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技术研讨会-《穿越封建社会弹幕教我怎么革命》

  八义集农会大院,气氛有些沉闷。

  一场由农会组织的“农业生产技术研讨会”刚刚结束。与会的都是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和手艺最好的工匠。然而,讨论的结果却让陆鸣的心沉了下去。

  老农们普遍摇头叹息:“陆队长...不是我们不想办法...实在是这地里的活,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法子,能想的都想了。咱们这地,肥力就这么多,再怎么伺候,一亩地打多少粮食,那是有数的!想再提高...难啊!”

  “是啊,种子是祖辈传下来的,粪肥也是那些法子...实在是没辙了。”

  工匠们也是一脸无奈:“陆队长,您看这曲辕犁,传了多少代了,样式都差不多。要说改...我们这些粗人,实在想不出还能怎么改啊?再改,不还是犁地吗?”

  “水车、风车...那都是大地方、有钱人家才搞得起的精细玩意,咱们这...没那个手艺,也没那个钱啊。”

  研讨会开得有些垂头丧气。老农和工匠们并非不努力,而是在他们固有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内,确实已经看不到提升的空间了。这种因循守旧、缺乏突破性思维的困境,让陆鸣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地要发展,军队要扩充,粮食是命根子!如果农业生产力无法突破,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唉...看来古代农业技术真的到瓶颈了。】

  【没办法,小农经济就是这样。】

  【主播别灰心!】

  就在陆鸣眉头紧锁,一筹莫展之际,弹幕里突然出现了几条带着专业气息的留言:

  【主播!我是农学院的学生!我学过一些农业史和农技知识!】

  【对!我也是!在不依赖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提升产量的!】

  【老农和工匠们受限于时代,知识有盲区!我们可以提供思路!】

  这几条弹幕,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瞬间点亮了陆鸣的希望!他立刻集中精神,仔细观看。

  【首先说种子!】一个Id为“农学小能手”的网友发言:【古代农民留种都是选长得好的,但这只是表型选择,效率低!可以进行简单的‘穗选法’和‘粒选法’!就是在收获前,在长势最好的田块里,挑选穗大、粒饱、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单独收割、脱粒、晾晒、储藏,作为下一年的种子!这样连续选几年,种子质量能明显提升!】

  【还有!可以尝试‘异地换种’!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地方种几年后,可能会退化,和邻近村子交换种子,有时能起到复壮增产的效果!】

  【再说肥料!】另一个网友补充:【老农只知道用粪肥和绿肥,但施肥方法可以改进!比如‘穴施’、‘条施’,集中施肥在作物根部,比撒施效果好!还可以制作‘堆肥’,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混合堆积发酵,腐熟后肥效更高!还有骨粉!把动物骨头烧酥磨成粉,是很好的磷肥!】

  【对了!豆科植物,比如大豆、花生,根瘤能固氮!实行‘禾豆轮作’或者‘间作套种’,比如玉米地里套种大豆,能有效养地增产!】

  【农具也能改进!】第三个网友发言:【曲辕犁虽然成熟,但犁铧(犁头)的材质和形状可以优化!想办法找更好的铁,打造更锋利、更耐磨的犁铧!犁壁(翻土板)的弧度也可以调整,让翻土更顺畅省力!】

  【还可以推广‘耧车’!就是播种器,能精确控制行距和播种量,比手撒省种又均匀!】

  【水车搞不定,可以先搞‘翻车’(龙骨水车)!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结构相对简单,提水效率比戽斗高多了!】

  一条条具体、可行、远超这个时代农民认知的技术建议,通过弹幕呈现在陆鸣眼前。他越看越激动,越看越有信心!

  “太好了!太好了!”陆鸣猛地一拍桌子,把旁边愁眉苦脸的农会干部和老农工匠们都吓了一跳。

  “同志们!有办法了!”陆鸣兴奋地站起身,脸上阴霾一扫而空,“刚才...刚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结合一些...一些古籍上的记载和我的琢磨,想到了几个提高产量的办法!”

  他不能直接说是弹幕教的,只能假托古籍和自己的思考。

  他按照弹幕提供的思路,一条条清晰地讲解起来:

  “王老伯!关于种子,我们不能总是用普通的留种方法!我们要‘优中选优’!今年秋收,咱们组织人手,专门去长势最好的地里,挑那些穗子最大、颗粒最饱满的麦穗,单独收起来,明年就用这些种子!这叫‘穗选法’!”

