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离一行人的队伍离开白草原,向西北行进两日,终于进入安陵郡地界。
眼前景物一变,无边的荒原被远远抛在身后,眼前群峰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官道在山岭之间蜿蜒如蛇,漫山遍野皆是参天古木,虽值寒冬,林间依旧兽迹纵横,鸟鸣混杂狼嚎,透出一种粗犷而原始的生命力。
作为大汉国人口最稀少的郡,安陵郡耕地稀少,百姓多以狩猎为生。
因地处偏远,朝廷管辖相对薄弱,山中多有散居的猎户部落,彼此间时因争夺猎物地界偶有摩擦,却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
此地山林茂密,物产虽谈不上丰饶,却藏有不少珍奇药草与皮毛,吸引着少数行脚商冒险深入,也为一些躲避官府追查的逃犯提供了藏身之所。
随着道路收窄,队伍逐渐拉长,绵延十余里。
一阵嘹亮的歌声从队伍中传来。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早在白草原时,范离已对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韩成略肩上箭伤未愈,但精神尚可,仍统领一千子弟兵,走在队伍最前方,正带着他的子弟兵怒吼军歌。
子弟兵后边是三千余名罪兵,他们被范离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号,救赎军。
此刻,每名士兵的肩头都扛着一根碗口粗的木桩,跑得身上直冒白汽。这是范离立下的规矩:既是对肉体的惩戒与磨砺,亦是对精神的拷问与淬炼。沉重的脚步砸在山路上,喘息声如拉风箱般粗重,却无人敢出声抱怨。
二十多名身披大氅的汉子骑马穿梭于救赎军之间,不时扬起手中皮鞭,抽向那些意图偷懒的士兵。这二十几人是老三到老十九,另外还有范离从禁军中挑出来六名达到元阳境的高手,被编成一个卫队,号称“锦衣卫”。
队伍中间是范离等人的马车和商队,孙铁命则率领剩余的六百禁军垫后。
一辆四马并驱拉动的马车里。
范离正与刘项掰扯:“你看啊,这宝剑是我借给你的,没错吧?你用完了就应该还我,对不对?”
小正太眨巴着眼睛:“当时这把剑是你从我这骗走的,现在我又骗回来了,物归原主,没错吧?”
“你这破孩子,最近怎么学坏了!”范离斜眼瞧着刘项:“你要这样,那热气球我可不管了啊!”
刘项眼睛一亮:“那热气球真能带人飞上天?”
范离:“你看,我骗过你么?”
刘项小声嘀咕:“你骗我骗的还少吗!”
“来,拿来!”范离,伸出手。
刘项老大不情愿把秋棠宝剑递到范离手上,满脸热切:“那热气球……”
“再见!”范离一把抓过宝剑,利落的跳下马车,动作行云流水。
车厢里,游峰与刘项大眼瞪小眼,只剩下刘项一声哀叹。
……………………
第三天中午的时候范离一行人进了安陵城。
安陵城坐落于群山环抱的谷地之中,唯北面有一处天然隘口,一道巍峨的石砌城墙横亘于此,凭借山势而建,易守难攻。
范离一行入城后,安陵郡丞方知节早已率领郡府属官在城门处迎候,仪式虽简却丝毫不失礼数。随后,众人被引至郡守府。
范离一行在郡丞方知节的迎接下入驻安陵城。
当晚,郡守府大堂内灯火通明,一场以山珍野味为主的接风宴盛大而隆重,烤鹿、炖虎、熊掌等佳肴香气扑鼻,尽显地方特色与待客之诚。只是郡守车泰丰没在,说是去附近剿匪了。
宴席伊始,方知节依礼先敬刘项,再敬贺长州,礼节周到。待轮到范离时,他神情明显变得不同,亲自执壶为其斟满酒杯,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
“范大人,这一杯,下官是专程敬您的。”他声音不高,却足够让临近几人听清,“不瞒大人,您的《平阳赋》,下官反复诵读,不胜欣喜。‘着霓裳之轻裾,振云袖之华光,似轻云之闭月,若流风之回雪……’,尽绝天下美词;能在此边城得见大人,实乃知节之幸!”
