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秋意已浓,御书房外的银杏树叶落了满地,踩上去沙沙作响。崇祯帝坐在案前,手里捏着东厂递来的密报,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 密报上字字句句,都写着东林党勾结边军、联络反贼、甚至想拥立新君的谋逆计划,最后那句 “待后金援军至,便内外夹击逼宫”,更是像一把冰锥扎进他的心里。
“好,好一个东林党!” 崇祯帝猛地将密报拍在案上,墨汁溅出,在宣纸上晕开黑痕。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漫天飘落的银杏叶,想起登基十七年来的步步维艰:内有闯贼作乱,外有后金窥伺,如今连朝堂重臣都要置他于死地。一股从未有过的寒意从脚底升起,他攥紧拳头,眼底闪过狠厉:“朕若再退,大明江山就真要亡了!”
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名字 —— 秦良玉。那支曾在辽东、西南屡立奇功的四川白杆兵,那位年过花甲却仍能提枪上阵的女将军,此刻或许是唯一能指望的力量。崇祯帝快步走回案前,铺开宣纸,笔锋却顿了顿 —— 他知道四川已陷大半,李自成麾下将领正猛攻石柱,秦良玉的次子马万年还在城墙上浴血奋战,可眼下京师危局更甚,若不召白杆兵入京,恐连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他想起秦良玉当年递来的奏折,马祥麟战死襄阳时,她写道 “吾子虽死,忠魂仍护大明”;如今面对破碎的四川,这位老将怕是比谁都清楚,保住京师,才是保住大明最后的根基。崇祯帝闭了闭眼,笔锋落下时,墨色带着决绝:
“秦将军知悉:今东林逆党谋逆,勾连反贼欲覆社稷,京师已危在旦夕。四川虽陷,然朕要的非半壁蜀地,朕要的是整个京师的安全!卿可即刻弃石柱防线,率白杆兵携次子万年星夜入京,护驾勤王。待乱局平定,朕必追封祥麟公侯,予卿家世代荣宠,不负忠勇!”
写完圣旨,崇祯帝重重盖上玉玺,将其折好塞进鎏金锦盒。他唤来王承恩,声音压得极低:“去请洪承畴,只说朕有军务相商,走密道来御书房,不许惊动任何人。”
半个时辰后,洪承畴踏着满地银杏叶走进御书房。这位曾督师蓟辽的重臣,如今虽无实职,却因熟谙边地与蜀地地形,成了崇祯帝暗中倚重的臂膀。他见案上锦盒与摊开的密报,躬身道:“陛下召臣,是为调兵之事?”
“正是。” 崇祯帝将圣旨递给他,“朕欲召秦良玉弃蜀入京,需你画一条安全路线 —— 要避开闯贼主力,更要绕开东林党在汉中、商洛安插的眼线。”
洪承畴看完圣旨,眉头微蹙却很快舒展:“陛下决断英明!四川已无援军可盼,白杆兵若困守石柱,迟早被闯贼围歼;入京护驾,守住京师,才是守住大明的根本。” 他取来纸笔,迅速勾勒山川脉络,笔尖在 “汉中”“商洛” 二处圈画:“此二地闯贼游兵虽多,却可借巴山余脉隐蔽行军,臣已标注出几处山间小道,皆是当年商旅避税所用,鲜有人知。”
他又在图上点出三处驿站:“这几处驿站仍在朝廷掌控中,可让白杆兵在此补给,但需嘱咐秦将军,每处停留不得过一个时辰,以防走漏消息。”
崇祯帝接过路线图,指尖抚过 “石柱” 到 “京师” 的蜿蜒线条,忽然想起秦良玉当年率白杆兵北上抗金的模样,轻声道:“秦将军年近花甲,还要让她携子远征,朕……”
“陛下,秦将军忠勇,必懂‘舍蜀保京师’之理。” 洪承畴躬身道,“且白杆兵善山地作战,走此路线恰能发挥所长,比走官道更安全。”
崇祯帝点了点头,将路线图与圣旨一同交给王承恩:“你挑二十名东厂精锐番子,皆着便装,分三队出发,一队探路,两队护旨,务必将东西安全送到秦将军手中。告诉她,朕在京师等她,等能保京师安全的忠勇之师。”
