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傍晚,天气骤变,下起了瓢泼大雨。连诗晴家的司机接她回家途中,因为路滑视野差,追尾了前车。
撞击不算特别严重,但司机和坐在副驾的管家都受了些轻伤,被卡在车里等待救援。
连诗晴坐在后座,吓得六神无主,窗外是哗哗的雨声和混乱的车喇叭声。
慌乱中,她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她知道打了电话他们也最快只能派助理过来),也不是那些平时围着她转的所谓“朋友”,而是刘晓艺。
她几乎是颤抖着拨通了刘晓艺的电话,带着哭腔语无伦次地说了情况。
刘晓艺当时正在图书馆,接到电话后没有丝毫犹豫:“把你定位发我,不要待在车里躲到一边,别怕,我马上到。”
她冒着大雨跑出图书馆,打车直奔事故地点。
到了现场,她先确认了连诗晴没事,然后沉着地协助随后赶到的交警和救护人员沟通,又陪着惊魂未定的连诗晴处理完所有事宜,直到连家的其他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那天晚上,浑身湿透、略显狼狈的刘晓艺被连诗晴紧紧拉着,第一次踏入了那间奢华却冷清的大平层。
也是在那里,她通过视频电话,见到了连诗晴那对远在国外、神情焦急又愧疚的父母。
连诗晴对着屏幕,第一次没有抱怨和发脾气,而是带着一种依赖的口吻说:“爸,妈,就是她,刘晓艺,今天多亏了她。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屏幕那头的连氏夫妇,看着女儿身边那个眼神清澈、态度不卑不亢的女孩,眼中充满了感激和一丝复杂的审视。
经过这些事,连诗晴开始悄然改变。
她依然学不会八面玲珑,但开始努力收敛自己的脾气,甚至在开口前会笨拙地停顿一下,似乎是在思考这话该不该说。
她破天荒地给电视台所有被她得罪过的社员们订了精致的下午茶,附上的卡片上别别扭扭地写着“以前抱歉了”。
虽然举动依然带着“用钱开路”的痕迹,但已是她所能表达的最大诚意。
当她得知刘晓艺在准备出国交换生项目,目标是为了精进专业和去陪伴男友时,她瞪大了眼睛,没有嘲笑,反而流露出一种罕见的佩服。
“你胆子真大。”她感叹道,“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能这么拼命。真好。”
她甚至开始模糊地想,自己是不是也该找个目标?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按照父母铺好的路走下去。
刘晓艺就像一块沉静而强大的磁石,她自身的目标感、真诚和那份不随外界动摇的稳定情绪,无形中吸引着、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她不需要刻意去经营关系,只是做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收获了周漾、收获了电台的友谊,如今,甚至意外地收获了连诗晴这份笨拙而真挚的偏爱。
她对朋友并非无原则的包容,而是在该挺身而出时绝不退缩,该直言不讳时也绝不敷衍。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让她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存在。
在刘晓艺收获新友谊的同时,加州费城的秋色渐深,查尔斯河畔的枫叶染上了绚烂的金红。
洛锦川的生活如同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异国他乡规律而高效地运转着。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公寓,四点一线,构成了他留学生活的主旋律。
他的优秀,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难以被掩盖。
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适应能力以及那股沉静专注的狠劲,使他的各科成绩始终稳居前列。
教授们欣赏他的见解,小组作业时,他是最受欢迎的组员——总能精准地抓住问题核心,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且从不居功自傲。
然而,并非所有的目光都带着善意。他所选修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与应用》,授课的布什教授,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但在私下里以对亚洲留学生抱有微妙偏见而闻名的学者。
这种偏见并非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而是一种更隐晦的、建立在某种优越感之上的挑剔和冷漠。
布什教授很快注意到了洛锦川和另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佐藤由纪的出色表现。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成形——一招恶毒的离间计。
他开始在课堂上格外“重视”洛锦川和佐藤由纪。
频繁点名他们回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对他们的作业给予超乎寻常的、公开的赞美,甚至会将一些本不属于学生范畴的研究资料“慷慨”地单独分享给他们两人。
与此同时,他对其他留学生,尤其是其他亚洲留学生的态度则明显冷淡许多,甚至会在他们的发言中吹毛求疵。
美其名曰“嘉奖优等生”,实则用心险恶。他试图在留学生群体中制造出一种“天差地别”的待遇差距,点燃嫉妒的火焰,让洛锦川和佐藤由纪成为众矢之的,从而被孤立。
最初的几天,气氛确实有些微妙。一些同学看洛锦川和佐藤的眼神带上了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
小组讨论时,偶尔也能感受到一些非正式的排斥。
然而,布什教授低估了洛锦川。
洛锦川并非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布什教授看似“青睐”背后的冰冷温度,以及周围氛围的变化。
但他选择了一种最直接也最有力的回应方式——用绝对过硬的实力和无可指责的成绩说话。
他对待布什教授的每一次“特殊关照”,都如同对待最普通的课堂互动,态度恭敬却疏离,回答问题时逻辑缜密、无懈可击,从不因额外的“关注”而表现出任何受宠若惊或得意。
在小组作业中,他反而更加注重团队协作,主动分担任务,耐心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于合作而非独占。
他的强大是温和而坚实的,像一座沉默的山,让人难以生出嫉妒,反而更容易产生敬畏。
很快,那些短暂的误解和疏远便烟消云散。同学们意识到,洛锦川的优秀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而非教授的偏爱(他们甚至开始同情他被迫成为教授的“工具”)。
