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三国:甄姬伴我统汉末》

  正是这难以捉摸的灵性,让许多臻于技艺巅峰的创作者仍觉作品有所欠缺——所谓\"匠气过重,灵气不足\"正是此理。此刻的周瑜虽能将曲谱精准演奏,却始终捕捉不到那份神韵。

  刘苍抚掌轻叹:\"可惜了这首佳作。\"

  周瑜亦黯然:\"每每尝试演奏此曲,总觉欠些火候。\"

  鲁肃凝视曲谱良久,终是摇头苦笑:\"论音律造诣,我远不及二位。\"

  席间气氛渐暖,刘苍忽然道:\"其实稍作改动便可。\"

  \"还能改?\"周瑜愕然。这本是他年轻时灵感迸发之作,那种蓬勃的创造力随着年岁增长已不可复得。他曾几度修改,却总寻不回当初的灵气。

  \"此曲精妙正在于灵光乍现的刹那,\"刘苍指尖轻点谱面,\"不过——这灵性尚缺三分火候。\"

  周瑜不解:\"灵性乃天成之物,怎会有盈亏之分?\"

  \"因为灵性可以人为孕育。\"刘苍语惊四座。

  鲁肃手中茶盏微倾,与周瑜同时失声:\"这......\"

  然而他同样明白,灵性的精髓全在于这个\"灵\"字。

  而这\"灵\"字,绝非人力所能强求。

  它如同天赐机缘,可遇不可求!怎能凭空创造?\"先生莫非在戏言?\"

  鲁肃眉头紧蹙,打量着刘苍:\"灵性如何能造?\"

  周瑜也将目光投向刘苍。

  \"先生才华横溢,音律造诣远胜周瑜,这点公瑾从不否认。\"

  他略作停顿,沉声道:\"但创造灵性之法,恕公瑾闻所未闻。\"

  刘苍对他们的质疑早有预料。

  灵性来得突然,去得更快。

  有时灵光乍现,匆匆提笔记录。

  待到真正要用时,纵使对照当时文字,也再难重现那份神韵。

  \"灵\"之一物,终究难以复刻。

  但刘苍身怀神级音律!

  这神级音律,正是创造灵性的钥匙。

  所谓灵性,看似妙手偶得,实则暗含必然。

  艺道之中,除却灵性,余者皆是匠心。

  而神级音律的奥秘,就是以匠心锤炼灵性。

  譬如歌唱,有人天生带三分沙哑。

  这沙哑恰成特色,偶尔随性而歌,便成绝响。

  也有人嗓音清澈无瑕,却能随心所欲演绎沙哑音色。

  这不是他的本色,却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

  此乃匠心雕琢的灵性。

  比起全凭天赐的灵感,更显高明。

  \"以匠心铸灵性。\"

  刘苍含笑说道。

  \"这!\"

  周瑜与鲁肃皆是一震。

  二人皆是聪慧之辈,短短一言便参透其中玄机。

  却仍难以置信。

  \"绝无可能!\"

  鲁肃断然道:\"匠心归匠心,灵性归灵性,岂能混为一谈?\"

  周瑜亦摇头:\"若匠心可造灵性,世间妙音又何至于寥若晨星?\"

  刘苍早知他们难以信服。

  事实胜于雄辩。

  \"妙音稀少,只因匠

  然而那股神韵却显得格外独特。

  他犹豫半晌,终于低声道:\"先生在音律上的境界,确实胜过公瑾,公瑾想请先生指教。\"

  说着,周瑜从书架上取下竹简乐谱,双手奉予刘苍。

  刘苍接过竹简。

  鲁肃仍紧锁眉头,狐疑道:\"先生当真能赋予乐曲魂魄?\"

  刘苍嘴角微扬:\"且听此曲。\"

  袍袖轻拂间,

  绕梁古琴已凭空浮现。

  这般玄妙景象,二人如今倒也习以为常。

  刘苍盘膝而坐,将古琴横置膝上。

  \"为稳妥起见,我直接抚琴,不先在乐谱上标注了。\"

