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能做的,似乎只剩下弥补,而非重塑。
他们教给连诗晴的,是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是品鉴珠宝马术,是如何在宴会厅里觥筹交错、应对自如。
在处事方面,因为他们自身一直是“上位者”,他们灌输给女儿的也是强势方的思维:如何谈判,如何施压,如何用资源和地位达到目的。
他们鼓励女儿要优秀,要走上高处,要配得上苏家的门楣。
唯独没有人教她,如何与“世俗”打交道,如何理解普通人的情绪,如何交一个真心的朋友,如何去爱与被爱。
她的世界里,只有“交换”和“价值”,没有“情感”和“理解”。
她选择读电视主持,内心深处或许藏着一个极其幼稚的渴望:希望有一天,父母在电视上看到光芒四射的她,能真正为她停下匆忙的脚步,能多看她一眼。
刘晓艺的出现,像一道异样的光,照进了她铜墙铁壁却空空如也的世界。刘晓艺对她无所求,不畏惧她的家世,也不迎合她的脾气,甚至敢直言不讳。
这种纯粹和坦然,是连诗晴从未接触过的。她笨拙地靠近,像一个在沙漠里渴久了的人,本能地追寻着水源。
刘晓艺对待她,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当初对待那个浑身是刺的周漾。
周漾是半孤儿,缺乏家庭温暖;连诗晴则是情感上的“孤儿”,被物质包裹,却精神赤贫。但她比周漾更棘手,因为她身上深深烙印着那个高高在上的阶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她偶尔会流露出那种上位者的不自觉。
比如,她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刘晓艺应该优先满足她的时间安排;她会用施舍般的语气提出“帮助”;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了省几块钱而选择味道“明显差很多”的食堂窗口。
这些时刻,刘晓艺都会非常直接地指出来:“连诗晴,我有我的计划,不能因为你而改变。”
“我不需要这种帮助,谢谢。”“每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我觉得那个窗口味道很好。”
没有指责,没有情绪,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和界限。
这种截然不同的反馈,让连诗晴感到困惑,但也一次次地冲击着她固有的认知。
她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围绕她旋转,别人的时间和选择同样重要;真正的帮助不是施舍,是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自有其道理。
改变是缓慢而艰难的,连诗晴依旧时常口无遮拦,依旧会用下巴尖看人,依旧不懂得体谅他人。
但她跟在刘晓艺身后的时间越来越长,沉默观察的时候越来越多,那种尖锐的、随时准备攻击的气场,似乎不知不觉地减弱了一点点。
刘晓艺就这样,以一种近乎“无为而治”的方式,接纳着这个意外闯入的、麻烦不断却也可怜兮兮的“小尾巴”。
她不知道这段奇怪的关系会走向何方,但她秉持着一贯的真诚和原则:不拒绝善意,不纵容恶习,保持自我,专注前行。
而她这份强大的内心和独特的影响力,也正悄然改变着身边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小姐”。
连诗晴对刘晓艺的偏爱,来得突兀且毫无道理,却又如此鲜明,成了媒体中心众人皆知的一道奇景。
这位大小姐似乎将所有的“好脾气”——如果那能算得上的话——都独独留给了刘晓艺。
她会精准地记得刘晓艺结束电台工作或离开图书馆的时间,然后提前等在外面。
有时是抱着一杯据说是某家需要排队两小时才能买到的网红奶茶(虽然刘晓艺通常只喝几口就还给她,表示糖分超标),有时则只是百无聊赖地靠在墙边刷手机,但视线总会留意着刘晓艺可能出现的方向。
“走了,吃饭。”这是她最常说的、硬邦邦的邀请,仿佛不是她想一起,而是施恩般给予的陪伴。
刘晓艺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渐渐也习惯了身边这个沉默又挑剔的“饭搭子”。
她发现,褪去那层张牙舞爪的防御外壳,连诗晴本质其实很单纯,甚至有点幼稚。
她对刘晓艺好起来的方式,直接且物质,带着她那个阶层特有的烙印:分享她认为最好的东西。
昂贵的进口零食、限量版的文具、甚至她觉得好用的护肤品小样,都会不由分说地塞给刘晓艺。
她的逻辑简单粗暴:“我觉得好,你也应该有。”
