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不卖面包,卖故事-《重生九零:我点爆对手命脉》

  第二天一早,对面的华联超市门口,简直跟打仗一样。

  李俊彦说到做到,送鸡蛋的活动威力惊人。

  穿着红马甲的超市员工声嘶力竭地用扩音器喊着,维持秩序的保安脑门上青筋暴起,成百上千的大爷大妈,像一群被投入池塘的饿了三天的锦鲤,为了那一板免费鸡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别挤!别挤!再挤把老娘的腰挤断了!”

  “哎!你踩我脚了!新买的足力健!”

  “排队!排队没听见吗?那小伙子,对,说你呢,插什么队,脸都不要了!”

  整个街道,都被这种混杂着贪婪、焦躁和市井气的喧嚣所笼罩。

  马路这边,麦香坊·社区客厅的落地玻璃,像一道无形的结界,将所有的噪音隔绝在外。

  店内,舒缓的音乐流淌,咖啡的香气弥漫。

  雷啸嘴里叼着根没点燃的烟,活像个蹲在村口等活儿的包工头,一张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

  “完了,芭比q了。”

  他看着对面那人山人海的盛况,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漏了半拍。

  “闻人董,方辰,你们看见没?那老娘们儿抢鸡蛋那架势,跟抢银行似的。李俊彦这孙子太他妈狠了,直接釜底抽薪啊!”

  他一屁股坐到吧台的高脚凳上,愁眉苦脸地掰着指头算账。

  “昨天一整天,流水一千三百六。今天一上午,到现在就卖出去一杯美式,三十块。对面送出去的鸡蛋,我估计都够开个养鸡场了。这怎么打?”

  后厨的小会议室里,气氛却与雷啸的焦虑截然不同。

  闻人语坐在主位,手里端着一杯热茶,神色平静。

  方辰抱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模型。

  苏眉站在一块小白板前,手里拿着一支红色的马克笔,眼神锐利得像一把刚刚开刃的手术刀。

  “雷队,你过来。”

  苏眉回头,朝雷啸招了招手。

  “给你上一课。”

  她用笔在白板上重重画了一个圈,圈里写着两个字:鸡蛋。

  然后在圈外,她又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写上了四个字:抢鸡蛋的人。

  “雷队,看好了。”

  苏眉的笔尖,在那个写着“鸡蛋”的小圈上点了点。

  “这是李俊彦的目标。”

  然后,她的笔尖,移到了两个圈之间的空白地带。

  “而这里,才是我们的目标。”

  雷啸凑过去,一脸茫然:“空白?这啥也没有啊。”

  “对,就是啥也没有。”

  苏眉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种猎人般的狡黠。

  “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那些,讨厌抢鸡蛋,甚至看到抢鸡蛋就觉得烦躁、觉得丢人、觉得‘我才不跟他们为伍’的人。”

  “李俊彦用鸡蛋,帮我们完成了一次最精准的用户筛选。他把所有对价格敏感、对品质无所谓的人,全都用一张网给捞走了。”

  “剩下的,才是我们想要的。”

  苏-眉转过身,白板上早已罗列出了清晰的作战计划。

  她用笔敲了敲白板。

  “所以,我们的反击,开始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放弃所有传统的广告模式。不打折,不促销,不发传单,不在任何电梯里投放洗脑广告。”

  “我们只做一件事。”

  她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大字。

  “故事。”

  雷啸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啥玩意儿?讲故事?苏大美女,你没发烧吧?现在谁还听故事?这能当饭吃?能打得过人家货真价实的鸡蛋?”

  “能。”

  回答他的,是闻人语。

  她放下茶杯,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鸡蛋,只能填饱肚子。”

  “但一个好故事,能直接钻进人的心里,在那里生根发芽。”

  苏眉接过了话头,她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染力。

  “各位,记住我们接下来的核心战略。”

  “从今天起,我们卖的不是面包,是‘你为你家人烤制的第一个面包’那份心意;我们卖的不是空间,是‘能让你在这座水泥森林里,喘口气’的那个瞬间。”

  “李俊彦在卖商品,而我们要做的,是品牌的心智预售。”

  “都听明白了吗?”

  苏眉环视一周。

  “明白了!”

  她手下那几个从江南调来的精兵强将,齐声应道,眼神里全是兴奋的光。

  “行动!”