  他温声道:\"若二位觉曲中有灵,再作修订不迟。\"

  周瑜闻言眸光骤亮,连声称善。

  这乐谱凝聚着他毕生心血,

  正因如此,他始终不愿让人轻易改动,

  唯恐半点差池便会泯灭那份天成灵韵。

  鲁肃也颔首赞同:\"此法甚妙。只是......\"

  他迟疑道:\"先生即兴修订后,便是全新曲调,如何确保分毫不差?寻常乐师纵有惊世之才,也需反复推敲......\"

  \"无妨。\"

  刘苍抚过琴弦,笑道:\"子敬先前所闻《霸王别姬》,方才的《海纳百川》,皆为即兴之作。\"

  236. 井蛙之见

  听到\"即兴\"二字,周瑜与鲁肃俱是浑身剧震。

  \"绝无可能!\"

  周瑜猛然起身,玉冠珠珞叮当作响。

  自古以来,传世名曲皆需千磨万击,

  纵有灵光乍现,也不过零碎片段,岂能成完整乐章?

  (刘苍指尖流淌出的旋律堪称绝妙,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演奏技法都已臻至化境。这般造诣,不知浸透了多少日夜的苦练!

  \"先生莫非在戏言?\"鲁肃难掩震惊之色,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他虽不及周瑜精通音律,却也明白谱曲绝非易事。

  刘苍轻叹一声:\"早知说出来你们也不会轻信。\"周瑜与鲁肃闻言相视苦笑。确实,从古至今哪首传世名曲不是千锤百炼而成?而刘苍方才演绎的,分明都是能流芳千古的杰作。

  \"不过也能理解。\"刘苍说罢将双手置于绕梁琴上,十指轻抚琴弦。先是流水般的清音荡漾,继而化作铿锵有力的铮鸣。他闭目凝神,指尖在丝弦间翻飞。

  周瑜眸光骤凝——刘苍竟是在即兴演绎他的乐谱,却未看过一眼!他慌忙取出竹简对照,愈看愈是心惊。\"这...这...\"竟与他的曲调分毫不差!

  就在周瑜震惊之际,琴声忽转激昂。他眉头微蹙,发现与自己的谱子有了出入,不由暗忖:\"原来先生也会说大话。\"正要开口,却被鲁肃打断。

  \"且听。\"鲁肃神色凝重,\"这变奏虽与公瑾原谱不同,却令意境更显空灵,使整首曲子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旁观者,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琴声中那股跃动的灵气。

  周瑜闻言怔住,随即凝神细听。

  最初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我误以为刘苍演奏有误

  但他要展现的本就是创造\"灵性\"

  鲁肃的话语引起了周瑜的注意

  他凝神静听

  渐渐合上了双目

  脑海中浮现出壮阔的景象

  万物都显得如此美妙

  他深深沉醉其中

  不知时光流逝

  琴音骤然停歇

  余韵未消的周瑜仍闭目回味良久

  才缓缓睁开双眼

  \"绝妙!\"

  \"精彩!\"

  周瑜由衷赞叹

  完全沉浸后他才发现

  这首曲目的确得到了升华

  更蕴含着灵动气息

  非匠心独运

  实乃天工之作

  鲁肃喃喃自语:

  \"灵性...真能被创造吗?\"

  \"匠心臻至化境便是天工?\"

  他陷入沉思

  刘苍收起绕梁琴

  微笑道:

  \"我改变了后半段旋律

  赋予曲子灵性\"

  周瑜与鲁肃相视一眼

  郑重向刘苍躬身行礼

  \"方才见识短浅

  让先生见笑了\"

  二人诚心致歉

  他们认为不可能之事

  在刘苍指下成为现实

  震撼之余

  更多了几分敬重

  刘苍摆手道:

  \"无需多礼

  我先前所言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237.快带我去引荐

  那些话语岂止难以置信

  简直前所未闻

  没人相信匠心能创造灵性

  但那已成为过去

  此刻的刘苍

  已然证明匠心确可孕育灵性

  \"先生过谦了\"