王承恩接过锦盒,跪地叩首:“奴婢遵旨!便是粉身碎骨,也定将密诏送到石柱!” 他起身时,一片银杏叶飘落在锦盒上,金黄的叶片衬着鎏金纹路,竟似带着几分悲壮 —— 他知道,这趟蜀地之行,不仅是送一道圣旨,更是送京师最后的安全希望。
待王承恩带着番子从密道离宫,洪承畴望着崇祯帝凝重的神色,又道:“陛下,臣请命暗中排查京营 —— 东林党既想逼宫,必在京营安插了人手,需在白杆兵到来前,清肃内患,保京师内部安稳。”
“准了。” 崇祯帝走到窗边,望着漫天飘落的银杏叶,“你行事需谨慎,万不可打草惊蛇。朕已让骆养性盯着李邦华、钱谦益等人,若他们有异动,先拿了再说。”
御书房内静得只剩落叶声,崇祯帝抬手接住一片飘进窗的银杏叶,指尖冰凉。他想起秦良玉的 “忠义可嘉” 匾额,想起马祥麟战死的襄阳城,想起无数为大明捐躯的将士,心中默念:“秦将军,盼你早日入京,盼你能守住京师,守住大明。”
而此时的四川石柱,城墙上的厮杀正烈。秦良玉手持长枪,将一名闯军将领挑下城墙,她的次子马万年紧随其后,挥刀斩杀爬上城头的敌兵。城楼下,闯贼的喊杀声震天,可白杆兵的阵脚却依旧稳固。当东厂番子冒着箭雨,从城墙密道钻进城内,将锦盒递到秦良玉手中时,她拆开圣旨,看到 “朕要的是整个京师的安全” 那句,老泪瞬间涌出。
马万年见母亲落泪,忙上前:“娘,京师出了何事?”
秦良玉将圣旨递给他,又望向城下的闯贼,眼中闪过决绝:“四川已难守,京师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大明不能亡,陛下不能有事!” 她转身登上城楼,对着城下的白杆兵高声喊道:“儿郎们!陛下召我等入京护驾,保京师安全!今日起,弃石柱,走汉中,赴京师!护陛下,保大明!”
城墙上的白杆兵闻言,齐声呐喊:“护陛下!保京师!保大明!” 声音穿透秋空,压过了闯贼的喊杀,在巴山蜀水间回荡。秦良玉望着北方,握紧了手中的长枪 —— 她知道,这一路山高水远,危机四伏,可她必须走下去,为了京师的安全,为了不负陛下的信任,也为了战死的长子马祥麟。
“好,好一个东林党!” 崇祯帝猛地将密报拍在案上,墨汁溅出,在宣纸上晕开黑痕。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漫天飘落的银杏叶,想起登基十七年来的步步维艰:内有闯贼作乱,外有后金窥伺,如今连朝堂重臣都要置他于死地。一股从未有过的寒意从脚底升起,他攥紧拳头,眼底闪过狠厉:“朕若再退,大明江山就真要亡了!”
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名字 —— 秦良玉。那支曾在辽东、西南屡立奇功的四川白杆兵,那位年过花甲却仍能提枪上阵的女将军,此刻或许是唯一能指望的力量。崇祯帝快步走回案前,铺开宣纸,笔锋却顿了顿 —— 他知道四川已陷大半,李自成麾下将领正猛攻石柱,秦良玉的次子马万年还在城墙上浴血奋战,可眼下京师危局更甚,若不召白杆兵入京,恐连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他想起秦良玉当年递来的奏折,马祥麟战死襄阳时,她写道 “吾子虽死,忠魂仍护大明”;如今面对破碎的四川,这位老将怕是比谁都清楚,保住京师,才是保住大明最后的根基。崇祯帝闭了闭眼,笔锋落下时,墨色带着决绝:
“秦将军知悉:今东林逆党谋逆,勾连反贼欲覆社稷,京师已危在旦夕。四川虽陷,然朕要的非半壁蜀地,朕要的是整个京师的安全!卿可即刻弃石柱防线,率白杆兵携次子万年星夜入京,护驾勤王。待乱局平定,朕必追封祥麟公侯,予卿家世代荣宠,不负忠勇!”
写完圣旨,崇祯帝重重盖上玉玺,将其折好塞进鎏金锦盒。他唤来王承恩,声音压得极低:“去请洪承畴,只说朕有军务相商,走密道来御书房,不许惊动任何人。”
半个时辰后,洪承畴踏着满地银杏叶走进御书房。这位曾督师蓟辽的重臣,如今虽无实职,却因熟谙边地与蜀地地形,成了崇祯帝暗中倚重的臂膀。他见案上锦盒与摊开的密报,躬身道:“陛下召臣,是为调兵之事?”
