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窦永衡与周堃二人,闻听山下有人叫嚣,竟敢反向山贼索要“买路钱”,不由得怒从心头起。二人抄起兵刃,点齐一队喽啰,擂鼓放炮,大开寨门,气势汹汹地冲下山来,定要看看是何方狂徒,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马蹄踏起滚滚烟尘,一行人旋风般卷至山口。窦永衡勒马横刀,定睛望去,只见山口处并无大队人马,只有一个邋里邋遢的和尚,正背对着他们,对着守山的喽啰指手画脚,口中念念有词。那背影,那破僧袍,怎地如此眼熟?
窦永衡与周堃对视一眼,心中同时一动。二人急忙翻身下马,抢步上前,绕到那和尚面前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救命恩人、灵隐寺的济公活佛!
“圣僧!”二人又惊又喜,连忙躬身施礼,“原来是您老人家!您这是从何处来?方才……方才是您在山下……”
济公转过身,嘻嘻一笑,破扇子指了指那几个一脸尴尬的喽啰:“和尚我走到这翠云峰下,口渴难耐,想上山讨碗水喝。这几个小子愣是不让,还说甚要买路钱?和尚我身无分文,只好说,让你们大王下来给钱!哈哈,没想到把你们两个‘山大王’给惊动下来了!”
窦永衡闻言,哭笑不得,知是济公戏谑之言,忙道:“圣僧说笑了!快请上山!您老人家大驾光临,我等求之不得!”
周堃也道:“若非圣僧当日搭救,我姐丈与小弟早已命丧黄泉。此恩如同再造,正愁无处报答,今日定要好好款待圣僧!”
济公摆摆手:“罢了罢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上山就不必了,和尚我还要赶路去江阴县办点事。”
窦永衡恳切道:“圣僧何故如此匆忙?还请上山稍坐,容我二人略尽心意。”
济公看了看窦永衡,又看了看周堃,招招手,示意窦永衡附耳过来。窦永衡连忙凑上前。济公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声音极轻,连近在咫尺的周堃都未听清。只见窦永衡先是面露惊诧,随即转为凝重,最后重重地点了点头,低声道:“弟子明白了,谨遵圣僧吩咐!”
济公拍拍他的肩膀,笑道:“明白就好。好自为之,和尚去也!”说罢,转身便要离开。
窦永衡急忙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圣僧,此去路途遥远,这点盘缠……”
济公头也不回,摇着扇子道:“和尚我有钱花,没钱化,要这劳什子作甚?留着给你山上的弟兄们买酒肉吧!”话音未落,人已踢踢踏踏走出老远,身影晃了几晃,便消失在山路拐角处。
窦永衡与周堃望着济公远去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周堃好奇地问:“姐丈,方才圣僧与你说了什么?”
窦永衡沉吟片刻,道:“圣僧嘱我,山寨虽可暂避风雨,却非久居之地。绿林终是歧路,当思正道。且近日江阴县方向恐有邪祟为祸,令我等多加留意,若有缘法,或可积一功德。”周堃听罢,若有所思。
却说济公离了翠云峰,一路云游,不一日来到了江阴县地界。行至一处村庄口,见许多乡民围在一起,议论纷纷,面带愁容。
有人眼尖,瞧见济公,喊道:“快看,来个和尚!咱们这匾额的事儿,不如请这位大师父给出个主意?”
众人闻言,一齐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将一桩为难事道来。原来这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世代务农,竟无一人识字。近日请了位风水先生来看,说是因未供奉文武圣人,以致文风不昌。于是全村集资修了一座庙,可庙修好了,匾额却难住了大家。庙里既供着孔夫子,又有关圣帝君,这庙名该如何起?叫“文庙”不妥,叫“武庙”也不对,真是左右为难。
济公听罢,哈哈一笑:“我当是什么大事!这有何难?既是供奉忠义之士,便叫‘忠义词’岂不正好?”