  \"是我们孤陋寡闻\"

  周瑜鲁肃再度致歉

  世间常理如此

  未被认可之事皆被视作谬误

  除非有人亲身验证

  方知天地另有玄机

  周瑜轻咳一声,略带迟疑地开口:\"先生,能否请您将这份乐谱写下来?\"

  他耳根微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袖。这份凝聚毕生心血的乐谱若能再得精进,自是求之不得。可想到要借他人之手完善自己的作品,骄傲如周瑜也难免踌躇——既怕辜负了原创的本心,又忧旁人议论他仰仗刘苍之才。

  \"举手之劳。\"刘苍朗声笑道,\"备笔墨。\"

  周瑜眸光骤亮,转身便取来文房四宝。砚台轻响,他挽袖研墨的架势比指挥千军万马时还要专注。若教江东子弟瞧见堂堂都督亲自侍墨,怕是要惊落满地下巴。

  狼毫蘸墨,刘苍运笔如扛鼎。那些歪扭的字迹活像醉汉踉跄,与他在音律上的造诣堪称云泥之别。周瑜偷瞥一眼,眼角狠狠跳了跳——这手字莫说大家风范,连蒙童习作都不如。

  另一侧的鲁肃别过脸去,强忍扶额的冲动。二人心照不宣地沉默着,各自在心里为这惨不忍睹的墨宝开脱:定是先生专注丝竹之道,无暇习字罢。

  刘苍自己写得也额头沁汗。他原以为凭着神级画技,挥毫泼墨总该有几分风骨,哪知毛笔在宣纸上根本不听使唤。那些横撇竖捺仿佛在嘲笑现代人荒废的传统功夫——上次提笔还是小学书法课上描红呢。

  周瑜与鲁肃皆默然不语,他索性也闭口不言。

  笔锋继续在纸上游走。

  不知过了几时。

  当刘苍即将收笔时,门外忽然响起叩门声。

  \"嗒嗒嗒\"

  闻声,周瑜与鲁肃交换了个眼神。

  二人心照不宣——必是主公到了。

  鲁肃起身相迎。

  周瑜依旧陪在刘苍身侧。

  虽闻声响,刘苍却头也不抬,全神贯注地运笔。

  木门轻启。

  果真是孙策!身旁还立着娉婷袅娜的孙尚香。

  \"主公。\"

  鲁肃执礼甚恭,直言不讳以主公相称。

  \"此间无外人,子敬不必拘礼。\"

  孙策余光扫过伏案的刘苍,佯作未见,语气随意。

  俨然一副偶然造访的模样。

  鲁肃何等机敏,当即会意:\"主公,今日确有贵客在此。\"

  \"哦?\"

  孙策配合着挑眉:\"是哪位?\"

  \"刘苍将军。\"

  鲁肃直言相告,意在点明。

  \"可是那位威震四海的刘苍?\"

  孙策再添把火,言语间刻意抬举。

  虽不算虚伪,却也略显做作。

  \"正是。\"

  鲁肃颔首。

  \"还不快引见!\"

  孙策急声道。

  这番做戏,不过为等这句话。

  238. 孙策会客

  ??如此周折,只为不让刘苍察觉孙策专程前来。

  免得被疑心另有所图。

  \"何须引荐,刘将军不就在此?\"

  鲁肃侧身让开,展露刘苍身形。

  霎时,刘苍整个映入孙策眼帘。

  孙尚香亦凝眸望去。

  这位尚武的郡主素来仰慕英雄。

  她看得极认真,极仔细。

  在她心中,刘苍正是这般人物,因而愈发好奇。

  孙策举步向前。

  孙尚香紧随其后。

  二人来到刘苍案前。

  周瑜起身向孙策躬身致意,对孙尚香微笑颔首。

  就在这时,刘苍恰好完成乐谱创作。

  他回身望见孙策,略显意外地问道:\"阁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