸯的羽毛用了抢针和套针的结合,有进步。就是眼睛的神采还差一点火候。”
刘晓艺认真听着老师的点评,将这些宝贵的意见牢记在心。绣品行业通常按照篇幅大小和复杂程度计价,而摆件则要考虑面积、尺寸和设计图案的独特性。
刘晓艺特意选择这些小巧精致的物件,不是为了卖高价,而是为了磨练技艺。
“老师,这些小物件您看能定什么价?”刘晓艺虚心请教。
方老师沉吟片刻:“手帕八十,团扇一百二,香囊和挂件三十一个。主要是练手之作,这个价格很公道了。”
刘晓艺点点头,这个价格比她预想的还要好些。
对她而言,刺绣获得的收入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方老师很是欣慰地看着这个徒弟。在大学课业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刘晓艺还能坚持刺绣,实属难得。
“晓艺啊,你能坚持下来,老师很欣慰。”方老师拍拍她的手,“现在年轻人静得下心来做针线活的越来越少了。”
刘晓艺笑着说:“老师,我觉得刺绣反而让我在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一针一线之间,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这倒是实话。
经过了警校这么多时间的训练,周漾理解了老爹的辛苦和不易。作为一个非专业院校出身的民警能够扎根基层,深入卧底组织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父亲的影响力将贯穿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从未出席的母亲也让她更加独立,更加具有独自处理事务的能力。
刘晓艺划着桨,微笑道:“你现在已经很厉害了。我都听你们教官夸你呢。”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刘晓艺和周漾登上了返家的列车;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列车终于缓缓驶入熟悉的站台。刘晓艺提着行李走出车厢,一眼就看到了等在站台上的父母。
“爸!妈!”她快步走过去,被刘妈妈一把搂进怀里。
“叔叔,阿姨。”周漾一同下了列车,一起喊了
“瘦了,瘦了!”王安梅摸着她的脸,心疼地说,“在学校是不是没好好吃饭?”,“漾漾走,一起回吧,你叔叔的车就在外面。”看着黑了一个度的周漾说道。
父亲刘明达接过她的行李,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到家,刘晓艺惊喜地发现超市焕然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收银台处新安装的电子计价系统——一台略显笨重但功能先进的电脑,连着条形码扫描枪和小型打印机。
“这是上个月刚装的,”父亲自豪地演示着,“一扫商品上的条形码,价格就自动出来了,还能直接打印小票。比以前打算盘快多了!”
母亲补充道:“现在年轻人就认这个,说是有档次。确实也少算错账了。”
刘晓艺好奇地观察着这个新系统,这是9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小城市普及的科技产品,之前的电脑记账系统已经让家里的超市效率提升了一个档次,现在更是向着现代化超市变化。
她想起北京大商场里早已普及的poS机,欣慰地看到家乡也在进步。
晚饭时分,父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父亲兴致勃勃地汇报着生意:“两家分店这个月营业额又涨了百分之十五!多亏了林姐和陈鑫他们,都是得力干将啊!”
母亲则关心地问起大学生活。刘晓艺讲述着校园趣事,但刻意省略了辛苦熬夜和学习压力。
当她提到周漾在警校的表现时,父母都露出欣慰的表情。
“漾漾那孩子不容易,”母亲叹道,“一个人扛着那么多事。对了,咱们家新买的房子已经开始装修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第二天,刘晓艺随父母参观了正在装修的新房。三层加一个大院子的格局已经初现雏形,工人们正在粉刷墙壁补瓦防漏。虽然还是一片狼藉,但能想象出完工后的温馨模样。
“等装修好了,咱们就搬过来。”父亲指着二楼最南边的卧室,“这间给你,窗户朝南,阳光好,西斜的太阳也晒不到,舒服。”
母亲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晓艺,咱们现在住的宿舍房空出来的话,我想着可以租给漾漾和她奶奶搬过来住。”
刘晓艺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那房子在三楼,比她们现在住的平房方便多了,奶奶上下楼也省劲。”
“而且我们可以只收很低的租金,”父亲接话,“就当是帮帮那孩子。她奶奶年纪大了,住好一点的环境是应该的。”
当晚,刘晓艺就给周漾打了电话。听到这个提议,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晓艺...代我谢谢叔叔阿姨。”周漾的声音有些哽咽,“等我一会下班回去,就和奶奶商量。真的太感谢了...”
