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援军的马蹄声在夜色中渐歇,英国公张维贤一身银甲,带着五千京都精锐与六千洛阳守军,共一万一千人马,缓缓踏入西安外城。城门下,孙承宗身着绯色官袍,腰佩玉带,虽鬓发已白,脊背却依旧挺直。见张维贤策马而来,他上前半步,拱手作揖,声音沉稳带着几分岁月的厚重:“老夫孙承宗,见过英国公。”
张维贤忙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还礼,双手扶住他的手腕,语气恭敬又带着急切:“孙大人快请起!您是两朝元老,又是督师要职,本公哪敢受您这般称呼?此次驰援西安,全凭您调度指挥。眼下闯贼情况如何?” 他深知孙承宗论资历、职级皆在自己之上,更兼守土多日劳苦,礼节上半点不敢怠慢。
孙承宗顺势起身,侧身引他往军帐走:“英国公一路奔袭,先歇口气,老夫慢慢跟你说。” 两人并肩而行,孙承宗指尖朝着渭水方向一点:“李自成收拢了昨夜攻城的溃兵,又从后方调了兵马,如今约莫两万余人在对岸列阵。他们手里那十门红衣大炮,是之前在甘陕边境劫掠时,从地方守军手里抢来的,火力不弱,咱们眼下仍是敌众我寡。”
进了军帐,孙承宗指着沙盘上的西城:“昨夜西城城墙被轰得破了好几处,老夫已让人连夜运石块、沙袋修补,还调了三百弓箭手守箭楼。你带来的援军,若能分五千人去西城协防,再让士兵轮流值守,这处要害便能再撑一撑。” 张维贤俯身看着沙盘,当即点头:“就依孙大人所言!本公这就命人去安排,今夜便让西城的防守再紧一层。”
两人迅速敲定部署,夜色渐深时,西安城内已响起士兵搬运物资的脚步声,与渭水对岸闯贼大营的篝火遥遥相对,一场更大的战事正在酝酿。
次日清晨,西城下的战场被薄雾笼罩。孙承宗亲自带着乡勇与士兵,收拢昨夜战死的三千守军遗体。城砖上的血迹已凝固成暗红色,王副将的尸体依旧靠在垛口上,双手还紧攥着佩刀;狗剩的尸体压在张老汉身上,半截断刀仍插在闯军的尸身里。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遗体抬下城墙,整齐排列在西城与内城之间的空地上,残破的甲胄、染血的武器,无声诉说着昨夜的惨烈。
消息很快传遍内城,百姓们扶老携幼赶来,人群中渐渐响起啜泣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汉拨开人群,踉跄着走到狗剩的遗体前 —— 那是狗剩的爹,李老汉。他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胸前的破洞,那里曾插着闯军的长矛,如今只剩下撕裂的甲胄与凝固的血痂。李老汉没有哭,只是死死盯着儿子的脸,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围的哭声响得更大了。一个妇人扑在一具遗体上,那是她的丈夫,前几日还跟她约定打完仗就回家种庄稼;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张老汉的遗体,他们曾跟着张老汉学过射箭,如今却再也见不到那个笑着给他们讲战场故事的老人。
孙承宗走到李老汉身边,弯腰行了一礼,声音沉痛却坚定:“老丈,狗剩是勇士,昨夜他杀了三个闯贼,为乡亲们撤退争取了时间。朝廷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所有战死的弟兄 —— 你们的抚恤银,老夫已让人从陕西府库调拨,每家五十两,再免五年徭役,绝不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
李老汉终于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泪水,他抓住孙承宗的衣袖,声音沙哑:“孙侯爷,俺儿…… 俺儿战斗勇否?”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周围的百姓纷纷围上来,目光灼灼地望着孙承宗。一个妇人抹着眼泪喊道:“侯爷,俺夫君是西城的小兵,他勇不勇?” 另一个老汉也颤声问道:“俺儿才十八岁,他没给俺们丢脸吧?”
孙承宗看着眼前的百姓,老泪纵横。他走上一块高石,朝着三千遗体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过身,对着百姓们高声道:“他们都是勇士!王副将带着三千弟兄,顶着闯贼的火炮守了五个时辰,直到最后一刻都没退过半步;狗剩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杀贼如麻,连闯军都怕了他;张老汉为了护着小兵,替人挡了一箭,死的时候还攥着兵器……”
他一一说着昨夜的战事,百姓们的哭声渐渐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壮的沉默。李老汉听完,突然跪了下去,对着狗剩的遗体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朝着孙承宗拱手:“侯爷,俺儿没丢俺的脸!俺替他谢谢侯爷,谢谢朝廷!”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跪下,对着遗体磕头,口中念着 “勇士”“英雄”。孙承宗看着这一幕,眼眶更红了,他抬手示意百姓起身:“乡亲们,咱们不能只哭,要记住这些勇士 —— 守住西安,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百姓们纷纷应和,有人喊道:“侯爷,俺们也去帮着修城墙!”“俺会打铁,俺去给士兵们修兵器!” 一时间,西安城内的悲戚化作一股众志成城的力量,士兵们加固城墙的速度更快了,乡勇们操练的喊声更响了,连孩子们都学着搬运石块,小小的身影在城墙上穿梭,像极了昨夜那些倔强的火苗。
渭水对岸,李自成站在高台上,望着西安城内的动静,脸色阴沉。他身边的谋士低声道:“闯王,西安军民一心,咱们怕是难攻了。” 李自成冷哼一声,拔出佩刀指向西安:“再难攻也要攻!后天中午,后金的援军就到了,到时候咱们合兵一处,不信拿不下西安!”