众人一听,茅塞顿开,齐声赞道:“妙极!妙极!还是大师父有学问!这名儿起得又响亮又贴切!大师父,您既会起名,想必字也写得好,劳您大驾,给题块匾,再写副对子如何?”
济公也不推辞:“拿笔墨来!”
当下有人飞跑取来文房四宝。济公提笔蘸墨,略一凝神,挥毫泼墨,写下“忠义词”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众人轰然叫好。又写楹联,上联“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下联“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对仗工整,寓意深远。乡民们虽不识字,也觉气象不凡,纷纷喝彩。又求山门对联,济公信笔写下:“无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字字蕴含禅机。
众人见这和尚衣衫褴褛,却有一手好字,满腹文才,大为惊异,问道:“大师父如此才学,为何这般……这般落拓?”
济公叹了口气,信口开河道:“唉!别提了!都是让媳妇给气的!”
众人好奇:“大师父是出家人,怎么还有媳妇?”
济公一本正经地胡诌:“和尚我原是俗家人,娶了个媳妇。过门不到十天,就跟人跑了!我找了半年才找回来。”
有人道:“那还要她作甚?”
济公哭丧着脸:“我心软,又要了。结果在家过了一多月,她竟整日招些和尚老道来家里!我说她既爱和尚,我一气之下就自己当了和尚!谁知我当了和尚,她又跟个老道跑了!气得我到处找她,找到非好好教训她不可!”这番疯话引得众人哄笑不已。
有好心乡绅便道:“大师父既已出家,何必再寻那等无情无义之人?不如就在我们这忠义词住下,我们凑些香火田亩,您在庙里教教村童,自己也清净修行,岂不甚好?”
济公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这口气不出,和尚我修行不安!非得找到她不可!”正说着,他忽然抬头望向村口大路,眼睛一亮,指着叫道:“嗨!说曹操曹操到!你们看,那不就是我媳妇吗?她竟当了道姑了!”
众人顺他手指望去,果然见一个年轻道姑,手持小包裹,袅袅娜娜从对面走来。这道姑生得甚是标致,面若桃花,眼含秋水,虽是道装,却掩不住一股风流姿态。
济公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揪住道姑的衣袖,嚷道:“好你个没良心的!跟老道跑了不算,还当了道姑!我找你找得好苦,今日可算逮着你了!”
道姑吓得花容失色,挣扎道:“哎呀!你这疯和尚!胡说什么!贫道自幼出家,哪来的丈夫?各位施主快给评评理!”
众人见这道姑口音清脆,与济公的北方口音迥异,都觉和尚认错了人,忙上前劝解:“大师父,你认错人了!快放手!”
济公却死抓住不放:“没错!就是她!烧成灰我也认得!她就是我那跟人跑了的媳妇!”
道姑又急又气,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诸位请看,这和尚分明是个疯子!满口胡言,毁我清誉!”
众人好说歹说,才将济公拉开。道姑得了自由,狠狠瞪了济公一眼,掩面疾步而去。
济公跳脚道:“你们!你们放跑了我媳妇!得赔我!”
众人只道他真疯了,又好笑又无奈,便凑了两吊钱给他,道:“大师父,拿去打点酒喝,消消气,另寻个好的罢。”
济公接过钱,嘟囔道:“罢了,我自己再找去!”扛着两吊钱,摇摇晃晃往江阴县城里走去。
进城到了十字街口,见路北有个卦摊,算命先生正趴在桌上打盹。这先生今日生意冷清,隔壁卦摊人头攒动,他这里却门可罗雀,正自懊恼。
济公走过去,敲敲桌子:“喂,算一卦!”
先生惊醒,抬头见是个穷和尚,没好气道:“算卦十二文一卦。你要算,给十文也罢。”
济公道:“钱好说。算准了,我请你吃饭。算不准,我可要告官,跟你打官司!”
先生怒道:“休要胡缠!准不准的,谁跟你打官司!”
