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将星初聚-《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

  武昌的盛夏,在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声中,气温一日高过一日。与之相应的,是南湖、豹子澥一带88军营地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何志远一道道命令下达,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各个部件,开始发出最初的磨合声响。

  德械装备的陆续抵达,无疑给全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一日,军码头戒严,气氛肃穆。第一批经由长江水道运抵的重大装备——十二门崭新的LeFH 18型105毫米轻型榴弹炮以及配套的牵引车和弹药,正在紧张地进行卸船和验收工作。

  何志远亲临码头,副军长李振邦、赵建明,参谋长周卫国,以及特意赶来的重炮旅旅长赵承绶、几位德械师师长悉数到场。炽热的阳光下,军官们额角见汗,但眼神中的兴奋与期待却难以掩饰。士兵们喊着号子,在德国顾问(名义上由德方派遣,实则是系统安排的“合理化”接口)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涂着灰绿色漆、散发着机油和钢铁冷冽气息的火炮拖下舷板。

  “好家伙!这炮管,这制退复进机,比咱们以前用的沪造山炮、晋造一三式强太多了!” 重炮旅旅长赵承绶少将抚摸着冰凉的炮身,激动得像个小伙子。他是保定军校炮科出身,对火炮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

  “赵旅长,” 何志远微笑着递过一份技术参数表,“这是LeFH 18的基本数据,射程超过一万米,射速也不慢。你的重炮旅,是我军的拳头,一定要尽快形成战斗力!训练弹药,我特批,足量供应!”

  “谢军座!” 赵承绶啪一个立正,“职部就是不吃不睡,也要在三个月内,让这批宝贝儿开口说话,指哪打哪!”

  旁边的122师师长张汉卿有些眼热,凑过来道:“军座,老赵的重炮是宝贝,咱们步兵师的75毫米山炮和步兵炮,什么时候能到位?没有炮火支援,步兵冲锋就是活靶子啊!”

  “放心,张师长,” 何志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各师的直属炮兵营装备已在路上,优先保障你们三个主力师。此外,每个步兵团的反坦克连、迫击炮连装备也会同步配发。我们要建立的,是一支火力配系完整的现代化军队。”

  参谋长周卫国补充道:“根据计划,下一步抵达的将是轻武器和通讯设备。各部队接收装备后,要立即组织适应性训练,德国顾问团会全程指导。军部将制定详细的训练考核大纲。”

  就在高级军官们围着新装备议论纷纷时,何志远脑海中的系统提示音悄然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接收首批重要德械装备,军队建设度提升5%。】

  【触发支线任务:“火力之王”(第一阶段)。】

  【任务内容:成功组建并完成重炮旅第一个营的实弹射击训练。】

  【任务奖励:积分3000点,LeFH 18型105毫米榴弹炮弹药(500发),炮兵观测器材(望远镜、测距仪)x10套。】

  【失败惩罚:无。】

  又一个支线任务!奖励正是急需的炮弹和观测器材。何志远心中暗喜,系统果然是与他的建军步伐紧密配合的。

  验收工作持续了大半天。傍晚,何志远在军部食堂的小包间里,设宴款待几位核心将领和德国顾问代表。菜肴不算奢华,但分量十足,还有几瓶地道的汉汾酒。

  几杯酒下肚,气氛活跃起来。这些日后将在战场上令日寇胆寒的将领们,此刻还带着几分草创时期的豪迈与随意。

  “军座,” 133师师长刘振华感慨道,“说句实话,刚接到调令时,我心里还在打鼓。这么年轻的军长,还是……嘿嘿。但这一个月看下来,军座处事老练,眼光长远,我老刘服气!跟着军座打鬼子,带劲!”

  张汉卿更是直接端起酒杯:“没说的!军座,我老张是个粗人,就认一个理,谁能让弟兄们拿上好枪好炮,谁能带着咱们打胜仗,我就跟谁干!这杯我敬您!”

  何志远举杯与他相碰,诚恳地说:“诸位都是我的前辈,战场经验比我丰富。志远年轻,许多地方还要仰仗各位鼎力相助。88军不是我何志远一个人的,是咱们大家伙的,更是四万同胞的!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何愁倭寇不灭?”

  “同心同德,誓灭倭寇!” 众将轰然应诺,纷纷举杯。

  宴会散后,何志远信步走回自己的办公室兼宿舍。月光如水,洒在临时营区的操场上,远处传来新兵连队晚点名的口号声,显得格外清晰。他注意到,不远处军部卫生所的方向还亮着灯。

  鬼使神差地,他走了过去。

  卫生所也是由几排木屋搭建而成,条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此时,大部分医护人员已经休息,只有最里面一间屋子还透着灯光。何志远走近,透过窗户,看到苏青瑶正俯身在一张简陋的桌子前,就着煤油灯的光芒,专注地看着一本厚厚的医书,旁边还摊着笔记本,不时写写画画。

  昏黄的灯光勾勒出她侧脸的轮廓,专注的神情让她平添了几分知性之美。何志远没有打扰,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他似乎能闻到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混合着少女身上若有若无的皂角清香。

  也许是目光太过专注,苏青瑶若有所觉,抬起头,正好对上何志远的目光。她先是吓了一跳,待看清是谁后,脸上瞬间飞起两朵红云,慌忙站起身:“何……何将军!您怎么来了?”

  “路过,看到灯还亮着。” 何志远推门进去,语气温和,“这么晚了,还在用功?”

  苏青瑶有些不好意思地合上书:“我在看《战地外伤急救》,很多地方不太懂,想多学学。以后……以后肯定用得上。”

  何志远拿起桌上的书,是英文原版的,旁边还有她工整的笔记和查字典的标注。“很有心。” 他赞许地点点头,“不过也要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嗯,我知道的,谢谢军座关心。” 苏青瑶低声应道,心跳却不由自主地加快。她能感觉到何志远身上那种不同于普通军官的沉稳气质,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

  “军医院筹备得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吗?” 何志远找话题问道。

  “陈副官长很支持,拨了一些药品和器械。陆陆续续有几位医生和护士来报名了,但人手还是不够,特别是外科医生。” 苏青瑶汇报着,语气渐渐流畅起来,“而且,很多士兵有疥疮、烂裆这些毛病,需要集中处理,防止传染。”

  何志远认真听着,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关系到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和士气。“你提的很重要。我会让后勤部门加大采购硫磺膏等药品。外科医生……我再想想办法。” 他想到了系统,或许下次抽奖或签到,可以侧重医疗方面。

  两人又聊了几句,气氛轻松了不少。何志远发现,苏青瑶不仅善良勇敢,对医护工作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热情,并非仅仅是一时冲动。

  离开卫生所时,何志远的心情莫名好了许多。乱世之中,这种简单而真诚的交流,显得尤为珍贵。

  回到办公室,他照例检查系统。今日签到获得的是“马克沁重机枪备用枪管20根”,算是聊胜于无。他的积分积累到了2100点。他犹豫片刻,还是没有抽奖,决定再攒一攒。

  他铺开信纸,开始给叔父何应钦写信。一方面汇报建军进展,特别是德械装备的接收情况,以安南京方面之心;另一方面,再次恳请叔父催促军政部,尽快将答应调拨的基层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炮兵、工兵、通讯兵)落实到位。他在信中特意提到,急需有经验的外科军医。

  写完信,已是深夜。万籁俱寂,只有哨兵巡逻的脚步声偶尔响起。何志远站在地图前,目光再次投向华北。北平、天津、卢沟桥……这些地名在他眼中,不再是冰冷符号,而是即将燃烧的战场。他知道,留给他和88军的时间,正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必须更快!” 他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锐利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