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地图清晰显示,南京和杭州相继被标记为清军占领。
“老铁们,南京这么快就丢了,对还在抵抗的大明势力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朱及第语气沉重,“这意味着,很难再有一个像弘光帝那样,至少表面上能被各方接受的共同领袖了。”
网友【一杯清茶】评论弹过:“这下真成无头苍蝇了。”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没错,南京一失陷,各地有点实力的藩王、军阀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了。今天这个监国,明天那个称帝,内部争斗不休,反而消耗了自己本就不多的力量。就在这片混乱中,一个原本不怎么起眼的藩王家族——南阳的唐王一系,被意外地推到了风口浪尖。”
奉天殿前,朱元璋眉头紧锁。南京失陷,在他听来犹如丧钟。共主缺失,各自为战,这局面他太熟悉了,这是亡国之兆!
画面切换到大明疆域图,南阳府的位置被特别高亮标出,那地方正好卡在中原腹地,不算最繁华,但位置颇为关键。
“碳水教父”好奇地问:“这唐王是什么来头?之前剧本里没啥戏份啊。”
“叶赫那拉大贝勒”解释道:“初代唐王名叫朱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他是洪武二十四年才受封的,封地就设在了南阳府。在太祖那么多龙子龙孙里,他这一支算是封得比较晚,地盘也不算最拔尖的。”
朱及第补充道:“不过老铁们可别小看这地方。南阳地处中原要冲,北连中原,南蔽荆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唐王这一脉在此地传承了八代,根基也算深厚,直到我们接下来要细说的那位唐端王朱硕熿登场。”
奉天殿内,朱元璋听着天幕中的讲述,目光凝视着南阳的位置,心中快速盘算着此地的军事价值。当他听到“第二十三子朱桱”时,不由得微微一怔。
他下意识地侧头低声问侍立在旁的朱标:“标儿,咱如今……你有几个弟弟了?”
朱标略一思索,恭敬回道:“回父皇,如今共有十六位皇弟。”
“二十三子……”朱元璋喃喃自语,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也就是说,这个朱桱,还要等好几年才会出生。一种奇妙的感触在他心中升起——那是一个他尚未谋面,甚至以后还能不能出生都未必可知的儿子。然而,通过这天幕,他却提前知晓了这个儿子将会开枝散叶,传承八代,在南阳扎根。
一种莫名的、带着些许期待的好感,悄然在他心中滋生。他下意识地将这个“老二十三”与那些已经就藩或尚未成年的儿子们比较起来。封在南阳,看来这孩子将来是个能安稳守成的?至少从天幕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一脉似乎并未生出什么大的祸端。在这个节骨眼上,“安稳”二字,显得尤为可贵。他不自觉地,对这位许多年后才会到来的“老二十三”,投去了一丝与其他儿子不同的关注。
天幕画面变为一座森严的王府庭院,一个少年正透过窗户望着外面狭窄的天空。
“老铁们,要说这位后来的唐王朱聿键,他的童年那可真是太惨了。”“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一些史料,“他爷爷朱硕熿宠信小妾,听信谗言,竟然想把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朱聿键的父亲朱器墭,直接关进了承奉司。要不是有个叫张书堂的小官暗中偶尔送点吃的,朱聿键他爹连留下后代的机会都没有。”
网友【吃瓜群众】评论:“我的天,这爷爷也太狠毒了吧!”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子孙相残,还是用如此酷烈的手段,这是他最忌讳、最痛恨的事情!
画面一转,在朝廷的干涉下,终于继承王位的朱聿键在府中设宴,招待他的两位叔父。
“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碳水教父”语气带着点激动,“这位新唐王上位后,直接设了个局,把当年参与虐待他父亲的两个叔父(郡王)骗进王府,当场下令活活打死!”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这事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震动。有人觉得他替父报仇,天经地义;也有人指责他手段太过残忍,无视国法。但最关键的是,这事发生在崇祯皇帝正被流寇和清军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朱棣在一旁微微挑眉,低声道:“倒是个有血性的,可惜,手法糙了点,授人以柄。”
天幕上浮现出朱聿键在唐王府中点兵备马的画面。这位年轻的藩王身着戎装,眼中闪烁着近乎偏执的光芒。
“老铁们,你们可能无法想象,当清军铁蹄踏入山东时,这位被圈禁多年的唐王做出了什么决定——他竟散尽家财,自行招募了千余士卒,联合王府护卫,打出‘北上抗虏’的旗号,一路朝山东杀去!”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
网友【热血青年】激动评论:“这才是朱家子孙该有的气节!”
“叶赫那拉大贝勒”却冷冷反驳:“气节?你可知他这一举动犯了朝廷大忌!崇祯年间,朝廷对藩王领兵之忌惮,远胜外敌。当年永乐帝以藩王夺位,正德时的宁王之乱,哪个不是血淋淋的教训?”