这种毫不掩饰的偏爱,原因或许连连诗晴自己都说不清。
也许是因为刘晓艺是唯一一个不因她的家世而巴结她,也不因她的脾气而畏惧她,更不因她的刻薄而彻底厌恶她的人。
在刘晓艺面前,她可以只是连诗晴,一个性格糟糕、不太会说话、但或许没那么坏的普通女同学。
离开学校,连诗晴回到位于市区二环那间宽敞得可以跑步的大平层里,面对的是恭敬却疏离的保姆和管家。
巨大的空间填满了昂贵的家具和艺术品,却填不满人心的空洞。父母的电话永远在忙线中,或者匆匆几句关心就又投入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刘晓艺那种不掺任何杂质的真诚、那种专注于自身目标的沉静力量,对她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她是真的喜欢待在刘晓艺身边,哪怕很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各做各的事。
然而,连诗晴那积习难改的说话方式和暴脾气,终究还是惹来了麻烦。
一次在食堂,她因为一点小事(她觉得是对方挡了她的路)对一个隔壁学院的男生出言不逊,话语极其刻薄难听。那男生也不是忍气吞声的主,当场反击,言辞激烈,周围迅速围起了一圈看热闹的人。
连诗晴哪里受过这种当面顶撞,气得脸色发白,却又碍于大小姐的架子不能真的挽袖子吵架,一时间僵在那里,下不来台,眼眶都微微红了,却强忍着不肯示弱。
正是尴尬之际,刘晓艺闻声赶来。她没有立刻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先冷静地向周围同学了解了情况。
然后,她走到连诗晴身边,轻轻拉了她一下,低声道:“少说两句。”
接着,她转向那个依旧怒气冲冲的男生,语气平和却坚定:“同学,不好意思,她说话方式有问题,我代她向你道歉。不过食堂通道窄,相互体谅一下,没必要为这点小事争执,你看可以吗?”
她态度诚恳,给了双方台阶下。那男生见有女生出来打圆场,也不好再发作,嘟囔了几句便走了。
围观人群见没热闹可看,也渐渐散去。
刘晓艺这才看向依旧绷着脸、但眼神里泄露出一丝后怕和委屈的连诗晴,叹了口气:“走吧,饭都快凉了。”
她没有过多责备,但那份无声的包容和及时的解围,却比任何说教都让连诗晴触动。她默默跟着刘晓艺,第一次没有反驳。
真正让连诗晴将刘晓艺视为“第一个真心的好友”的,是一场意外。
他们教给连诗晴的,是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是品鉴珠宝马术,是如何在宴会厅里觥筹交错、应对自如。
在处事方面,因为他们自身一直是“上位者”,他们灌输给女儿的也是强势方的思维:如何谈判,如何施压,如何用资源和地位达到目的。
他们鼓励女儿要优秀,要走上高处,要配得上苏家的门楣。
唯独没有人教她,如何与“世俗”打交道,如何理解普通人的情绪,如何交一个真心的朋友,如何去爱与被爱。
她的世界里,只有“交换”和“价值”,没有“情感”和“理解”。
她选择读电视主持,内心深处或许藏着一个极其幼稚的渴望:希望有一天,父母在电视上看到光芒四射的她,能真正为她停下匆忙的脚步,能多看她一眼。
刘晓艺的出现,像一道异样的光,照进了她铜墙铁壁却空空如也的世界。刘晓艺对她无所求,不畏惧她的家世,也不迎合她的脾气,甚至敢直言不讳。
这种纯粹和坦然,是连诗晴从未接触过的。她笨拙地靠近,像一个在沙漠里渴久了的人,本能地追寻着水源。
刘晓艺对待她,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当初对待那个浑身是刺的周漾。
周漾是半孤儿,缺乏家庭温暖;连诗晴则是情感上的“孤儿”,被物质包裹,却精神赤贫。但她比周漾更棘手,因为她身上深深烙印着那个高高在上的阶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她偶尔会流露出那种上位者的不自觉。
比如,她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刘晓艺应该优先满足她的时间安排;她会用施舍般的语气提出“帮助”;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了省几块钱而选择味道“明显差很多”的食堂窗口。
这些时刻,刘晓艺都会非常直接地指出来:“连诗晴,我有我的计划,不能因为你而改变。”
“我不需要这种帮助,谢谢。”“每个人的消费观念不同,我觉得那个窗口味道很好。”
没有指责,没有情绪,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和界限。