  “李大叔!肥料方面,我们不能光用生粪!我们可以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堆在一起,盖上土,让它发热发酵,变成又黑又烂的‘堆肥’,这样的肥料劲更足!这叫‘沤肥’!”

  “张师傅!农具也能改!咱们想办法找点好铁,把犁头打得更尖更硬!还可以试着做一种叫‘耧车’的播种家伙事,能让播种又快又匀!”

  陆鸣讲得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有具体操作办法。老农和工匠们开始还听得将信将疑,但随着陆鸣越讲越细,他们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穗选法?这...这听起来有道理啊!”

  “堆肥?俺爹好像说过...但没这么细...”

  “耧车?啥样子的?队长你画下来给俺看看。”

  然后陆鸣就画下来耧车还写下了穗选法和堆肥的使用方法。

  几个老农看到后却眉头紧皱的说:

  “陆队长,您说的选良种、堆肥啥的,是好法子!可...可这见效慢啊!选种得好几年才能看出好坏,堆肥也得时间...咱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老农苦着脸说,“您看,咱们队伍又要扩充,这人吃马嚼的,眼瞅着粮仓就要见底了!等不到下一季收成,怕是就要断炊了!”

  陆鸣的心沉了下去。这确实是个死结!长远看,农业技术必须改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怎么解决?

  【主播!别灰心!】

  【技术不行,可以用钱砸啊!】

  【咱们不是缴获了那么多金银和布匹吗?全拿去换粮食!】

  【对啊!商人逐利,只要钱给够,他们肯定有办法搞到粮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弹幕开始出主意,建议用缴获的财富去购买粮食。

  陆鸣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办法!虽然有点“败家”,但能解燃眉之急!

  然而,那条研究党史的金色弹幕再次出现,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路:

  【购买粮食,可解一时之急,但非长久之计,且易受制于商人。】【可借鉴我党在艰苦时期的敌后经济工作经验。】【如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创办烟草厂,生产‘飞马牌’香烟等商品,不仅满足部队需要,还通过贸易换取急需物资,甚至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其核心是:利用现有条件,发展生产,创造价值,打通贸易渠道,实现‘自我造血’。】

  “南泥湾?飞马牌香烟?”陆鸣心中一动!对啊!不能光想着节流(省吃俭用)和外部输入(购买),还得想办法开源(自己生产)和内部循环(贸易)!

  他仔细琢磨着:八义集和大王庄这边,有什么可以拿来生产或者交易的呢?

  山林里有木材、草药...老百姓会织布、编筐...缴获的布匹很多,能不能加工成更受欢迎的商品?或者...能不能搞点像“飞马牌香烟”那样的“拳头产品”?

  思路一打开,陆鸣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他立刻对农会干部和老农工匠们说道:“各位乡亲!技术改进的事情,咱们不能停!要慢慢来,但一定要做!这是咱们的根!”

  “至于眼下的粮食问题...”陆鸣话锋一转,“我有个想法!咱们不能光靠买,也得自己想办法‘生钱’!”

  他解释道:“咱们缴获了不少金银布匹,可以拿出一部分,作为本钱!”

  “第一,组织可靠的人,带着钱和一部分布匹,去周边那些还没被战火波及的城镇,找可靠的商人,购买粮食!这是救急!”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咱们要想想,咱们这儿有什么东西,是别人需要,我们能做出来的?比如,山里的木材能不能做成家具?咱们的土布能不能染成更漂亮的颜色,或者做成成衣?甚至...咱们能不能弄点别处没有的稀罕东西?”

  这个新颖的想法,让老农和工匠们都愣住了,随即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对啊!咱们后山的竹子多,编的筐篓结实!”

  “老王头家的闺女染布手艺好!”

  “要是能弄到点糖或者盐...”

  会议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虽然具体做什么还没定论,但“自我造血”、“发展经济”的思路,却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大家心里。

  陆鸣看着重新燃起希望的众人,心中稍定。他意识到,解决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多条腿走路:短期靠购买和缴获,中期靠发展生产和贸易,长期靠农业技术革新和水利建设。

  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好!”陆鸣一拍桌子,“就这么办!老王,你负责组织采购粮食和调研咱们能做什么买卖!技术改进小组也不能散,继续研究!咱们双管齐下,一定要渡过这个难关!”

  “是!”众人齐声应道,充满了干劲。一场关于根据地经济的“头脑风暴”,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