范离举杯谦和回应:“方郡丞过誉了,信手之作,能得知音,是范某之幸。”
方知节闻言,脸上笑意更浓,略作迟疑,从袖中取出一卷精心装裱好的卷轴,双手捧到范离面前。
“范大人,下官拜读大人宏文,心潮澎湃,不能自已。闲暇时效颦拙笔,写了一篇《赋平阳赋》,不揣冒昧,想请大人雅正。”
方知节语气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若……若大人觉得尚可入眼,不知能否……能否恳请大人,将这篇陋文推荐给《半月谈》,若能刊载,下官此生无憾矣!”
范离一听这文章名《赋平阳赋》,心里就先咯噔一下,差点被酒呛着。好家伙,这是给我那篇《平阳赋》写读后感!他接过文章,展开快速扫了几眼。文章骈四俪六,辞藻堆砌得极为华丽,通篇都是溢美之词,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什么文曲临凡,笔摇五岳之类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上来。
范离顿时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心里暗道:这马屁拍得也太露骨了,真要登在《半月谈》上,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我这报纸还要不要脸面了?可看着方知节那充满希冀的眼神,直接拒绝又未免太不近人情。
他面上不动声色,快速将文稿卷起,面带微笑道:“方郡丞有心了。此文情真意切,范某拜读之后,深感惶恐。不过,《半月谈》选稿自有其标准与流程,这样,文稿我先收下,容我与报馆同仁商议……”
范离话没说完,门外传来一阵沉稳却略显沉重的脚步声,一位身披甲胄、风尘仆仆的武将大步走了进来。来人约莫四十岁上下,但此刻甲胄上沾着泥土,脸上带着几处明显的淤青和刮痕。
那武将刚踏入大堂,见满座皆是官员与宾客,案上佳肴还冒着热气,先是愣了愣,随即快步上前,未等方知节引荐便先躬身致歉:“诸位久等!末将车泰丰,刚从剿匪前线回营,听闻范大人与殿下已入城赴宴 —— 此事关郡府与朝廷官员的接洽,实在不敢耽搁,来不及卸甲整束便匆匆赶来,贸然闯入恐有惊扰,还望殿下与二位大人海涵!”
方知节见状,连忙上前正式引荐:“殿下,范大人,贺大人,这位便是咱们安陵郡的郡守,车泰丰车大人。”车泰丰这才直起身,重新见礼道:“末将车泰丰,参见殿下!见过范大人、贺大人!” 语气又添了几分歉意,“礼数不周,还请诸位包涵。”
范离打量着这位初次见面的郡守,见他虽带伤却不失礼数,气度沉稳,便温和回应:“车郡守不必多礼,辛苦了。看情形,此行似乎并不顺利?”
方知节也关切地问道:“车大人,你这伤……这是怎么搞的?”
在范离和方知节的接连追问下,车泰丰脸上的疲惫与凝重再也无法掩饰。他叹了口气,抱拳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终于如实相告:“既然范大人垂询,末将不敢隐瞒。此行……确是失利了,安陵郡北边近来窜入一伙流匪……”
他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他们与百姓商旅暂且相安无事,却专劫官府粮秣物资,更可恶者,竟公然拉拢郡中壮丁入伙,不从者便施以拳脚。”
“末将岂能容此匪猖獗?昨日亲率郡兵两千人前往清剿。岂料这伙贼人非但人数众多,那匪首更是厉害……末将无能,苦战不敌。”
范离闻言,眉头微蹙,直接切入关键问道:“我军伤亡如何?”
车泰丰脸上愧色更浓,沉声答道:“托大人洪福,末将与敌军全力鏖战,双方缠斗不下,几轮冲杀后总算稳住阵脚,倒无兄弟折损。伤者约有百余人,多是搏斗间的皮肉筋骨之伤,将养些时日便好。”他顿了顿,声音里透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懑,“只是……那匪首武艺高强,悍勇异常,阵前竟被他瞅准空子,生生掳去了几十名弟兄。末将无能,未能及时救回,反累同袍受辱,此乃末将之过!”
