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叫第二遍时,叶不凡就再睡不着了。窗外的月光斜斜地照进粮仓,谷粒在夜里偶尔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在跟叶不凡悄悄说话。今天要去乡校读三年级,这是叶不凡头回离开本村上学,心像揣了只刚啄完谷粒的麻雀,扑腾扑腾跳个不停,既有对陌生地方的害怕,又藏着说不出的雀跃。
奶奶早就起了,灶房里飘来红薯饼的甜香。她手里拿着针线,正给叶不凡的新书包缝最后几针——书包是用爷爷穿旧的蓝布褂改的,边角磨得软乎乎的,奶奶特意在袋口缝了道红布条,跟家里装谷粒的麻袋记号一个样。“把这两个红薯饼揣着,饿了就吃。”奶奶用油纸把饼包好塞进书包,又把连夜准备的新本子摞整齐,“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别跟外村孩子拌嘴,咱村孩子要懂规矩,就像分谷时要排队一样。”
爷爷蹲在灶门前添柴,火光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把影子投在土墙上,忽明忽暗。“乡校离村有一里地,跟月英他们搭伴走,别掉队。”他用火钳拨了拨灶膛里的柴火,火星子“噼啪”跳出来,“我送你们到村口岔路,剩下的路自己走,男子汉要学着自己闯,就像你拾稻穗,总得自己去田埂上找。”
天刚蒙蒙亮,村口老槐树下就聚了不少孩子。叶月英背着蓝布书包,辫子梳得光溜溜的,发梢系着红绳,被风一吹轻轻晃;叶碧芬扎着两个羊角辫,书包上别着朵黄灿灿的野菊花,见了叶不凡就踮脚拽袖子:“不凡哥,你看我娘给我绣的铅笔袋!”她举起个布袋子,上面歪歪扭扭绣着株谷穗,针脚里还沾着点没抖干净的谷糠。
叶国和叶祥扛着用木杆削的“金箍棒”,正你一下我一下地比划,叶祥拍着胸脯:“外村要是有人敢欺负咱,我一棒子就把他打跑!”叶春莲和潘珠莲手拉手站着,小声嘀咕着乡校会是什么样子,潘华金蹲在地上数蚂蚁,叶燕琼扯着他的衣角:“快别数了,再晚该赶不上了!”
爷爷送大家到村口岔路,这里往前就是通往乡校的黄土路,两旁长满了狗尾巴草和牵牛花,露水打湿了草叶,在晨光里闪着亮。“去吧,放学我来这儿接你们。”爷爷挥挥手,就往回走,叶不凡望着他佝偻的背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长了不少,就像谷穗抽穗时悄悄拔节。
刚走上黄土路,叶月英就把叶不凡的书包往她肩上挪了挪:“沉不沉?我帮你背一段。”她的书包里装着她娘煮的茶叶蛋,隔着布都能闻到淡淡的香味。叶碧芬拉着叶不凡跑在前头,指着远处飘着炊烟的方向:“不凡哥你看,那就是乡校!烟囱比咱村晒谷场的木秤还高呢!”
越往前走,路上的孩子越多。外村的孩子穿着各色衣裳,有的背着帆布包,有的拎着竹篮当书包,远远看见叶不凡们村的孩子,都停下脚步打量。叶国把“金箍棒”往地上一顿:“看啥看?咱是叶家村的!”叶月英赶紧拉他:“别咋咋呼呼的,老师说要讲礼貌,就像分谷时要排队一样。”
乡校的校门是两扇刷着红漆的铁门,门柱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白字,字上沾着点泥点子,像是被孩子们的鞋底蹭的。操场比村里的晒谷场小些,却平整得多,是用黄土夯实的,边缘种着两排榕树,叶子在晨风中“哗哗”响,像无数只小手在拍手。
“孩子们这边来!”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年轻男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招手,他梳着整齐的短发,额前有缕头发微微翘着,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家的班主任,李新男老师,是下山村的人。他看见大家,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李新男,今天咱不讲课,先认识认识,发课本,排座位。”
教室是砖瓦房,比村里的土坯房亮堂多了。窗户上糊着透亮的纸,阳光照进来,在泥土地上投下方格状的光斑。课桌是用木板钉的长条形,刷着黄漆,板凳是自家带的,高矮不一,叶祥的板凳腿短了一截,他偷偷垫了块碎砖,被李老师看见了,笑着说:“下午让校工给你修修,坐不稳咋能好好写字?”