画面中,朱聿键的队伍行至河南边境,沿途百姓围观,议论纷纷。有老者摇头叹息:“唐王殿下忠心可嘉,可这是要闯下大祸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记载:“最要命的是,朱聿键此行完全绕过了朝廷的兵部调令。他不仅私自募兵,还沿途征收粮草,甚至试图联络地方卫所。在崇祯看来,这无异于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此时天幕切换至北京紫禁城,龙椅上的崇祯帝面色铁青。兵部尚书跪奏:“陛下,唐王此举形同造反!若各地藩王效仿,大明江山危矣!”
网友【理性分析】恍然大悟:“我懂了,在崇祯眼里,清军只是外伤,藩王作乱才是心腹大患。”
“碳水教父”补充道:“更讽刺的是,朱聿键的队伍还没见到清军,就被朝廷派来的监军拦下。这位一心报国的藩王,最终以‘违制擅权、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押送回京。”
画面定格在朱聿键被缴械时悲愤交加的表情,他仰天长啸:“本王只想为国杀敌,何错之有!”
奉天殿内,朱元璋长叹一声。他理解崇祯的顾虑,却也为这个热血子孙感到惋惜。龙椅上的帝王暗自思忖:若是在洪武年间,这样的血性儿郎,该当重用才是...
画面转到凤阳皇陵的高墙之内,朱聿键再次被囚禁于此。
“于是,”“朱及第总结道,“这位满腔热血想要报国的唐王,不但没能抗击清军,反而被崇祯皇帝下令废去王爵,关进了凤阳的高墙之内。从他爷爷的囚笼,到皇帝的囚笼,他的人生仿佛总是在被禁锢。”
网友【深夜诗人】感叹:“这也太憋屈了!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
然而,画面再次一转。当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时,刚刚被释放出狱的朱聿键,正站在福州城头。
“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碳水教父”语气兴奋起来,“当弘光政权垮台,这个两次被囚禁的唐王,反而因为他在这般磨难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被郑芝龙、黄道周等实力派看中,在福州拥立为新的皇帝,也就是隆武帝!”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最后总结:“从阶下囚到一国之君,朱聿键的人生轨迹充分说明:苦难有时未必是坏事。正是那些被囚禁的岁月,磨砺了他异于常人的意志,让他在明末那个乱世中,最终脱颖而出。”
奉天殿内,朱元璋神情复杂。他既为子孙相残的悲剧感到痛心,也为朱聿键屡遭困顿却终能崛起的坚韧感到一丝震撼。这个后世子孙的经历,让他对如何培养和教育宗室子弟,产生了新的、模糊的思考。
“老铁们,南京这么快就丢了,对还在抵抗的大明势力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朱及第语气沉重,“这意味着,很难再有一个像弘光帝那样,至少表面上能被各方接受的共同领袖了。”
网友【一杯清茶】评论弹过:“这下真成无头苍蝇了。”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补充道:“没错,南京一失陷,各地有点实力的藩王、军阀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了。今天这个监国,明天那个称帝,内部争斗不休,反而消耗了自己本就不多的力量。就在这片混乱中,一个原本不怎么起眼的藩王家族——南阳的唐王一系,被意外地推到了风口浪尖。”
奉天殿前,朱元璋眉头紧锁。南京失陷,在他听来犹如丧钟。共主缺失,各自为战,这局面他太熟悉了,这是亡国之兆!
画面切换到大明疆域图,南阳府的位置被特别高亮标出,那地方正好卡在中原腹地,不算最繁华,但位置颇为关键。
“碳水教父”好奇地问:“这唐王是什么来头?之前剧本里没啥戏份啊。”
“叶赫那拉大贝勒”解释道:“初代唐王名叫朱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他是洪武二十四年才受封的,封地就设在了南阳府。在太祖那么多龙子龙孙里,他这一支算是封得比较晚,地盘也不算最拔尖的。”
朱及第补充道:“不过老铁们可别小看这地方。南阳地处中原要冲,北连中原,南蔽荆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唐王这一脉在此地传承了八代,根基也算深厚,直到我们接下来要细说的那位唐端王朱硕熿登场。”
奉天殿内,朱元璋听着天幕中的讲述,目光凝视着南阳的位置,心中快速盘算着此地的军事价值。当他听到“第二十三子朱桱”时,不由得微微一怔。
他下意识地侧头低声问侍立在旁的朱标:“标儿,咱如今……你有几个弟弟了?”