济公笑道:“那你算吧。我测个字,‘子’字。”
先生道:“不行!得抽签!”递过签筒。
济公道:“我抽也是‘子’签。”伸手一抽,果然是“子”签。
先生诧异,拿起卦盒要摇。济公道:“别摇,是单数。”
先生不信,一摇,倒出来果然是单。济公又说:“连摇六次,都是单。”
先生赌气连摇五次,果然次次是单,心中骇然。只得摆出六单的“六冲卦”,问:“你问何事?”
济公道:“我媳妇跑了,看能找到不?”
先生按卦象道:“离而复合,找得着。”
济公把两吊钱往摊上一拍:“找着了,钱归你。找不着,你得赔我四吊,还得吃官司!”
先生吓得正要推辞,济公忽指街口:“看!我媳妇来了!钱给你!”说罢,直奔刚出现在街角的那个道姑,一把揪住:“好哇!又让我逮着了!看你还往哪跑!”
道姑气得浑身发抖:“疯和尚!阴魂不散!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何屡次三番纠缠?”
济公道:“少废话!打官司去!”
恰在此时,两个县衙班头路过,闻声过来:“和尚,道姑,你二人争执什么?”
济公道:“她是我媳妇,跟人跑了!要打官司!”
班头一听,抖铁链就将道姑锁了。道姑尖叫:“为何只锁我,不锁这疯和尚?”
班头冷笑:“我们老爷立下的规矩,和尚道姑打官司,只锁道姑!” 这道姑哪里知道,江阴县近日连出了两起离奇命案,县太爷正下令严查过往道姑,她已是嫌疑之人!
说起这案子,却要提到本县一位班头黄仁。黄仁办案离家数日,托弟弟黄义给独居的嫂子吴氏送生活费。黄义送去时,见嫂子家中坐着一个年轻道姑,便劝了几句“少招惹三姑六婆”,反被嫂子抢白一顿。黄义留下钱,心中不安。次日再去,竟发现嫂嫂吴氏已惨死家中,死状诡异!而那道姑,已不知所踪……
此刻,被锁的道姑,是否就是出现在黄仁家中的那一个?她与那两起命案又有何关联?济公看似疯癫的纠缠,是误打误撞,还是早已看穿邪祟本色?
这一切,都等着济公下一步的行动来揭晓。
        马蹄踏起滚滚烟尘,一行人旋风般卷至山口。窦永衡勒马横刀,定睛望去,只见山口处并无大队人马,只有一个邋里邋遢的和尚,正背对着他们,对着守山的喽啰指手画脚,口中念念有词。那背影,那破僧袍,怎地如此眼熟?
窦永衡与周堃对视一眼,心中同时一动。二人急忙翻身下马,抢步上前,绕到那和尚面前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救命恩人、灵隐寺的济公活佛!
“圣僧!”二人又惊又喜,连忙躬身施礼,“原来是您老人家!您这是从何处来?方才……方才是您在山下……”
济公转过身,嘻嘻一笑,破扇子指了指那几个一脸尴尬的喽啰:“和尚我走到这翠云峰下,口渴难耐,想上山讨碗水喝。这几个小子愣是不让,还说甚要买路钱?和尚我身无分文,只好说,让你们大王下来给钱!哈哈,没想到把你们两个‘山大王’给惊动下来了!”
窦永衡闻言,哭笑不得,知是济公戏谑之言,忙道:“圣僧说笑了!快请上山!您老人家大驾光临,我等求之不得!”
周堃也道:“若非圣僧当日搭救,我姐丈与小弟早已命丧黄泉。此恩如同再造,正愁无处报答,今日定要好好款待圣僧!”
济公摆摆手:“罢了罢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上山就不必了,和尚我还要赶路去江阴县办点事。”
窦永衡恳切道:“圣僧何故如此匆忙?还请上山稍坐,容我二人略尽心意。”
济公看了看窦永衡,又看了看周堃,招招手,示意窦永衡附耳过来。窦永衡连忙凑上前。济公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声音极轻,连近在咫尺的周堃都未听清。只见窦永衡先是面露惊诧,随即转为凝重,最后重重地点了点头,低声道:“弟子明白了,谨遵圣僧吩咐!”