挂掉电话,刘晓艺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半年的大学生活让她成长了许多,但回到家,那种温暖踏实的感觉从未改变。
她庆幸不仅自己在进步,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书桌上,放着洛锦川家最新寄来的英语学习资料和一大包零食。
刘晓艺拆开一包牛肉干,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虽然前路还长,但此刻的她感到无比幸福——有关心她的家人,有相互扶持的朋友,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远方的牵挂。
这个寒假,她要好好陪父母,也要继续为出国交流做准备。一切都在向着期待的方向前进,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寒假的日子过得飞快,在陪伴父母、复习功课之余,刘晓艺和父母商量特地打算抽出了几天时间,带上早就准备好的行李,去了奶奶家小住,顺便过个团圆年。
刘家奶奶的老房子依然保持着那份熟悉的温馨和宁静。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堂屋的旧八仙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和茶香。
对刘晓艺而言,这里不仅是亲情的港湾,更是她能够静下心来,与针线和舞蹈对话的地方。
“晓艺来啦!”奶奶见到孙女,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缝,“读书累不累呀?快让奶奶看看,瘦了没有?”
“没瘦,还胖了呢。”刘晓艺亲昵地挽着奶奶的手臂,“学校的伙食可好了。”
三旺爷爷笑着自然递过来买好的零食袋子,一如往常,小孙女要来他总会提前到市集去攒些,看着撒娇笑闹的晓艺,他也把嘴角咧开了。
放下行李,刘晓艺迫不及待地打开随身带来的绣包,取出这个学期断断续续完成的绣品和摆件。
一方淡雅的手帕上,绣着精致的兰草图案;一个小巧的团扇上,戏水的鸳鸯栩栩如生;还有几个香囊和手机挂件,虽然都是小物件,但针法细腻,配色雅致,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
第二天,刘晓艺带着这些作品去了方老师家。
方老师是城里有名的苏绣传人,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手上那根银针和丝线依旧生动且富有生命力,小学时候自从偶然看到刘晓艺在院子里剪纸的巧劲后,就心血来潮破例收了这个有灵性的徒弟。
“方老师,我来交作业了。”刘晓艺恭敬地将作品一一摆在老师家的红木桌上。
方老师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着每一件作品,不时点头:“嗯,这兰草的针法比上次细腻多了,叶子的渐变也自然了些。”
她又拿起团扇,对着光仔细看:“鸳鸯的羽毛用了抢针和套针的结合,有进步。就是眼睛的神采还差一点火候。”
刘晓艺认真听着老师的点评,将这些宝贵的意见牢记在心。绣品行业通常按照篇幅大小和复杂程度计价,而摆件则要考虑面积、尺寸和设计图案的独特性。
刘晓艺特意选择这些小巧精致的物件,不是为了卖高价,而是为了磨练技艺。
“老师,这些小物件您看能定什么价?”刘晓艺虚心请教。
方老师沉吟片刻:“手帕八十,团扇一百二,香囊和挂件三十一个。主要是练手之作,这个价格很公道了。”
刘晓艺点点头,这个价格比她预想的还要好些。
对她而言,刺绣获得的收入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方老师很是欣慰地看着这个徒弟。在大学课业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刘晓艺还能坚持刺绣,实属难得。
“晓艺啊,你能坚持下来,老师很欣慰。”方老师拍拍她的手,“现在年轻人静得下心来做针线活的越来越少了。”
刘晓艺笑着说:“老师,我觉得刺绣反而让我在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一针一线之间,心情就平静下来了。”
这倒是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