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汉水对峙疑云生 夜鼓惊曹心神乱-《梦动三国》

  (旁白):建安二十四年四月,汉水两岸的营寨如两尊对峙的巨兽,江风卷着水汽,裹着双方士兵的焦虑。诸葛亮的“疲敌计”敲碎了曹操的安稳夜,赵云的鼓声成了曹魏军营的梦魇;杨修的“鸡肋”之言撞上了曹操的杀心,成了撤军的导火索。当刘备的王冠在沔阳的坛上闪耀,曹操的背影却在长安的尘土中佝偻——此消彼长间,三国的天平,正悄然向蜀倾斜。

  一、汉水天险:两岸对峙难轻动 地利成障锁兵锋

  汉水自西向东横贯汉中,此时正值春汛,江面宽达百丈,水流湍急,浪花拍打着两岸的滩涂。南岸蜀军大营背靠定军山余脉,营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易守难攻;北岸曹军大营扎在平坦的河谷地带,虽便于展开兵力,却无险可依,若强行渡江,必遭南岸蜀军箭雨袭击。

  蜀军大营内,刘备与诸葛亮站在江边的望楼之上,望着北岸的曹营。诸葛亮指着江面道:“主公请看,汉水春汛未过,船只难行;南岸的鹰嘴崖可俯瞰江面,曹军一举一动皆在我军监视之下——曹操若强行渡江,必是自投罗网。”

  刘备点头:“曹操新丧夏侯渊,士气低落,又无地利,必不敢轻易进攻;但他拥兵十万,若久拖不决,我军粮草恐难支撑。”

  诸葛亮笑道:“主公放心,亮已有疲敌之策——可命子龙将军率部,夜里在营中击鼓呐喊,佯装劫营,曹操多疑,必夜夜难眠,不出十日,其军必乱。”

  刘备抚掌:“孔明之计甚妙!速传子龙前来。”

  不多时,赵云赶到。诸葛亮吩咐道:“子龙,你率三千士兵,分作三队,夜里轮流在营西、营东、营北击鼓,每队击鼓一个时辰便换防,切记不可真的劫营,只扰其军心即可。”

  赵云领命:“末将领旨,定不辱命。”

  北岸曹营内,曹操也在观察江面。夏侯惇道:“魏王,蜀军据险而守,汉水难渡,不如撤军回长安,待秋后水浅再图汉中。”

  曹操摇头:“孤率十万大军而来,未建寸功便撤军,颜面何存?且夏侯渊之仇未报,孤岂能空手而回?”他望着南岸的蜀军大营,眉头紧锁——刘备避而不战,地利又在对方手中,强攻不行,久拖不利,一时竟无计可施。

  二、夜鼓惊魂:子龙轮番扰敌寨 孟德惊悸失心神

  当夜三更,曹军士兵正酣睡,突然听到南岸传来震天的鼓声,夹杂着呐喊:“劫营啦!杀啊!”

  “不好!蜀军劫营!”哨兵大喊,曹军士兵慌忙起身,披甲持械,冲出营外,却见江面漆黑一片,南岸的鼓声虽响,却无一艘船渡江。

  “是诈!蜀军在诈我们!”夏侯惇大喊,命士兵回营休息。可刚躺下不到一个时辰,东岸又传来鼓声,呐喊声更甚:“活捉曹操!”

  曹操从睡梦中惊醒,披甲出帐,见营内士兵乱作一团,怒道:“又是诈计!再喧哗者斩!”可他自己也不敢大意,手持佩剑,在帐外站了半个时辰,直到鼓声停止,才回帐休息。

  接下来几日,夜夜如此——蜀军的鼓声从不同方向传来,有时在西,有时在东,有时甚至在北岸上游方向隐约响起,曹军士兵疲于奔命,个个面带倦容。曹操更是被折腾得心神不宁,常常刚合上眼就被鼓声惊醒,醒来后便再也无法入睡,只能在帐内踱步,时而骂刘备“小人伎俩”,时而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五夜,鼓声再次响起时,曹操竟出现了幻觉——仿佛看到夏侯渊浑身是血站在帐前,对他道:“魏王,速撤军,否则全军覆没!”他惊得大叫一声,摔倒在地,亲兵慌忙将他扶起,发现他面色苍白,额头满是冷汗。

