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顾明夏和陆修远的实际情况后,杜念勤心里像是压了块大石头,又不得不强装无事。
每次顾明夏小两口回来,她都仔细观察,见他们言笑晏晏,与往常无异,这才稍稍安心,但那份担忧始终挥之不去。
她好几次想拉住苏七月悄悄问进展,又怕给孩子们压力,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
后来还是顾怀远看不过去,私下里说了她几句,让她别总盯着,给年轻人一点空间和信任,杜念勤这才勉强按捺下焦灼的心思,不敢再多问。
苏七月将婆婆的隐忍和担忧看在眼里,心里明白。
她不会主动去说,但偶尔在只有婆媳俩的时候,会看似不经意地提一句:“妈,明夏前两天来说,修远最近气色好多了。”
或者“我调整了下药方,现在用的这个思路效果更温和些。”
虽只是只言片语,但像定心丸一样,让杜念勤悬着的心能落到实处几分,对儿媳更是感激。
与此同时,苏七月老家。
苏大强和林秀兰正在屋里收拾着行李,准备这两天就买票回京市。
熟悉的乡土气息虽然让他们感到亲切,但济安堂的工作和京市的家更是他们如今的牵挂。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刘双喜满脸堆笑地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一包点心和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个平时舍不得买的苹果。
“爸,妈,忙着呢?”刘双喜声音甜得发腻,把东西放在桌上,“瞧你们回来这几天忙的,我也没顾上好好孝顺你们。这点东西你们带着路上吃,可别嫌少。”
老两口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无奈和厌烦。
前几天他们火急火燎地赶回来,却发现儿子苏茂文所谓“病得不轻”,不过是有点劳累加上感冒,早好了七八分了。
这分明就是骗他们回来的由头!
老两口心里憋着火,但来都来了,乡里乡亲的听说苏大强回来了,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看看,加上一些不得不走动的亲戚人情,不知不觉就多耽搁了几天。
现在事情办得差不多了,他们是半刻也不想多待。
林秀兰沉着脸,没去碰那些东西,语气硬邦邦的:“你要真孝顺我们,就不会来这一出,故意把我们老骨头骗回来!我们这大老远的,能经得住这么折腾吗?你们怎么好意思的?”
刘双喜脸上笑容不变,仿佛没听见婆婆的指责,自顾自地说道:“妈,看您说的,咱们可是一家人!我和茂文也是心疼你们年纪大了,想着人老了总得落叶归根不是?”
“你们看,回来这几天,乡亲们多敬重你们,多需要爸这手医术啊!”
苏大强张了张嘴,没说什么。不得不承认,在济安堂待了这么久,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感觉自己强大到可怕。
见公婆听进去了,刘双喜话锋一转,开始画大饼,“我就琢磨着,你们在城里那个济安堂干了这么久,肯定学了不少真本事。咱们干脆就在老家也开个小诊所!爸当坐堂大夫,妈您帮着抓药管账。”
“忙时种地,闲时看病,赚的钱都是咱们自家的!到时候,您的大孙子红星,还有您孙女闪闪,天天绕在你们膝头,这日子,不比在城里给人打工强?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啊!”
“我知道你们心疼轩轩和苏苏,可他们毕竟是外孙,人家有爷爷奶奶疼。红星和闪闪更需要爷爷奶奶呢。”
落叶归根,儿孙绕膝,自己当家做主……
这些对于苏大强这辈人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苏大强拿着烟袋的手顿了顿,眼里流露出明显的动摇。
林秀兰也有些怔忡,脸上严厉的神色缓和了些许。
刘双喜见状,心中暗喜,又趁热打铁说了许多好听的,什么“家里不能没有你们坐镇”、“茂文也知道错了以后肯定孝顺”、“开诊所的本钱我们想办法凑”等等,句句都说在了老两口的心坎上。
林秀兰心里挣扎得厉害,一方面被这描绘的图景打动,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事儿不靠谱,而且就这么留在老家,怎么跟女儿七月交代?
她迟疑着,没有松口。
苏大强沉默地抽了好几口烟,最后瓮声瓮气地说:“这事不小。我们得再琢磨琢磨。明天,我给七月打个电话,跟她商量一下。”
刘双喜一听这话,心里乐开了花,觉得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她连连说:“应该的,应该的!跟小妹商量商量也好!那爸,妈,你们先忙着,我先回家了。哎呀,家里一堆事,我都快忙疯了。”
回去路上,刘双喜心里美得直冒泡。
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红火的小诊所,钞票源源不断地流进口袋。
老两口在济安堂干了这么多年,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就是两棵摇钱树啊!
等诊所开起来,赚的钱还不都是她儿子的?
到时候,苏七月身为嫁出去的女儿,难道还能看着爹妈在老家吃苦?
肯定还得帮衬!