李老师先让大家在教室门口排好队,按村里分拨站。“叶家村的孩子站这边,李家庄的站那边,其他村的站中间。”他手里拿着个花名册,挨个点名,“叶不凡!”“到!”叶不凡赶紧应了一声,心“怦怦”跳。“叶月英!”“到!”月英姐的声音清亮得像谷粒落进空筐。“叶碧芬!”“到!”碧芬踮着脚举手,辫子上的野菊花晃了晃。点到外村孩子时,叶不凡听见好多姓李的名字,李明、李娟、李水玉……原来外村真的像叶祥说的,姓李的多。
点完名,李老师抱着一摞课本走进教室,课本用牛皮纸包着,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来,发课本了!”他把课本一本本递过来,“这是《语文》,这是《数学》,要好好爱惜,就像爱惜家里的谷粒一样,别折角,别弄脏。”叶不凡接过课本,感觉沉甸甸的,封面上印着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旁边画着金灿灿的谷穗,跟村里分谷时的谷粒一样饱满。
拿到课本的孩子们都稀罕得不行。叶碧芬把课本贴在脸上闻,小声说:“有纸香,比谷糠香还清。”叶月英从书包里掏出红布条,小心翼翼地给课本包书皮,她的手指灵巧,红布条在书脊上系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叶不凡学着她的样子,把奶奶给准备的蓝布条缠在课本上,想起家里的工分手册也是用蓝布包着的,突然觉得课本就像另一种“工分手册”,记录着要学的知识。
发完课本,李老师让大家在课本扉页上写名字。叶不凡掏出爷爷给削的铅笔,笔尖有点钝,在纸上顿了顿才写下“叶不凡”三个字。刚写完,就听见旁边“哎呀”一声,是叶碧芬把笔尖戳断了,急得眼圈都红了。李老师走过来,从口袋里掏出卷铅笔刀:“来,老师帮你削,写字要轻点儿,就像给谷穗脱粒,太使劲会把谷粒弄碎的。”他削铅笔的动作很轻,木屑卷成小卷掉在地上,像谷堆里的碎糠。
接下来是排座位。李老师让大家按高矮站成一排,他挨个比量着:“你高点,站后面;你矮点,往前站。”叶不凡不算高不矮,站在中间位置。李老师指着靠窗的第三排座位:“叶不凡,你坐这儿。”叶不凡刚走到座位旁,就看见一个戴眼镜的男孩也往这儿走,他跟李老师长得有点像,只是脸更圆些,眼睛也更大。“这是我弟弟,李文,跟你同桌。”李老师拍着男孩的肩膀,“文子,跟不凡好好相处,互相帮衬着。”李文腼腆地笑了笑,露出两颗跟李老师一样的小虎牙,把板凳往叶不凡旁边挪了挪。
叶不凡坐下后,赶紧打量四周。前面的座位上坐着两个外村女孩,左边的梳着麻花辫,辫子垂在胸前,正在课本上写字,字迹娟秀得像田里的稻禾排列整齐,她就是李水玉;右边的女孩留着齐耳短发,安安静静地翻着课本,手指轻轻点着封面上的谷穗,她是李冰。叶不凡后面坐着叶木生和一个外村男孩,木生哥正挠着头看课本,他旁边的男孩眼睛骨碌碌转,正偷偷数叶不凡头发上的谷糠——后来知道他叫李什,是坪垟村的,爱开玩笑。
叶不凡的左边隔着条过道,坐着叶碧芬和另一个外村女孩。碧芬冲叶不凡挤眼睛,手里举着她写好名字的课本,封面上的“叶碧芬”三个字歪歪扭扭,像谷堆里歪倒的谷穗;她旁边的女孩扎着马尾辫,正认真地给课本包书皮,她叫李燕青,说话细声细气的。右边坐着两个外村孩子,靠窗的是个女孩,穿着花布衫,见叶不凡看她,赶紧低下头,耳根都红了,她是李启梅;她旁边的男孩正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小人,画的是个举着金箍棒的孙悟空,跟叶国的“金箍棒”一模一样,他是李启胜,李启梅的弟弟。
刚坐定,李文就从书包里掏出块橡皮递给叶不凡:“你的铅笔尖好像钝了,用我的橡皮擦擦?”他的橡皮是长方形的,上面印着小鸭子,比叶不凡那块用了半块的圆橡皮好看多了。“谢谢。”叶不凡接过橡皮,心里的紧张消了大半。他指着叶不凡课本上的名字:“你叫叶不凡?我娘说你们村分谷时,你爷爷挣的工分可多了。”叶不凡点点头,原来外村人也知道村里分谷的事。