  “魏王,您没事吧?”亲兵担忧道。

  曹操摆摆手:“孤没事……只是有些疲惫。”可他自己知道,连日的惊悸已让他身心俱疲,胸口时常隐隐作痛——这为日后抱病埋下了病根。

  三、营中日常:蜀营练兵稳军心 魏帐疑云生嫌隙

  南岸蜀军大营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清晨,赵云率士兵在营前练兵,“七探盘蛇枪”的枪影如银蛇飞舞,士兵们的呐喊声整齐有力。黄忠也在一旁操练刀法,虽年近七旬,却依旧虎虎生风。

  刘备走过来,笑道:“子龙、汉升,连日辛苦,诸葛亮的疲敌计已见成效,曹操必已心神不宁。”

  赵云道:“主公,曹军虽疲,但兵力仍占优,不可大意。”

  黄忠道:“若曹操再不退,末将愿率军夜袭其粮营,断其根本!”

  刘备摇头:“孔明说过,待曹操自乱阵脚,再行出击不迟。”

  而北岸曹营内,士兵们因连日熬夜,操练时频频出错。杨修与几个文官在帐内饮酒,见曹操心神不宁,便对身边人笑道:“魏王近日魂不守舍,皆因蜀军那点小伎俩——依我看,汉中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话很快传到曹操耳中。曹操本就因杨修多次助曹植争世子而不满——当年曹植西征西凉,正是杨修劝其“急功近利,孤军深入”,才导致兵败,错失世子之位。如今杨修又散播“鸡肋”之言,动摇军心,曹操心中杀念渐起。

  一日,曹操召杨修议事:“近日营中有人散播‘鸡肋’之言,动摇军心,你可知是谁所为?”

  杨修心中一惊,却仍强作镇定:“魏王,此乃小人谣言,与臣无关。”

  曹操冷笑:“与你无关?孤已查明,是你在帐中妄言!你助曹植争位,屡进谗言,如今又散播谣言,扰乱军心——留你何用?”

  杨修吓得跪地求饶:“魏王饶命!臣再也不敢了!”

  曹操却不为所动——他深知杨修智谋过人,若自己百年之后,杨修必助曹植与曹丕争斗,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不如趁此机会除之,既绝后患,又能以“散播谣言”为名,为撤军找借口。

  四、鸡肋断命:杨修恃才终伏法 孟德借故定撤军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初,曹操在中军帐召开军事会议,诸将皆因连日疲困,无计可施。曹操道:“近日蜀军夜夜扰营,士兵疲惫,粮草也将尽,诸位以为当如何?”

  夏侯惇道:“魏王,不如撤军回长安,待整顿兵马后再图汉中。”

  曹操沉吟片刻,还未开口,杨修突然出列:“魏王,臣以为‘鸡肋’之言虽被曲解,却也道出实情——汉中确实难取,不如撤军。”

  曹操勃然大怒:“杨修!你还敢提‘鸡肋’!孤忍你已久!”他对亲兵道:“将杨修拖出去,斩立决!”

  亲兵上前,拖起杨修就走。杨修大喊:“魏王!臣冤枉!”可曹操根本不听,直到帐外传来杨修的惨叫,才缓缓道:“杨修散播谣言,动摇军心,已被斩首——即日起,全军撤军回长安!”

  诸将虽知杨修之死有冤,却也不敢多言——连日的疲困已让他们无心再战,撤军正是求之不得。

  当晚,曹操在帐中收拾东西,看着夏侯渊的遗物——一支折断的长戟,不禁泪下:“妙才,孤对不起你,未能为你报仇……”他命人将夏侯渊的灵位护送至邺城安葬,又召来张合:“你率五千精兵驻守陈仓,防备蜀军北伐,若有异动,即刻回报。”

  张合领命:“末将领旨!”

  次日清晨,曹军开始撤军。曹操坐在马车里,掀开车帘,最后望了一眼南岸的蜀军大营,心中满是不甘——他征战一生,从未如此狼狈地撤退过。江风卷起他的白发,他剧烈地咳嗽起来,胸口的疼痛愈发剧烈,亲兵慌忙递上汤药:“魏王,快喝药吧。”

  曹操接过药碗,喃喃道:“孤老了……汉中,终究是刘备的了。”

  五、沔阳筑坛:玄德进位汉中王 群臣拥戴定基业

  曹军撤军的消息传到蜀军大营,全军欢腾。刘备召集群臣议事:“曹操已退,汉中已定,诸位以为当如何巩固基业?”