这种截然不同的反馈,让连诗晴感到困惑,但也一次次地冲击着她固有的认知。
她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围绕她旋转,别人的时间和选择同样重要;真正的帮助不是施舍,是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自有其道理。
改变是缓慢而艰难的,连诗晴依旧时常口无遮拦,依旧会用下巴尖看人,依旧不懂得体谅他人。
但她跟在刘晓艺身后的时间越来越长,沉默观察的时候越来越多,那种尖锐的、随时准备攻击的气场,似乎不知不觉地减弱了一点点。
刘晓艺就这样,以一种近乎“无为而治”的方式,接纳着这个意外闯入的、麻烦不断却也可怜兮兮的“小尾巴”。
她不知道这段奇怪的关系会走向何方,但她秉持着一贯的真诚和原则:不拒绝善意,不纵容恶习,保持自我,专注前行。
而她这份强大的内心和独特的影响力,也正悄然改变着身边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小姐”。
连诗晴对刘晓艺的偏爱,来得突兀且毫无道理,却又如此鲜明,成了媒体中心众人皆知的一道奇景。
这位大小姐似乎将所有的“好脾气”——如果那能算得上的话——都独独留给了刘晓艺。
她会精准地记得刘晓艺结束电台工作或离开图书馆的时间,然后提前等在外面。
有时是抱着一杯据说是某家需要排队两小时才能买到的网红奶茶(虽然刘晓艺通常只喝几口就还给她,表示糖分超标),有时则只是百无聊赖地靠在墙边刷手机,但视线总会留意着刘晓艺可能出现的方向。
“走了,吃饭。”这是她最常说的、硬邦邦的邀请,仿佛不是她想一起,而是施恩般给予的陪伴。
刘晓艺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渐渐也习惯了身边这个沉默又挑剔的“饭搭子”。
她发现,褪去那层张牙舞爪的防御外壳,连诗晴本质其实很单纯,甚至有点幼稚。
她对刘晓艺好起来的方式,直接且物质,带着她那个阶层特有的烙印:分享她认为最好的东西。
昂贵的进口零食、限量版的文具、甚至她觉得好用的护肤品小样,都会不由分说地塞给刘晓艺。
她的逻辑简单粗暴:“我觉得好,你也应该有。”
这种毫不掩饰的偏爱,原因或许连连诗晴自己都说不清。
也许是因为刘晓艺是唯一一个不因她的家世而巴结她,也不因她的脾气而畏惧她,更不因她的刻薄而彻底厌恶她的人。
在刘晓艺面前,她可以只是连诗晴,一个性格糟糕、不太会说话、但或许没那么坏的普通女同学。
离开学校,连诗晴回到位于市区二环那间宽敞得可以跑步的大平层里,面对的是恭敬却疏离的保姆和管家。
巨大的空间填满了昂贵的家具和艺术品,却填不满人心的空洞。父母的电话永远在忙线中,或者匆匆几句关心就又投入工作。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刘晓艺那种不掺任何杂质的真诚、那种专注于自身目标的沉静力量,对她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她是真的喜欢待在刘晓艺身边,哪怕很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各做各的事。
然而,连诗晴那积习难改的说话方式和暴脾气,终究还是惹来了麻烦。
一次在食堂,她因为一点小事(她觉得是对方挡了她的路)对一个隔壁学院的男生出言不逊,话语极其刻薄难听。那男生也不是忍气吞声的主,当场反击,言辞激烈,周围迅速围起了一圈看热闹的人。
连诗晴哪里受过这种当面顶撞,气得脸色发白,却又碍于大小姐的架子不能真的挽袖子吵架,一时间僵在那里,下不来台,眼眶都微微红了,却强忍着不肯示弱。
正是尴尬之际,刘晓艺闻声赶来。她没有立刻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先冷静地向周围同学了解了情况。
然后,她走到连诗晴身边,轻轻拉了她一下,低声道:“少说两句。”
接着,她转向那个依旧怒气冲冲的男生,语气平和却坚定:“同学,不好意思,她说话方式有问题,我代她向你道歉。不过食堂通道窄,相互体谅一下,没必要为这点小事争执,你看可以吗?”
她态度诚恳,给了双方台阶下。那男生见有女生出来打圆场,也不好再发作,嘟囔了几句便走了。
围观人群见没热闹可看,也渐渐散去。
刘晓艺这才看向依旧绷着脸、但眼神里泄露出一丝后怕和委屈的连诗晴,叹了口气:“走吧,饭都快凉了。”
她没有过多责备,但那份无声的包容和及时的解围,却比任何说教都让连诗晴触动。她默默跟着刘晓艺,第一次没有反驳。
真正让连诗晴将刘晓艺视为“第一个真心的好友”的,是一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