李老师站在讲台上,拍了拍手:“现在大家都有同桌了,互相认识一下,说说自己叫啥,家住哪儿,
奶奶早就起了,灶房里飘来红薯饼的甜香。她手里拿着针线,正给叶不凡的新书包缝最后几针——书包是用爷爷穿旧的蓝布褂改的,边角磨得软乎乎的,奶奶特意在袋口缝了道红布条,跟家里装谷粒的麻袋记号一个样。“把这两个红薯饼揣着,饿了就吃。”奶奶用油纸把饼包好塞进书包,又把连夜准备的新本子摞整齐,“到了学校听老师的话,别跟外村孩子拌嘴,咱村孩子要懂规矩,就像分谷时要排队一样。”
爷爷蹲在灶门前添柴,火光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把影子投在土墙上,忽明忽暗。“乡校离村有一里地,跟月英他们搭伴走,别掉队。”他用火钳拨了拨灶膛里的柴火,火星子“噼啪”跳出来,“我送你们到村口岔路,剩下的路自己走,男子汉要学着自己闯,就像你拾稻穗,总得自己去田埂上找。”
天刚蒙蒙亮,村口老槐树下就聚了不少孩子。叶月英背着蓝布书包,辫子梳得光溜溜的,发梢系着红绳,被风一吹轻轻晃;叶碧芬扎着两个羊角辫,书包上别着朵黄灿灿的野菊花,见了叶不凡就踮脚拽袖子:“不凡哥,你看我娘给我绣的铅笔袋!”她举起个布袋子,上面歪歪扭扭绣着株谷穗,针脚里还沾着点没抖干净的谷糠。
叶国和叶祥扛着用木杆削的“金箍棒”,正你一下我一下地比划,叶祥拍着胸脯:“外村要是有人敢欺负咱,我一棒子就把他打跑!”叶春莲和潘珠莲手拉手站着,小声嘀咕着乡校会是什么样子,潘华金蹲在地上数蚂蚁,叶燕琼扯着他的衣角:“快别数了,再晚该赶不上了!”
爷爷送大家到村口岔路,这里往前就是通往乡校的黄土路,两旁长满了狗尾巴草和牵牛花,露水打湿了草叶,在晨光里闪着亮。“去吧,放学我来这儿接你们。”爷爷挥挥手,就往回走,叶不凡望着他佝偻的背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长了不少,就像谷穗抽穗时悄悄拔节。
刚走上黄土路,叶月英就把叶不凡的书包往她肩上挪了挪:“沉不沉?我帮你背一段。”她的书包里装着她娘煮的茶叶蛋,隔着布都能闻到淡淡的香味。叶碧芬拉着叶不凡跑在前头,指着远处飘着炊烟的方向:“不凡哥你看,那就是乡校!烟囱比咱村晒谷场的木秤还高呢!”
越往前走,路上的孩子越多。外村的孩子穿着各色衣裳,有的背着帆布包,有的拎着竹篮当书包,远远看见叶不凡们村的孩子,都停下脚步打量。叶国把“金箍棒”往地上一顿:“看啥看?咱是叶家村的!”叶月英赶紧拉他:“别咋咋呼呼的,老师说要讲礼貌,就像分谷时要排队一样。”
乡校的校门是两扇刷着红漆的铁门,门柱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白字,字上沾着点泥点子,像是被孩子们的鞋底蹭的。操场比村里的晒谷场小些,却平整得多,是用黄土夯实的,边缘种着两排榕树,叶子在晨风中“哗哗”响,像无数只小手在拍手。
“孩子们这边来!”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的年轻男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招手,他梳着整齐的短发,额前有缕头发微微翘着,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家的班主任,李新男老师,是下山村的人。他看见大家,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李新男,今天咱不讲课,先认识认识,发课本,排座位。”
教室是砖瓦房,比村里的土坯房亮堂多了。窗户上糊着透亮的纸,阳光照进来,在泥土地上投下方格状的光斑。课桌是用木板钉的长条形,刷着黄漆,板凳是自家带的,高矮不一,叶祥的板凳腿短了一截,他偷偷垫了块碎砖,被李老师看见了,笑着说:“下午让校工给你修修,坐不稳咋能好好写字?”