“正是。” 崇祯帝将圣旨递给他,“朕欲召秦良玉弃蜀入京,需你画一条安全路线 —— 要避开闯贼主力,更要绕开东林党在汉中、商洛安插的眼线。”
洪承畴看完圣旨,眉头微蹙却很快舒展:“陛下决断英明!四川已无援军可盼,白杆兵若困守石柱,迟早被闯贼围歼;入京护驾,守住京师,才是守住大明的根本。” 他取来纸笔,迅速勾勒山川脉络,笔尖在 “汉中”“商洛” 二处圈画:“此二地闯贼游兵虽多,却可借巴山余脉隐蔽行军,臣已标注出几处山间小道,皆是当年商旅避税所用,鲜有人知。”
他又在图上点出三处驿站:“这几处驿站仍在朝廷掌控中,可让白杆兵在此补给,但需嘱咐秦将军,每处停留不得过一个时辰,以防走漏消息。”
崇祯帝接过路线图,指尖抚过 “石柱” 到 “京师” 的蜿蜒线条,忽然想起秦良玉当年率白杆兵北上抗金的模样,轻声道:“秦将军年近花甲,还要让她携子远征,朕……”
“陛下,秦将军忠勇,必懂‘舍蜀保京师’之理。” 洪承畴躬身道,“且白杆兵善山地作战,走此路线恰能发挥所长,比走官道更安全。”
崇祯帝点了点头,将路线图与圣旨一同交给王承恩:“你挑二十名东厂精锐番子,皆着便装,分三队出发,一队探路,两队护旨,务必将东西安全送到秦将军手中。告诉她,朕在京师等她,等能保京师安全的忠勇之师。”
王承恩接过锦盒,跪地叩首:“奴婢遵旨!便是粉身碎骨,也定将密诏送到石柱!” 他起身时,一片银杏叶飘落在锦盒上,金黄的叶片衬着鎏金纹路,竟似带着几分悲壮 —— 他知道,这趟蜀地之行,不仅是送一道圣旨,更是送京师最后的安全希望。
待王承恩带着番子从密道离宫,洪承畴望着崇祯帝凝重的神色,又道:“陛下,臣请命暗中排查京营 —— 东林党既想逼宫,必在京营安插了人手,需在白杆兵到来前,清肃内患,保京师内部安稳。”
“准了。” 崇祯帝走到窗边,望着漫天飘落的银杏叶,“你行事需谨慎,万不可打草惊蛇。朕已让骆养性盯着李邦华、钱谦益等人,若他们有异动,先拿了再说。”
御书房内静得只剩落叶声,崇祯帝抬手接住一片飘进窗的银杏叶,指尖冰凉。他想起秦良玉的 “忠义可嘉” 匾额,想起马祥麟战死的襄阳城,想起无数为大明捐躯的将士,心中默念:“秦将军,盼你早日入京,盼你能守住京师,守住大明。”
而此时的四川石柱,城墙上的厮杀正烈。秦良玉手持长枪,将一名闯军将领挑下城墙,她的次子马万年紧随其后,挥刀斩杀爬上城头的敌兵。城楼下,闯贼的喊杀声震天,可白杆兵的阵脚却依旧稳固。当东厂番子冒着箭雨,从城墙密道钻进城内,将锦盒递到秦良玉手中时,她拆开圣旨,看到 “朕要的是整个京师的安全” 那句,老泪瞬间涌出。
马万年见母亲落泪,忙上前:“娘,京师出了何事?”
秦良玉将圣旨递给他,又望向城下的闯贼,眼中闪过决绝:“四川已难守,京师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大明不能亡,陛下不能有事!” 她转身登上城楼,对着城下的白杆兵高声喊道:“儿郎们!陛下召我等入京护驾,保京师安全!今日起,弃石柱,走汉中,赴京师!护陛下,保大明!”
城墙上的白杆兵闻言,齐声呐喊:“护陛下!保京师!保大明!” 声音穿透秋空,压过了闯贼的喊杀,在巴山蜀水间回荡。秦良玉望着北方,握紧了手中的长枪 —— 她知道,这一路山高水远,危机四伏,可她必须走下去,为了京师的安全,为了不负陛下的信任,也为了战死的长子马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