这么一想,她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得简直太对了,既把老两口拴在了身边干活,又能借机捞钱,还能间接攀上苏七月的关系。
她得意地哼起了小调,感觉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
留在家中的苏大强和林秀兰,却是心乱如麻。
一边是血脉牵绊的故土和描绘中的天伦之乐,一边是女儿提供的稳定工作和城市的便利生活,以及内心对儿子儿媳那点算计的本能警惕。
两人对着收拾到一半的行李,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苏大强和林秀兰最终还是被落叶归根和儿孙绕膝的愿景牵绊住了脚步。
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先在家里留一段时间,看看儿子儿媳的态度是否真有所转变。
如果他们确实真心悔过,懂得孝顺,那留下来经营个小诊所,安享晚年也未尝不可;
若是他们依旧虚情假意,只顾算计,那他们立刻收拾包袱去京市投奔女儿,绝不留恋。
        每次顾明夏小两口回来,她都仔细观察,见他们言笑晏晏,与往常无异,这才稍稍安心,但那份担忧始终挥之不去。
她好几次想拉住苏七月悄悄问进展,又怕给孩子们压力,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
后来还是顾怀远看不过去,私下里说了她几句,让她别总盯着,给年轻人一点空间和信任,杜念勤这才勉强按捺下焦灼的心思,不敢再多问。
苏七月将婆婆的隐忍和担忧看在眼里,心里明白。
她不会主动去说,但偶尔在只有婆媳俩的时候,会看似不经意地提一句:“妈,明夏前两天来说,修远最近气色好多了。”
或者“我调整了下药方,现在用的这个思路效果更温和些。”
虽只是只言片语,但像定心丸一样,让杜念勤悬着的心能落到实处几分,对儿媳更是感激。
与此同时,苏七月老家。
苏大强和林秀兰正在屋里收拾着行李,准备这两天就买票回京市。
熟悉的乡土气息虽然让他们感到亲切,但济安堂的工作和京市的家更是他们如今的牵挂。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刘双喜满脸堆笑地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一包点心和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个平时舍不得买的苹果。
“爸,妈,忙着呢?”刘双喜声音甜得发腻,把东西放在桌上,“瞧你们回来这几天忙的,我也没顾上好好孝顺你们。这点东西你们带着路上吃,可别嫌少。”
老两口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无奈和厌烦。
前几天他们火急火燎地赶回来,却发现儿子苏茂文所谓“病得不轻”,不过是有点劳累加上感冒,早好了七八分了。
这分明就是骗他们回来的由头!
老两口心里憋着火,但来都来了,乡里乡亲的听说苏大强回来了,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看看,加上一些不得不走动的亲戚人情,不知不觉就多耽搁了几天。
现在事情办得差不多了,他们是半刻也不想多待。
林秀兰沉着脸,没去碰那些东西,语气硬邦邦的:“你要真孝顺我们,就不会来这一出,故意把我们老骨头骗回来!我们这大老远的,能经得住这么折腾吗?你们怎么好意思的?”
刘双喜脸上笑容不变,仿佛没听见婆婆的指责,自顾自地说道:“妈,看您说的,咱们可是一家人!我和茂文也是心疼你们年纪大了,想着人老了总得落叶归根不是?”
“你们看,回来这几天,乡亲们多敬重你们,多需要爸这手医术啊!”
苏大强张了张嘴,没说什么。不得不承认,在济安堂待了这么久,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感觉自己强大到可怕。
见公婆听进去了,刘双喜话锋一转,开始画大饼,“我就琢磨着,你们在城里那个济安堂干了这么久,肯定学了不少真本事。咱们干脆就在老家也开个小诊所!爸当坐堂大夫,妈您帮着抓药管账。”
“忙时种地,闲时看病,赚的钱都是咱们自家的!到时候,您的大孙子红星,还有您孙女闪闪,天天绕在你们膝头,这日子,不比在城里给人打工强?这才是真正的天伦之乐啊!”
“我知道你们心疼轩轩和苏苏,可他们毕竟是外孙,人家有爷爷奶奶疼。红星和闪闪更需要爷爷奶奶呢。”
落叶归根,儿孙绕膝,自己当家做主……
这些对于苏大强这辈人来说,诱惑力太大了。
苏大强拿着烟袋的手顿了顿,眼里流露出明显的动摇。
林秀兰也有些怔忡,脸上严厉的神色缓和了些许。
刘双喜见状,心中暗喜,又趁热打铁说了许多好听的,什么“家里不能没有你们坐镇”、“茂文也知道错了以后肯定孝顺”、“开诊所的本钱我们想办法凑”等等,句句都说在了老两口的心坎上。
林秀兰心里挣扎得厉害,一方面被这描绘的图景打动,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事儿不靠谱,而且就这么留在老家,怎么跟女儿七月交代?
她迟疑着,没有松口。
苏大强沉默地抽了好几口烟,最后瓮声瓮气地说:“这事不小。我们得再琢磨琢磨。明天,我给七月打个电话,跟她商量一下。”
刘双喜一听这话,心里乐开了花,觉得事情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她连连说:“应该的,应该的!跟小妹商量商量也好!那爸,妈,你们先忙着,我先回家了。哎呀,家里一堆事,我都快忙疯了。”
回去路上,刘双喜心里美得直冒泡。
她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红火的小诊所,钞票源源不断地流进口袋。
老两口在济安堂干了这么多年,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就是两棵摇钱树啊!
等诊所开起来,赚的钱还不都是她儿子的?
到时候,苏七月身为嫁出去的女儿,难道还能看着爹妈在老家吃苦?
肯定还得帮衬!
这么一想,她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得简直太对了,既把老两口拴在了身边干活,又能借机捞钱,还能间接攀上苏七月的关系。
她得意地哼起了小调,感觉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
留在家中的苏大强和林秀兰,却是心乱如麻。
一边是血脉牵绊的故土和描绘中的天伦之乐,一边是女儿提供的稳定工作和城市的便利生活,以及内心对儿子儿媳那点算计的本能警惕。
两人对着收拾到一半的行李,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苏大强和林秀兰最终还是被落叶归根和儿孙绕膝的愿景牵绊住了脚步。
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先在家里留一段时间,看看儿子儿媳的态度是否真有所转变。
如果他们确实真心悔过,懂得孝顺,那留下来经营个小诊所,安享晚年也未尝不可;
若是他们依旧虚情假意,只顾算计,那他们立刻收拾包袱去京市投奔女儿,绝不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