朱标略一思索,恭敬回道:“回父皇,如今共有十六位皇弟。”
“二十三子……”朱元璋喃喃自语,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也就是说,这个朱桱,还要等好几年才会出生。一种奇妙的感触在他心中升起——那是一个他尚未谋面,甚至以后还能不能出生都未必可知的儿子。然而,通过这天幕,他却提前知晓了这个儿子将会开枝散叶,传承八代,在南阳扎根。
一种莫名的、带着些许期待的好感,悄然在他心中滋生。他下意识地将这个“老二十三”与那些已经就藩或尚未成年的儿子们比较起来。封在南阳,看来这孩子将来是个能安稳守成的?至少从天幕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一脉似乎并未生出什么大的祸端。在这个节骨眼上,“安稳”二字,显得尤为可贵。他不自觉地,对这位许多年后才会到来的“老二十三”,投去了一丝与其他儿子不同的关注。
天幕画面变为一座森严的王府庭院,一个少年正透过窗户望着外面狭窄的天空。
“老铁们,要说这位后来的唐王朱聿键,他的童年那可真是太惨了。”“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一些史料,“他爷爷朱硕熿宠信小妾,听信谗言,竟然想把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朱聿键的父亲朱器墭,直接关进了承奉司。要不是有个叫张书堂的小官暗中偶尔送点吃的,朱聿键他爹连留下后代的机会都没有。”
网友【吃瓜群众】评论:“我的天,这爷爷也太狠毒了吧!”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子孙相残,还是用如此酷烈的手段,这是他最忌讳、最痛恨的事情!
画面一转,在朝廷的干涉下,终于继承王位的朱聿键在府中设宴,招待他的两位叔父。
“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面。”“碳水教父”语气带着点激动,“这位新唐王上位后,直接设了个局,把当年参与虐待他父亲的两个叔父(郡王)骗进王府,当场下令活活打死!”
“叶赫那拉大贝勒”补充道:“这事在朝野上下引起巨大震动。有人觉得他替父报仇,天经地义;也有人指责他手段太过残忍,无视国法。但最关键的是,这事发生在崇祯皇帝正被流寇和清军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朱棣在一旁微微挑眉,低声道:“倒是个有血性的,可惜,手法糙了点,授人以柄。”
天幕上浮现出朱聿键在唐王府中点兵备马的画面。这位年轻的藩王身着戎装,眼中闪烁着近乎偏执的光芒。
“老铁们,你们可能无法想象,当清军铁蹄踏入山东时,这位被圈禁多年的唐王做出了什么决定——他竟散尽家财,自行招募了千余士卒,联合王府护卫,打出‘北上抗虏’的旗号,一路朝山东杀去!”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
网友【热血青年】激动评论:“这才是朱家子孙该有的气节!”
“叶赫那拉大贝勒”却冷冷反驳:“气节?你可知他这一举动犯了朝廷大忌!崇祯年间,朝廷对藩王领兵之忌惮,远胜外敌。当年永乐帝以藩王夺位,正德时的宁王之乱,哪个不是血淋淋的教训?”
画面中,朱聿键的队伍行至河南边境,沿途百姓围观,议论纷纷。有老者摇头叹息:“唐王殿下忠心可嘉,可这是要闯下大祸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记载:“最要命的是,朱聿键此行完全绕过了朝廷的兵部调令。他不仅私自募兵,还沿途征收粮草,甚至试图联络地方卫所。在崇祯看来,这无异于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此时天幕切换至北京紫禁城,龙椅上的崇祯帝面色铁青。兵部尚书跪奏:“陛下,唐王此举形同造反!若各地藩王效仿,大明江山危矣!”
网友【理性分析】恍然大悟:“我懂了,在崇祯眼里,清军只是外伤,藩王作乱才是心腹大患。”
“碳水教父”补充道:“更讽刺的是,朱聿键的队伍还没见到清军,就被朝廷派来的监军拦下。这位一心报国的藩王,最终以‘违制擅权、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押送回京。”
画面定格在朱聿键被缴械时悲愤交加的表情,他仰天长啸:“本王只想为国杀敌,何错之有!”
奉天殿内,朱元璋长叹一声。他理解崇祯的顾虑,却也为这个热血子孙感到惋惜。龙椅上的帝王暗自思忖:若是在洪武年间,这样的血性儿郎,该当重用才是...
画面转到凤阳皇陵的高墙之内,朱聿键再次被囚禁于此。
“于是,”“朱及第总结道,“这位满腔热血想要报国的唐王,不但没能抗击清军,反而被崇祯皇帝下令废去王爵,关进了凤阳的高墙之内。从他爷爷的囚笼,到皇帝的囚笼,他的人生仿佛总是在被禁锢。”
网友【深夜诗人】感叹:“这也太憋屈了!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
然而,画面再次一转。当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时,刚刚被释放出狱的朱聿键,正站在福州城头。
“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碳水教父”语气兴奋起来,“当弘光政权垮台,这个两次被囚禁的唐王,反而因为他在这般磨难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被郑芝龙、黄道周等实力派看中,在福州拥立为新的皇帝,也就是隆武帝!”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最后总结:“从阶下囚到一国之君,朱聿键的人生轨迹充分说明:苦难有时未必是坏事。正是那些被囚禁的岁月,磨砺了他异于常人的意志,让他在明末那个乱世中,最终脱颖而出。”
奉天殿内,朱元璋神情复杂。他既为子孙相残的悲剧感到痛心,也为朱聿键屡遭困顿却终能崛起的坚韧感到一丝震撼。这个后世子孙的经历,让他对如何培养和教育宗室子弟,产生了新的、模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