济公拍拍他的肩膀,笑道:“明白就好。好自为之,和尚去也!”说罢,转身便要离开。
窦永衡急忙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圣僧,此去路途遥远,这点盘缠……”
济公头也不回,摇着扇子道:“和尚我有钱花,没钱化,要这劳什子作甚?留着给你山上的弟兄们买酒肉吧!”话音未落,人已踢踢踏踏走出老远,身影晃了几晃,便消失在山路拐角处。
窦永衡与周堃望着济公远去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周堃好奇地问:“姐丈,方才圣僧与你说了什么?”
窦永衡沉吟片刻,道:“圣僧嘱我,山寨虽可暂避风雨,却非久居之地。绿林终是歧路,当思正道。且近日江阴县方向恐有邪祟为祸,令我等多加留意,若有缘法,或可积一功德。”周堃听罢,若有所思。
却说济公离了翠云峰,一路云游,不一日来到了江阴县地界。行至一处村庄口,见许多乡民围在一起,议论纷纷,面带愁容。
有人眼尖,瞧见济公,喊道:“快看,来个和尚!咱们这匾额的事儿,不如请这位大师父给出个主意?”
众人闻言,一齐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将一桩为难事道来。原来这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世代务农,竟无一人识字。近日请了位风水先生来看,说是因未供奉文武圣人,以致文风不昌。于是全村集资修了一座庙,可庙修好了,匾额却难住了大家。庙里既供着孔夫子,又有关圣帝君,这庙名该如何起?叫“文庙”不妥,叫“武庙”也不对,真是左右为难。
济公听罢,哈哈一笑:“我当是什么大事!这有何难?既是供奉忠义之士,便叫‘忠义词’岂不正好?”
众人一听,茅塞顿开,齐声赞道:“妙极!妙极!还是大师父有学问!这名儿起得又响亮又贴切!大师父,您既会起名,想必字也写得好,劳您大驾,给题块匾,再写副对子如何?”
济公也不推辞:“拿笔墨来!”
当下有人飞跑取来文房四宝。济公提笔蘸墨,略一凝神,挥毫泼墨,写下“忠义词”三个大字,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众人轰然叫好。又写楹联,上联“孔夫子,关夫子,二位夫子”,下联“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对仗工整,寓意深远。乡民们虽不识字,也觉气象不凡,纷纷喝彩。又求山门对联,济公信笔写下:“无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字字蕴含禅机。
众人见这和尚衣衫褴褛,却有一手好字,满腹文才,大为惊异,问道:“大师父如此才学,为何这般……这般落拓?”
济公叹了口气,信口开河道:“唉!别提了!都是让媳妇给气的!”
众人好奇:“大师父是出家人,怎么还有媳妇?”
济公一本正经地胡诌:“和尚我原是俗家人,娶了个媳妇。过门不到十天,就跟人跑了!我找了半年才找回来。”
有人道:“那还要她作甚?”
济公哭丧着脸:“我心软,又要了。结果在家过了一多月,她竟整日招些和尚老道来家里!我说她既爱和尚,我一气之下就自己当了和尚!谁知我当了和尚,她又跟个老道跑了!气得我到处找她,找到非好好教训她不可!”这番疯话引得众人哄笑不已。
有好心乡绅便道:“大师父既已出家,何必再寻那等无情无义之人?不如就在我们这忠义词住下,我们凑些香火田亩,您在庙里教教村童,自己也清净修行,岂不甚好?”
济公连连摇头:“不行不行,这口气不出,和尚我修行不安!非得找到她不可!”正说着,他忽然抬头望向村口大路,眼睛一亮,指着叫道:“嗨!说曹操曹操到!你们看,那不就是我媳妇吗?她竟当了道姑了!”
众人顺他手指望去,果然见一个年轻道姑,手持小包裹,袅袅娜娜从对面走来。这道姑生得甚是标致,面若桃花,眼含秋水,虽是道装,却掩不住一股风流姿态。
济公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揪住道姑的衣袖,嚷道:“好你个没良心的!跟老道跑了不算,还当了道姑!我找你找得好苦,今日可算逮着你了!”
