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朱由校:是朕拖自己后腿了!-《大明:朕即天意,手搓神话大军》

  “常山赵子龙,拜见陛下!”

  赵云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如钟。

  紧接着,是那尊宋慈的雕像。

  木质的外壳化为齑粉,一名身穿宋朝官服的中年文士,手捧着那本《洗冤集录》,出现在原地。

  他先是茫然地看了看自己的双手,随即看到了龙椅方向的朱由校,眼中瞬间清明。

  他快步上前,躬身一拜。

  “宋慈拜见陛下!”

  “轰隆!”

  一声闷雷炸响。

  四尊高一丈,龙首人身的龙王雕像,同时爆裂开来。

  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

  四条颜色各异的神龙虚影在他们身后盘旋,行云布雨,电闪雷鸣。

  “四海龙王,拜见天帝陛下!”

  四位龙王齐齐跪倒,声若洪钟。

  “八仙何仙姑,拜见陛下!”

  “黄河河伯冯夷,拜见陛下!”

  “泰山山神,拜见陛下!”

  ……

  一声声参见,此起彼伏。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那数百尊雕像,已经尽数活了过来!

  神话中的仙人,史书上的名将,传说里的神仙……

  他们齐聚一堂,黑压压地跪满了整个西苑,目光狂热地看着那个站在最前方的年轻帝王。

  这,便是人间神庭的雏形!

  朱由校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豪情万丈。

  “朕,乃大明皇帝,人道之主。”

  “今日,点化尔等,重塑神躯,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天下苍生!”

  “自今日起,朕立神庭,敕封尔等为大明守护正神,各司其职,庇佑万民!”

  他看向四海龙王。

  “敕封敖广、敖钦、敖闰、敖顺为四海龙王,总领天下水脉,司掌行云布雨,保我大明风调雨顺,再无水旱之灾!”

  “臣,遵旨!”

  四海龙王重重叩首,身后龙影咆哮。

  “敕封冯夷为黄河河伯,梳理河道,镇压水患,保黄河安澜!”

  “臣,遵旨!”

  “敕封宋慈为九幽提刑大神,赐神眼,可辨忠奸,可查冤屈!凡天下一切冤案错案,皆由你审理!”

  “臣,遵旨!”

  宋慈激动得浑身发抖,只觉得手中的《洗冤集录》变得滚烫。

  ……

  一道道敕封,自朱由校口中发出。

  每一道敕封,都伴随着一道金光,自九天之上落下,化作一枚神印,没入被封者的眉心。

  这是人皇的权柄,是天地的认可!

  当最后一道敕封落下,整个西苑,神光冲天,仙气缭绕。

  朱由校看着满院跪伏的神仙名将,心中豪情万丈。

  他大袖一挥。

  “众卿平身。”

  “谢陛下!”

  赵云、宋慈、四海龙王等人齐齐起身,神光内敛,静立一旁。

  朱由校的目光,首先落在了四海龙王身上。

  随即心中不由叹了口气。

  鼠符咒的能力,绝对逆天。

  在这个世界,堪称无敌。

  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之诸天垂钓系统还要更厉害。

  只是……

  他如今的精神力,虽然暴涨到了1000点,点化范围也从五十里扩大到了五百里。

  可这对于偌大的大明疆域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别说四海龙王了,就算是泰山山神,也到不了泰山。

  要是自己实力足够强,横扫天下,不过动念之间。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叹了口气。

  终究还是自己拖了自己的后腿啊!

  不过好在,朕还有白素贞!

  朱由校也知道白素贞在江南没有随魏忠贤回京的原因,是在安置那些被白莲教忽悠造反,但却并没有犯下大错的信徒。

  在场的诸葛亮、贾诩等人何等聪明,瞬间便明白了朱由校心情变化症结所在。

  “陛下不必忧心。”

  就在这时,诸葛亮缓步上前,微微躬身。

  “陛下乃人道之主,言出法随,此等限制,想来也只是暂时的。”

  “如今神庭初立,诸位正神虽不能远赴各地,却也可在京畿之地,各司其职,先行磨合。”

  “四海龙王,可先确保京畿之地风调雨顺。”

  “泰山山神,亦可坐镇京西,梳理地脉。”

  “待日后陛下神通愈发广大,此问题,定能迎刃而解。”

  诸葛亮的一番话,既是安慰,也是提醒。

  朱由校闻言,心中的那点不快也烟消云散。

  没错,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自己拥有系统,拥有诸天垂钓这等逆天金手指,区区一个范围限制,早晚能解决。

  当务之急,是提升自己的实力。

  想到这里,朱由校的心情又好了起来。

  就在这时。

  一名东厂番子,脚步匆匆,从殿外快步而入。

  他手中高举着一封用火漆密封的八百里加急文书。

  “启禀陛下!”

  “陕西急报!”

  魏忠贤眉头一皱,正要呵斥。

  朱由校却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在意。

  “呈上来。”

  那名番子不敢怠慢,将文书呈上。

  朱由校接过文书,撕开火漆。

  奏章上的字迹,潦草而急切,仿佛能看到写信人那颤抖的手。

  “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澄城知县张斗耀,勾结乡绅,囤积居奇,致使米价飞涨,饿殍遍野。”

  “饥民无奈,聚众为寇,攻破县城,杀张斗耀,开仓放粮。”

  “流寇王嘉胤,自称‘一字天王’,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旬日之间,已聚众数万,连破数县,势不可挡……”

  朱由校的面色,渐渐沉了下去。

  他手中的奏章,被无形的念力揉成一团,化为齑粉。

  “好一个张斗耀!”

  “好一个囤积居奇,饿殍遍野!”

  朱由校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的温度都骤然下降了几分。

  他怒的,并非是那些活不下去,被迫反叛的饥民。

  而是那些将百姓逼上绝路的蛀虫!

  诸葛亮手持羽扇,上前一步,神情凝重。

  “陛下,陕西之地,自古贫瘠,民风彪悍。”

  “如今大旱,官逼民反,王嘉胤此贼振臂一呼,旬日之间便聚众数万,其势已成燎原。”

  “若不以雷霆手段,迅速扑灭,恐将席卷数省,动摇国本!”

  贾诩亦是出列,眼中闪烁着幽光。

  “诸葛大人所言极是。”

  “流寇之患,在于其‘流’。聚散无形,倏忽千里,朝廷大军往往疲于奔命。”

  “若不能擒其首恶,斩其根源,只会春风吹又生。”

  殿内众人闻言,皆是面色沉重。

  谁都知道,流寇之患,是大明身上一块反复发作的烂疮,极其难缠。

  然而,龙椅之上的朱由校,脸上却无半分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