李老师先让大家在教室门口排好队,按村里分拨站。“叶家村的孩子站这边,李家庄的站那边,其他村的站中间。”他手里拿着个花名册,挨个点名,“叶不凡!”“到!”叶不凡赶紧应了一声,心“怦怦”跳。“叶月英!”“到!”月英姐的声音清亮得像谷粒落进空筐。“叶碧芬!”“到!”碧芬踮着脚举手,辫子上的野菊花晃了晃。点到外村孩子时,叶不凡听见好多姓李的名字,李明、李娟、李水玉……原来外村真的像叶祥说的,姓李的多。
点完名,李老师抱着一摞课本走进教室,课本用牛皮纸包着,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来,发课本了!”他把课本一本本递过来,“这是《语文》,这是《数学》,要好好爱惜,就像爱惜家里的谷粒一样,别折角,别弄脏。”叶不凡接过课本,感觉沉甸甸的,封面上印着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旁边画着金灿灿的谷穗,跟村里分谷时的谷粒一样饱满。
拿到课本的孩子们都稀罕得不行。叶碧芬把课本贴在脸上闻,小声说:“有纸香,比谷糠香还清。”叶月英从书包里掏出红布条,小心翼翼地给课本包书皮,她的手指灵巧,红布条在书脊上系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叶不凡学着她的样子,把奶奶给准备的蓝布条缠在课本上,想起家里的工分手册也是用蓝布包着的,突然觉得课本就像另一种“工分手册”,记录着要学的知识。
发完课本,李老师让大家在课本扉页上写名字。叶不凡掏出爷爷给削的铅笔,笔尖有点钝,在纸上顿了顿才写下“叶不凡”三个字。刚写完,就听见旁边“哎呀”一声,是叶碧芬把笔尖戳断了,急得眼圈都红了。李老师走过来,从口袋里掏出卷铅笔刀:“来,老师帮你削,写字要轻点儿,就像给谷穗脱粒,太使劲会把谷粒弄碎的。”他削铅笔的动作很轻,木屑卷成小卷掉在地上,像谷堆里的碎糠。
接下来是排座位。李老师让大家按高矮站成一排,他挨个比量着:“你高点,站后面;你矮点,往前站。”叶不凡不算高不矮,站在中间位置。李老师指着靠窗的第三排座位:“叶不凡,你坐这儿。”叶不凡刚走到座位旁,就看见一个戴眼镜的男孩也往这儿走,他跟李老师长得有点像,只是脸更圆些,眼睛也更大。“这是我弟弟,李文,跟你同桌。”李老师拍着男孩的肩膀,“文子,跟不凡好好相处,互相帮衬着。”李文腼腆地笑了笑,露出两颗跟李老师一样的小虎牙,把板凳往叶不凡旁边挪了挪。
叶不凡坐下后,赶紧打量四周。前面的座位上坐着两个外村女孩,左边的梳着麻花辫,辫子垂在胸前,正在课本上写字,字迹娟秀得像田里的稻禾排列整齐,她就是李水玉;右边的女孩留着齐耳短发,安安静静地翻着课本,手指轻轻点着封面上的谷穗,她是李冰。叶不凡后面坐着叶木生和一个外村男孩,木生哥正挠着头看课本,他旁边的男孩眼睛骨碌碌转,正偷偷数叶不凡头发上的谷糠——后来知道他叫李什,是坪垟村的,爱开玩笑。
叶不凡的左边隔着条过道,坐着叶碧芬和另一个外村女孩。碧芬冲叶不凡挤眼睛,手里举着她写好名字的课本,封面上的“叶碧芬”三个字歪歪扭扭,像谷堆里歪倒的谷穗;她旁边的女孩扎着马尾辫,正认真地给课本包书皮,她叫李燕青,说话细声细气的。右边坐着两个外村孩子,靠窗的是个女孩,穿着花布衫,见叶不凡看她,赶紧低下头,耳根都红了,她是李启梅;她旁边的男孩正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小人,画的是个举着金箍棒的孙悟空,跟叶国的“金箍棒”一模一样,他是李启胜,李启梅的弟弟。
刚坐定,李文就从书包里掏出块橡皮递给叶不凡:“你的铅笔尖好像钝了,用我的橡皮擦擦?”他的橡皮是长方形的,上面印着小鸭子,比叶不凡那块用了半块的圆橡皮好看多了。“谢谢。”叶不凡接过橡皮,心里的紧张消了大半。他指着叶不凡课本上的名字:“你叫叶不凡?我娘说你们村分谷时,你爷爷挣的工分可多了。”叶不凡点点头,原来外村人也知道村里分谷的事。
李老师站在讲台上,拍了拍手:“现在大家都有同桌了,互相认识一下,说说自己叫啥,家住哪儿,