道姑吓得花容失色,挣扎道:“哎呀!你这疯和尚!胡说什么!贫道自幼出家,哪来的丈夫?各位施主快给评评理!”
众人见这道姑口音清脆,与济公的北方口音迥异,都觉和尚认错了人,忙上前劝解:“大师父,你认错人了!快放手!”
济公却死抓住不放:“没错!就是她!烧成灰我也认得!她就是我那跟人跑了的媳妇!”
道姑又急又气,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诸位请看,这和尚分明是个疯子!满口胡言,毁我清誉!”
众人好说歹说,才将济公拉开。道姑得了自由,狠狠瞪了济公一眼,掩面疾步而去。
济公跳脚道:“你们!你们放跑了我媳妇!得赔我!”
众人只道他真疯了,又好笑又无奈,便凑了两吊钱给他,道:“大师父,拿去打点酒喝,消消气,另寻个好的罢。”
济公接过钱,嘟囔道:“罢了,我自己再找去!”扛着两吊钱,摇摇晃晃往江阴县城里走去。
进城到了十字街口,见路北有个卦摊,算命先生正趴在桌上打盹。这先生今日生意冷清,隔壁卦摊人头攒动,他这里却门可罗雀,正自懊恼。
济公走过去,敲敲桌子:“喂,算一卦!”
先生惊醒,抬头见是个穷和尚,没好气道:“算卦十二文一卦。你要算,给十文也罢。”
济公道:“钱好说。算准了,我请你吃饭。算不准,我可要告官,跟你打官司!”
先生怒道:“休要胡缠!准不准的,谁跟你打官司!”
济公笑道:“那你算吧。我测个字,‘子’字。”
先生道:“不行!得抽签!”递过签筒。
济公道:“我抽也是‘子’签。”伸手一抽,果然是“子”签。
先生诧异,拿起卦盒要摇。济公道:“别摇,是单数。”
先生不信,一摇,倒出来果然是单。济公又说:“连摇六次,都是单。”
先生赌气连摇五次,果然次次是单,心中骇然。只得摆出六单的“六冲卦”,问:“你问何事?”
济公道:“我媳妇跑了,看能找到不?”
先生按卦象道:“离而复合,找得着。”
济公把两吊钱往摊上一拍:“找着了,钱归你。找不着,你得赔我四吊,还得吃官司!”
先生吓得正要推辞,济公忽指街口:“看!我媳妇来了!钱给你!”说罢,直奔刚出现在街角的那个道姑,一把揪住:“好哇!又让我逮着了!看你还往哪跑!”
道姑气得浑身发抖:“疯和尚!阴魂不散!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何屡次三番纠缠?”
济公道:“少废话!打官司去!”
恰在此时,两个县衙班头路过,闻声过来:“和尚,道姑,你二人争执什么?”
济公道:“她是我媳妇,跟人跑了!要打官司!”
班头一听,抖铁链就将道姑锁了。道姑尖叫:“为何只锁我,不锁这疯和尚?”
班头冷笑:“我们老爷立下的规矩,和尚道姑打官司,只锁道姑!” 这道姑哪里知道,江阴县近日连出了两起离奇命案,县太爷正下令严查过往道姑,她已是嫌疑之人!
说起这案子,却要提到本县一位班头黄仁。黄仁办案离家数日,托弟弟黄义给独居的嫂子吴氏送生活费。黄义送去时,见嫂子家中坐着一个年轻道姑,便劝了几句“少招惹三姑六婆”,反被嫂子抢白一顿。黄义留下钱,心中不安。次日再去,竟发现嫂嫂吴氏已惨死家中,死状诡异!而那道姑,已不知所踪……
此刻,被锁的道姑,是否就是出现在黄仁家中的那一个?她与那两起命案又有何关联?济公看似疯癫的纠缠,是误打误撞,还是早已看穿邪祟本色?
这一切,都等着济公下一步的行动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