他话音落下,满堂寂然。
在一片凝滞中,范离指尖轻轻叩着案几,眼睛里掠过一丝玩味:"有点意思……"
眼前景物一变,无边的荒原被远远抛在身后,眼前群峰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官道在山岭之间蜿蜒如蛇,漫山遍野皆是参天古木,虽值寒冬,林间依旧兽迹纵横,鸟鸣混杂狼嚎,透出一种粗犷而原始的生命力。
作为大汉国人口最稀少的郡,安陵郡耕地稀少,百姓多以狩猎为生。
因地处偏远,朝廷管辖相对薄弱,山中多有散居的猎户部落,彼此间时因争夺猎物地界偶有摩擦,却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
此地山林茂密,物产虽谈不上丰饶,却藏有不少珍奇药草与皮毛,吸引着少数行脚商冒险深入,也为一些躲避官府追查的逃犯提供了藏身之所。
随着道路收窄,队伍逐渐拉长,绵延十余里。
一阵嘹亮的歌声从队伍中传来。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早在白草原时,范离已对部队进行了重新整编。韩成略肩上箭伤未愈,但精神尚可,仍统领一千子弟兵,走在队伍最前方,正带着他的子弟兵怒吼军歌。
子弟兵后边是三千余名罪兵,他们被范离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号,救赎军。
此刻,每名士兵的肩头都扛着一根碗口粗的木桩,跑得身上直冒白汽。这是范离立下的规矩:既是对肉体的惩戒与磨砺,亦是对精神的拷问与淬炼。沉重的脚步砸在山路上,喘息声如拉风箱般粗重,却无人敢出声抱怨。
二十多名身披大氅的汉子骑马穿梭于救赎军之间,不时扬起手中皮鞭,抽向那些意图偷懒的士兵。这二十几人是老三到老十九,另外还有范离从禁军中挑出来六名达到元阳境的高手,被编成一个卫队,号称“锦衣卫”。
队伍中间是范离等人的马车和商队,孙铁命则率领剩余的六百禁军垫后。
一辆四马并驱拉动的马车里。
范离正与刘项掰扯:“你看啊,这宝剑是我借给你的,没错吧?你用完了就应该还我,对不对?”
小正太眨巴着眼睛:“当时这把剑是你从我这骗走的,现在我又骗回来了,物归原主,没错吧?”
“你这破孩子,最近怎么学坏了!”范离斜眼瞧着刘项:“你要这样,那热气球我可不管了啊!”
刘项眼睛一亮:“那热气球真能带人飞上天?”
范离:“你看,我骗过你么?”
刘项小声嘀咕:“你骗我骗的还少吗!”
“来,拿来!”范离,伸出手。
刘项老大不情愿把秋棠宝剑递到范离手上,满脸热切:“那热气球……”
“再见!”范离一把抓过宝剑,利落的跳下马车,动作行云流水。
车厢里,游峰与刘项大眼瞪小眼,只剩下刘项一声哀叹。
……………………
第三天中午的时候范离一行人进了安陵城。
安陵城坐落于群山环抱的谷地之中,唯北面有一处天然隘口,一道巍峨的石砌城墙横亘于此,凭借山势而建,易守难攻。
范离一行入城后,安陵郡丞方知节早已率领郡府属官在城门处迎候,仪式虽简却丝毫不失礼数。随后,众人被引至郡守府。
范离一行在郡丞方知节的迎接下入驻安陵城。
当晚,郡守府大堂内灯火通明,一场以山珍野味为主的接风宴盛大而隆重,烤鹿、炖虎、熊掌等佳肴香气扑鼻,尽显地方特色与待客之诚。只是郡守车泰丰没在,说是去附近剿匪了。
宴席伊始,方知节依礼先敬刘项,再敬贺长州,礼节周到。待轮到范离时,他神情明显变得不同,亲自执壶为其斟满酒杯,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
“范大人,这一杯,下官是专程敬您的。”他声音不高,却足够让临近几人听清,“不瞒大人,您的《平阳赋》,下官反复诵读,不胜欣喜。‘着霓裳之轻裾,振云袖之华光,似轻云之闭月,若流风之回雪……’,尽绝天下美词;能在此边城得见大人,实乃知节之幸!”