  一声令下,整个团队像一台精密的仪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

  一个小时后。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姑娘,搬了个小马扎,坐到了正在后厨揉面的王德发老师傅旁边。

  王德发一开始还有点拘谨,手上的动作都慢了半拍。

  “闺女,你……你看我干啥,我这老头子有啥好看的。”

  姑娘叫林薇,是苏眉团队的王牌写手,她笑得像邻家妹妹。

  “王师傅,我就是好奇。您这手,怎么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不一样?感觉特别有劲儿。”

  “嗨,揉一辈子面了,能没劲儿吗。”

  “一辈子?”林薇的眼睛亮了,“您能跟我说说,您第一次揉面是什么时候吗?是什么感觉?”

  王德发被问得一愣,手里的动作停了下来。

  他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天。

  “那年我十六,跟着我师傅……那面啊,跟个姑娘似的,你得懂它,得疼它,你对它好,它烤出来才香……”

  老人家的嘴,像一个尘封已久的话匣子,被一把温柔的钥匙,轻轻打开了。

  他讲起了为什么坚持用比市面上贵三倍的法国黄油,而不是人造奶油。

  “那玩意儿,糊弄嘴,可糊弄不了良心。”

  他讲起了自己为了研究一款天然酵母,曾经连续一个月睡在发酵箱旁边。

  “它跟养孩子一样,脾气大着呢。”

  林薇的笔记本上,文字飞速地记录着,她的眼神,越来越亮。

  她知道,一个能让全望京的女人都心头一软的故事,有了。

  与此同时。

  另一名团队成员,拨通了昨天那位充值了两千块的年轻妈妈的电话。

  “您好,周女士,我是麦香坊的。我们想做一个小小的用户回访,不会耽误您太久。”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鸡飞狗跳的声音,夹杂着孩子尖锐的哭闹。

  “啊?你说什么?等一下!宝宝!不许把酸奶倒在沙发上!”

  年轻妈妈的声音,充满了崩溃和疲惫。

  “不好意思啊,我这儿跟打仗一样。回访是吧?你们店特别好!特别好!我昨天发了个朋友圈,我十几个闺蜜都问我地址呢!”

  “您能具体说说,是哪里好吗?”

  “哪里好?”

  电话那头的妈妈,像是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你们不知道,我昨天在你们店里那一个小时,是我半年来,第一次安安静静喝完一杯热咖啡!我儿子居然能自己玩,没来烦我!天知道那一个小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咖啡,那是命啊!是我续命的仙丹!”

  这段充满了真情实感的对话,被原封不动地录了下来。

  下午三点。

  一篇名为《望京街角,那个只会用“笨功夫”做面包的倔老头》的深度文章,出现在了“望京生活圈”的微信公众号头条。

  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王德发布满老茧的双手,和他朴实得掉渣的话。

  配图,是专业摄影师抓拍的,阳光下,老人专注揉面的侧脸,和他看着烤箱时,那如同看着自己孩子般的温柔眼神。

  晚上八点。

  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时长只有一分钟的音频,被投放到了本地一个拥有三十万粉丝的女性情感电台的节目中。

  音频的开头,是那位年轻妈妈近乎崩溃的嘶吼。

  音频的结尾,是她在社区客厅里,长长舒了一口气的声音。

  背景音,是舒缓的音乐,和咖啡豆被研磨的细碎声响。

  音频的最后,只有一句文案。

  【麦香坊·社区客厅——给每一个正在战斗的你,一个喘息的角落。】

  这些故事,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它们没有在抢鸡蛋的人群中激起任何波澜。

  却在另一个看不见的舆论场里,精准地,一圈一圈地,漾开了涟漪。

  一个高档小区的业主群里。

  “你们看公众号那篇文章了吗?原来我们家门口还有这么个神仙地方?”

  “看了看了!那个王师傅的故事把我给看哭了,这年头还有这么做生意的人,太难得了!”

  “音频我也听了!天哪,那个妈妈不就是我本人吗!明天!我一定要去那个什么客厅看看!”

  一个本地文艺青年聚集的论坛里。

  一个帖子被悄然顶起。

  【标题:坐标望京,发现一家可以免费看书发呆一下午的面包店,简直是社恐患者的福音!】

  下面,瞬间盖起了几十层楼。

  “楼主好人!求具体地址!”

  “我靠!这装修风格我爱了!比那些网红店有格调多了!”

  “不推销?真的假的?那我明天就背着电脑去办公!”

  口碑的火种,在李俊彦看不见的地方,被一颗一颗,悄然点燃。

  它们很微弱,但它们在蔓延。

  它们在等待,一阵能让它们烧成燎原大火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