  诸葛亮道:“主公平定益州、夺取汉中,功盖天下,当进位汉中王,以安民心,号令天下。”

  法正、赵云、黄忠等人纷纷附和:“请主公进位汉中王!”

  刘备假意推辞:“朕乃汉臣,若进位为王,恐遭天下非议。”

  诸葛亮道:“主公乃中山靖王之后,进位汉中王,是为匡扶汉室,非为私利,天下人必能理解。”

  刘备最终应允:“既然诸位盛情,朕便暂代汉中王之位,待平定天下,再还政于献帝。”

  七月,刘备在沔阳(今陕西勉县)筑坛,举行进位大典。坛高九丈,分三层,每层都有文武百官侍立。刘备身着王袍,头戴王冠,一步步走上坛顶,接受群臣朝拜。

  诸葛亮宣读表文:“臣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今平定益州、夺取汉中,为匡扶汉室,暂进位汉中王,谨守臣节,誓灭曹贼,还于旧都……”

  表文宣读完毕,群臣高呼:“汉中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刘备走下坛顶,任命百官:关羽为前将军,镇守荆州;张飞为右将军,镇守巴西;马超为左将军,镇守武都;黄忠为后将军,辅佐自己;赵云为翊军将军,随自己返回成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

  魏延上前领命:“末将定守住汉中,不让曹军前进一步!”

  刘备拍着他的肩膀:“文长(魏延字),汉中乃益州门户,朕对你寄予厚望。”

  大典结束后,刘备与诸葛亮、赵云等人在帐中饮酒庆贺。诸葛亮道:“主公进位汉中王,蜀汉基业已定,但仍需警惕——孙权久窥荆州,曹操虽退,实力仍在,不可掉以轻心。”

  刘备点头:“孔明所言极是。传旨给关羽,让他严守荆州,切勿轻易北伐。”

  六、南北余波:云长接旨心不忿 子建闻耗叹杨修

  荆州的关羽接到刘备进位汉中王的诏书,及“严守荆州”的命令后,心中颇为不满。他对周仓道:“大哥进位汉中王,却让我死守荆州,不让北伐——曹操新败,正是北伐良机,怎能错失?”

  周仓道:“将军,汉中王有令,不可违啊。”

  关羽道:“待我整顿兵马,上书大哥,请求北伐——若能拿下襄樊,便可直逼许昌,匡扶汉室指日可待!”他当即下令,加紧操练荆州兵马,准备北伐。

  邺城的曹植得知杨修被杀、曹操撤军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在府邸中摆上杨修的灵位,饮酒祭奠:“德祖(杨修字),是我害了你……若不是我争世子之位,你也不会遭此横祸。”他想起当年西征西凉,杨修劝他急功近利,导致兵败,如今想来,满是悔恨。

  此时,蒋欲川从淮南送来书信,劝他“放下执念,寄情诗文,以保平安”。曹植读完信,泪如雨下:“欲川将军尚且知我,父亲却为何容不下我?”他提笔写下《赠白马王彪》,诗中满是悲愤与无奈。

  庐江的吕莫言得知刘备称汉中王、曹操撤军的消息后,对大乔、小乔道:“刘备势力渐强,曹操元气大伤,孙权定会加快偷袭荆州的步伐——我们需早做准备。”

  小乔道:“若真开战,我们便去深山隐居,远离战火。”

  吕莫言点头:“好,若荆州有变,我们便即刻动身。”

  (旁白):沔阳的坛上还残留着庆典的痕迹,长安的驿道上已扬起撤军的尘土,荆州的军营里正回荡着操练的呐喊。刘备的汉中王之位稳固了蜀汉的根基,曹操的撤军预示着曹魏的暂退,而孙权的阴谋已在荆州的阴影中成型。当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指向襄樊,当吕蒙的水师悄悄驶向江陵,当赵云的银枪在成都的演武场闪耀,三国的命运,将在荆州的烽火中,迎来最惨烈的转折。

  接下来,关羽能否北伐成功?吕蒙的偷袭计划能否得手?刘备会如何应对荆州之变?这些疑问,都将在“关羽北伐”“吕蒙袭荆”“夷陵之战”的故事里一一揭晓——乱世的英雄,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而历史的车轮,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