范离举杯谦和回应:“方郡丞过誉了,信手之作,能得知音,是范某之幸。”
方知节闻言,脸上笑意更浓,略作迟疑,从袖中取出一卷精心装裱好的卷轴,双手捧到范离面前。
“范大人,下官拜读大人宏文,心潮澎湃,不能自已。闲暇时效颦拙笔,写了一篇《赋平阳赋》,不揣冒昧,想请大人雅正。”
方知节语气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若……若大人觉得尚可入眼,不知能否……能否恳请大人,将这篇陋文推荐给《半月谈》,若能刊载,下官此生无憾矣!”
范离一听这文章名《赋平阳赋》,心里就先咯噔一下,差点被酒呛着。好家伙,这是给我那篇《平阳赋》写读后感!他接过文章,展开快速扫了几眼。文章骈四俪六,辞藻堆砌得极为华丽,通篇都是溢美之词,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什么文曲临凡,笔摇五岳之类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上来。
范离顿时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心里暗道:这马屁拍得也太露骨了,真要登在《半月谈》上,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我这报纸还要不要脸面了?可看着方知节那充满希冀的眼神,直接拒绝又未免太不近人情。
他面上不动声色,快速将文稿卷起,面带微笑道:“方郡丞有心了。此文情真意切,范某拜读之后,深感惶恐。不过,《半月谈》选稿自有其标准与流程,这样,文稿我先收下,容我与报馆同仁商议……”
范离话没说完,门外传来一阵沉稳却略显沉重的脚步声,一位身披甲胄、风尘仆仆的武将大步走了进来。来人约莫四十岁上下,但此刻甲胄上沾着泥土,脸上带着几处明显的淤青和刮痕。
那武将刚踏入大堂,见满座皆是官员与宾客,案上佳肴还冒着热气,先是愣了愣,随即快步上前,未等方知节引荐便先躬身致歉:“诸位久等!末将车泰丰,刚从剿匪前线回营,听闻范大人与殿下已入城赴宴 —— 此事关郡府与朝廷官员的接洽,实在不敢耽搁,来不及卸甲整束便匆匆赶来,贸然闯入恐有惊扰,还望殿下与二位大人海涵!”
方知节见状,连忙上前正式引荐:“殿下,范大人,贺大人,这位便是咱们安陵郡的郡守,车泰丰车大人。”车泰丰这才直起身,重新见礼道:“末将车泰丰,参见殿下!见过范大人、贺大人!” 语气又添了几分歉意,“礼数不周,还请诸位包涵。”
范离打量着这位初次见面的郡守,见他虽带伤却不失礼数,气度沉稳,便温和回应:“车郡守不必多礼,辛苦了。看情形,此行似乎并不顺利?”
方知节也关切地问道:“车大人,你这伤……这是怎么搞的?”
在范离和方知节的接连追问下,车泰丰脸上的疲惫与凝重再也无法掩饰。他叹了口气,抱拳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终于如实相告:“既然范大人垂询,末将不敢隐瞒。此行……确是失利了,安陵郡北边近来窜入一伙流匪……”
他声音带着压抑的怒气,“他们与百姓商旅暂且相安无事,却专劫官府粮秣物资,更可恶者,竟公然拉拢郡中壮丁入伙,不从者便施以拳脚。”
“末将岂能容此匪猖獗?昨日亲率郡兵两千人前往清剿。岂料这伙贼人非但人数众多,那匪首更是厉害……末将无能,苦战不敌。”
范离闻言,眉头微蹙,直接切入关键问道:“我军伤亡如何?”
车泰丰脸上愧色更浓,沉声答道:“托大人洪福,末将与敌军全力鏖战,双方缠斗不下,几轮冲杀后总算稳住阵脚,倒无兄弟折损。伤者约有百余人,多是搏斗间的皮肉筋骨之伤,将养些时日便好。”他顿了顿,声音里透出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懑,“只是……那匪首武艺高强,悍勇异常,阵前竟被他瞅准空子,生生掳去了几十名弟兄。末将无能,未能及时救回,反累同袍受辱,此乃末将之过!”
他话音落下,满堂寂然。
在一片凝滞中,范离指尖轻轻叩着案几,眼睛里掠过一丝玩味:"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