阳光渐渐升高,薄雾散去,西安城的城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西城箭楼上的弓箭手已就位,城墙上的士兵们握着武器,目光坚定地望着对岸。孙承宗与张维贤站在城头,望着渭水两岸的对峙,心中清楚 —— 后天的战事,将决定西安的生死,决定陕西的生死。
张维贤忙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还礼,双手扶住他的手腕,语气恭敬又带着急切:“孙大人快请起!您是两朝元老,又是督师要职,本公哪敢受您这般称呼?此次驰援西安,全凭您调度指挥。眼下闯贼情况如何?” 他深知孙承宗论资历、职级皆在自己之上,更兼守土多日劳苦,礼节上半点不敢怠慢。
孙承宗顺势起身,侧身引他往军帐走:“英国公一路奔袭,先歇口气,老夫慢慢跟你说。” 两人并肩而行,孙承宗指尖朝着渭水方向一点:“李自成收拢了昨夜攻城的溃兵,又从后方调了兵马,如今约莫两万余人在对岸列阵。他们手里那十门红衣大炮,是之前在甘陕边境劫掠时,从地方守军手里抢来的,火力不弱,咱们眼下仍是敌众我寡。”
进了军帐,孙承宗指着沙盘上的西城:“昨夜西城城墙被轰得破了好几处,老夫已让人连夜运石块、沙袋修补,还调了三百弓箭手守箭楼。你带来的援军,若能分五千人去西城协防,再让士兵轮流值守,这处要害便能再撑一撑。” 张维贤俯身看着沙盘,当即点头:“就依孙大人所言!本公这就命人去安排,今夜便让西城的防守再紧一层。”
两人迅速敲定部署,夜色渐深时,西安城内已响起士兵搬运物资的脚步声,与渭水对岸闯贼大营的篝火遥遥相对,一场更大的战事正在酝酿。
次日清晨,西城下的战场被薄雾笼罩。孙承宗亲自带着乡勇与士兵,收拢昨夜战死的三千守军遗体。城砖上的血迹已凝固成暗红色,王副将的尸体依旧靠在垛口上,双手还紧攥着佩刀;狗剩的尸体压在张老汉身上,半截断刀仍插在闯军的尸身里。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遗体抬下城墙,整齐排列在西城与内城之间的空地上,残破的甲胄、染血的武器,无声诉说着昨夜的惨烈。
消息很快传遍内城,百姓们扶老携幼赶来,人群中渐渐响起啜泣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汉拨开人群,踉跄着走到狗剩的遗体前 —— 那是狗剩的爹,李老汉。他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胸前的破洞,那里曾插着闯军的长矛,如今只剩下撕裂的甲胄与凝固的血痂。李老汉没有哭,只是死死盯着儿子的脸,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围的哭声响得更大了。一个妇人扑在一具遗体上,那是她的丈夫,前几日还跟她约定打完仗就回家种庄稼;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张老汉的遗体,他们曾跟着张老汉学过射箭,如今却再也见不到那个笑着给他们讲战场故事的老人。
孙承宗走到李老汉身边,弯腰行了一礼,声音沉痛却坚定:“老丈,狗剩是勇士,昨夜他杀了三个闯贼,为乡亲们撤退争取了时间。朝廷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所有战死的弟兄 —— 你们的抚恤银,老夫已让人从陕西府库调拨,每家五十两,再免五年徭役,绝不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
李老汉终于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泪水,他抓住孙承宗的衣袖,声音沙哑:“孙侯爷,俺儿…… 俺儿战斗勇否?”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周围的百姓纷纷围上来,目光灼灼地望着孙承宗。一个妇人抹着眼泪喊道:“侯爷,俺夫君是西城的小兵,他勇不勇?” 另一个老汉也颤声问道:“俺儿才十八岁,他没给俺们丢脸吧?”
孙承宗看着眼前的百姓,老泪纵横。他走上一块高石,朝着三千遗体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转过身,对着百姓们高声道:“他们都是勇士!王副将带着三千弟兄,顶着闯贼的火炮守了五个时辰,直到最后一刻都没退过半步;狗剩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杀贼如麻,连闯军都怕了他;张老汉为了护着小兵,替人挡了一箭,死的时候还攥着兵器……”
他一一说着昨夜的战事,百姓们的哭声渐渐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壮的沉默。李老汉听完,突然跪了下去,对着狗剩的遗体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身,朝着孙承宗拱手:“侯爷,俺儿没丢俺的脸!俺替他谢谢侯爷,谢谢朝廷!”
周围的百姓也纷纷跪下,对着遗体磕头,口中念着 “勇士”“英雄”。孙承宗看着这一幕,眼眶更红了,他抬手示意百姓起身:“乡亲们,咱们不能只哭,要记住这些勇士 —— 守住西安,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百姓们纷纷应和,有人喊道:“侯爷,俺们也去帮着修城墙!”“俺会打铁,俺去给士兵们修兵器!” 一时间,西安城内的悲戚化作一股众志成城的力量,士兵们加固城墙的速度更快了,乡勇们操练的喊声更响了,连孩子们都学着搬运石块,小小的身影在城墙上穿梭,像极了昨夜那些倔强的火苗。
渭水对岸,李自成站在高台上,望着西安城内的动静,脸色阴沉。他身边的谋士低声道:“闯王,西安军民一心,咱们怕是难攻了。” 李自成冷哼一声,拔出佩刀指向西安:“再难攻也要攻!后天中午,后金的援军就到了,到时候咱们合兵一处,不信拿不下西安!”
阳光渐渐升高,薄雾散去,西安城的城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西城箭楼上的弓箭手已就位,城墙上的士兵们握着武器,目光坚定地望着对岸。孙承宗与张维贤站在城头,望着渭水两岸的对峙,心中清楚 —— 后天的战事,将决定西安的生死,决定陕西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