撞击不算特别严重,但司机和坐在副驾的管家都受了些轻伤,被卡在车里等待救援。
连诗晴坐在后座,吓得六神无主,窗外是哗哗的雨声和混乱的车喇叭声。
慌乱中,她第一个想到的,不是父母(她知道打了电话他们也最快只能派助理过来),也不是那些平时围着她转的所谓“朋友”,而是刘晓艺。
她几乎是颤抖着拨通了刘晓艺的电话,带着哭腔语无伦次地说了情况。
刘晓艺当时正在图书馆,接到电话后没有丝毫犹豫:“把你定位发我,不要待在车里躲到一边,别怕,我马上到。”
她冒着大雨跑出图书馆,打车直奔事故地点。
到了现场,她先确认了连诗晴没事,然后沉着地协助随后赶到的交警和救护人员沟通,又陪着惊魂未定的连诗晴处理完所有事宜,直到连家的其他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那天晚上,浑身湿透、略显狼狈的刘晓艺被连诗晴紧紧拉着,第一次踏入了那间奢华却冷清的大平层。
也是在那里,她通过视频电话,见到了连诗晴那对远在国外、神情焦急又愧疚的父母。
连诗晴对着屏幕,第一次没有抱怨和发脾气,而是带着一种依赖的口吻说:“爸,妈,就是她,刘晓艺,今天多亏了她。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屏幕那头的连氏夫妇,看着女儿身边那个眼神清澈、态度不卑不亢的女孩,眼中充满了感激和一丝复杂的审视。
经过这些事,连诗晴开始悄然改变。
她依然学不会八面玲珑,但开始努力收敛自己的脾气,甚至在开口前会笨拙地停顿一下,似乎是在思考这话该不该说。
她破天荒地给电视台所有被她得罪过的社员们订了精致的下午茶,附上的卡片上别别扭扭地写着“以前抱歉了”。
虽然举动依然带着“用钱开路”的痕迹,但已是她所能表达的最大诚意。
当她得知刘晓艺在准备出国交换生项目,目标是为了精进专业和去陪伴男友时,她瞪大了眼睛,没有嘲笑,反而流露出一种罕见的佩服。
“你胆子真大。”她感叹道,“为了自己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能这么拼命。真好。”
她甚至开始模糊地想,自己是不是也该找个目标?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按照父母铺好的路走下去。
刘晓艺就像一块沉静而强大的磁石,她自身的目标感、真诚和那份不随外界动摇的稳定情绪,无形中吸引着、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她不需要刻意去经营关系,只是做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收获了周漾、收获了电台的友谊,如今,甚至意外地收获了连诗晴这份笨拙而真挚的偏爱。
她对朋友并非无原则的包容,而是在该挺身而出时绝不退缩,该直言不讳时也绝不敷衍。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让她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存在。
在刘晓艺收获新友谊的同时,加州费城的秋色渐深,查尔斯河畔的枫叶染上了绚烂的金红。
洛锦川的生活如同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在异国他乡规律而高效地运转着。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公寓,四点一线,构成了他留学生活的主旋律。
他的优秀,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难以被掩盖。
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适应能力以及那股沉静专注的狠劲,使他的各科成绩始终稳居前列。
教授们欣赏他的见解,小组作业时,他是最受欢迎的组员——总能精准地抓住问题核心,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且从不居功自傲。
然而,并非所有的目光都带着善意。他所选修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与应用》,授课的布什教授,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但在私下里以对亚洲留学生抱有微妙偏见而闻名的学者。
这种偏见并非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而是一种更隐晦的、建立在某种优越感之上的挑剔和冷漠。
布什教授很快注意到了洛锦川和另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佐藤由纪的出色表现。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成形——一招恶毒的离间计。
他开始在课堂上格外“重视”洛锦川和佐藤由纪。
频繁点名他们回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对他们的作业给予超乎寻常的、公开的赞美,甚至会将一些本不属于学生范畴的研究资料“慷慨”地单独分享给他们两人。
与此同时,他对其他留学生,尤其是其他亚洲留学生的态度则明显冷淡许多,甚至会在他们的发言中吹毛求疵。
美其名曰“嘉奖优等生”,实则用心险恶。他试图在留学生群体中制造出一种“天差地别”的待遇差距,点燃嫉妒的火焰,让洛锦川和佐藤由纪成为众矢之的,从而被孤立。
最初的几天,气氛确实有些微妙。一些同学看洛锦川和佐藤的眼神带上了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
小组讨论时,偶尔也能感受到一些非正式的排斥。
然而,布什教授低估了洛锦川。
洛锦川并非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布什教授看似“青睐”背后的冰冷温度,以及周围氛围的变化。
但他选择了一种最直接也最有力的回应方式——用绝对过硬的实力和无可指责的成绩说话。
他对待布什教授的每一次“特殊关照”,都如同对待最普通的课堂互动,态度恭敬却疏离,回答问题时逻辑缜密、无懈可击,从不因额外的“关注”而表现出任何受宠若惊或得意。
在小组作业中,他反而更加注重团队协作,主动分担任务,耐心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于合作而非独占。
他的强大是温和而坚实的,像一座沉默的山,让人难以生出嫉妒,反而更容易产生敬畏。
很快,那些短暂的误解和疏远便烟消云散。同学们意识到,洛锦川的优秀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而非教授的偏爱(他们甚至开始同情他被迫成为教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